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计算机的设计
1974年夏天,罗伯茨完成了他想要的计算机的设计草案。想法成形后,他就将方案交给了工程团队的两名工程师吉姆·拜比和比尔·耶茨。耶茨是个沉默而严肃的人,他加班加点地设计这台计算机的主电路板,安排着机器中电信号从一个点传到另一个点的路线。
罗伯茨希望这台计算机能像小型计算机那样具有可扩充性,用户可以安装其他的电路板以获得新功能,比如控制I/O设备或增加内存容量。他还希望设计的线路板能方便地接入计算机,不仅需要设计一个好用的插座,而且还需要明确固定的数据通道。如果功能元件安装在不同的线路板上,那么这些线路板必须能彼此通信。反过来,这种通信要求设计方案有特定的工程学规范可遵循。比如说,一块线路板要能将信息按另一块线路板所要求的时间和路径传送过去。于是,计算机的总线结构便应运而生。
总线是计算机输送数据或指令集的通道。一般情况下,总线是一个可供几种信号同时通过的并行通道。MITS公司的计算机有100条独立通道,每条通道都必须有一个指定的用途。此外,有时因为物理或电路特性的限制,具体的线路铺设方式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布线过于紧密会造成电路串扰(即电线之间互相干扰),因此某些信号通道不能铺设得过于紧密。但由于债主已经开始讨债,罗伯茨无法给耶茨足够的时间去精雕细琢。于是,数据通道落在哪儿就安在哪儿。设计的总线会给这些电线分别安排好去处,只不过仓促之下,这活儿干得不怎么样。
当耶茨还在铺设线路时,MITS公司的另一名员工、写技术方案的戴维·巴纳尔正在反复斟酌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在众多候选名当中,他最喜欢“小兄弟”这个名称,但又觉得并不十分满意。据罗伯茨回忆,巴纳尔对计算机的整个设想都不是很满意。但因为罗伯茨容不得任何异议,所以巴纳尔克制了自己的质疑态度。
巴纳尔在1972年便加入了MITS公司。他和罗伯茨曾作为共同作者为《大众电子学》撰稿。他们一边并肩加班加点研发计算机,一边为《大众电子学》写了一系列关于数字电子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