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论火的物质及其变易、热与冷

字数:6742

命题六经验

火证明自己在场,首先是使物体不分流质还是固态,都在所有方向上变得稀疏,其次是松懈物体的结合而削弱其粘连,最后使其各部分消散为热气。而冷则相反,它减小物体的体积,增强粘连,使柔软韧性的成为坚硬的,使流质的成为固态的。热主要在固态坚硬的物体中或者由摩擦或者由振荡引起。在任何物体中,热都不能增长至无限。熊熊燃烧的物体决不会越过其沸腾的临界点,虽然燃烧者通过烧尽常常会获得更多的热量。

热的其他值得注意的现象我在这里就不想提了,因为下面将到处遇到它们。

命题七火的物质无非就是(上一节所描述的)弹性物质,无论什么样的物体,它都与其元素混合在一起,使之结合起来;它们的波动或者振动就是所谓的热。

经验(见命题六)指出,物体无论是受到摩擦还是受到震动都会燃烧,而且在所有方向上都被均匀地稀疏。既然这证实了延伸进物体的团块里面、并且遇到刺激就努力延展的某种弹性物质的在场,此外既然根据第一节所证明,任何物体都拥有包含在间隙中的弹性物质,这种弹性物质追求微粒的结合,又能够受到激发而作波动,呈现出热的所有现象,那么很明显,它与火的物质没有区别。

从沸腾现象出发对这一点的证明

被热所液化的物体,在因为增加的火越来越多而导致沸腾的时候,就不能再容纳热度,并在这种状态中释放出大而有弹性的、与承载它们的大气重量相等的气泡,并一直持续到火将它们驱散。如果这些气泡不包含任何弹性的气体,除了火的物质之外也没有别的东西进入充满热的物体,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在沸腾之前热同样进入水中,并且在此时除了某些小气泡之外并不释放有明显弹性的东西,为什么会刚好在沸腾的那一刻释放这种东西呢?既然很容易看出,我们称为火的那种弹性物质,在之前和此刻都同样包含在变热的流态团块中,虽然体积有所增大,但却一直受到微粒的吸引力的削弱和压制,只要它的量与其波动的剧烈程度相结合还不大于分子的引力,而在它壮大起来,使它的活动已经超过了其弹性力时,再次增加的全部火物质借助自由的弹性,仿佛是进入一样穿透流体的介质,既然可以说压力已经为这种火物质进入一切热物体开放,那么,这里就没有什么我们要怀疑自己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的。

命题八热的物质无非就是被物体强大的吸引力(或者粘连力)压入物体的空隙中的以太自身(或者光的物质)。

首先,正如牛顿从折射和反射现象所说明的,密度较大的物体对光的引力极为巨大,据这位无与伦比的人物计算,临近接触时引力是重力的干扰的1亿亿倍。既然光的物质是弹性物质,那么毫无疑问,它最终会被一种极大的力迫入、也就是说压入较小的空间;既然物体的微粒到处都遇到这种易于接近的光物质,那么,对于我们已经在物体里面证实了的弹性物质与以太没有区别,究竟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其次应当注意的是,那些特别有能力折射光的物质,也更有能力从移近的火吸收更多的热;由此可以看出,那种极力把光与自己结合起来的引力,同样也把与自己密切结合起来的火物质留住不放。根据牛顿和其他一些人的实验,油以比依据其特有的重力更大得多的力折射即吸引光线;甚至获得比依据其特有的重力更高得多的沸点,例如松节油等。油是火焰的真正燃料,在这种状态下,既然它们向四面八方发光,就说明热的物质与光的物质是尽可能高度一致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区别的。

这一点可以从玻璃的透明性得到证明

如果采纳与自然规律最一致、最近由极为著名的欧拉[1]用新的辩护予以捍卫的假说,即光确实不是发光物体的流溢,而是到处分布的以太延伸的压力,而且如果考虑一下玻璃透明性的起源,人们就会坦率地承认以太与火物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它们的同一性。玻璃是借助火的力量用碳酸钾即一种强碱性的盐和沙砾熔炼而来的。既然碳酸钾经过长时间的猛烈焙烧就会造成与火物质的完全结合,那么,当它与沙砾混合起来时,它就会通过整个玻璃块散播火的这种弹性要素;而且,既然可以证明,这种由流质凝固而成的物体无论如何改变,也并不拥有开放的、直线的、总是让光通过的通道,而是说玻璃被自己的物质所充满更为合乎理性,可见,由于光依然透过玻璃块而散播开去,光物质本身是与玻璃的各部分混合在一起、是其团块的一个部分。由于我们已经看到,火的物质构成了玻璃的一个不可轻视的部分,而且大量地散布在其坚实元素之间,所以,热物质与以太或者光的元素完全是一回事,就是无可置疑的了。

命题九测量热的程度,即用数字表述不同程度的热相互之间的关系。

巴黎王家科学院的著名成员阿蒙通[2]就是第一个阐明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人。既然火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使物体稀疏,那么,借助与稀疏的努力相对抗的压力来测量它的量,就是适当的了。由于已经发现气体无论热量减少多少,都会对压力作出让步,体积也会减少,以至于可以正确地认为气体的全部弹性只来自热,这位著名的人士就依据这一假设建立了一套方案,借助因热而膨胀的空气的弹力、即借助以这种热量所推动的空气在体积相同时所能承载的重量来测量热的程度。

注解

根据布尔哈维[3]的报告,是华伦海特[4]第一个注意到用火加热而至沸腾的液体的特殊性质,即无疑是大气的重量越大,热的程度也越大,而空气的压力越小,沸点的热的程度也越小。根据巴黎科学院的报告,莫尼埃[5]在测试沸水的热以及沸点超出冰点的高度时,也发现了同样的东西。他先是用列氏温度计在波尔多、然后又在米迪山的最高峰进行测量,在那里气压计比前一个地方低8寸。他在两个地方观察到的冰点都一样,但沸点的热却比他在波尔多用气压计测得为28寸的沸点热降低了沸点高出冰点之差距的15/180,这样,波尔多沸点的热要比米迪山上沸点的热高出它的1/12,而这一差额是由两地大气重量大约1/3的差额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全部空气的重量从沸水中除掉,就会除掉冰点与沸点之间的热的1/4。因此,既然没有空气的压力就能够给沸水造成较低程度的热,而增加空气的重量就能够给它造成较高程度的热,那么,大气的重量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把重量反向施加于火的微粒的波动上,而水的元素自身的引力尚不足以使它们聚拢在一起。由此可以猜想,致力于在沸点从水的结合中逃逸出去的以太究竟是如何借助弹性力量成功的,以及水究竟是如何借助微粒的引力(或者引力不足时借助外部的压力)阻碍它的。实际上,由于根据值得赞扬的阿蒙通的说法,冰点与沸点的热相差几乎不到1/3,而且介于冰点与沸点之间的热的1/4需要有与整个大气重量相等的力,所以可以得知,对于保持沸腾时总的热量的均衡来说,12倍大气的重量是必要的。因此,水的元素的引力自身就等于11倍空气的压力。由此可以得知这些水元素在冰点的引力,得知为了压迫弹性的以太,金属的引力要更大得多。

色贡达[6]也做了同样的观察,他发现水的稀疏程度在所说的那座山上较大,在波尔多则较小,其比率占总体积的1/24到1/35,加以计算,这恰与大气重量成反比,即20:28。因此在这一著名的事例中,希蒙托科学院用实验确证,已经看不到水对抗任何压力的那种极顽强的阻力了。

命题十陈述蒸气根据我们理论的上述内容已得到解释的本性和原因。

蒸气的本性

蒸气无非是从液体表面分离出来的、悬浮在空气中的潮湿微粒,它们具有自身特殊的、近乎令人惊讶的性质,即因接触而相聚的同质液体分子在多大的程度上急切地统为一体并自动地溶为一个团块,当它们被释解为稀薄的蒸气并为必要的热度所驱迫的时候,就以多大的程度从它们相互的接触和结合当中逃逸出去,并且用牛顿的话说强烈地互相排斥,以致根本找不到一种巨大的力量足以压迫它们,使它们结为一体。因此,当水蒸气受到火的相当大的作用时,就会迸破最坚固的容器,而且每一种蒸气都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常常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弹性。

原因

这种现象的根据,就我所知,尚未被物理学家充分地考察。因此我来探究它。

从水的表面挣脱的、以即使用显微镜也很难观察到的气泡形式形成的极稀薄的表皮,就是水蒸气的要素。不过,在某个时候被热更强有力地驱赶的时候,如此众多的细微气泡在如此程度上从其接触中逃逸出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马上就来解释。既然根据我们的理论以上所述,水与所有其他物体一样,都是借助吸引力留阻压入自身团块内的以太弹性物质,而且从已证明过的可以得知,吸引力不仅受接触限制,而且也受一定的距离限制,因此,虽然吸引力有时确实延伸到更远的距离,但在吸引力与来自热的波动的排斥力达到均衡时,水分子就在那个紧接点上彼此紧紧粘连。在图9中,线段ef表示这种距离,我们必须把它设想得非常短,并且让结合在一起的水微粒的这一距离与微粒eg成比例。进而,在图10中,平行四边形abcd是水的一小部分,其厚度ba极小,可以等于线段ef。由于根据预设的命题,水元素相互之间的引力在距离ba=ef之外就不再起作用,如果微粒被安置在点a,它将感受到所有透过此厚度组合起来的微粒的吸引力,因此,它将尽流体的性质所能与这些微粒极为紧密地粘连在一起,即使我们给水的这个小部分再增加一块bhid,也不会使之粘连得更牢固了。实际上,如果它移开极小一段距离am,它就不再受到水的这整个小部分的吸引,而只受到anoc这一小部分的吸引了,从而它致力于结合的力量就会减小。且把图10中的平行四边形转换为另一个更薄的平行四边形,即图11中的hkrs。任何一个接近点h的水微粒所受到的吸引都要弱得多,而且既然被这个表皮拘禁的以太绝大部分都把自己从这一增大了的表面释放出去,那么很清楚,在这种状态下一个被热的交替移近的微粒将被驱离点h的距离,就要远远大于前一种条件下所能产生的,而且这个表皮越薄,微粒从接触中逃逸出去的力量也就越大。进而,由于薄表皮hkrs在这个剩下的图形中将会变成球形,通过以这种方式在各个方向上增大其厚度,获得在与过去相同的距离上把其他微粒与自己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所以,如果它要保持蒸气的特性的话,就必然把自身团成图12中气泡的形式,这样,直径ab变小了,厚度减小了,以致被安置在直径两端的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就会小于距离be。以这样的距离,由于以太的排斥力等于吸引力,两个点如果能够自由伸展自己,就会俨然静止下来。在这种状态下,气泡既会极力扩展,也会成为弹性蒸气的元素。不过,同质的两个气泡之间的距离cd总是与直径ab相等,这一点从业已证明过的东西来看是一目了然的。

图9

图10

图11图12

命题十一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其弹性原则的原因。

空气是一种弹性流体,几乎比水轻1000倍,其扩张力与热成正比,它在相同的大气重量下从水结冰的冷上升到沸点时的扩张,大约是与先前的热度相适应的体积的1/3。这些现象不包括任何不能同各种蒸气相适应的东西,只有一点例外,这就是各种蒸气在空气完好无损地保持自己的弹性的那种寒冷程度就会凝固,表现不出任何扩展力的征兆。但是如果考虑到,蒸气表面的稀薄性就包括在原因中,使得在热度较低时能够显示出值得注意的弹性,那么很清楚,在此不必立刻不加考虑地、草率地抛弃类比的力量,而是应当更多地检验,由于我们从同一个原则演绎出两种东西,我们是否还能够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实体。引起猜测热情的现象如下。

所有借助油性元素或者盐性元素由极微小的微粒结合而合成的物体,如一切植物、酒石、动物结石,以及许多种盐类,尤其是硝石,当它们受到火的强烈影响时,会发出大量的弹性气体,而这正是哈勒斯[7]在《植物静力学》中以不同寻常的实验向我们说明的。此处发现,空气绝不是它与之结合的坚实物质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就全部质量而言,它在鹿角中占1/7,在橡木中占差不多1/3,在莱茵酒石中占1/3,在硝石中占1/8,在动物结石即人体结石中占1/2多。由于火的力量而从这些物体中蒸发出来的气体,只要还是物体的一部分,就还不具有空气的本性,也就是说,还不是一种具有与其密度成比例的弹性流体,这是自明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便是以中等热的力,它也会扩张到比能约束它的结合更大的空间,瓦解物体的任何联结。因此,从物体的间隙中释放出去的物质,原来并不是弹性的,但一经释放就表现出弹性。不过,既然蒸气的本性就是,在它们从与之结合的质量中分离释放出来的时候就表现出弹性力,那么,即使不能坚决地肯定也能以大的概率认定,空气无非是从物体中释放出来的蒸气,它在被减低到最稀薄的程度之后,就很容易因热的任何程度而释放出来,并表现出强烈的弹性。

证实我的这一观点的东西,既不少也并非无足轻重。空气为什么借助燃烧仅仅从包含着不少油和酸的物体中排出呢?难道酸不是像我业已说明的那样,乃是为借助其吸引而抑制以太的最活跃、最强烈的一种元素吗?难道这种元素不是像黏合剂一样是那些合成物体的纽带(因而是把一切物体结合起来的以太物质的真正磁石)吗?而且,当这种酸借助火的强大力量艰难地从它与物质极为紧密的结合中被排出的时候,难道你不认为分离开的酸必然会分解成为极稀薄的表层吗?这样,你怀疑以这种方式构成弹性流体的是这种东西,它哪怕受到最轻微的热度也会膨胀,但无论多冷(当然永远不会赶走全部的热)也不会结冰及丧失弹性吗?因此,正是由于抑制水蒸气的那种困难,即稍一遇冷它就凝结,而且也是使哈勒斯以完全不同于蒸气任何本性的物质的名义来解释被排出的气体的那种困难,这里完全陷入了停顿。因此,这就向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值得他们去作更为慎重的研究的见解:空气是否无非是借助所有事物的本性散播的酸的某种最为稀薄的状态,无论热度小到什么程度,它都表现出弹性。

毫无疑问,以此为基础,就容易看出,为什么当硝石被烈火焙烧时,会发出大量的弹性空气,因为从其更密实的部分分离出来、化为最稀薄的蒸气的最精细的酸,就是空气本身。同样也容易理解,为什么最耐火烧的物质奉献最多,发出大量的气体,例如何以莱茵酒石就比硝石散发的气体多。因为当酸与那种迟钝地、包围着它又最拒绝释放它的物质分离时,采取的是最稀薄的表层的形式,以至可能构成一种像空气一样易变的弹性物体;反之,从中较容易被释放的蒸气,会显得更浓厚一些,并且在逐渐降低的温度下无法保持其弹性。

对大气压的观察与本假说一致

空气在海拔较高的地方通常被认为几乎无法解释的特性,从本假说来看就洞若观火。马里奥特规律认为空气被压缩与压迫的重量成正比,但根据《巴黎王家科学院备忘录》,马拉迪、卡西尼[8]和其他一些人发现,这在高海拔地区不能成立。因为他们发现那里空气的密度小于根据这一规律与较低的重量相比必然得出的密度。由此可见,高层的空气并不是由处在较小压力下的那类微粒构成的,而是由自身独特的较轻元素构成,因为在同样的压力下要负担更大的重量,则需要它们有更大的体积。既然空气的性质实质上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能在同一种元素中发现另外的性质,那么很清楚,空气应当拥有的就不是不同种类的元素,而是另一种元素借以表现自身的形式,我想它就是酸性湿气。这样,这种蒸气的某些微粒(由于表层的不同密度)比其他微粒重一些,而较轻的微粒会占据最高的位置,也就毫不奇怪了。

命题十二陈述火焰根据我们理论的上述内容已得到解释的本性。

1.本性

火焰的本性,尤其是与其他种类的火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

任何物体都在其表面燃烧,火焰的燃料是油,因此也就是酸,是那种最能效力于其弹性运动的要素。

火焰就是一直达到火的那种温度的蒸气,它闪烁着强烈的光,只有在燃料短缺的时候才会熄灭。使火焰完全不同于其他一切种类的火的特性为:

(1)尽管根据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无论什么物体,通过加热而被引入给它的热由于传导将会逐渐地减退,但火焰则相反,它将从最微小的元素获得难以置信的、只要不缺乏燃料就不为任何界限限制的力量。

(2)任何易燃物质通过加热到沸腾状态而引起的火,比通过燃烧产生的火晚很多。

(3)火焰会放射光芒,而其他种类的物体,除了金属,无论加热到何种程度都不会发光。

2.探究原因

如果我的观点正确的话,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火焰是由燃烧的蒸气构成的,而物体的坚实物质不会完全转化为火焰,确切地说,只是其表面在燃烧。既然蒸气以尽可能大的表面在把火的物质包含在自身之内时遇到的阻力最小,那么就可以看出,它不仅极容易把自己从极微小的元素接受来的波动蔓延开来,而且能够逐渐地以同样的强度把它传递给那些易燃物质,无论它们的数量有多大。尽管乍一看来这种现象与力学的基本规律相左,因为后者认为结果总是等于它的原因,但只要加以斟酌就会明白,为借助星星之火点燃火焰而采取的第一次诱发,无非就是易燃蒸气极小的微粒触发了它的火元素的波动而已。只要稍受约束,这种火元素就尽全力挣脱,造成振动,并通过同时激起周围的物质而使剧烈的运动在整个质量中蔓延开来。一个微小的原因在此竟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受到限制的以太摆脱引力约束的迸发是会以这种方式超过本来并不承认造成刺激的火焰为其原因的那些结果的;因为这些结果有赖于油的吸引,而油被封闭起来的物质最稀薄的部分造成了剧烈释放的能力。此外,蒸气安排流体,由于不这样受约束的弹性以太更自由的震动而更为激烈地波动,并由于以这种方式喷出的火物质而比其他物体更适宜于加热物体,发出光芒。

结语

然而,这项小小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就要画上句号了。我不想再耽误那些身负更重职责的人们的时间了,我把拙文和我自己托付给我们最卓越的哲学系那宽宏仁慈的胸怀。

原文收入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作于1755年。


注释:

[1]欧拉(LeonhardEuler),1707年生于巴塞尔,1783年卒于圣彼得堡。在《光和色的新理论》(载《各种论证作品集》,第I卷,1746)中,他针对牛顿的发射理论重申了光的波动理论。——科学院版编者注

[2]阿蒙通(GuillaumeAmontons,1663—1705于巴黎)。康德涉及阿蒙通在1703年的《科学院备忘录》上的论文《温度计降低到一个固定的和肯定的度》(也请参见下文在布尔哈维那里引用的一段话)。——科学院版编者注

[3]参见《康德全集》,第I卷,208页注。康德所涉及的这段话,在《化学基础》中,第I卷,65页,1732。——科学院版编者注

[4]华伦海特(DanielGabrielFahrenheit),1686年生于但泽,1736年卒于荷兰,能够用他的温度计更精确地规定沸点对空气压力的依赖:《哲学学报》,1页以下,1724。——科学院版编者注

[5]莫尼埃(PierreCharlesLeMonnier,1715—1799)是天文学家,其弟弟莫尼埃(LouisGuillaumeLeMonnier,1717—1799)是国王御医,对研究空气磁电有贡献。——科学院版编者注

[6]色贡达(JeanBapstisteSecondatdeMontesquieu,1716—1796),基耶内议会议员。——科学院版编者注

[7]参见《康德全集》,第I卷,208页注。《试借各种各样的化学静力学试验分析空气》,载《哲学学报》,第34卷,264页以下,1727。——科学院版编者注

[8]马拉迪(GiacomoFilippoMaradi),1665年生于尼斯的佩里纳尔多,1729年卒于巴黎,是G.D.卡西尼(GiovanniDomenicoCassini,1625年生于佩里纳尔多,1712年卒于巴黎)的外甥,而这里指的是后者的儿子J.卡西尼(JacquesCassini,1677—1756),亦即《论空气冷凝的规则》,载《巴黎科学院备忘录》,61~74页,以及该书272~274页,1705。——科学院版编者注


第一章固态物体与流质物体的本性地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