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字数:4182

浣溪沙 韦相 庄(1)

清晓妆成寒食天[1]。柳球斜袅间花钿(2)[2]。卷帘直出画堂前[3]。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3)[4]。含颦不语恨春残[5]。

【校记】

(1)《金奁集》入“黄钟宫”。吴钞本作“唐韦相词”、“韦庄”、“浣溪沙五首”。玄本调前作“韦庄十首”。张本皇甫松后朱笔勾去“已上共十一阕”,接“浣溪沙五首,韦庄”,勾去“韦庄”,校改为“韦庄二十二首”。陆本、茅本、徐本、影刊本作“韦庄二十二首”。玄本作“韦庄十首”。鄂本、毛本、清刻本、四印斋本作“浣溪沙,韦相庄”。汤评本、合璧本、正本作“韦庄,浣溪沙”。

(2)袅:全本作“嫋”。

(3)犹:《金奁集》作“独”。栏:林大椿《唐五代词》作“阑”。

【笺注】

[1]清晓:清晨,天刚亮。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二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据《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乃知“禁火”为周旧制。晋陆翙《邺中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始附会为介之推事。参见《太平御览》卷三十《寒食》。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柳球:弯柳枝为球形之头饰。华钟彦《花间集注》引《荆楚岁时记》云:“荆楚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今北俗清明日,妇女犹有戴柳之风,童谣云:“清明不戴柳,必死黄巢手。”相传有妇人曾德于巢,巢起兵后,暗示妇人戴柳,以免兵燹灾害。此云柳球者,盖制柳枝为球形也。或即柳圈,唐时清明有戴柳圈之俗。《燕京岁时记》:“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散曲曲牌有曰“柳圈辞”者。或谓指风中团成球形的柳絮。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南朝梁沈约《丽人赋》:“陆离羽佩,杂错花钿。”

[3]画堂:饰有彩绘的华丽堂舍。南朝梁萧纲《饯庐陵内史王修应令》:“回池泻飞栋,浓云垂画堂。”

[4]朱栏:朱红色栏干。唐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元阁》:“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绕长洲。”

[5]含颦:皱眉忧愁貌。亦作“含”。南朝宋谢灵运《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唐刘禹锡《忆江南》:“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集评】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卷帘直出”,憨态有余,而“含颦不语”,则已饶心事,前后微觉不类。

张以仁《花间词论集》:此词写少女因赏花而伤春。……首句区区七字,粗作勾描,非特时间、节令、动作皆已交代,且具见该女情切怜花之意,更隐隐暗蓄伤春之旨。次句即写晨妆,由首句“妆成”化出。“柳球”而“斜袅”,更间以“花钿”,衬出女儿活泼容态。三句以下皆写动作。……“卷帘直出”,可见其急切之意,盖清晓即已妆成,隔夜已盼今日花将绽放也。……“指点”,谓指指点点也,似一一计数然,其爱花之热情伴少女娇憨之态以飞扬矣。五句写其流连盘桓不舍离去,故日高犹自凭栏以赏。……所以有末句之“含颦不语恨春残”也。……“指点”可见其飞扬欣悦之态,“不语”则反之;因牡丹之开谢,光景之推移,而感韶华之易逝。由花及人,无限伤春之意不知何自起矣!

其二

欲上秋千四体慵[1]。拟交人送又心忪(1)[2]。画堂帘幕月明风。  此夜有情谁不极[3],隔墙梨雪又玲珑[4]。玉容憔悴惹微红[5]。

【校记】

(1)交:玄本、王辑本《浣花词》作“教”。

【笺注】

[1]秋千:我国传统游戏。隋杨广《古今艺术图》:“秋千,本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始传中国。按字亦作‘鞦韆’。”“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秋千。一云当作‘千秋’,本出汉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唐王建有《秋千词》。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四体慵:四肢困倦无力。

[2]送:推送秋千。唐韦庄《麟州寒食》:“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心忪:内心惊恐。《玉篇·心部》:“忪,心动不定,惊也。”唐李贺《恼公》:“犀株防胆怯,银液镇心忪。”

[3]不极:不尽。唐元季川《登云中》:“穷览颇有适,不极趣无幽。”

[4]梨雪:梨花如雪。南朝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唐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唐韦庄《对梨花赠皇甫秀才》:“林上梨花雪压枝,独攀琼艳不胜悲。”玲珑:明澈貌,以之形容雪色。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此处形容梨花洁白晶明。

[5]玉容:姣好的容颜。晋陆机《拟西北有高楼》:“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唐韦应物《调笑令》:“玉容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微红:浅淡的红晕。唐韦庄《含香》:“微红几处花心吐,嫩绿谁家柳眼开。”

【集评】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忪”字)亦凑韵。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后半不见精警,首两句写女儿情态,小有意致。首两句谓四肢慵倦,欲荡秋千,苦无气力;拟倩女伴推送,而心又虚怯耳。“忪”字亦得,殊难斥为“凑韵”。

张以仁《花间词论集》:综观全词,似系描写该女之柔弱娇怯之态以及伤春之情者。……好天良夜,此女以荡秋千为乐。前两句状其娇弱。……第三句写出时间、地点、环境;第四句则有及时行乐莫负良宵之心意,故尽情嬉乐;第五句实暗示秋千荡向高处,乃得见隔墙之景色。……“憔悴”之态非但运动之故,伤春之感亦有以致之。

其三

其三(1)

惆怅梦余山月斜(2)[1]。孤灯照壁背窗纱(3)。小楼高阁谢娘家[2]。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4)[3]。满身香雾簇朝霞[4]。

【校记】

(1)《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诗余醉》调下有题“佳人”。

(2)山月:茅本、玄本、钟本、汤本、合璧本、文治堂本、雪本、胡鸣盛辑本《韦庄词注》作“三月”,误。书中凡称“汤本”,皆含“汤评本”与“汤墨本”二种。

(3)照壁:汤本作“照碧”。窗纱:鄂本、吴钞本、毛本、后印本、正本、清刻本、四印斋本、全本、彊村本《金奁集》、林大椿《唐五代词》作“红纱”。

(4)梅花:王辑本作“梨花”。

【笺注】

[1]惆怅句: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梦余:梦后。唐许浑《秦楼曲》:“秦女梦余仙路遥,月窗风簟夜迢迢。”

[2]谢娘:见卷一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注〔五〕。

[3]一枝句:唐韦庄《春陌二首》:“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4]朝霞:形容女子容饰光彩照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集评】

钟本评语:“一枝春雪冻梅花”与“梨花一枝春带雨”,曲尽形容,为花锡宠。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以“暗想”句问起,越见下二句形容快绝。

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为花锡宠。……美人洵花真身,花洵美人小影。

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二:“一枝春”句,妙。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枝春雪冻梅花”,皆善于拟人,妙于形容,视“滴粉搓脂”以为美者,何啻仙凡。

唐圭璋《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端己写人,不似飞卿就人一一刻画,而只是为约略写出一美人丰姿绰约之状态,如《浣溪沙》云:“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梅花春雪,香雾朝霞,不独写美人容貌,亦极状美人标格。象征手法,可云高绝。玉川诗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庶足骖靳。惟过片一问,虚费七字,不若玉川之精利,此其大病。

其四

绿树藏莺莺正啼[1]。柳丝斜拂白铜堤(1)[2]。弄珠江上草萋萋[3]。  日暮饮归何处客(2),绣鞍骢马一声嘶[4]。满身兰麝醉如泥[5]。

【校记】

(1)拂:吴钞本作“佛”,误。堤:吴钞本、全本、彊村本《金奁集》作“鞮”。

(2)暮:毛本、后印本、四库本、正本、清刻本作“莫”。饮:吴钞本、《金奁集》作“欲”。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曰:“《全唐诗》、《历代诗余》作‘欲’。”按《全唐诗》实作“饮”,《历代诗余》卷六《浣溪纱》调下收韦庄“惆怅梦余”、“夜夜相思”二首,未收此首,不知曾校何所据。

【笺注】

[1]绿树句:唐李白《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唐王涯《闺人赠远》五首之四:“啼莺绿树深,语燕雕梁晚。”

[2]白铜堤:古代襄阳境内汉水堤名,又作“白铜鞮”。唐刘禹锡《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汉水青山郭,襄阳白铜堤。”

[3]弄珠句:唐无名氏诗:“弄珠江上草,无日不萋萋。”弄珠:戏珠也。《文选》东汉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曰:“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4]骢马:青白杂色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白毛与青毛相间,则为浅青,俗所谓葱白色。”《乐府诗集》卷二四《骢马》:“骢马镂金鞍,柘弹落金丸。”南朝宋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5]兰麝:兰草与麝香。东晋干宝《晋纪》:“石崇畜妓妾数十人,皆蕴兰麝而被罗縠。”唐张九龄《与弟游家园》:“星霜屡尔别,兰麝为谁幽。”醉如泥:沉醉瘫软如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泽传》:“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唐李白《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集评】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末句)痛饮真吾师。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满身兰麝醉如泥”,狂与艳并。视太白“醉入胡姬酒肆中”,“指点银瓶索酒尝”,韵殆过之。

其五

其五(1)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2)。想君思我锦衾寒[1]。  咫尺画堂深似海[2],忆来唯把旧书看[3]。几时携手入长安[4]。

【校记】

(1)《草堂诗余别集》调下题作“闺怨”。

(2)凭:雪本作“倚”。栏:玄本、合璧本、文治堂本、毛本、后印本、正本、清刻本、四库本、林大椿《唐五代词》作“阑”。干:吴钞本作“杆”。张本作“千”,误。

【笺注】

[1]想君句:设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寒夜不寐。锦衾寒:唐温庭筠《更漏子》:“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2]咫尺句:谓相距虽近,却无法相见。《南史·齐武帝诸子传》:“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唐李白《连理枝》:“咫尺宸居,君恩断绝,远似千里。”咫尺:喻距离很近。《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晋杜预注:“八寸曰咫。”

[3]旧书:往日的书信。

[4]携手入长安:《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李白《赠崔侍御》:“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集评】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想君”、“忆来”二句,皆意中意、言外言也。水中着盐,甘苦自知。

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替他思,妙。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从对面设想,便深厚。

陈廷焯《云韶集》卷一:对面着笔妙甚,好声情。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韦端己《浣溪沙》云:“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一意化两,并皆佳妙。

郑文焯云:善为淡语,气古使然。(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端己相蜀后,爱妾生离,故乡难返,所作词本此两意为多。此词冀其“携手人长安”,则两意兼有。端己哀感诸作,传播蜀宫,姬见之益恸,不食而卒。惜未见端己悼逝之篇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想君思我锦衾寒”句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

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全唐诗话》崔郊有婢鬻于连帅,郊有诗曰:“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故此句言伊人所居,虽近而不得见面也。此词疑亦思念旧姬所作。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咫尺画堂深似海”,仍是室迩人远、咫尺天涯意。下三句说出本事。人不必远,必阻隔而堂深;其所以阻隔却未说破。“携手人长安”者,盖旧约也,今惟有把书重看耳,几时得实现耶?宋周邦彦《浣溪沙》:“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殆即由此变化,而句意较明白,可作为解释读。

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二:若庄有姬为王建所夺一事果真,则此首必为忆姬之作,“咫尺画堂深似海”,便是最好说明。且此句在其他任何情形之下,皆用不上。因姬被夺故悔恨欲返长安,其留蜀当为等候机会,犹望能与之团圆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怀人。上片,从对面着想,甚似老杜“今夜鄜州月”一首作法。下片,言己之忆人,一句一层。“咫尺”句,言人去不返;“忆来”句,言相忆之深;“几时”句,叹相见之难,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之意。

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其余之作,大抵景真情真,一往清俊。《浣溪沙》云(略)。从己之忆人,推到人之忆己,又从相忆之深,推到相见之难。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南唐二主之尚赋体,当受韦氏之影响。

《詹安泰词学论稿》下编第二章:前阕写相思,后阕写造成相思的具体情况和殷切的希望。写相思仍分几层写:第一句通写相思,是常情;第二句特写对月凭栏而感到伤心,比前更进一步。第三句本来是要写因离别而被冷衾寒,通宵不寐的难堪情状的,却透过一层不从自己说而代对方设想,就越发体贴周到、亲切有味了。……又含蓄,又浑融,这种艺术手法是很高的。后阕第一句写客观环境,即“门外天涯”意,正惟其距离很近而无缘聚首,越发感到难受。……“忆来惟把旧书看”,完全不透露出看了旧时的书信之后心情上有什么变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又是他很高明的运用浑融含蓄的艺术手法的一种见证。结尾一句,把同对方共到帝都享受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的意愿和盘托出了,但在表明这种意愿时,仍然避免一些庸俗的写法,用“携手入长安”来切定两人的情爱,使人看到的是一对情人双双携手入长安的影子。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咫尺”句有万不得已之苦,“忆来”句见无可奈何之情,有此两句,则前半之辗转反侧,与后结之寄望虚遐,皆有关联,通篇灵动矣。


韦庄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