怎樣查字典辭書
學習古代漢語,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生僻的字和詞,既不知道它們的讀音,又不瞭解它們的意義;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字和詞,它們同現代常見的意義差別很遠;還常常會遇到一些成語典故,不大好懂。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辭書來解決。因此,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必須學會使用幾部常用的字典和辭書。
下面我們介紹幾部常用的字典和辭書及其使用方法作為參考。
康熙字典 這部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的,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這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個部首,又根據十二地支把全書分成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並把214個部首按照筆書數目分屬在十二集裡,具體分配如下:
子集 一畫至二畫 如一部,乙部,二部,人部,入部,刀部,力部等。
醜集,寅集 三畫 如口部,土部,大部,女部,子部,寸部,屍部,山部,巾部,弋部,弓部等。
卯集,辰集,巳集 四畫 如心部,戈部,戶部,手部,文部,鬥部,斤部,方部,日部,曰部,月部,木部,欠部,殳部,毛部,水部,火部,牛部,犬部等。
午集 五畫 如玉部,瓜部,瓦部,田部,皮部,皿部,目部,矛部,石部,示部,禾部,穴部,立部等。
未集,申集 六畫 如竹部,米部,缶部,羊部,羽部,耳部,肉部,舌部,舟部,草部,蟲部,行部,衣部等。
酉集 七畫 如見部,角部,言部,豕部,豸部,貝部,走部,足部,車部,邑部,酉部等。
戌集 八畫至九畫 如金部,門部,阜部,雨部,革部,韋部,頁部,風部,食部等。
亥集 十畫至十七畫 如馬部,骨部,鬲部,鬼部,魚部,鳥部,鹵部,鹿部,麥部,黽部,鼓部,鼠部,鼻部,齒部,龠部等。
部首排列法實際上是按字的偏旁分類,例如“杜杉杵杼杷”等字的偏旁都是木,它們都歸在木部。同部首的字再按筆劃數目分列先後,例如“杜杉”三字都是三畫,排在一起,“杵杼杷”三字都是四畫,另排在一起。這部字典正集前面列有總目、檢字、辨似、等韻等,正集後面附有備考、補遺等;備考收的是無從考據的字,補遺收的是按音義可增入正集但沒有增入的字。
這部字典的釋字體例是先音後義。每字下面先列歷代主要韻書的反切(注:什麼叫“反切”,詳見下文。),隨著便解釋字義,每義之下一般都引古書為證。如果這個字有別音別義,便再解釋別音別義。試舉“訪”字為例:
訪[唐韻](注:《唐韻》久佚。《康熙字典》所用《唐韻》反切,是引自徐鉉校《說文》所用的反切(參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小學類二)。)[集韻][韻會][正韻]並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泛謀曰訪[徐曰]此言泛謀謂廣問於人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也[書洪范]王訪於箕子[傳]謂就而問之也[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注]納謀于王也 又議也[楚語]教之令使訪物官[注]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 又[增韻]及也見也[字彙]謁見也 又方也[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注]訪猶方也[字彙補]與昉義同 又官名[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於骨鄰為採訪使 又姓唐進士訪式 又[正字通]妃罔切芳上聲義同字彙泥說文孫愐敷亮切讀作去聲非是 又[篇海]別作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康熙字典》對字的注音和釋義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見,很少有編者自己的見解。它解釋字音和字義,除引用古代韻書或字書的解釋之外,一般還引用古注。這對我們查閱字的古音古義,無疑是有幫助的。
《康熙字典》是我國收字較多的一部字典,共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有些在一般常用的字典辭書裡查不到的字,在這部字典裡可以查到,例如《戰國策·楚策》:“被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參看本書112頁),“”字《辭源》《辭海》未收,我們在《康熙字典》子集刀部中可以查到。又如《墨子·旗幟》:“城中吏卒民男女,皆葕異衣章微。”“葕”字《辭源》《辭海》未收,我們在《康熙字典》申集草部中可以查到。我們閱讀古書,應當利用《康熙字典》這一優點。
使用《康熙字典》時,我們要利用正集前面的總目進行查閱。總目列有214個部首的名稱。總目中某部首在某集與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總目中宀(mián)部在寅集,如果我們要查閱“寤”字,我們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筆劃去查,便可在十一畫中(部首的筆劃不計在內)查到“寤”字。此外,總目中還附有變了形狀的部首。變形部首也是按照筆劃數目分附在子丑寅卯等十二集裡,例如“寅集下三畫”後面附有下列變形部首:
附忄同心 扌同手 氵同水 犬同犬 阝在右者同邑 阝在左者同阜知道這種變形部首,便可知道凡從忄的字都屬心部,凡從扌的字都屬手部,凡從阝(在右)的字都屬邑部,凡從阝(在左)的字都屬阜部,等等;如果要查“陘”字,要在阜部中去查才能查到。另外,有些難以辨明部首的字,還要利用正集前面的檢字表進行查閱。檢字表收的都是部首不明的字,這些字都是按照筆劃排列的。試舉檢字表中的七畫為例:
七畫
見角言穀豆豕豸貝赤走足身車辛辰辵邑酉采裡部首 戼一部部……佘餘人部 克兌免兎兏兒部……當我們查閱不明部首的“豕”和“克”字時,可先查閱檢字表,檢字表七畫裡告訴我們“豕”字本身是部首,“克”字在兒部,然後我們再在豕部、兒部中去查閱“豕”字和“克”字。
漢字部首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有的在左(江松),有的在右(鳩頸),有的在上(花景),有的在下(婆煎),有的在左上角(聖荊),有的在左下角(潁穀),有的在右上角(整望),有的在右下角(修賴),有的在裡邊(周同),有的在外邊(國匡),等等。瞭解這種複雜的情況,我們便知道某些難以辨明部首的字,有時可能要翻查數次才能查出。例如《左傳》隱西元年:“遂置姜氏於城潁”的“潁”字,我們可能先查頁部再查匕部都查不到,最後查水部,才查到“潁”字。
漢字中有某些意義顯別、筆劃近似的字,《康熙字典》把這些字都收在正集前面的“辨似”裡,以供查閱。試看“辨似”對下列四字的辨別:
泛同泛 泛音祀水決複入為汜
戌音恤辰名 戍邊戍瞭解這種差別,我們才不至於把“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中的“泛”誤認作“汜”(注:《左傳》這裡的“泛”字並不同“泛”,我們只想說明它不是“汜”字。),也不至於把“使子逢孫楊孫戍之”(《左傳》僖公三十年)中的“戍”誤認作“戌”。
使用《康熙字典》,我們應當知道清代學者王引之等著有《字典考證》一書(注: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另商務印書館版《康熙字典》後面附有《字典考證》。又,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王力的《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這本書編排上與《康熙字典》相同。其中考證出《康熙字典》的錯誤共達兩千五百多條,絕大多數都是引書或引文的錯誤。試看其中兩條:
[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注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 謹按所引注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注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置]左傳隱元年遂置姜氏於城穎 謹照原文穎改潁知道前人已經指出的錯誤,才能使《康熙字典》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辭源、辭海 這是近幾十年來最為通行的兩部工具書。《辭源》是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出版於1915年;《辭海》是中華書局編印的,出版於1936年。這兩部書也用的是部首排列法,也是根據十二地支把全書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複音詞或片語收在該詞或片語的第一個字後,並按字數的多少及第二三諸字的筆劃數目分列先後。
這兩部書的解釋體例是:先解釋單字的字義,其次再解釋複音詞或片語的意義和用法。一般是在詞條之下先釋意義,然後引例證明,例如《辭源》對“社稷”一詞的解釋是:
【社稷】(一)土穀之神。[禮]諸侯祭社稷。(二)國家之代稱。古滅國。則變置其社稷。故謂國家為社稷。[孝經]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也有的是在詞條之下先列引文,後附說明,例如《辭海》對“寒心”一詞的解釋:
【寒心】[漢書晁錯傳]“天下寒心,莫安其處。”言有所警惕而心血為冷也。
與一般字典以單字為解釋的物件不同,《辭源》《辭海》不僅解釋了單字,而且還大量解釋了複音詞、成語典故、古今名物制度、古今人名地名,以及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我們在閱讀古書的時候,碰到難懂的複音詞或片語,可以查閱這兩部書。
《辭源》《辭海》收錄的複音詞或片語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辭源》收了,《辭海》未收,也有的《辭海》收了,《辭源》未收。例如《辭源》人部“仰”字下所收的“仰仗”、“仰成”、“仰食”、“仰塵”、“仰攀”、“仰關”、“仰口術”、“仰月形”、“仰望終身”等條,《辭海》都未收;《辭海》“仰”字下所收的“仰仰”、“仰慕”、“仰首伸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齊叢書”等條,《辭源》都未收。可見二書有互相補充的功效。
《辭源》《辭海》在解釋詞義方面都作得比較好,吸收了一些清代學者有關詞義的研究成果。試看《辭海》“終風”條的解釋:
【終風】(一)詩邶風篇名。衛莊姜以莊公之狂蕩暴疾,喜怒無常,自傷所遇不淑而作。序以為遭州籲之暴,然詩辭有夫婦之情,而無母子之意,後人多不從。(二)西風也,見詩邶風終風釋文引韓詩。按王念孫釋終為既,終風且暴,謂既風且暴也,於義較長。王念孫釋“終”為“既”的這一個說法,《辭源》也吸收了,《辭源》“終”字下的第九個意義即是:
【終】[朱弓切東韻](一)極也。[左傳]婦怨無終。(二)盡也。[論語]終日不食。……(九)既也。[詩]終溫且惠。……《辭源》《辭海》這種比較確當的解釋,對我們閱讀古書,瞭解古詞義,有很大的幫助。
《辭源》《辭海》雖然以解釋詞和片語為主,但是,關於單字的解釋,比起《康熙字典》來,也有很大的改進。《康熙字典》是客觀主義地照抄前人的解釋,只做到了材料的堆積,沒有經過作者好好地安排。《辭源》《辭海》就不同了:一個字有幾個意義,都用數目字標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字義。這樣就使讀者更容易瞭解。因此,即使只是為了查閱單字的意義,也不一定要查閱《康熙字典》,只須查閱一下《辭源》《辭海》就夠了。
《辭海》在體例上比《辭源》有顯著的改進。首先是引書注明篇名,這樣就便於核對原書;其次是釋文比較通俗,這樣就便於普及。
《辭源》《辭海》的前面都列有一個極簡明的部首索引,我們使用這兩部書時,可利用此索引按部首查字(查閱方法與《康熙字典》大致相同)。在這兩部書的前面,也列有一檢字表,凡遇到部首不明難以查檢的字,我們便可利用檢字表進行查閱。檢字表中的字都是按照筆劃數目排列的,每字下都注明了這個字屬某集和它在正集中的頁碼。試舉《辭源》檢字表中的五畫為例:
且 丕 世 丘 丙 主 乍……
五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五 五
畫 九 九 ○ 一 一 八 ○ 三如果我們要查閱“丕”字,我們便可在子集三九頁查到它。前面說過,這兩部辭書把複音詞或片語都收在該複音詞或片語的第一個字後;因此當我們在這兩部辭書中查閱某個複音詞或片語時,只要查出該複音詞或片語的第一個字,便可以在這個字的後面查出該複音詞或片語來。例如當我們想查閱複音詞“假寐”時,只要先在人部查出“假”字,便可順利地在“假”字的後面查得“假寐”這個詞。
一九五八年《辭源》《辭海》同時開始修訂。兩本辭書進行了分工。修訂後的《辭源》是作為一部語文性質的古漢語詞典,而修訂本《辭源》是作為一部語文性質的古漢語詞典,而修訂本《辭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一九六五年新《辭海》出版了未定稿,新《辭海》出版了修訂稿第一分冊。時隔十餘年後,新《辭海》和新《辭源》才得陸續正式出版。兩部辭書與舊版相比,都已經是面目一新,內容更加充實,品質有不少提高。新《辭海》雖然刪去了一些古漢語詞條,但百科性的歷史詞條增加了,仍然是閱讀古書的重要工具書。新《辭源》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著重考察語詞的起源,精心選用書證,全書出版後,無疑是閱讀古籍很有用的一部工具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這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等幾個單位聯合編寫的,一九七九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字典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後附難字表,收難字二千六百多個。編者在釋義解詞中,重視詞義的概括性和各義之間的內部聯繫,注釋簡明通俗,對初學古漢語的讀者,不失為一部有參政價值的工具書。可惜由於當時的編寫條件,引用書證範圍很窄,又未能考慮時代先後,是一缺陷。
除《康熙字典》、《辭源》、《辭海》《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之外,還有下列幾部字典辭書可供查閱(注:1993年出版了修訂本,除增補了一些條目外,對原書的引例作了較大修改。)。
經籍籑詁 清阮元等編纂,出版于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這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它在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一百零六韻編次被釋的字(注:宋以前的韻書都採用《切韻》的206韻,但206韻太繁,做詩押韻很難,所以規定“同用”的辦法,允許近韻通用。十三世紀時,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西元1252年),索性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為107韻,後來又有人並為106韻;這106韻就是後人所謂的平水韻。參看本書通論(二十九)。);以一韻為一卷,全書共分為一百零六卷。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這對我們閱讀唐以前的古書很有幫助。由於這部書是按韻排列的,它把同韻的字都收在同一卷(即同一韻)裡,所以我們使用這部書時,要依韻查字(注:世界書局版《經籍籑詁》,書前附有一個按筆劃排列的目錄索引,可利用此索引進行查閱。)。
經傳釋詞、詞詮 這兩部書,既像是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又像是古代漢語語法方面的專著。
《經傳釋詞》為清代學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全書共解釋虛詞一百六十個,編排次序是按照古聲母的順序排列的。這本書在解釋虛詞的特殊用法上,大大超越了清代以前的學者,但是在虛詞的通常用法上,它卻談得很少。
《詞詮》為近人楊樹達所著,出版於1928年。這本書所講的內容,既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在體例上,《詞詮》按照聲母的順序分類,用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編次;書中附有按照部首順序排列的目錄,以便不懂注音字母的人查閱。這本書比較通俗易懂,對初學古代漢語的人比較適用。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 這雖然是兩部現代漢語工具書,但是對閱讀古書也是有參考價值的。《新華字典》是新華辭書社編纂的,1953年出版注音字母音序排列本,1954年出版部首排列本,1959年又出版中文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收字範圍大致以現代漢語所用的字為限,釋義也只限于現代漢語的用法。但是,它也適當收錄了古代文獻中的詞彙,以及歷史上的外來語。本書注音釋義都用新的方法,對古漢語的詞的解釋,都用現代口語以及被現代口語吸收了的文言詞語,因此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也有一些幫助。使用這部字典的中文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時,可利用書前所附的中文拼音音節索引,按照音序進行查閱,還可按照前面所附部首檢字表查字。
《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它是以記錄普通話語彙為主的中型現代語文詞典,收詞目五萬六千多條。一九五六年開始編寫,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試用本。這是一部釋義精確,體現了目前漢語研究水準的好辭書,但時隔十多年以後,一九七九年才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這部詞典不僅因為它收了一些舊詞語、舊意義和書面上還常見的文言詞語,我們閱讀古書時可以查考,還因為它釋義精確,有助於我們通過現代的精確釋義去理解它的古義。
詩詞曲語辭彙釋 近人張相著,1953年中華書局出版。這是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書中一般是解釋單詞或片語的意義,有時,還由意義的解釋推及於詞源(或語源)的探討和語法的分析。被解釋的單詞或片語,都是唐宋元明間流行於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這部書既能幫助讀詩詞曲的人瞭解這些特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能供研究語文和編輯詞典的人們作參考。使用這部書時,可利用書末附載的語辭筆劃索引進行查閱。
字典和辭書都要給字和詞注音,《中文拼音方案》公佈後,自然都應該用拼音字母注音。在此以前,有種種不同的注音方法,五四以後,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一般都用直音法或反切法。直音法是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反切法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唐以前稱為“某某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聲調(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聲調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來注音,因為“莫”(mò)的聲母是m-,“袍”(páo)的韻母是-áo,把m-和-áo合起來,正好成為“毛”的音máo。反切的辦法很陳舊,但是較老的字典或辭書(如《康熙字典》、《辭源》、《辭海》)都用它。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們用現代的讀音來“切”,有時並不能得出正確的讀音。要全面掌握反切法,需要有音韻學的知識。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辭書的時候,必須先做到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這樣可以對它的編纂經過、使用範圍和材料收集的起訖點有一個大致的認識。第二,細讀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瞭解凡例,就很難順利地使用。第三,注意書後有沒有補遺、勘誤、附錄之類的東西。這三件事看似小事,其實很重要。有些人查字典,只圖省事,事先不做好這些準備工作,結果常常走彎路,反而費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