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论

字数:921

欧阳修

用笔如侠客飞刀插屏,用力过猛,刀已透屏,其靶犹连动不已。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¹!自后唐以来²,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³,独不伪梁,(斗奋奇笔。)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⁴,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⁵,非《春秋》之志也⁶。”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斗接奇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⁷,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⁸,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⁹,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¹⁰,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¹¹。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斗奋、斗接,只谓大奇,及至说来却甚平正,真是史局大手。)“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笔笔奇,笔笔确,笔笔斗,笔笔辣。)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¹²,然后善恶明。(忽提笔。)夫欲著其罪于后世¹³,在乎不没其实。(笔硬如铁。)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笔硬如铁。)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笔硬如铁。)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¹⁴。(笔硬如铁。看他硬笔疾斫而入,有何坚韧不断?)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忽顿笔。一论巳毕,下为余波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辣笔、硬笔后,又作软笔、闲笔,妙极文致。)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¹⁵,与其为君而不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前奋笔奇,此结笔又奇。奇在其气,不在其字句,细细读之。)

【注释】

¹恶(wù务):厌恶、憎恨。梁:指五代后梁。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年号开平,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后梁。梁太祖,即朱温。
²后唐:朝代名。五代之一。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十月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
³论次五代:指编写《新五代史》一书。论次,评议编次。
⁴议者:议论此事的人。
⁵奖篡:奖励篡夺帝位的行为。
⁶志:志趣、宗旨。
⁷“鲁桓公”旬:鲁桓公,名允,鲁惠公之子,隐公之弟。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事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⁸“宣公”句:宜公,即鲁宣公,名倭,又名接,鲁文公之子。文公去世,襄仲杀死文公长子,而立文公次妃之子倭,是为宣公。事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⁹“郑厉公”句:郑厉公,即公子突,郑庄公之子,太子忽之弟。郑庄公去世,太子忽立,是为昭公。不久,祭仲屈服于宋庄公的压力,改立公子突,是为厉公。厉公执政,太子忽出逃至卫国。事见《左传·桓公十一年》。世子,即太子。
¹⁰“卫公孙剽”句:《左传·襄公十四年》:“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卫宁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剿。”
¹¹圣人:指孔子。不绝:不否认。
¹²倍:诫、真实。
¹³著:显示、显出。
¹⁴庶乎:几乎。息:止息。
¹⁵信乎后世:让后世的人感到真实可信。


卷十三 宋文五代史一行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