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犯罪行为导论

字数:1842

本章目标

强调犯罪行为的诸多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

辨识作为研究犯罪行为和理论发展基础的各种人性观。介绍易于理解犯罪现象的各种理论。

阐述犯罪学的三大主导学科: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

重视心理学对犯罪行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研究,从看重人格转向更多地关注认知和发展。界定犯罪行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含义。

为读者介绍各种对犯罪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研究方法。

犯罪能激起人的好奇心。有时它让我们觉得好玩,有时又让我们厌恶;偶尔的,这两种情绪会同时出现。当我们看到2014年时代广场上身着“蜘蛛侠”和“蝙蝠侠”服装的人由于争吵被警察带走时会觉得很好笑。人们也会因为在视频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而捧腹大笑:一个入室盗窃的小偷竟然四脚朝天地睡在被害人家的床上,而身旁还放着他装珠宝的袋子。大概没有人会从这种犯罪中受到伤害(尽管这可能让孩子们误认为他们是超级英雄而出现错误崇拜),但是被害事主多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受害感,甚至被困扰很久。虽然读者们可列举一些例外的情况,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多数犯罪都会伴随被害事实的存在。犯罪其实有诸多的危害。

犯罪还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尤其是当我们相信发生在一个被害人身上的事情或许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我们深爱的人身上时。一则儿童被绑架的消息或者一个孩子可能被绑架的地方都使得家长感到不安。犯罪也可以引起愤怒,当我们友善的邻居被残忍地杀害,当一个人或者动物受到令人发指的虐待,或者当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积蓄被骗走,还有听到某位醉酒的人开车将别人撞死时,也会引起人们的愤慨,并将不满指向那些没有阻止司机的朋友们或司机本人。

何为犯罪?法律将其界定为以一种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触犯法律禁止的规定,由此被认定有罪而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犯罪行为则是一种违犯刑法典的行为。要判决一个人有罪,其行为必须是故意的行为且没有辩解的理由。例如,一个有目的的杀人行为可能因为某种特定情境而被视为保护自己生命的正当防卫行为。尽管范围很窄的一部分犯罪甚至不需要

犯罪的意图(称为严责犯罪),但大多数犯罪都要满足这一点。显然,法律对犯罪的界定包

含了一系列行为,其范围从严重的故意杀人到轻微的违法行为。

虽然人们对犯罪的关注度很高,但是了解犯罪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防控是一个难题。官员、政客、各种专家和公众不断地提出一些一般化的和不太完善的减少犯罪的方案,尤其是针对暴力和街头犯罪的方案,例如:安置更多的警察在街上巡逻,安装更多的监控器和最先进的监视装备,让教师全副武装并配上更多枪支,增加更多更亮的街灯和坚固的门锁,开设自我防身课程,采取严厉地惩罚,及时地监禁或罚款。有些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那些可以解决犯罪根源的方法(如减少经济不平等,改善教育机会或提供对滥用药物的治疗等)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但这些需要公共承诺、能源和财政资源。

我们难以预防犯罪的一部分原因是复杂的犯罪行为难以理解。因为犯罪复杂,解释犯罪也要求复杂多元的答案。心理学研究指出,大部分人很难容忍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显然,不管问题本身有多复杂,人们都想要最简单和直截了当的回答。在心理学家们回答如何抚养孩子的问题时,父母们一听到心理学家说“这取决于情境,取决于父母对情境的反应及各种可能的变量”,就会变得没有耐心。如今,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助长了这种简单化的偏好。搜索引擎能提供即时的信息,既包括有权威性的信息,也包括来源可疑的信息。有辨识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关于本书所述的所有话题的最新研究。事实上,很多人需要的信息,即使是不那么必要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进入聊天室、读博客、加好友,从那些能够或者不能够提供有用合理数据的“朋友”那里得到信息。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批判性选择和小心使用也成了对所有学生来说举足轻重的技巧。

犯罪行为被看作非常复杂又难以理解的现象。本书的视角仍以心理学为主,不过我们也会阐述其他方法。若要解释犯罪现象,仅靠心理学是不能涵盖全部问题的,需要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经济学甚至历史知识。事实上,没有其他学科或者其他研究领域的支持,社会学、心理学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很好的阐释犯罪的基本“事实”。犯罪学作为一门科学地研究犯罪的学科,需要许多交叉学科的帮助,方能很好地解释和控制犯罪行为。整合一门学科的数据、理论和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要从每一门相关学科中全面而准确地综述犯罪理论和研究成果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重温和整合这些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讨论已经提出的防治犯罪的策略和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在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之前,仍然要先探讨研究任何人类行为都必须关注的哲学问题。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 李玫瑾等译犯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