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6-1]U.S.Dept.ofState,“AmbassadorGates’DiscussioninPeking,”DNSA,doc.CH00407,Secret,ActionMemorandum,April22,1976.
[6-2]对华国锋当政两年的深入分析,见程美东:〈1976–1978年中国社会的演化:兼论华国锋的时期政治环境的变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页32–41。感谢孙万国提供给我的有关华国锋支持改革的证据。
[6-3]在另一些层级和部门,例如经济部门,个人权力仍然很大。参见AndrewG.Walder,CommunistNeo-Traditionalism:WorkandAuthorityinChineseIndustr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1986).〔该书有中译本:《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华尔德着,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中文版编者注﹞
[6-4]叶剑英的传记作者认为叶在筹划逮捕“四人帮”上起着首要作用。一些党史研究者相信叶的作用大,另一些人则认为华的作用大,泰伟斯和孙万国研究了这些看法后认为华的作用更大一些;他是领导人并采取了主动。见TeiwesandWarrenSun,TheEndoftheMaoistEra:ChinesePoliticsDuringtheTwilightoftheCulturalRevolution,1972-1976(Armonk,N.Y.:M.E.Sharpe,2007),pp.591–594.类似的结论见高原明生:〈现代中国史の再检讨——华国锋と邓小平、そして1978年の划期性について〉﹝再论中国现代史:华国锋与邓小平,及1978年之划时代意义﹞,《东亚》,2008年9月,第495期,页32–40。
[6-5]例如参见于光远:〈我对华国锋的印象〉,《领导文萃》,2008年第16期,页68–70。
[6-6]“两个凡是”有多种英文翻译,作者采用的是SWDXP-2一书第137页中所用的官方译法。
[6-7]2005年10月对程中原的采访。
[6-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976年10月逮捕“四人帮”以后。
[6-9]RichardBaum,BuryingMao:ChinesePoliticsintheAgeofDengXiaoping(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p.43.
[6-1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976年12月12日。
[6-11]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页331–332。
[6-12]2005年10月对程中原的访谈。
[6-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下册,页1447–1450。
[6-14]TeiwesandSun,EndoftheMaoistEra,pp.238–240.
[6-15]程美东:《1976–1978年中国社会的演化》,页34。
[6-16]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页43。
[6-17]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页44。
[6-18]《陈云传》,下册,页1447–14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977年3月17日。陈云对上海代表团也说过同样的话,见《陈云年谱(1905–1995)》,1977年3月13日。另参见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3月10日至20日。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4。
[6-19]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4–45;另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3月10日至20日。
[6-20]《陈云年谱(1905–1995)》,1977年3月17日。
[6-21]《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3月10日至20日,页156;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5–46。
[6-22]《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4月7日,页156–157。
[6-23]邓小平在1977年7月21日的三中全会上更全面地阐明了这些观点。见他的〈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SWDXP-2,pp.55–60.
[6-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年4月10日,页157。
[6-2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年4月10日后,页157。
[6-26]例如李德生:〈伟大的转折,历史的必然: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收入于光远等编:《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深圳:海天出版社,1988),页230。
[6-27]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6。
[6-2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5月24日,页159–160;SWDXP-2,pp.51–52.
[6-29]〈中发十五号——邓小平致华国锋的两封信(一)〉(1977年5月3日,邓小平由汪东兴转华国锋),未出版文件,藏于FairbankCollection,FungLibrary,HarvardUniversity。
[6-30]《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4月10日,页157。
[6-31]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4–45。另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3月10日–20日,页156。
[6-32]《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5月12日,页157–159。
[6-3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5月12日,页157–159。
[6-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邓小平军事文集》(三卷本)(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3卷,页53–87。
[6-3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5月24日,页159–161;SWDXP-2,pp.53–54.
[6-36]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页86–96。
[6-3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16–21日,页162–163;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7。
[6-38]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7–4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16–21日,页162–163;SWDXP-2,pp.55–60.
[6-39]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47–4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16–21日,页162–163。
[6-40]《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30日;与一些当时在场者的交谈,无日期。
[6-41]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10。
[6-42]“ClosingAddressatthe11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TheEleven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Peking:ForeignLanguages,1977),pp.189–195.
[6-4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23日,页164。
[6-44]SWDXP-2,p.82.
[6-4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10月10日,页221–220。
[6-46]SWDXP-2,p.61.
[6-47]SWDXP-2,54页;《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5月24日,页160–161。
[6-4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23日,页165。
[6-49]吉伟青:〈教育战线推翻“四人帮”两个估计前后〉,《炎黄春秋》,2003年第5期,页40–42。关于邓小平在1997年努力推动教育的概述,见夏杏珍:〈邓小平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页50–58。
[6-50]SWDXP-2,p.85.
[6-51]《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27日,页166。
[6-52]《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8月1日,页169。
[6-5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29日,页167。
[6-5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8月4日,页172–173;另见他在1977年8月8日的讲话;英文版可见于SWDXP-2,pp.61–72.
[6-55]SWDXP-2,p.82–83.
[6-56]SWDXP-2,pp.83.
[6-57]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55–56;中央文献研究室、湖南省委、湖南电视台:大型电视片《邓小平十章》,第3集《破冰》(湖南电视台,2004)。
[6-58]SWDXP-2,p.82.
[6-59]第3集《破冰》。
[6-60]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56–77。
[6-61]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57。
[6-62]这遵循了日本、南韩、台湾和东亚各国的社会模式,那些地方的统一高考也起着类似作用。参见EzraF.Vogel,Japan’sNewMiddleClass:TheSalaryManandHisFamilyinaTokyoSuburb(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3),pp.40–67;ThomasP.Rohlen,Japan’sHighSchool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3);DenisePotrzebaLett,InPursuitofStatus:TheMakingofSouthKorea’s“New”UrbanMiddleClass(Cambridge,Mass.:AsiaCenter,HarvardUniversity,1998).
[6-63]SWDXP-2,pp.64.
[6-6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9月19日,页204。
[6-65]他的很多思想在1977年8月8日有关教育和科学的讲话中有阐述,见SWDXP-2,p.61–72.
[6-6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页223–230。
[6-67]SWDXP-2,pp.101–116.
[6-6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7年7月23日,页164–165。
[6-69]对中央党校和其他党校的概述,见DavidShambaugh,“TrainingChina’sPoliticalElite,”TheChinaQuarterly,no.196(December2008):827–844.
[6-70]2006年8月对孙长江的采访。另参见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页49–61。
[6-71]我在正文中用“Practiceisthesolecriterionforjudgingtruth”,但更直接的翻译应是:“Experienceisthesolecriterionfortestingtruth”。
[6-72]2006年8月对孙长江的采访;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MichaelSchoenhals,“The1978TruthCriterionControversy,”TheChinaQuarterly,no.126(June1991):243–268.
[6-73]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107–108;PartyHistoryResearchCenter,comp.,HistoryoftheChineseCommunistParty:AChronologyofEvents,1919–1990(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1991),May11,1978.
[6-74]Schoenhals,“The1978TruthCriterionControversy,”252–260;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
[6-75]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122。
[6-76]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127–129;《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8年7月22日,页345–346。
[6-77]马立诚、凌志军:《交锋》,页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