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¹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²。蔡潰³,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⁵,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⁶。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⁷,何故?”管仲對曰⁸:“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⁹召:'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¹⁰。'賜我先君履¹¹: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¹²。爾貢包茅不入¹³,王祭不共¹⁴,無以縮酒¹⁵,寡人是征¹⁶;昭王南征而不復¹⁷,寡人是問¹⁸。”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¹⁹,敢不共給²⁰?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²¹!”
師進,次於陘²²。
¹本文寫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齊終未達目的。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齊屬侯爵,故文中稱齊侯。僖公四年即西元前656年。
²以,介詞。參加這戰役的有魯、宋、陳、衛、鄭等國。師,軍隊。蔡,國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
³潰,潰敗。
⁴楚君派[使者]跟諸侯之師說。楚子,楚成王。楚屬子爵,故稱楚子。這是春秋筆法,實際上楚已僭稱王了。與,介詞,跟,和。
⁵處(chǔ),居住。寡人,謙詞,君王自稱,意思是“寡德之人”。齊臨渤海(古人稱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這裡只是甚言其遠。
⁶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依孔穎達說)。唯,句首語氣詞。風,放,指牝牡相誘。這是譬喻兩國相距甚遠,一向互不相干。
⁷不虞,不料。涉,本來是淌水過河的意思,這裡當進入講。不說齊進攻而說涉,是委婉的辭令。
⁸管仲,齊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
⁹(shào)康公,周成王時太保(官名)召公奭(shì),因其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縣),所以稱召公,“康”是他的諡號。先君,後代君臣對本國已故君王的稱呼。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齊之始祖。大(tài),後來寫作“太”。
¹⁰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九州之長。“五侯九伯”在這裡泛指所有的諸侯。女(rǔ),你,後來寫“汝”。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討伐,這裡指有征伐之權。夾輔,輔佐。
¹¹履,踐踏,這裡指足跡所踐踏的地方,即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
¹²海,指黃海渤海。河,黃河。穆陵,地名,即今山東臨朐(qú)縣南的穆陵關。無棣,齊國的北境,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
¹³茅,菁茅,楚地特產。包茅,裹成捆兒的菁茅。入,納,這裡指納貢。
¹⁴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給不上。共,供給,後來寫作“供”。
¹⁵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縮酒,滲酒,祭祀時的儀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滲下去,就像神飲了一樣(依鄭玄說,見《周禮·甸師》注)。
¹⁶我來索取它。是,代詞,指包茅,“征”的賓語。征,索取。下文“寡人是問”結構同此。
¹⁷周昭王晚年荒于國政,人民恨他,傳說當他巡行到漢水時,當地人民故意弄了一只用膠黏的船給他,行至江心,船解體,昭王溺死。征,行,這裡指巡狩。複,回。按:這都是齊進攻楚的藉口。
¹⁸問,指責問。
¹⁹寡君,臣子對別國人謙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²⁰敢,謙詞,等於說“豈敢”。
²¹)您還是到水邊去問吧!其,表委婉的語氣詞。諸,之於。水濱,水邊。
²²次,軍隊臨時駐紮。陘(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縣南。
--------------------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¹。師退,次於召陵²。
齊侯陳諸侯之師³,與屈完乘而觀之⁴。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⁵!與不穀同好⁶,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⁷,辱收寡君⁸,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⁹,誰能禦之¹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¹¹,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¹²,漢水以為池¹³,雖眾,無所用之¹⁴!”
屈完及諸侯盟¹⁵。
¹屈完,楚大夫。如,往,到……去。
²召(shào)陵,地名,在今河南偃城縣東。
³齊侯把諸侯之師陳列出來。按:這是向楚示威。
⁴乘(chéng),乘車。
⁵難道為了我?[只是為了]繼承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按:這是虛偽的外交辭令。不谷,不善,諸侯的謙稱。兩個“是”字都是代詞,複指提前的賓語。
⁶同好(hào),共同友好。
⁷承蒙您向我國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毀滅我國。惠,敬詞,意思是您這樣做是表現了您的恩惠。徼(jiāo),求。敝邑,謙稱自己的國家。社,土神。稷,穀神。
⁸辱,謙詞,意思是您這樣做使您蒙受了恥辱。收,收容。
⁹眾,名詞,指眾將士。
¹⁰禦,抵擋。
¹¹綏(suí),安撫。
¹²楚國拿方城當作城牆。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方城”是“以”的賓語,提在“以”前。
¹³結構同上句。池,護城河。
¹⁴沒有用它的地方。
¹⁵盟,訂立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