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1);击其大惧,避其小惧(2)。自古之政也(3)。
【注释】
(1)“击其微静”四句:意谓攻击兵力微弱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强大而真正镇静的敌人;攻击疲惫不堪的敌人,避开士气安闲、行动敏捷的敌人。施子美曰:“夫战之法,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用兵者之所通知也。故击其惰归,避其锐气,此孙子言击之避之之术也。不卜而与之战,不占而避之,此吴子论击之避之之术也。势之虚实在乎敌,兵之用否在乎我,故微而静,则怠惰而无备,非真静也,故击之。若强而静,则法令明,士卒服,此真静也,故避之。倦劳则委靡不振,故可击;闲窕则其力有余,故可避。”刘寅曰:“凡与人战,击其兵微弱而静者,避其兵强盛而静者;击其兵之远来而劳倦者,避其兵之闲习轻窕者。”朱墉引《大全》曰:“静者,兵家上道。但以微而静,是将怯兵弱,全无鼓舞之气者也,击之自败矣。”又引《通义》曰:“微静,强静,不以强弱之势言。闲窕,即前气欲闲、力欲窕也。”
(2)击其大惧,避其小惧:施子美曰:“大惧则一军尽惧,故可击,小惧则必知谨备,故避之。”刘寅曰:“击其敌人之大惧者,大惧是畏我者也;避其敌人之小惧者,小惧是自谨者也,孙子所谓‘临事而惧’是也。此所谓自古为政也。”田旭东说:“这几句讲得十分精彩,主动进击敌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有‘击其惰归,避其锐气’之术,与《司马法》这一点同出一辙。微而静,实怠惰而无备,并非真静,可击之;若强而静,实则法令明,士卒服,此为真静,故应避之。敌倦劳而萎靡不振,可击之;闲窕则力气有余,应避之。大惧则军心动摇,一军尽惧,惊慌失措,如惊弓之鸟,可击之;小惧则必知小心谨备,当避之。这些都是讲要乘敌人‘虚’和‘危’的时机发起进攻,《吴子·料敌》也有类似的主张,他提出了许多种审敌虚实而攻的机会,《尉缭子·攻权》对这一点也有论述,可见这是古代军事家所推崇的进攻原则,也应该是今天军事指挥者所遵循的原则。”
(3)自古之政也:朱墉引《开宗》曰:“此言避击之事。”朱墉《全旨》曰:“此篇言步位之法,而并及制胜之方,谓之严位者,言军旅之中,上下有序,大小有等,贵贱有章,条纪森然,不敢逾越,故曰严位。”
【译文】
作战的原则是:攻击兵力微弱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兵力强大而真正镇静的敌人;攻击疲惫不堪的敌人,避开士气安闲、行动敏捷的敌人。攻击非常惧怕我军的敌人,避开小心谨慎的敌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用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