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1)。
【注释】
(1)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鼓旌旗,是指用鼓点指挥旌旗的开、合、伏、麾等。鼓兵,指用鼓点指挥人们操作兵器。鼓首,指用鼓点指挥人员调动。鼓足,指用鼓点指挥士卒的动作,如前进、退却、停止、坐起等。齐,中也,正确得当的意思;一说齐全,指用鼓点指挥作战的规定要齐全。七鼓兼齐,底本无“七”字,《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有“七”字,于义为佳,今据改。施子美曰:“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是则用兵者,以鼓为上也。不同者,物之常,然同之者,今之有素斾,折羽为旌,熊虎为旗,二者皆也。而其用非鼓则不能为指麾,今有以鼓之,则鼓之左麾之右,为有节矣。《礼》曰‘三鼓作旗’是也。车为军之羽翼,马为军之伺候,非鼓不能为动用。今有以鼓之,疾而前,缓而止,为有序矣。《传》曰‘援桴而鼓,马不能止’,《礼》曰‘三鼓,车徒皆作’是也。兵,五兵也。以是鼓之,则趋进有时,击刺有度矣。《礼》曰‘鼓三发,徒三击’是也。至于首之所戴,足之所履,人之未知也,故亦从而鼓焉。噫!兵大齐则制天下。古之人欲其六伐七伐而止齐,六步七步而止齐焉者,为其大齐则天下可制也。今鼓人之鼓,以旌旗则鼓之,以车马则鼓之,以兵徒首足则鼓之。一有所用,则一为之鼓。此无他,其所以鼓之者,欲其兼齐也。故终曰:鼓兼齐。《周礼》大司马中冬之教,备矣。”刘寅说:“凡鼓,所以进三军也,而其中各有所主焉。有鼓之而开合旌旗以进兵者,有鼓之使车前驱者,有鼓之使骑前冲者,有鼓之使步兵前行者,有鼓之使整治兵器者,有鼓之使左顾左、右顾右、前顾前、后顾后者,有鼓之使坐作进退者,此所谓鼓首、鼓足。七鼓若兼齐,则大小毕战,三军皆进矣。”朱墉引《翼注》曰:“两敌交锋,恃鼓而进。七鼓者,言鼓之事尽于七。兼齐者,言一军之事,听于鼓。”“是全备无缺意”。又引《通义》曰:“将主鼓,兵以鼓进,而进有序,鼓亦各有所主也。首鼓旌旗,师视以进矣。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徒七十二,人车无庸鼓。鼓车者,鼓车御、车右、车左,所谓甲士三人,在车上者也。先御而后及马,而后及徒,徒在车下,所谓伍承弥缝者也,各以其职命之当,有此序。其实进则俱进,非进而有此先后之序也。鼓兵者,兵刃接也;手者,攻杀击刺之方;足者,坐作进退之节。”又引汪升之曰:“兼齐者,不是鼓之时一齐俱鼓,言七鼓军中缺一不可,故谓之齐。”又引《开宗》曰:“此言七鼓之用。”田旭东说:“进攻以鼓为指挥,古人以旌鼓为师之耳目,三军以鼓为号,所有的行动非鼓不能动,疾鼓而前,缓鼓而止,趋进有时,击刺有度,均从鼓声。以鼓声指挥,分许多种,‘鼓旌旗’,是指鼓对旌旗开、合、伏、麾的指挥,士卒随旌鼓而起、立、坐、卧;‘鼓车’‘鼓马’‘鼓徒’,是指鼓对战车、徒兵、马匹驰进、停止、位置变换的指挥;‘鼓兵’,是据敌情对武器调整与应用的指挥;‘鼓首’,指对人员调动的指挥;‘鼓足’,指对军队前进、退却、停止、坐起等的指挥。作为军队进攻,必须齐备以上七种战鼓的指挥,方能前进有序,井然有条,动作自如,不至慌乱而进,狼狈而遁。”钮国平在《读〈司马法〉札记》(载《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中说:“齐,中也。《周书·吕命》:‘天齐于民。’马融注:‘齐,中也。’《管子·内业》:‘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房注:‘齐,中也。’《列子·黄帝》:‘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汤问》:‘犹齐州也。’张湛注并云:‘齐,中也。’是其例也。此齐,中也,是正确得当的意思;兼齐,鼓点信号都要使用得正确得当。所谓鼓点信号使用得正确得当,实质上是说指挥得正确得当。《尉缭子·武议》:‘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应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用鼓点信号指挥得正确得当与否,关系三军将士的存亡安危,所以谆谆告诫将领七种鼓点信号都要‘齐’。《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三官不缪’,‘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鼓与金、旗‘三官’是在作战中配合使用而不可或缺的指挥信号,所以本文的‘兼齐’,可以理解为鼓、金、旗都要‘兼齐’,如果鼓、金、旗‘兼齐’,‘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其实,《司马法》的《定爵》也说到《管子·兵法》所说的问题:‘无诳其名,无变其旗。’名与旗,指金、鼓、旗;无诳、无变,犹无误,这二句也就是‘三官无缪’的意思。”
【译文】
用鼓点指挥作战的情形是:可用鼓点指挥旌旗,可用鼓点指挥战车,可用鼓点指挥战马,可用鼓点指挥步兵,可用鼓点指挥人们操作兵器,可用鼓点指挥人员调动,可用鼓点指挥士卒的动作,使用以上七种鼓点指挥作战要正确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