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字数:3270

《尊前集》共八首,后主煜重光词也。

春花秋叶何时了¹?往事知多少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³!雕阑玉砌依然在⁴,只是朱颜改⁵。问君能有许多愁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许多”一作“几多”。

【注释】

¹春花秋叶:用春天的花和秋天的叶来代表一年。古人往往用春秋代表年,词人用起来,就加上“花”、“叶”,使得更具体鲜明罢了。有人从另一本作“春花秋月”,解作一年最好的景物,也即是过着美好生活的时候。何时了:何时才完了?何时才到尽头?

²往事:指过去最值得回忆的事。如果从“春花秋月”本,是承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说。知多少:多多少少都记得,即记得很清楚的意思。如果从“春花秋月”本,作不知其多少解,即记得很多的意思。

³故国:指南唐。

⁴雕阑玉砌:泛指宫殿。雕阑,雕绘的阑干。玉砌,见前《望远行》注。

⁵朱颜改:改变了红润的面色,这里是泛指人事。(王闿运谓“朱颜本是山河”。既说“宫殿”,又说“山河”,恐非本意。)

⁶问君:是假设词,其实就是自己问自己,和“为问”的意义相同。

这是李煜入宋做俘虏后第二年(九七七)正月写的。李煜在九七六年正月到汴京受降,距写这词时恰恰过了一年,因此,我认为这词的开首作“春花秋叶”,解成一年的时节,比之作“春花秋月”解成美好的生活现象更恰当。(“一叶落,天下知秋”,从秋叶所引起的是天寒岁暮之感,和春花配合起来只能是标志着一年的时节,是不能看成美好景象的。)“往事知多少”解成降宋的惨痛的事件还清楚记得,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就上文的“何时了”和下文的“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看,思想感情也联系得更紧密。即使认为这词是再过一年(九七八)的正月写的,把首句解成一年一年地过去,何时才到了尽头?写出时日很难挨过的情况,也还是合适的。开首写回忆一年前的事件,如在眼前,很觉难堪。接着才说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正月一个月夜里。“东风”本来是泛指春天,因为上面用一个“又”字,是说明冬去又春来,一年又开始,所以应该是正月。后段“雕阑”句是承“故国”句说,是回想中的境界,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不限于宫殿。“只是”句,用朱颜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不限于容貌。末两句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形象来说明愁怀的深长,“向东流”是现实也是寄托。

【校勘】

调名,毛本《尊前集》作《虞美人影》。

调名下注,吕本同,侯本无。《尊前集》注:“中吕调。”陈校、《类编》、毛订、《正集》、宋校均题作“感旧”。宋校题下注:“此词想亦是归朝后所作。”

“《尊前集》共八首,后主煜重光词也”,按,毛本《尊前集》录“李王”词共两处,一处标明五首,一处标明八首,《望江南》分行写,仍作一首算,共十三首。朱本《尊前集》录“李王”词凡三处,《望江南》分为二首,共十四首。

〔秋叶〕吴本、吕本、侯本、《草堂诗余》、《花草粹编》、《花间集补》均作“秋月”。(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谓“‘秋叶’,‘尊前’、‘草堂’均作‘秋月’”,恐失检,毛、朱本《尊前集》均作“秋叶”。)刘辰翁《须溪词·虞美人》凡十八首,其中标明用李后主韵的二首,第一首末句云:“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则刘辰翁所见的本子也是作“秋叶”的,不仅是《尊前集》、《花庵词选》和南词本而已。玄览斋本《花间集补》作“春月秋月”,上“月”字显然是错误。

〔小楼〕马令《南唐书·后主书第五》注作“小园”。

〔东风〕同上书作“西风”。按,“西风”不合,各本均作“东风”,恐系马令一时误记或刻本有误。

〔回首〕同上书作“翘首”。

〔依然〕旧钞本、《花庵词选》、《草堂诗余》、《花草粹编》、《花间集补》、《诗余图谱》、《啸余谱》、《词综》、《全唐诗》、《词林纪事》均作“应犹”。

〔只是〕《正集》“是”下注:“一作‘怪’,误。”那末,《正集》评正者沈际飞还看到一本是作“只怪”的,现在已看不到了。

〔问君〕《尊前集》作“不知”。

〔能有〕吴本、吕本、侯本、萧本、《尊前集》、《后山诗话》引、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江城子》注引、妙选、《类编》、《花草粹编》、《诗余图谱》、《啸余谱》、宋校均作“都有”。陈郁《藏一话腴》引、《花庵词选》、陈校、《花间集补》均作“还有”。《正集》作“却有”,“却”下注:“一作‘能’,又作‘都’,误。”

〔许多〕吕本、侯本、《尊前集》、《后山诗话》引、《藏一话腴》引、《淮海居士长短句》注引、《花庵词选》、《乐府纪闻》、《草堂诗余》、《花草粹编》、《花间集补》、《诗余图谱》、《南唐拾遗记》引、《词综》、《全唐诗》、《历代诗余》、《词林纪事》,均作“几多”。《正集》“几”下注:“一作‘许’。”

〔恰似〕刘笺本、《尊前集》、《类编》、《啸余谱》、毛订均作“恰是”。《正集》“似”下注:“一作‘是’,误。”《啸余谱》“是”下注:“当作‘似’。”《藏一话腴》引、《淮海居士长短句》注引、《诗余图谱》均作“却似”。

妙选、《类编》篇末均附录《雪浪斋日记》。

【附录】

陆游《避暑漫钞》:“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说郛》本无“声”字)。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说郛》本无此十字),并坐之,遂被祸。”(《古今说海》本)

王铚《默记》上:“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说郛》本无“但”字)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说郛》本无此二字)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说郛》本无“入”字),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说郛》本无“望”字),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说郛》本作“王”)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说郛》本无此二字)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说郛》本作“李王”)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稍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说郛》本、《南唐拾遗记》均作“大笑”),乃坐,默不言(《说郛》本作“乃默坐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说郛》本无“乃”字,“再”作“召”),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乐府纪闻》:“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三引)

陈霆《唐余记传》:“煜以七夕日生,是日燕饮声伎,彻于禁中。太宗衔其有故国不堪回首之词,至是又愠其酣畅,乃命楚王元佐等携觞就其第而助之欢。酒阑,煜中牵机药毒而死。”按,王铚《默记》谓秦王赐牵机药,而陈霆《唐余记传》谓楚王元佐,两说不同。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谓陈氏此书全袭陆书。陆书实无此文。夏承焘据《文献通考》引《江邻幾杂志》和《宋史·宗室魏王廷美传》,考定是宋太宗命秦王廷美赐牵机药,说当可信。

毛先舒《南唐拾遗记》:“词女紫竹爱缀词。一日,手李后主集。其父问曰:‘后主词中何处最佳?’答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按,此可与荆公问山谷语并传。

【集评】

陈师道《后山诗话》:王斿,平甫之子,尝云: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尔。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斿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仆谓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陈郁《藏一话腴》内编卷上: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王世贞《艺苑卮言》:“归来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致语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

孙绪《沙溪集》卷十三《无用闲谈》:李白有诗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又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赵嘏曰:“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李后主曰:“问君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赵皆祖于白者也。

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八:徐士俊云: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

尤侗《苍梧词序》:每念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辄欲以眼泪洗面。……词之能感人如此!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引《词洁》: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求其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侬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浪淘沙浪淘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