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1);人有畏心,惟畏之视(2)。两心交定,两利若一(3)。两为之职,惟权视之(4)。
【注释】
(1)人有胜心,惟敌之视:意谓除了看到士卒有战胜敌人的决心,还要观察敌人的虚实,方能出兵胜敌。施子美曰:“事之在人,其势未尝两立,将之治兵,未尝失之偏胜,故胜敌之心既重,其所见者,惟敌之视,为其心之常务胜之也。”刘寅曰:“人有制胜之心,惟视敌之虚实如何,敌虚然后胜可为也。”朱墉引《翼注》曰:“惟敌之视者,我有求胜乎敌之心,若止见得我一边,不过仅于知己耳,不足以慰欲胜之心也。惟视敌之虚实、劳佚,以神我运用之术,斯胜敌之心可慰矣。”又引《大全》曰:“‘人有胜心’二句,此即审敌以致胜也。视非徒视,有因敌变化之意。胜心,欲胜之心也。军士尚严,自是畏心恒存,第恐敌势昌大,畏将之心忽转畏敌。此在善将者不然,吾谋既足以胜敌,军心止存乎畏我,如是虽蹈汤赴火,自不敢违矣。”又引李维垣曰:“人有胜敌之心,则勇自百倍矣,况加之以畏将之心乎?人有畏将之心,则气自迈人矣,况益之以胜敌之心乎?两心交横于胸中,岂非两利之道耶?”
(2)人有畏心,惟畏之视:意谓看到士卒有畏惧心理,就要探究他们畏惧的原因。施子美曰:“畏敌之心重,其所见者,惟畏之视,为其心之常畏彼也。畏之者必无胜心,胜之者必无畏心,是事之在人,其势未尝两立也。吾于此有术以一之,常不失之偏胜焉。”刘寅曰:“人有畏惧之心,惟视其畏之何如,若畏将甚于敌者胜,畏敌甚于将者败。”
(3)两心交定,两利若一:意谓把求胜心理与畏惧心理都研究清楚,并从两者当中归纳出一种获利取胜的方法。施子美曰:“故士之心务在胜彼,胜心既过,则必易敌而妄进。士之心常若畏彼,畏心既过,则必致力而死战。是心也,合而一之,然后可用焉。故有胜之心,必济之以畏,有畏之心,必济之以胜。交两心而定之,斯可矣。胜心既重,宜有利也,而利中常有易敌之害。畏心既重,宜有害也,而害中常有备敌之利。吾于两者,取其利而一之,故胜心既重,虽利也,必使之知利中之害,而成其利。畏敌之心,虽害也,必使之知害中之利,而就其利。两者咸归于一,何往而非利哉?”刘寅曰:“胜心与畏心两心交定,则两利若一矣。”朱墉引《翼注》曰:“两心、两利,胜敌固利,而畏敌致慎,亦可以胜敌而取利,故曰两利。”又引《大全》曰:“两心、两利,人当战之时,既有胜敌之心,又有畏将之心,是两心皆定矣。两心皆定,则皆可取利而若出于一途矣。”又引《通义》曰:“人有胜敌之心,所见无非敌者。人有畏敌之心,所见无非畏者。此两心者不可易也。故曰交定,利不两分,而归于一。”
(4)两为之职,惟权视之:意谓对于这两方面的事情,将帅要能变通灵活地予以观察了解。职,事,事情。权,权变,变通。施子美曰:“职,事也,交之以两心,一之以两利,是能两为之职也。有胜心,必使之为畏敌之事。有畏心,必使之为胜敌之事。盖在人,既有胜畏之心,在我当审轻重之宜,使三军之士,其于畏胜也,无低昂之失,审轻重之偏,常交定而若一焉,此其所以胜也。李广之军,右贤王以四万骑围之,其子直贯阵,还曰:‘胡虏易与耳。’是胜心重也。而士无人色,盖治器械,是畏心重也。李广能使人无轻重之分,此所以虏不敢犯。”刘寅曰:“胜心畏心凡两为之主,惟以权变视之。”朱墉引《通义》曰:“必有所以易其畏心者,而后可曰权者,因两利之间而生者也。所谓权者,能制于二者之间者也。曰惟权视之,何也?为之职矣,而不加察焉,恐两者未尽归一也。然而谓之视者,因人之异视而言也。盖胜心畏心,皆人心也。人藏其心而不能不发于所视,所谓惟敌之视,惟畏之视者,不可掩也。视者,我也。之者,人之视也。我之视合于人之视,而其心较然睹矣。”又引《开宗》:“此言主将当得众士胜敌畏将之两心而神其权。”
【译文】
除了看到士卒有战胜敌人的决心,还要观察敌人的虚实,方能出兵胜敌;看到士卒有畏惧心理,就要探究他们畏惧的原因。把求胜心理与畏惧心理都研究清楚,并从两者当中归纳出一种获利取胜的方法。对于这两方面的事情,将帅要能变通灵活地予以观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