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

字数:7144

【题解】

道德充实于内,万物应验于外,内外玄合无间,有如符契一般,这就叫做德充符。

春秋战国之世,许多所谓修德之人,如发冢的儒者(见《外物》)等,仅仅在缘饰外表上下功夫,而在德行方面,则毫无可称之处。所以,庄子矫枉过正,特意凭空撰出几位体残形畸而德行超众之人,同形全德亏之士作一番对照。他指出,就人类的形体与德行来说,后者是占绝对重要位置的。因此,只要德行完美,一切形体上的残缺不全并不足以为累;如果德行败坏,即使体周形全,容貌姣好,也绝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适足以为德之累。

尽管庄子这一贵在德行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忘形”、“无情”基础之上的,但它在美学史上无疑是一大贡献,对后来的影响也是深远而且多方面的。郭沫若说,由于庄子“绝对的精神超越乎相对的形体”这一幻想,“以后的神仙中人,便差不多都是奇形怪状的宝贝。民间的传说,绘画上的形象,两千多年来成为了极陈腐的俗套,然而这发明权原来是属于庄子的。”(《十批判书》)闻一多也认为:“如达摩是画中有诗,文中也常有一种‘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都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而文学中这种境界的开创者,则推庄子。”(《古典新义·庄子》)

文章前四段为一组镜头,借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四位刑馀丑厉之人,反复论证德充自有外物前来应验的道理。第五段,以跂支离无脤结住前文残缺者粉墨登场的镜头,以形有所增的瓮大瘿导出下文的“益生”之辩,然后作者自发议论,总契首尾,点出全篇宗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末段借惠子“益生”而丧其德为例,反证修德关键在于忘身忘情。先后散散写来,似乎泛杂,其实通篇贯以“德”字,章法隐秘而严整,大有一线穿珠,繁而不乱之妙。

【正文】

鲁有兀者王骀¹,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²。常季问于仲尼曰³:“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⁴。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⁵?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⁶。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⁷,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⁸,其与庸亦远矣⁹。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¹⁰?”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¹¹,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¹²。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¹³,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¹⁴。”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¹⁵,而游心乎德之和¹⁶。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¹⁷,以其知得其心¹⁸,以其心得其常心¹⁹,物何为最之哉²⁰?”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²¹,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²²,以正众生²³。夫保始之征²⁴,不惧之实²⁵。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²⁶。将求名而能自要者²⁷,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²⁸,府万物²⁹,直寓六骸³⁰,象耳目³¹,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³²!彼且择日而登假³³,人则从是也³⁴。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³⁵!”

【注释】

¹兀:断去一足。王骀(tái):虚构的人物。

²游:游学,跟随老师学习。相若:相等。

³常季:虚构的人物。

⁴中分鲁:谓平分鲁国的学生。

⁵无形:不见形迹。

⁶直:特,只。后:落后。

⁷奚假:岂止。

⁸王:超过。先生:指孔子。

⁹庸:常人。

¹⁰用心:运用心智。

¹¹之:指生死。

¹²之:指天地。遗:坠落。

¹³无假:当为“无瑕”之误。

¹⁴命:主宰。宗:即大道的宗本。

¹⁵宜:适宜。

¹⁶德:指道德。和:谓和谐玄同的境界。

¹⁷彼:指王骀。为己:修养自己。

¹⁸知:通“智”。

¹⁹常心:恒常不变之心,即死生不变,天地覆坠不遗之心。

²⁰物:指人,即“从之游者”。最:尊崇。

²¹鉴:镜子,这里用作动词,照。止水:静止的水。

²²正生:自正心性。

²³正众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²⁴保始:谓善保宗本。征:征验。

²⁵实:盛气,气概。

²⁶雄入:勇敢地冲进。九军:谓千军万马。

²⁷将:将士。自要:犹言“自好”,这里指求取功名。

²⁸官:主宰。

²⁹府:包藏。

³⁰直:特,只。寓:寄。六骸:指头、身、四肢。代指整个身躯。

³¹象:迹象。

³²心:指本真之心。死:丧失。

³³择日:指日。登假:登升,指乘云气而升天。

³⁴是:之,他。

³⁵彼:指王骀。

【译文】

鲁国有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他学习的人同孔子的弟子人数相等。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跟他学习的人和先生的弟子各占鲁国的一半。他对学生站着不加教诲,坐着不发议论,跟他学习的人求见时脑袋空空,却能充实而归。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进行教育,只是用诚心感化人而不借助于形迹的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王骀是个圣人,我只是落在后面而没来得及去求见。我将要拜他为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岂止鲁国人,我将引导全天下的人去跟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而能超过先生,那他比平常人一定高出很多了。像他这样的人,是如何运用心智的呢?”孔子说:“生死虽是大事,却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即使天塌地陷,也不会与天地一起坠落。审视自己没有瑕疵而不与外物一同迁移覆灭,主宰万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变。”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从事物的相异方面去观察,肝和胆就好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的相同方面去观察,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像他这种人,就无意弄清哪些声色是适合视听的,而能使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中。只看到万物是相同的,所以好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形体上欠缺什么,他把失去一条腿,看成是像随手扔掉一块泥巴一样。”

常季说:“王骀只是重视修养自己,运用他的智力去修治他的心灵,然后再进一步去求得恒常心,人们为什么这样尊崇他呢?”孔子说:“人们不能在流水中照到自己,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求照者。树木受命于地而生,只有松柏禀受自然之正气,保持四季常青;人们受命于天,只有尧舜能独得天之正气。尧舜幸而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善保宗本的人一定有特征,就像是勇敢的人具有无所畏惧的气概一样。勇敢的武士单枪匹马,也敢冲进千军万马之中。将士决心求取功名的,尚且能这样忘掉生死的念头,何况是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是以六骸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迹象,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本真之心的人呢!王骀将指日登升而与玄道冥合为一,人们都乐意归依他。他哪里肯把引导弟子当一回事呢!”

【正文】

申徒嘉¹,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²。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³,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⁴。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⁵?且子见执政而不违⁶,子齐执政乎⁷?”申徒嘉曰:“先生之门⁸,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⁹?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¹⁰,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¹¹,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¹²!”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¹³,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¹⁴?”申徒嘉曰:“自状其过¹⁵,以不当亡者众¹⁶;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¹⁷,中央者,中地也¹⁸,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¹⁹;而适先生之所²⁰,则废然而反²¹。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²²?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²³,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²⁴,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²⁵:“子无乃称²⁶!”

【注释】

¹申徒嘉:姓申徒,名嘉,郑国贤人。

²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贤相。伯昏无人:虚构的人物。

³止:留步。

⁴合堂:同室。

⁵其:抑或。

⁶执政:犹言“贵官”。这是子产的自称。违:回避。

⁷齐:等同。

⁸先生:指伯昏无人。门:门下。

⁹说:通“悦”。后:看不起人。

¹⁰鉴:镜子。不止:不存。

¹¹取大:谓求取于人以自广其德。

¹²过:错误。

¹³若是:指其形残而言。

¹⁴自反:自我反省。

¹⁵状:申辩。

¹⁶以:认为。亡:指遭受刖足之刑等。

¹⁷羿:尧时的射箭能手。彀(ɡòu)中:箭矢所能达到的范围。比喻刑网。

¹⁸中地:箭锋所及之地。比喻触及刑罚的禁区。

¹⁹怫(fú)然:脸上变色的样子。

²⁰适:来到。所:处所。

²¹废然:怒气消失的样子。反:返于常性。

²²洗:洗涤,即教育。善:善道。

²³形骸之内:指德。

²⁴索:取,求。形骸之外:指形貌。

²⁵蹴(cù)然:站立不安的样子。

²⁶乃:如此。称:称说。

【译文】

申徒嘉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和郑国的子产一起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若先出去你就留下,你若先出去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申徒嘉又与子产同室同席坐在一起。子产对申徒嘉说:“我若先出去你就留下,你若先出去我就留下。现在我将要出去,你可以留下呢,还是不能留下呢?况且你看见我这个执政的国相而不回避,你想跟我平起平坐吗?”申徒嘉说:“先生的门下,难道还有这般自恃官位的人吗?你是得意你的官位而看不起别人吗?我听过这样的话:‘镜子要明亮就不让灰尘留在上面,落上灰尘就不会明亮了。常和贤人在一起,就不会有过错了。’现在你求取的是伯昏先生的大道,却还说出这样的话,不是错误的吗?”

子产说:“你已经是形残断足的人了,还要与尧争高低。估量一下你的德行,还不足以使你自我反省吗?”申徒嘉说:“在犯法之后为自己的过错申辩,以为不应当遭受残形之刑的人很多;不为自己的过错申辩,认为应当受到残形之刑的人却很少。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下心来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这点。走进后羿的箭矢所能射中的范围内,正当中的地方,是箭锋能射中之地,然而也有侥幸不被射中的,那是天命。依仗两脚完全而讥笑我一只脚的人很多,我听了后勃然大怒;当我来到先生这里,就怒气全消并恢复了自然的常性。这不是先生在用善道来洗涤我的心中之累吗?我跟随先生学习了十九年,并不曾感觉我是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现在你和我以德相交,而你却要以形貌要求我,不是十分错误的吗?”子产惭愧不安地改变了态度,说:“你不要这样说了!”

【正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¹,踵见仲尼²。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³。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⁴,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⁵,吾是以务全之也⁶。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⁷!”孔子曰:“丘则陋矣⁸。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⁹。孔子曰:“弟子勉之¹⁰!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¹¹!”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¹²?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¹³,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¹⁴?”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¹⁵,以可不可为一贯者¹⁶,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释】

¹叔山无趾:虚构的人物。

²踵见:用脚跟行走去求见。踵,脚后跟。

³犯患:犯法遭祸。

⁴务:时务。

⁵尊足者:即“尊于足者”,比足还要贵重的东西,指自然德性。

⁶之:指自然德性。

⁷若是:谓拘于形骸之见。

⁸陋:见识浅陋。

⁹出:从室内走出。

¹⁰勉之:努力。

¹¹全德之人:谓形体完全的人。

¹²彼:指孔子。宾宾:频频。子:指老聃。

¹³蕲:求。(chù)诡幻怪:奇异怪诞。

¹⁴是:指“名闻”。桎梏(ɡù):镣铐。在脚上的叫桎,在手上的叫梏。

¹⁵一条:指齐一,与“一贯”同义。

¹⁶可不可:谓是非。

【译文】

鲁国有一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叫做叔山无趾,他用脚后跟行走去见孔子。孔子说:“你不谨慎,以前曾犯法而遭受割去脚趾的刑罚。现在虽来求救,怎么来得及挽救呢?”无趾说:“我只是因不识时务而轻率地对待自身,所以才失去了脚趾。现在我来这里,还有比脚更贵重的东西存在,因此我想竭力保全它。天是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地是没有什么不载托的,我把先生看成是天地,哪里知道先生仍然拘于形骸之见呢!”孔子说:“我实在是见识浅陋。先生为什么不进来呢?请用你所听到的来指教我。”

无趾同孔子谈话后,从室内出来。孔子说:“弟子们,要努力啊!无趾是一个被砍去脚趾的人,还要努力学习以弥补以前所犯的过错,何况是形体完全的人呢!”

无趾对老子说:“孔子对于至人的境界,大概还没有达到吧?他为什么常常来请求您指教呢?他还在追求用奇异怪诞的声名传闻天下,却不知道至人把这些看成是束缚自己的镣铐呢!”老子说:“为什么不使他齐一生死,混同是非,解除他的桎梏,这样也可以吧?”无趾说:“孔子天生根器如此,哪里可以解除呢!”

【正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¹,曰哀骀它²。丈夫与之处者³,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⁴,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⁵,常和人而已矣⁶。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⁷,无聚禄以望人之腹⁸。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⁹,且而雌雄合乎前¹⁰,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¹¹,而寡人信之。国无宰¹²,寡人传国焉¹³。闷然而后应¹⁴,氾而若辞¹⁵。寡人丑乎¹⁶,卒授之国。无几何也¹⁷,去寡人而行¹⁸。寡人恤焉若有亡也¹⁹,若无与乐是国也²⁰。是何人者也²¹?”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子食于其死母者²²,少焉眴若²³,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²⁴,不得类焉尔²⁵。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²⁶;刖者之屦²⁷,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²⁸。为天子之诸御²⁹,不爪翦³⁰,不穿耳³¹;取妻者止于外³²,不得复使³³。形全犹足以为尔³⁴,而况全德之人乎³⁵!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³⁶。”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³⁷,命之行也³⁸,日夜相代乎前³⁹,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⁴⁰。故不足以滑和⁴¹,不可入于灵府⁴²。使之和⁴³、豫⁴⁴、通而不失于兑⁴⁵,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⁴⁶,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⁴⁷。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⁴⁸。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⁴⁹。德者,成和之修也⁵⁰。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⁵¹:“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⁵²。今吾闻至人之言⁵³,恐吾无其实⁵⁴,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⁵⁵。”

【注释】

¹恶人:指形貌丑陋的人。

²哀骀它:虚构的人物。

³丈夫:指男人。

⁴夫子:指哀骀它。

⁵唱:诱引倡导。

⁶和人:随和他人。

⁷济:拯救。

⁸聚:积蓄。禄:俸禄。望:犹“月望”之“望”,引申为饱满。

⁹四域:四方,或谓天下。

¹⁰雌雄:指妇人、男人。

¹¹期年:周年。

¹²宰:冢宰。

¹³传国:委以国政。

¹⁴闷然:没有知觉的样子。

¹⁵氾:通“泛”,无所系念的样子。若辞:好像有所推辞。

¹⁶丑:愧。

¹⁷无几何:没有多久。

¹⁸去:离开。行:远去。

¹⁹恤(xù)焉:忧虑的样子。亡:失。

²⁰是国:此国,指鲁国。

²¹是:此,指哀骀它。

²²(tún)子:小猪。食:吸奶。

²³眴(shùn)若:惊视的样子。

²⁴焉尔:才如此。

²⁵类:像。

²⁶翣(shà):棺材饰物。资:给,送。

²⁷刖(yuè):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屦(jù):鞋。

²⁸本:指棺与足。

²⁹诸御:宫妃。

³⁰爪翦:剪指甲。翦,通“剪”。

³¹穿耳:穿耳眼。

³²取:通“娶”。

³³复使:役使。

³⁴为尔:感人如此。

³⁵全德之人:德性完备的人。

³⁶才全:才性完备。德不形:内德不外露。

³⁷事:事物。

³⁸命:天命。

³⁹相代:循环轮转。

⁴⁰知:通“智”。规:测度。

⁴¹滑和:扰乱和顺的本性。

⁴²灵府:精神的府库,即心。

⁴³和:和顺。

⁴⁴豫:愉悦。

⁴⁵通:流通。兑:愉悦。

⁴⁶郤:同“隙”,空隙,引申为间断。

⁴⁷接:指与物境接触。

⁴⁸盛:极,至。

⁴⁹荡:动荡。

⁵⁰成:保全。

⁵¹异日:他日。闵子:孔子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

⁵²通:明于治道。

⁵³至人:指孔丘。

⁵⁴实:实德。

⁵⁵德友:以德相交的朋友。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卫国有个形貌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和他相处,思恋他而不愿离去;妇女见到他,就请求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宁愿做哀骀它的妾’,这样的妇女已超过十人。从没有听说他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随和他人罢了。他没有统治者的权位却能拯救别人的危亡,没有积蓄俸禄却能使别人肚子饱满。又因为他丑陋的形貌,使天下人见了都感到惊骇,只是附和他人而不倡导,见识没有高出世间常人,然而男人、妇人都来亲近,这样的人一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我召他来看,果然是形貌丑陋足以使天下的人都惊骇。他和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就觉得他有高出别人的地方;不到一年,我就信任他了。国家正缺少冢宰,我就要把国事委托给他。他漠然无睹,漫不经心而好像有所推辞。我自愧不如,终于把政权国事托付给他。没有多久,他就离开我走了。我感到很忧虑,好像失掉了什么,好像在鲁国再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一起快乐了。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我曾经出使楚国,恰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吸吮着死去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就表现出惊视的样子,都抛弃母猪逃走了。这是因为母猪看不到自己,不像活着的时候了。可见小猪爱自己的母亲,并不是爱它的形骸,而是爱主宰其形骸的德性。战死在疆场上的人,在给他们行葬时不用棺材饰物;断脚的人的鞋子,就不值得爱了;这都是因为不存在棺材和脚那样的根基了。做天子的宫妃,不剪指甲,不穿耳眼;普通的人娶了妻子,就不会被外界干扰,可以不再服役。保全形体的人尚且能够让人感动,更何况是德性完备的人!现在哀骀它未曾说话却得到了人们的信任,没有功劳而得到了鲁侯的亲近,让别人把国事委任给他,还唯恐他不接受,那一定是才性完备而内德不外露的人。”

哀公说:“什么叫才性完备呢?”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运行,它们日夜循环更替在人们的眼前,而人的智力并不能测度其由来。所以这些变化不能扰乱和顺的本性,不能侵入纯真的心灵。这就能够使心灵安适顺畅,而不失去愉悦之情,使这种心情能够保持日夜不间断,而与万物同游于春和之中,这就使在与物境接触时,只是客观地反映它而不带任何成心。这就叫做才性完备。”

“什么叫内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平,是水极端静止的状态。它可以作为取法的标准,内部保持静止而表面也不荡漾。所谓道德的修养,就是保全中和之气。所谓内德不外荡,就是万物自来亲附而不离去。”

有一天哀公告诉闵子说:“先前我以君主的地位去治理天下,执掌行政纲纪而忧虑百姓的死伤,我自以为是明于治道了。现在我听到了孔子的言论,就担心我并没有实德,只是轻率地花费自己的精力而使国家危亡。我和孔子,并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了。”

【正文】

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¹,灵公说之²;而视全人,其脰肩肩³。瓮大瘿说齐桓公⁴,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⁵。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⁶,约为胶⁷,德为接⁸,工为商⁹。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¹⁰,恶用胶?无丧¹¹,恶用德?不货¹²,恶用商?四者,天鬻也¹³。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 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¹⁴;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¹⁵,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¹⁶,独成其天!

【注释】

¹(yīn)跂支离无脤(shèn):虚构的人物。跂,曲体而跂行。支离,肢体不全。脤,同“唇”。说(shuì):游说。

²说(yuè):同“悦”,喜欢。

³脰(dòu):颈。肩肩:细长的样子。

⁴瓮(ànɡ)大瘿(yǐnɡ):虚构的人物。,同“盎”。瓮、,都是瓦器。瘿,颈上的瘤子。

⁵诚:真,确实。

⁶知:同“智”,智慧。

⁷约:约束。这里指约束的礼义。

⁸德:施德于人。接:应接于人。

⁹工:技巧。

¹⁰不斫:不求雕斫。

¹¹无丧:没有丧失。

¹²不货:不求货利。

¹³鬻(yù):养育。

¹⁴群于人:能与常人共处。

¹⁵眇(miǎo):渺小。

¹⁶謷(áo):高大的样子。

【译文】

有一个跛脚、驼背、缺唇的人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而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就觉得脖颈太细长了。有一个颈上长着像瓮大的瘤子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而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就觉得脖颈太细长了。

所以德性充实过人,形体上的丑陋就会被人遗忘。人们不遗忘他们所应当遗忘的形体,反而遗忘他们所不应当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因此圣人游心于虚,把智慧看作是产生妖孽的根源,把礼义的约束看作是对人心的禁锢,把布施德惠看作是收买人心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贾的行径。圣人不搞权谋,哪里用得着智慧?不求雕琢,哪里用得着禁锢?没有丧失,哪里用得着施德?不求货利,哪里用得着通商?这四种天德,是大自然养育成的。大自然的养育,就是天给予食物。既然是天给予食物,又哪里还用得着智、胶、德、商等人为的东西呢!圣人虽然具有常人的形貌,却没有世人那种偏好的情感。具有常人形貌,所以能与常人共处;没有世人那种偏好的情感,所以是非不会扰乱他的身心。圣人渺小,是因为寄形貌于常人之中!圣人伟大,是因为能与天道同体!

【正文】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¹?”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²,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³。”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⁴,据槁梧而瞑⁵。天选子之形⁶,子以坚白鸣⁷。”

【注释】

¹故:原来,原本。

²与:赋予。

³因:因任。自然:指道、天所赋予的自然形貌和德性。益:增益。

⁴吟:谓惠子争辩失败后的叹息之状。

⁵据:倚靠。槁梧:干枯的梧桐树。瞑:睡眠。

⁶选:授予。

⁷坚白:即坚白论,是战国时名家的著名论题。详见《齐物论》篇注。鸣:争辩。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人原本就没有情感吗?”庄子说:“是这样。”

惠子说:“人如果没有情感,怎么能称作人呢?”庄子说:“虚通之道给了人容貌,天然之理给了人形质,怎么不能称作人呢?”

惠子说:“既然称作人,怎么会没有人的情感呢?”庄子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感。我所说的没有情感,乃是说人不要让好恶之情损害自己的身心,应该经常顺任自然而不人为去增益形貌和德性。”

惠子说:“不去人为增益自然形貌和德性,怎么能够保全自身呢?”庄子说:“虚通之道给了人容貌,天然之理给了人形质,不要让好恶损害自己的身心。现在你使自己的精神驰骛在外,使自己的精力劳困,倚着树干而疲惫叹息,靠着干枯的梧桐树而疲怠睡眠。大自然授予你形体,你却以坚白论争辩不休。”


人间世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