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禹问

字数:728

孟子: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云云。公乃设问而为之答,且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大抵孟子之说主天命,而公以人事言之耳。其致一也。〔补注〕方苞曰:其言未出,世未尝闻此义;其言既出,世不可无此言:是谓立言。姚范曰:坚峭劲肃。刘大櫆曰:议论高奇,而笔力劲健曲屈,足达其意。张裕钊曰:雄阔高朗之概,寓之遒简劲整,弥觉声光郁然纸上。又曰:一气驰骤而下,逐层搜抉,期于椎碎而止。此种文,实得力于孟子。

或问曰:“尧 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 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 舜之利民也大¹,禹之虑民也深。”

¹“利”,一作“虑”。

曰:“然则尧 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 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¹。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²

¹“无其人”下,或有“而不传”三字。“不传者”,或作“不得如己者”,非是。

²〔补注〕张裕钊曰:驰骤反复处,气雄而劲。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¹,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²。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³。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⁴,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⁵。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⁶。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⁷

¹“虑”下,或有“民”字。

²〔补注〕张裕钊曰:“前定”“未前定”,理足词核,删去许多胶,乃得简峻。

³“数”音朔,上同。

⁴“莫”上,或无“人”字。

⁵乱,或作“祸”。

⁶“待”,或作“得”。〔补注〕张裕钊曰:插入数语,文气乃愈觉疏朗雄阔。

⁷“诸”,或作“之”。“守法”,或从阁本作“法守”,非是。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¹。”

¹〔补注〕案:“天与”之说,索解人不易得;故己复为此辞,以辅益孟子之说。


行难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