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2014年夏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总策划石铁先生和责任编辑孙蔚雯女士找到我,请我主持本书的翻译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本英文专业书。我对专业著作较为挑剔,尤其是对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因为有太多书名博人眼球、内容却缺乏研究价值的书了。同时,因为我曾主持过两本译著,知道翻译的辛苦,所以我一般不会轻易接翻译工作。但我知道,“万千心理”曾经出版过许多专业水准很高的心理学译作,我家里就有多本他们出版的书。于是我把这本书带回了家,看了一章,其专业性语言及目录呈现的主题立即吸引了我。我知道犯罪心理学因研究难度大,国内的教材往往相对单薄,而这本书恰恰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于是我决定接受石铁先生的委托,开始组织我的博士生进行翻译。
然而未曾想,我接手翻译工作不到两个月,我年迈的父亲就突然病倒了。为了陪伴他,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必须完成单位工作外,我不得不放下手里所有的工作。我的博士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初译稿,但我无暇审校,只记得那段时间心力憔悴,几乎夜夜失眠。但一年后,父亲还是永远地离我而去了。2015年的10月,我才重拾本书的校对工作,终于在2016年4月完成了全书16章的审校工作。不过,为了校对一些专业词汇,我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此书在2016年已经更新到第十一版了。这意味着,由于我的拖延,刚刚译完的第十版已成为旧作。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石铁先生后,他即刻与我商量能否再译最新版?一想到全部的辛苦要推倒重来,我几乎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但是,认真的石先生与责任编辑孙蔚雯亲自登门拜访,他的诚意和对专业的认真态度感动了我,让我最终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最新的版本呈现给我国读者。其实,我在内心里也希望看到两位美国作者更新后的内容。
感谢我的六位博士生,他们毫无怨言地接下第十一版的翻译任务。在此期间,已有两位参与翻译的博士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他们工作压力极大,但他们仍然按时完成了任务。参与本书翻译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的崔海英博士(现任职于铁道警察学院)和刘远博士(2015年毕业),以及2013级的博士生刘歆超和徐超凡博士生,2014级的博士生张丽欣和2015级的博士生孙锦露。他们的敬业和优秀让我对中国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全书的翻译分工情况是:崔海英翻译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六章;刘远翻译了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刘歆超翻译了第十章、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徐超凡和张丽欣共同翻译了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十版这两章由徐超凡翻译;第十一版的这两章由张丽欣翻译);张丽欣翻译了第五章和第九章;孙锦露翻译了第一章和第二章;刘歆超和李玫瑾翻译了第
十六章(第十版由刘歆超翻译,第十一版由李玫瑾翻译);前言、关键词等其他内容由李玫
瑾翻译。
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争议“翻译是不是创作”的话题。在我来看,翻译专业著作明显有两种译法:一种是将字词直接转换,类似于翻译软件的水平,目前国内采用这种译法的书籍不在少数;另一种则是专业翻译,这种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具有专业的背景,否则很难做到。记得我在大学时阅读黑格尔的著作,发现他的著作几乎都是由北京大学的贺麟先生翻译。后来得知,黑格尔的著作一般人读不懂,所以只能由懂黑格尔理论的贺麟先生翻译。不幸的是,心理学比哲学更接近生活,更通俗。所以,心理学被视为没有难度的学科,例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提到“力必多”,英文libido一词让人迅速“明白”—原来“潜意识”就是“性欲”。这种直白、通俗的理解对于真正的专业学科是灾难性的。因为逻辑推理的
起点在概念,而概念的混乱可使推理的结论陷入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结论则毫无理论价
值。同理,凡是辩论或争论不清的话题往往存在着辩论双方使用了同一概念但概念的含义不同的问题。在字典中,一个单词经常有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多个释义。选择哪一个释义完全取决于译者。所以,翻译专业著作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对术语的理解和选择上。本书在翻译中也遇到过许多这类问题。尤其是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有很多术语在字典上有约定俗成的称谓,现有的一些译著也多采用这些约定俗成的称谓,但是从本书的内容看,有些单词显然与约定俗成的词义不同。用约定俗成的词语不能概述这类犯罪心理问题。为此,我与翻译这些章的博士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交流,又将这一术语放在我全部研究生的微信群里进行讨论,最后还请教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的资深编辑李记松女士,她虽不能帮助我决定选择哪一词,但她处理这种难题的方式给了我一个重要的提示。她提出:“如果你选择与约定俗成不一致的用语,可以用脚注的方式解释你为什么这样选择。你可以坚持你的学术思考与选择,这才是治学的态度。同时又应该让同行和读者明白这种修改的理由。”她明确地表示,翻译就是一种创作。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由此,我第一次在专业著作中使用了我选择的心理学术语来表述某些专业概念。有趣的是,事后我在查阅一本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心理学专业字典时,就被我纠正过的一个术语找到了知音,现在这一佐证也一并写入了脚注中。
刚才提到专业问题需要有专业背景,但本书的最后一章大量介绍了“非法药物”的药物名称,这些对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我特意将全章译稿发给我的同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禁毒教研室主任李文君教授,她非常认真地审核了所有药品的名称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我要向李记松女士、李文君女士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人无完人,作品也难完美。我的第二本译著就曾让我有大量的遗憾。这第三本译著估计仍会有不少缺憾。希望关心热爱这一专业的有识之士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时能随时记录,可以让我们对专业词汇的理解有更好的把握。借用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学术研究的敬畏—吾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李玫瑾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
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
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
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
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
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Pear3on 新书新知实时掌握
上架建议:司法心理学万千
ISBN 978-7-5184-1265-5 Pearson
010-65125990 www.wqedu.com
www.pearson.com 万千心理官方微博
万千心理微信公众号
9787518 412655> 定价:98.00元
参考文献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