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1)。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2)。人生之宜谓之法(3)。
【注释】
(1)“凡人之形”四句:意谓凡是人类的行为法规,都源自民众的要求,要试行一段时间考察法则是否名实相符,法规确定下来以后就必须要求人民妥善执行。形,通“型”。指行为法则,规章,制度。试,试行。名,名称,概念。行,实际行动。施子美曰:“贤者,言可以为天下则,行可以为天下法。人之所形者,在是也。欲得为人之形法者,必由众以求之,如语所谓选于众是也。法曰:‘讯厥众,求厥技。’夫有技之士,犹因众以求之,况可以为人之形法者,可不由众以求之乎?然人不可以妄取也,必得其实焉。语曰: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四岳曰:‘试可乃已。’是用人之道,必欲使之名实相当,而后可也。圣如大舜,尧犹使之试诸难,况常人乎!夫所谓行者,亦其能行之也。《易》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曰:‘可见之行也。’《书》曰:‘亦言其人有德。’亦行其人有德。此试以名,则所以必贵于善行之也。”刘寅曰:“凡人智勇贪愚之形,必由众人中求之。试之以名行,若以名与行相称,则谓之君子。又必择其善而行之可也。”朱墉引《通义》曰:“凡人之行,行法也。法而不行,焉用法也?法不自行,众奉之以行也。非众之求,何由焉求?众而求以名行者,未有无名无行之士,而可与兴率职者也。”朱墉曰:“凡人之行法,不过求之众人所能行者,而又试之以名行,则谁敢自弃?必善行而无劳督责矣。”张少瑜说:“为将者对军中法的原则必要高度注意。这方面内容较多,分述如下:第一,法之定要符合士兵的心理,要来自实践,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对此,该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定爵》)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各种具体规定要符合众人的要求,即人生之宜;(2)规定要名行一致,即能在实践中执行;(3)将帅要带头做到,即‘身以将之’;(4)反复实践证明此规定可行,就固定成规章制度;(5)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和实际能力的规矩才能叫法。第二,法要有威严。‘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严位》),即带兵作战时,士兵的作战位置要严格规定,号令要森严。但部队管理中的压制要得当,过多过少都不好。‘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天子之义》)第三,法要简单,罚条要尽可能少。‘凡战,……约法,省罚……’(《定爵》)这种见解与其重德教、不高压、法众合心的思想一致。第四,其他一些原则和规定事项。‘立法,一曰受(使人能接受),二曰法(要有约束性),三曰立(有法可依),四曰疾(雷厉风行),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这三项都是关于各级官兵着装的规定)。’(《定爵》)”
(2)“若行不行”五句:意谓如果法规要求做到的,士卒却做不到,将帅就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如果法规要求的士卒能做到,就可让士卒牢记法规,不能遗忘,经过多次重复执行,规章就形成了。施子美曰:“若其不能行行,必以身先之。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又曰:‘以身教者从。’是身以将之意也。若能其行,吾则因而使之无或忘,苟为可将而不将之,则是不成人之美。不可忘而或忘之,则是使大臣怨乎不以也。何足以得英雄之心乎?三乃成章者,盖数起于一,立于两,成于三。治身者,必以三省;行事者,必以三思。是皆以其三则有成也。试人之法,至于再三,则其人之才行,章然可见矣。故始而考之,中而考之,终而又考之,凡三者若是,则人焉廋哉?宜其章然可见也。一说:章为章程。孟子论用贤,以左右之言为未可,以大夫之言为未可,又以国人而察之,则其考之也,岂不至于三乎?孟子之意,正欲见其行之所蕴也。斯人也,吾非妄取之也,以其云为举措,素合于人心也。人生咸其所宜,岂不足以为人法乎?一说:三乃成章,曰试以名行,一也;身以将之,二也;因使勿忘,三也。”刘寅曰:“若令之行而不能行,必身先以将之;若令之行而能行,因使勿忘于心,三令之乃成章也。”朱墉引《通义》曰:“然使上之行之有未善焉,如名行之士何?则法格而不行,不行而以身将之先之也。而行者又易忘也。忘则废,亦卒归于不行。又必上不倦于申饬,至再至三,乃成章尔。合而观之,乃知法者宜人之具,非以强世也。愚观后世法之不行,惟其不便于人也,亦人之不肖者尔。此《司马法》所为注意于名行之人也。不议人而议法,则《周官》之法具在,能为治乎?乃法自上行也。行之而善,则不愆,行之而章,则不忘。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所以率由也。然非本之身非愆则忘,惟一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矣。”朱墉《直解》曰:“若行法而不能行于天下,必身自率之。若令之行而能行者,因使之常行,勿令复有遗忘也。三乃成章者,再三服行,遂成可守之法度也。法非强人之事,乃生人共以为合宜,始可谓之法也。”
(3)人生之宜谓之法:刘寅曰:“人生而得义之宜,谓之法。此句上下,恐有阙文误字。”朱墉引《指南》曰:“人生之宜谓之法,见得法自上立,非图便利于一己,乃与人公共的。因人性合人心,始可通行于军旅。若拂逆大众,乌可以为典章?不必因‘生’字,遂指亲信序别农桑耕凿在教义上讲,与用兵无涉。”又引《开宗》曰:“此承上战法而言行法之要。”
【译文】
凡是人类的行为法规,都源自民众的要求,要试行一段时间考察法规是否名实相符,法规确定下来以后就必须要求人民妥善执行。如果法规要求做到的,士卒却做不到,将帅就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如果法规要求的士卒能做到,就可让士卒牢记法规,不能遗忘,经过多次重复执行,规章就形成了。凡是符合义理的规章,就可称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