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子与鞋匠 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里德
你小时候长什么样子?如果你有当时拍的照片,看一下,里面的小孩真的是你自己吗?你现在看起来很可能大不一样。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感觉吗?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我们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成长、发育、成熟、衰老、忘事。大多数人皱纹会越来越多,最终头发会变白或脱落。我们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朋友、着装品位、优先事项。那么,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变老了的你和照片中的小孩是同一个人?是什么让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还是同一个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
跟许多哲学家一样,洛克兴趣广泛。他对两位朋友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和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科学发现感到非常兴奋,他参与政治活动,也写过关于教育的文章。在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之后,他因被指控密谋刺杀刚刚复辟的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而逃往荷兰。在那里,他倡导宗教宽容,认为通过施加酷刑迫使人们改变宗教信仰是荒唐的。他的一些理念,如我们享有上帝赋予的生命、自由、幸福、拥有财产的权利,对制定美国宪法的开国先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没有洛克婴儿时期的照片或画像,但是可以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改变了很多。中年时,他面容憔悴,长发凌乱,神情凝重,但当他还是婴儿时,一定不是这个样子。洛克认为,新生儿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人生经历。当小洛克长大成为年轻哲学家时,他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仰,成长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约翰·洛克。但是在什么意义上,这个洛克和婴儿期的洛克,中年洛克和年轻洛克是同一个人呢?
当人类思考自己与过去的关系时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但其实并不仅限于此,洛克指出,甚至当我们想到袜子时,这样的问题也可能会冒出来。如果你有一只袜子,上面有一个洞,你把洞补起来继续穿,出现另一个洞时再补起来,如此下去,最终袜子完全是由不同时候打的补丁组成,最早那只袜子的材料已经没有了,那么这还是同一只袜子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因为从最初的那只袜子到完全由补丁拼凑起来的那只袜子之间,不同的部分在不同阶段是有连续性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不是同一只袜子,因为原来那只袜子的材料都不在了。或者你想象一棵橡树,它是从一颗橡果长出来的,每年都会掉光叶子,越长越大,树枝也可能掉落,但是仍然是同一棵橡树。那么,橡果和橡树苗是一样的吗?橡树苗和大橡树又是不是同一株植物?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指出我们是有生命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都是同一个人,从婴儿到现在,是同一个生物。洛克使用“人体”(man)这个词(意为“男人或女人”)来指代“作为动物的人”(human animal)。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一直都是同一个“人体”,不断成长变化。但是“同一个人体”和“同一个人”(person),在洛克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按照洛克的说法,我可以是同一个人体,但不是过去那个人。这怎么理解呢?洛克对此的解释是,让我们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保持为同一个人的,是我们的意识、对自我的认知,你不记得的东西,就不是你作为人的一部分。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让大家想象一下,一个王子带着鞋匠的记忆醒来,同时一个鞋匠带着王子的记忆醒来。醒来时王子像往常一样睡在寝宫中,在外人看来,他还是入睡时的那个王子。但是因为他现在所带的是鞋匠的记忆而不是自己的,他觉得自己是鞋匠。洛克的观点是,王子认为自己是鞋匠,这是对的,因为在身份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1])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身体的连续性,而是心理连续性。如果你有王子的记忆,你就是王子;如果你有鞋匠的记忆,你就是鞋匠,即使你拥有的是王子的身体。如果鞋匠犯了罪,那么我们应该追究那个拥有王子身体的鞋匠的责任。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记忆不会出现这样对调,洛克只是用这个思想实验来阐明他的观点。但确实有人声称,同一个身体里可能存在不止一个人。这种情况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似乎拥有不同的人格。洛克预见到了这种可能性,并想象在一个身体里有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一个在白天出现,另一个在晚上出现。按照洛克的理论,如果这两个人互不相通,那么他们就是两个人。
在洛克看来,身份同一性与道德责任密切相关。他相信上帝只会惩罚那些记得自己犯下罪行的人,不再记得做过坏事的人与那个犯下罪行的不是同一个人。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撒谎,假装不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因此,如果有人声称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法官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但是因为上帝是全知的,他知道谁应该受到惩罚,谁不应该。用洛克的理论进行推理的一个结果是,如果纳粹猎人追踪到一位年轻时曾在集中营当过警卫的老人,那么这个老人只应对他能记得的事情负责,而不应对其他罪行负责。上帝不会惩罚他已经忘记的行为,当然普通法庭不会给他同样的待遇。
洛克对身份同一性的分析也回答了一个困扰他同时代人的问题:人是否必须通过同一个身体的复活才能进入天堂?如果是这样,假设你的身体被食人族或野生动物吃了,会出现什么情况?你如何才能让死亡后身体的每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然后复活?如果食人者吃了你,那么你身体的一部分就成了他或她身体的一部分。食人者和他或她腹中的一餐(也就是你)怎么能都得以复活呢?洛克明确表示,重要的是,在死后的世界中,你还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同一个身体。在他看来,如果你有相同的记忆,即使这些记忆附着在不同的身体上,你还是同一个人。
从洛克的理论进行推演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你可能不是照片中的婴儿。你是同一个人体,但是除非你有婴儿时的记忆,否则你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你的个人身份只能追溯到你记得的那一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记忆力也会减退,作为一个人你也在缩减。
一些哲学家认为,洛克过于强调把自我意识记忆作为身份同一性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太过极端。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提出了一个例子,揭示了洛克对作为一个人的意义的思考是有缺陷的。一个老兵可能记得他年轻时在战斗中的勇敢行为,而当他还是一个年轻士兵时,他记得小时候从果园偷苹果被打的经历。但是在晚年,他已不再记得童年发生的这件事。这种记忆上的重叠,难道不意味着老兵和那个男孩是同一个人吗?托马斯·里德认为,很明显,老兵和小男孩还是同一个人。
但根据洛克的理论,老兵和年轻的士兵是同一个人,但和那个被打的小孩不是同一个人,因为老兵已经忘记了这件事。然而,同样根据洛克的理论,这个年轻的士兵和小孩是同一个人,因为他记得小时候在果园里的不当行为。这就会产生一个荒谬的结论:老兵和年轻的士兵是同一个人,同时年轻的士兵和小孩是同一个人,但老兵和小孩不是同一个人。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就像在说a=b,同时b=c,但a并不等于c。身份同一性似乎依赖于重叠的记忆,而不是洛克所认为的完全回忆。
洛克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他对身份同一性的探讨。在其伟大著作《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中,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的思想向我们展现了世界,但世界看上去的样子,却只在某些方面符合其真实的情况。这激发了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对现实的诠释,其观点非常有想象力。
[1]也译为“人格同一性”。——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