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25-1]对陈云生平更多的介绍,包括更完整的文献,见EzraF.Vogel,“ChenYun:HisLife,”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24,no.45(November2005):751–759.
[25-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页540–552。
[25-3]储峰、卢文华:《苏联与新疆的和平解放》,载《党史纵览》,2005年第3期,页53–55。
[25-4]2006年7月对程中原的采访,他一直在为邓力群工作,负责给他整理文件和写传记。
[25-5]1978年三中全会后不久,胡乔木就被派去负责领导起草党的文件的工作;邓力群在政治研究室胡乔木的手下工作。见邓力群:《十二个春秋》。
[25-6]见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213–215。
[25-7]有关胡乔木的这段记述,部分根据刘中海、郑惠、程中原编:《回忆胡乔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25-8]胡乔木在1976年对胡邓小平的批评收入了他曾经的一位同事所写的书中,见冯兰瑞:《别有人间行路难:198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理论风云及其他》(香港:时代国际,2005),页38–83。
[25-9]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下册)(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下册)(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张黎群等:《胡耀邦传》,两卷本,未出版,可在FairbankCollection,FungLibrary,HarvardUniversity查阅;胡耀邦友人的回忆录文集见张黎群等编:《怀念耀邦》(四集)(香港:一、二集,凌天出版社,1999;三、四集,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1)。
[25-10]他的女儿满妹是一名医生,在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写过父亲的生平,见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ZhongMeiYang,HuYaoBang:AChineseBiography(Armonk,N.Y.:M.E.Sharpe,1988);笔者2007年7月分别对胡耀邦两个儿子胡德平和胡德华的采访;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张黎群等:《胡耀邦传》;张黎群等编:《怀念耀邦》。
[25-11]ZiyangZhao,PrisoneroftheState:TheSecretJournalofZhaoZiyang,trans.anded.BaoPu,ReneeChiang,andAdiIgnatius(NewYork:SimonandSchuster,2009).
[25-12]2002年11月对罗伯特・霍克的采访。
[25-13]2005年11月对FrankGibney的访谈。
[25-14]PrintingCommitteeoftheCantonAreaWorkersRevolutionaryCommittee,Thirty-three“LeadingCounterrevolutionaryRevisionists,”March1968,translatedintoEnglishinCurrentBackground,no.874(March17,1969);“DisclosureofTengHsiao-ping’sDarkSchemetoForma‘PetofiClub,’”TungFangHung[DongFangHong],no.20(February18,1967),translatedintoEnglishinSurveyofChinaMainlandPress,no.3903(March21,1967):1–6;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梅花笑”战斗组编:《触目惊心:邓小平言行录》(北京: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梅花笑”总队印,1967),页21。
[25-15]DXPSTW,pp.105–112,207–208.
[25-1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页359–361。
[25-17]2007年7月在中南海附近胡耀邦的家中对其儿子胡德华的采访。
[25-18]2007年7月在中南海附近胡耀邦的家中对其儿子胡德华的采访。
[25-19]MichelOksenbergandSai-cheungYeung,“HuaKuo-feng’sPre-CulturalRevolutionHunanYears,1949–66:TheMakingofaPoliticalGeneralist,”TheChinaQuarterly,no.69(March1977):3–53.
[25-20]这一节内容的材料取自笔者2007年10月对纪登奎之子纪虎民的采访。
[25-21]有关李先念生平的更为具体的官方文献,见《李先念传》编写组编:《李先念传1949–1992》(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5-22]ChangKuo-t’ao[ZhangGuotao],TheRiseoftheChineseCommunistParty:TheAutobiographyofChangKuo-t’ao,2vols.(Lawrence:UniversityPressofKansas,1971–1972),pp.188–189.
[25-23]这些传记资料来自笔者于2006年1月与一位了解毛远新想法的官员的交谈。
[25-24]关山:〈任仲夷谈邓小平与广东的改革开放〉,《炎黄春秋》,2004年第8期,第8页。这里有关任仲夷的记述是根据他退休后我对他和他身边干部的几次采访。任仲夷对自己的成就很谦虚,对他所取得的成功的评价是来自他手下的人。甚至在退休之后,他也从不批评党或另一些干部,对他们作用的批评也是来自他手下的人。
[25-25]李锐:〈李昌和“一二・九”那代人〉,《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页1–4。
[25-26]2003年对任仲夷的采访。
[25-27]这一节有关万里生平的资料来自于刘长根、季飞:《万里在安徽》(香港:开益出版社,2001);HarrisonE.Salisbury,TheNewEmperors:ChinaintheEraofMaoandDeng(Boston:Little,Brown,1992);以及2003年10月我对万里女儿万叔鹏的采访和2001年6月、2002年11月对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采访。
[25-28]2003年10月对万里女儿万叔鹏的采访。
[25-29]2003年10月对万里女儿万叔鹏的采访。
[25-30]ElizabethJ.Perry,ShanghaionStrike:ThePoliticsofChineseLabor(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3),pp.256–257.
[25-31]BarbaraBarnouinandYuChanggen,TenYearsofTurbulence:TheChineseCulturalRevolution(NewYork:KeganPaulInternational,1993),p.248.
[25-32]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8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95。
[25-33]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页276–282,转引自FrederickC.TeiwesandWarrenSun,TheEndoftheMaoistEra:ChinesePoliticsduringtheTwilightoftheCulturalRevolution,1972–1976(Armonk,N.Y.:M.E.Sharpe,2007),p.95.
[25-34]史云、李丹慧:《国史・第8卷》,页206。
[25-35]史云、李丹慧:《国史・第8卷》,页206–207。
[25-36]BarnouinandYu,TenYearsofTurbulence,pp.248–249.
[25-37]RichardEvans,DengXiaopingandtheMakingofModernChina(NewYork:Viking,1994);ParrisH.Chang,“PoliticalProfiles:WangHung-wenandLiTeh-sheng,”TheChinaQuarterly,no.57(March1974):124–128;PhilipShort,Mao:ALife(NewYork:HenryHolt,2000),pp.608–609.
[25-38]对叶剑英的背景介绍见范硕、丁家琪:《叶剑英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对叶剑英1965年以前的生平以及新史料发佈之前有关他的背景介绍,见DonaldW.KleinandAnneB.Clark,BiographicDictionaryofChineseCommunism,1921–1965,2vol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2:1004–1009.此外资料还来自2002年4月对叶剑英之子叶选廉的访谈,以及2008年12月、2009年9月对叶剑英之侄叶选基的访谈。
[25-39]DXPCR,p.190;范硕、丁家琪:《叶剑英传》,页605–606。
[25-40]范硕、丁家琪:《叶剑英传》,页608。
[25-41]这一节的内容依据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008年12月对余秋里女儿余小霞的采访;同上;TeiwesandSun,TheEndoftheMaoistEra;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
[25-42]KennethLieberthalandMichaelOksenberg,PolicyMakinginChina(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8),pp.175–181.国家宣传歪曲了大庆发生的事情,将焦点投在英雄般的普通工人如何勘探挖掘油田,而不提康世恩等人的专门知识的作用。不过,余秋里下基层,监督开发油田的事迹,得到了曾揭穿后来的大寨大队成就神话的学者的证实。
[25-43]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页15。
[25-44]除了前面提到的著作,我也参考了2006年10月和2007年7月我对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的采访,在赵紫阳被软禁的16年里她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我还依靠了2006年8月对杜导正的采访,他在广东就认识赵紫阳,并且帮助他把谈话录音带到香港,我在2006年12月也采访了宗凤鸣,他在赵紫阳年轻时就是赵的朋友,写过《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香港:开放出版社,2007),在赵紫阳软禁期间他去看望赵紫阳的次数比任何人都多。
[25-45]EzraF.Vogel,CantonunderCommunism:ProgramsandPoliticsinaProvincialCapital,1949–1968(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9)(theWade-Gilestransliterationisused;seeindexentriesunderChaoTzu-yang).SeealsoDavidL.Shambaugh,TheMakingofaPremier:ZhaoZiyang’sProvincialCareer(Boulder,Colo.:Westview,1984).
[25-46]2003年10月对伍德科克在这次会谈中的助手、美国大使馆官员WilliamMcCahill的采访。据说,文革期间赵紫阳曾在湖南湘中机械厂的钳工车间劳动了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