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或作“毁原”,说已见上。〔补注〕方苞曰:管、荀、韩、非之文,排比而益古,惟退之能与抗行。自宋以后,有对语则酷似时文,以所师法至汉 唐人之文而止也。张裕钊曰:通篇排比,下开明允,而其源出于荀、韩。吴汝纶曰:此篇动中自然,与道大适;不善学之,则气易入于剽轻。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¹。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²。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³:“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⁴。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⁵!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⁶,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⁷;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⁸;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⁹!
¹此孔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意。
²颜渊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文意盖本此。“古之人”,或无“人”字,下同。“早”,或作“蚤”。
³方从阁本无“求其所以”四字,只作“责于己为周公者”。今按:阁本不成文理,而方从之,误矣。
⁴“去其”下十三字,或从阁本作“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而为之”。
⁵“身”,或作“己”。
⁶“善”,或作“有”,非是。
⁷“责”,或作“取”。
⁸或无此八字,非是。
⁹“不”上或有“是”字。
今之君子则不然¹。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²?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³,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¹或无“则不然”字。
²“其身”,或作“于己”。
³“是之”,或作“如是”,或无“之”字。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¹。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²;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³。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⁴!
¹“原”上,或无“有”字。
²“不应”下,或无“者”字,非是。
³〔补注〕姚范曰:此段用管子 九变及战国策 为齐献书赵王文法。
⁴“此”下,或无“世”字,非是。“已”,或作“矣”。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¹!
¹“作”,或作“仕”,或作“化”。“欤”,或作“也”。〔补注〕曾国藩曰:言在上者须明斯世多忌多毁之由,而后可以知人。篇末说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