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题解】
此篇凡六段,意旨不尽一致。其中首段是通过标举寓言、重言、卮言来论述本书文体特征的,所以常被人们视为全书的凡例。
所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在全书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但这只是作者在理论上的一个大略说法,在本书的实际运用中,三者却往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人们一般也就把三者统称为“寓言”,即把凡是出于虚设,并且具有寄寓性质的故事、言论等都称之为“寓言”。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谓庄周“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就是在这样广义上所作出的结论。
也正如寓言、重言、卮言三者本身不可截然分开一样,作者对三者功用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如运用寓言固然是为了“藉外论之”,但援引重言又何尝不是为了借“他人”论之?即使“藉外论之”这一说法本身,我们也不能拘泥于字面而仅仅把它理解为“借他人论之”。其实,在这一比喻的说法中,作者还包括了“借他物论之”这一层意思。因为在他看来,大道是那样“寂漠无形,变化无常”,为世人所难以置信,所以非借他人他物来说明不可。总之,对于作者论述“三言”的话,我们应该结合全书,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在这里,作者破天荒地提出了“藉外论之”的理论,表明他对于寓言“深于取象”(章学诚语)这一特征有着为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深刻理解,这与诗歌领域中总结出“比兴”理论是具有同等意义的。
【正文】
寓言十九¹,重言十七²,卮言日出³,和以天倪⁴。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⁵。亲父不为其子媒⁶。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⁷,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⁸,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⁹,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¹⁰,是为耆艾¹¹。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¹²,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¹³。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¹⁴,所以穷年¹⁵。不言则齐¹⁶,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¹⁷;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¹⁸,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¹⁹,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²⁰!万物皆种也²¹,以不同形相禅²²,始卒若环²³,莫得其伦²⁴,是谓天均²⁵。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¹寓言:寄托寓意的言论。寓,寄。
²重言:谓先哲时贤或书中之言。
³卮(zhī)言:指作者自己那些不着边际的议论。日出:谓天天有所出现。
⁴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⁵藉:通“借”,借助。
⁶媒:做媒。
⁷吾:指父亲。
⁸己:指世人。
⁹为:则。是:肯定。
¹⁰已:止。
¹¹是:这。耆艾:对老人的称呼。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¹²经纬本末:谓经纬天下的才德学识。期:合。
¹³陈人:老朽之人。
¹⁴曼衍:流行不定,游衍自得。
¹⁵穷年:终其天年。
¹⁶言:指主观成见的言论。齐:齐一,齐同。
¹⁷按,此句原作“未尝不言”,其中“不”字为衍文,今删去。
¹⁸自:根由。
¹⁹固:本来。
²⁰久:传之久远。
²¹皆种:都有种类。
²²禅(shàn):传续,传接。
²³卒:终。
²⁴伦:头绪。
²⁵天均:天然自运的陶均。
【译文】
寓言在书中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卮言天天有所出现,合于自然的分际。
寓言占十分之九,是假托别人而论说的。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因为父亲称赞自己的儿子,不如让别人来称赞可信。这并不是父亲的过错,而是世人好萌猜疑之心的过错。与自己的意见相同就应和,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反对;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肯定它,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否定它。
重言占十分之七,是用来止塞天下争辩之言的,这些都是耆艾的话。年龄大于别人,而他的知识不能与他的年龄相合,这就不能算作先于人。人如果没有才德学识先于人,那么就不能尽其为人之道。人如果没有为人之道,那就叫做老朽之人。
卮言天天有所出现,合于自然的分际,顺应流行不定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享尽天年。不发言论,则物理自然齐一,因为本来齐一的物理与主观言论是不能齐同的,主观言论与齐一的物理也是不能齐同的,所以说要说一些没有主观成见的话。如果讲的是不带主观成见的话,那么虽然终身说话,却好象没有说话;如果能悟透万物之理,即使终身没有说话,却未尝没有收到说话的功效。可以是有原因的,不可以也是有原因的;这样是有原因的,不这样也是有原因的。为何认为这样?人家认为这样,我就认为这样。为何认为不这样?人家认为不这样,我就认为不这样。为何认为可以,人家认为可以,我就认为可以。为何认为不可以,人家认为不可以,我就认为不可以。因为一切事物本来就有它这样的地方,本来就有它可以的地方。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这样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的。要不是卮言天天有所出现,合于自然的分际,怎么能够传之久远!万物都是由各自的种类变化而来的,它们以不同的类型相传续,终始像圆环一样,找不到头绪,这就是天然自运的陶均。天然自运的陶均,就是自然的分际。
【正文】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¹,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²?”庄子曰:“孔子谢之矣³,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⁴,复灵以生。鸣而当律⁵,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⁶。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⁷,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⁸!”
【注释】
¹化:谓改善自己的品行。
²服:用。知:通“智”,智力。也:即“邪”,表疑问。
³谢:弃绝。之:指励志用智之迹。
⁴乎:于。大本:指天。
⁵而:则。当:中于。
⁶直:特。
⁷蘁(wù)立:逆立,即违逆之意。
⁸彼:指孔子。
【译文】
庄子对惠子说:“孔子年岁六十,而六十年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品行,起初肯定的东西,后来又否定它,他不知道现在所肯定的不就是五十九岁时所否定的吗!”
惠子说:“孔子励志而用智吗?”庄子说:“孔子弃绝励志用智之迹,而他自己未曾说过。孔子说:‘人的才质受之于自然,恢复灵性,以全生理。声音应当合于乐律,言语应当合于礼法。如果言必以利害、仁义为先,而且喜欢辨别出好坏是非,这就只能服人之口而已。如果能够使人从内心信服而不敢违逆,这就足以确立天下的定则。’算了算了,我还比不上孔子呢!”
【正文】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¹,曰:“吾及亲仕²,三釜而心乐³;后仕,三千钟而不洎⁴,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⁵?”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⁶、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⁷。”
【注释】
¹化:谓心境变迁。
²及亲:当双亲在世时。
³釜:古代以六斗四升为一釜。
⁴钟:古代以十釜为一钟,即六斛四斗。不洎(jì):指不及养亲。洎,及。
⁵县:通“悬”,系,困缚。
⁶彼:指一无系累的人,即至人。
⁷“雀”字:前当补“鸟”字,文意乃全。
【译文】
曾子第二次做官时,心境与上次不同了,他说:“我当双亲在世时做官,俸禄虽只有三釜,可心里觉得很快乐;现在是双亲死后做官,俸禄虽有三千钟,但却来不及奉养他们了,我心里感到很悲伤。”
弟子问孔子说:“像曾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为利禄所系累吧?”孔子说:“他的心还是有所系累。要是无所系累,哪会有这般悲哀呢?那些一无系累的人看三釜、三千钟的俸禄,就像是看到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一样毫不在意。”
【正文】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¹:“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²,二年而从³,三年而通⁴,四年而物⁵,五年而来⁶,六年而鬼入⁷,七年而天成⁸,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⁹。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¹⁰,死也有自也¹¹;而生阳也¹²,无自也。而果然乎¹³?恶乎其所适¹⁴?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¹⁵,地有人据¹⁶,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释】
¹颜成子游:姓颜成,名偃,字子游,子綦弟子。已见《齐物论》篇注。东郭子綦:当即南郭子綦。
²野:谓返朴还淳。
³从:谓舍己顺俗。
⁴通:谓人我为一,没有畛域。
⁵物:谓块然如物,没有知觉。
⁶来:谓大道来集。
⁷鬼入:谓鬼神冥附。
⁸天成:谓与天为一。
⁹大妙:达到大道灵妙玄通的境界。
¹⁰劝:助。公:指公正的天道。“其”字:下面当补一“私”字,文意乃通。
¹¹自:原因。
¹²生阳:谓生命力活跃。
¹³而:通“尔”,你。
¹⁴恶:何,哪里。
¹⁵历数:谓星辰日月之往来。或谓寒暑春秋。
¹⁶人据:谓方域版图。
【译文】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说:“自从我听了你讲的道,一年后就返朴还淳,二年后就舍己顺俗,三年后就人我为一而没有畛域,四年后就块然如物而没有知觉,五年后就大道来集,六年后就有鬼神来冥附,七年后就与天为一,八年后就不知死与生有什么不同,九年后就达到大道灵妙玄通的境界。人生而有为,便是走向死亡。企图用他的私智来辅助公正的大道,正是他死亡的原因;生命力活跃的人,是不曾用私智来辅助公正的大道的。你果真能做到这样吗?哪儿是你所要去的地方呢?哪儿是你所不去的地方呢?天有寒暑春秋,地有方域版图,我如何去探求这自然之道呢?天地运化莫测,生死循环不已,我们怎么能推定何时是生命的开始,何时是生命的结束呢?果真幽明相应,怎能断定没有鬼神呢?果真幽明不相应,又怎能断定有鬼神呢?”
【正文】
众罔两问于景曰¹:“若向也俯而今也仰²,向也括而今也被发³,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⁴,奚稍问也⁵!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⁶?蛇蜕也⁷?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⁸;阴与夜,吾代也⁹。彼吾所以有待邪¹⁰?而况乎以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¹¹。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注释】
¹罔两:影外微阴,即影子的影子。景:通“影”。
²若:你。向:往昔。
³“括”字:下面当补一“撮”字,文意乃全。括撮,束拢头发。被:通“披”。
⁴搜搜:谓区区。
⁵奚稍问:犹言“何消问”,即何须问。
⁶蜩甲:蝉壳。
⁷蛇蜕:蛇皮。
⁸屯:聚。
⁹代:散灭。
¹⁰彼:指有形之物。待:依赖,凭借。
¹¹强阳:谓徜徉,闲游。
【译文】
众多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你过去低着头而现在仰着头,过去束拢头发而现在披散头发,过去坐着而现在又站起,过去行走而现在又停下,为什么呢?”
影子说:“区区小事,何足询问!我有这些现象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我像蝉壳吗?像蛇皮吗?只是似是而非。得到火光与阳光,我会屯聚而显明;遇着阴天和黑夜,我会散灭而不见。有形体的东西是我所要凭借的吗?何况有形之物也要依赖大道而后动呢!有形之物来,我就随之而来;有形之物去,我就随之而去;有形之物徜徉,我也随之徜徉。形影徜徉相随,又有什么可问的呢!”
【正文】
阳子居南之沛¹,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²,至于梁而遇老子³。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⁴,脱屦户外⁵,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⁶,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⁷,而谁与居?大白若辱⁸,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⁹:“敬闻命矣!”
其往也¹⁰,舍者迎将¹¹,其家公执席¹²,妻执巾栉¹³,舍者避席¹⁴,炀者避灶¹⁵。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¹⁶。
【注释】
¹阳子居:即杨朱,战国时魏国人。之:到,往。沛:即今江苏徐州。
²邀:邀迎,迎候。
³梁:沛郊的地名。
⁴盥(ɡuàn):洗手器具。漱:指漱口用具。栉(zhì):梳子。
⁵屦(jù):用麻葛制成的单底鞋。
⁶夫子:对老子的尊称。
⁷而:你。睢睢(suī)盱盱(xū):跋扈傲视的样子。
⁸辱:黑。
⁹蹴(cù)然:惭愧不安的样子。
¹⁰其:指阳子居。
¹¹舍者:指旅舍中的所有人,包括主人和客人等。将:送。
¹²家公:指旅舍男主人。
¹³妻:指旅舍女主人。
¹⁴舍者:指先居旅舍的客人。
¹⁵炀者:燃火者,即炊夫。
¹⁶舍者:指旅舍客人。
【译文】
阳子居南下到沛地去,老聃西游到秦地,阳子居在沛郊迎候老子,到梁地才见到了老子。半途中老子仰天长叹说:“起初我认为你可以教导,现在看来不可以了。”
阳子居默然不应。到了旅舍中,阳子居恭敬地向老子奉上梳洗用品,把鞋脱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说:“刚才我想请教先生,先生忙着赶路,所以没敢打搅。现在有空闲了,请告诉我不可教导的原因。”老子说:“你一副跋扈傲视的样子,谁愿跟你同处?一生清白的人应该觉得仍有污点,道德高尚的人应该仍以谦恭卑下自居。”阳子居听了,满面羞惭地说:“敬听先生的教诲了!”
阳子居刚到沛地的时候,旅舍中的所有人都来迎送他,旅舍男主人替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为他拿毛巾和梳子,先到的客人避开坐席,炊夫离开灶火。等到他离沛返回时,旅舍的客人便和他争席而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