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器市场被干掉

字数:946

1974年,半导体技术应用的两个浪潮达到了关键的阶段,并且创造出了诞生微型计算机的大气候。一个浪潮是半导体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他们自己技术的应用产品,尤其是计算器。这个趋势直接相悖于英特尔总裁罗伯特·诺伊斯关于芯片制造商不应与自家客户抢市场的主张。因为早期诞生的微处理器芯片还比较粗糙,所以此时就产生了第二个浪潮,这些芯片被持续打磨成更优秀、更强大的产品。

第一个浪潮将MITS公司冲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第二个浪潮又将它冲了回来。

20世纪70年代早期,半导体厂家被满是硝烟的技术战和价格战冲得晕头转向。他们注意到自家客户的利润比自己的利润还多出一大截。比如说,从多伦多搬到硅谷的加拿大Commodore公司就在销售用德州仪器公司的芯片组装成的计算器,并靠着德州仪器公司这款装在塑料外壳中的芯片赚了大钱。

当时市场对计算器的需求量似乎是无限的,只要满足这一需求就可获得巨大利润。1972年,德州仪器公司也加入了计算器制造的大军,其他半导体厂商也纷纷效仿。用半导体设计师查克·佩德尔的话说:“这些厂商一进来就把每个人撕成了碎片。”德州仪器公司对这一产业的进攻颇有你死我活的意味:它对市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直接将其他公司的价格拉了下来。

计算器体积变小了,但功能更强大了,价格急剧下降,利润也随之大幅减少。1974年的经济衰退影响了很多公司,这一年对计算器工业来说不是一个好年景。据当时供职于摩托罗拉微处理器设计部门的佩德尔回忆:“那一年整个市场一片哀嚎。供应量开始赶上需求量,每个搞计算器生意的人都在那年赔了钱。”计算器从奢侈的消费品成了街边货。1974年,一台家用计算器的平均售价是26.25美元,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是150美元。

MITS公司就是当年受到重击的企业之一。1974年1月,MITS公司一台有8项功能的组装式计算器售价是99.95美元,而且这个价格已经是他们能提供的最低价了。而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同类型、已装配好的计算器的售价还不到MITS公司产品的一半。MITS公司这种小公司撑不下去了。罗伯茨好多天彻夜不眠,想搞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半导体工业的另一项关键突破发生在1974年4月,英特尔8008处理器的后继机型在那时完成了研发。

英特尔确实将8008这一芯片打造成了计算机的大脑。不过,用萨尔斯伯格的话来说,8008微处理器不过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是一个怪物”。它五脏俱全,但全是错位的。它处理起关键的操作既缓慢又含糊,你还得适应它那种别扭而累赘的编程和设计形式。

究竟8008芯片能否作为可行的商用计算机的大脑正常运作呢?这个问题就连英特尔的工程师也有争议。

电子学发烧友可没有耐心等着半导体工程师来做出决断。


引爆革命的人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