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字数:1113

柳子厚答韦中立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舆书云:“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无以韩责我。”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补注〕张裕钊曰:此篇最近孟子。吴汝纶曰:句句硬接逆转,而气体浑灏自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²;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³?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⁴。嗟乎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⁶,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⁷。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⁸?

¹〔补注〕曾国藩曰: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末幅闻道术业,仍作双收。

²“吾从而师之”,阁本无此五字,非是。

³“庸”,或从阁、杭作“岂”,或并有二字,而无“夫”字,皆非是。

⁴“存”,一作“资”,或无“也”字。

⁵“嗟”上,或有“咨”字,非是。

⁶〔补注〕张裕钊曰:转折无痕。

⁷“且”,或作“已”。“下”,或作“去”。皆非是。

⁸“乎”,一作“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²。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¹〔补注〕刘大櫆曰:爱子、百工、圣人,陡起三峰插天。

²“非”上,或有“也”字。方云:“读”音豆。周礼 天官注“徐邈,读”。马融笛赋,作“句投”,徒斗切。何休公羊序:“失其句读,不音。”山谷和黄冕仲诗:只从如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²。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药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⁴!

¹“似”,一作“类”。

²“盛”,或作“大”。按:“官盛”语见中庸。

³“不齿”,或作“鄙之”。

⁴“其可”,或无“其”字。〔补注〕“其”字下原本无“可”字,据别本校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¹。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²,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³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¹句绝。

²孔子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史记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左氏传曰:郯子来朝,孔子问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苌”,音长。“郯”,音谈,国名也。方无“孔子师郯子”五字,而以“苌弘师襄老聃”六字,连下句“郯子之徒”为句。曰,校本一云:“郯子”下当有“数子”二字,其上当存“孔子师”三字为是。今按:孔子见郯子,在适周见苌弘、老聃之前,而“圣人无常师”本杜氏注问官各语。故此上句既叙孔子所师四人,而再举郯子之徒,则三子在其中矣。方氏知当存“孔子师”字,而不知当并存上“郯子”二字,乃以下“郯子”二字属上句读之,而疑“郯子”之下更有“数子”二字,误矣!

³“子”下有“曰”字。方从杭本云:论语本无“则”字,“曰”字似不当有。

⁴“故”上,或无“是”字。

李氏子蟠,年十七¹,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²。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¹蟠,贞元十九年进士。

²“学”上,或有“请”字。无下“余”字。


获麟解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