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志赋

字数:2196

并序

公贞元八年擢进士第,十一年犹未得仕,东归,十二年,始佐汴州。明年,又辞以疾。此赋句法步骤离骚,往往相似。晁无咎尝取此赋于变騒。

愈既从陇西公平汴州¹,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²,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其辞曰:

¹陇西公,董晋也。按晋行状:贞元十二年七月,拜检校尚书左仆射、汴州刺史。晋受命遂行。公及刘宗经、韦弘景实从之。辟公为汴州观察推官。其曰“明年七月”,则十三年作也。

²“负薪”,贱者之称。礼记:“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又:“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曰:‘某有负薪之忧。’”郑氏注:“忧,亦作疾。”公羊 注云:“大夫病曰犬马,士病曰负薪。”公病作此赋,故云。〔补注〕姚范曰:赋末诸语,疑公在汴亦有因言不从而辞以疾者。

居悒悒之无解兮¹,独长思而永叹²;岂朝食之不饱兮,宁冬裘之不完。

¹“悒”,音邑,忧也。选:“良增悒悒。”“解”,或作“辞”。

²“叹”音滩。骚云:“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¹;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²。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³;至曲江而乃息兮⁴,逾南纪之连山⁵。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⁶;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⁷。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⁸;窥前灵之逸迹兮⁹,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¹⁰。

¹“坎轲”,不平易貌。选:“坎轲多辛苦。”“轲”,音可。“坎”,或作。

²岁行十二年而一复,大历十二年,公从兄会南迁韶州,时年十岁,故云“岁行未复”也。“伯氏”,兄称。诗:“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³按:唐 地理志:“洞庭在岳州 巴陵县。”郭璞注山海经云:“洞庭地穴,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也。”“漫漫”,大水貌。选:“归海流漫漫。”“漫”,谟官切。

⁴唐 地理志:韶州治曲江县。

⁵唐 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分南北纪,韶在南纪之外焉。 诗云:“滔滔江 汉,南国之纪。”“南纪”字,杜诗多用,如“南纪风涛壮”,“南纪阻归楫”,“相国生南纪”之类。

⁶“孤”,谓孤儿;“嫠”,谓寡妇。左氏传云:“莒子杀其夫,己为嫠妇。”谓会卒于韶州,公从嫂归葬河阳。“携”,户圭切。“嫠”,音厘。“旋”,以宣切,还也。“孤嫠”,一作“嫠孤”。

⁷方从阁本,无“将”字。“于”下有“大”字,或又无“之”字。今详文势,皆非是。建中二年,成德、魏博、山南、平卢节度相继称乱。三年,王武俊、李希烈反。四年,泾原 姚令言犯京师,德宗幸奉天,朱泚犯奉天。兴元元年,李怀光反;如梁州。公以中原多故,避地江左。

⁸方从阁本“古”作“诂”,“为”作“焉”,非是。

⁹“灵”,一作“修”。

¹⁰“任”,音壬。

考古人之所佩兮,阅时俗之所服¹;忽忘身之不肖兮²,谓青紫其可拾³;自知者为明兮⁴,故吾之所以为惑⁵。择吉日余西征兮,亦既造夫京师⁶;君之门不可迳而入兮⁷,遂从试于有司;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⁸;竞乘时而附势兮⁹,纷变化其难推;全纯愚以靖处兮,将与彼而异宜。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¹⁰;谅却步以图前兮¹¹,不浸近而愈远。

¹骚云:“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服”,亦佩也。考古之所佩,与时之所服,言当世之士,不及古人远矣;惟己可庶几古人也。“阅”,杭作“阙”,非是。

²“之”,或作“而”,非是。

³夏侯胜谓诸生曰:“经术苟明,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梁 刘孝标辨命论曰:“视韩 彭之豹变,谓鸷猛致人爵;见张 桓之朱绂,谓明经拾青紫:岂知有力者运之而趍乎!”公此语,事本夏侯胜传,而意取刘孝标论。

⁴老子:“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⁵“吾”下,或有“志”字,非是。

⁶京师在西,故云“西征”。公贞元二年自宣城至京师。“既”,或作“冀”。

⁷“迳”,或作“径”。

⁸“羌”,起羊切,或作“差”,非。“所”,或作“四”。 骚云:“羌众人之所仇。”“羌”,楚人发语端词,犹言卿何为也。

⁹“附势”,或作“射利”,或只“附”字作“射”字。班彪曰:“乘时射利,商人之功。”此借用其语以讥世也。

¹⁰扬雄长杨赋云“并包书林”;剧秦美新云“发秘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班固宾戏云“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骋”,或作“驰”。楚辞:“朝骋骛乎江皋。”作“驰”非是。

¹¹“却”去约切,退也。家语 儒行篇:“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也。”前汉 刘向传:“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哀白日之不与吾谋兮,至今十年其犹初!岂不登名于一科兮¹,曾不补其遗余。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²;排国门而东出兮³,慨余行之舒舒⁴。时凭高以回顾兮,涕泣下之交如⁵;戾洛师而怅望兮⁶,聊浮游以踌躇⁷。假大龟以视兆兮⁸,求幽贞之所庐⁹;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¹⁰。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¹¹;小人之怀惠兮,犹知献其至愚;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伏门下而默默兮¹²,竟岁年以康娱¹³。时乘闲以获进兮¹⁴,颜垂欢而愉愉¹⁵;仰盛德以安穷兮,又何忠之能输?

¹贞元八年,公登第。

²骚云:“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³贞元十一年,公东归。

⁴“慨”,或作“嗟”。

⁵“之”,或作“而”。易 大有卦:“厥孚交如。”

⁶“戾”,郎计切。 诗:“我客戾止。”“洛师”,洛阳也。

⁷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注“从容也”。骚云:“聊浮游以逍遥。”“踌”,音畴。“躇”,音除。

⁸“大”,或作“火”。

⁹“幽贞”,隐者。易:“幽人贞吉。”“庐”,寄也。曹植节游赋曰:“非吾人之所庐。”颜延年拜陵庙诗:“幼壮困孤介,末暮谢幽贞。”

¹⁰“誉”,音欤。〔补注〕曾国藩曰:将跌入佐汴,先出潜伏一层;笔势跳跃,而志之所以复,亦必以此志为张本。

¹¹“夫子”,谓董晋也。“浚之都”,汴州也。公贞元二年丙寅,始自江南入京师。十一年乙亥春,三上宰相书,不遇。夏,东归。秋,至洛阳。十三年丙子秋,从董晋入汴州。晋辟署试校书郎,为汴、宋、濠、颍、泗州观察推官,凡十余年矣;故上云“至今十年其犹初”。

¹²“下而”,或作“下之”。

¹³“竟”,或作“卒”。

¹⁴“闲”,何艰切,暇也。又居苋切,空隙也。楚辞 九章篇:“愿乘闲而自察。”

¹⁵“而”,或作“之”。

昔余之约吾心兮,谁无施而有获¹?嫉贪佞之洿浊兮²,曰吾其既劳而后食³。惩此志之不修兮,爱此言之不可忘⁴;情怊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⁵。苟不内得其如斯兮,孰与不食而高翔?抱关之阨陋兮,有肆志之扬扬⁶。伊尹之乐于畎亩兮,焉贵富之能当?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⁷。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⁸。

¹方从阁本,“谁”作“惟”,下又有“德”字,云:李本谓陈无己去“德”字,今本复讹“惟”为“谁”,其误甚矣。今按:此句本用楚辞“孰无施而有报,孰不殖而有获”之语。词意既有自来,又与上下文势相应,故嘉祐 杭本与诸本多如此。乃是韩公本文相传已久,非陈以意定也。阁本之缪如此,而方信之,反以善本为误,今不得不辨也。又,嘉祐杭本世多有之,而其不同处方皆不录,岂其偶未见耶?抑忽之而不观也?

²说文:“洿,浊水不流。”孟子:“数罟不入洿池。”“洿”,汪胡切。

³方无“既”字,非是。

⁴“修”,方作“循”。云:唐人书“修”近“循”。楚辞亦有误者。今按:唐人书字之误,方说是也;然此乃“修”误作“循”,非“循”误作“修”也。“修”犹修好、修怨之“修”,盖因旧增新之意耳。

⁵“之”,或作“而”。

⁶“扬扬”,诸本多作“阳阳”。后汉 范式传云:“晨门肆志于抱关。”史记 晏婴传:“志气扬扬。”公当是用此语。诗“君子阳阳”,则注谓“无所用其心”,非公所用字也。

⁷“斯”,或作“聊”。“讼”,或作“诵”。

⁸“望”,音忘。


感二鸟赋闵己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