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三 宋文
上范司谏书
欧阳修
严意,行以宽笔。严,故听者竦仄;宽,故读者愉乐。如起手借写“贺”字,因轻提“七品官”字,已而忽然陪入“宰相”字,中幅点缀“洛中士大夫”字,后畅发“阳城有待”字,末又回护当今“无事”字,皆是一意要他听者竦仄。而不谓今日读者,乃反大得愉乐,则只为其行笔处处宽宽然也。
月日,具官谨斋沐拜书司谏学士执事¹。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²:自陈州召至阙,拜可谏³。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轻轻起。)
司谏,七品官尔⁴,(“七品官”三字提头。)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便借上轻轻所起一“贺”字,只管跌入。)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⁵,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⁶,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⁷;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⁸,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⁹,以其有司也¹⁰。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¹¹,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¹²,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轻轻将“七品官”三字提头,却斗陪入一宰相,发出如许畅论。)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¹³,宰相也。(先写宰相,只是陪。)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¹⁴,谏官也。(正写谏官,何等荣耀!)宰相尊¹⁵,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束。)言行,道亦行也。(再束。畅极矣,不可不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此是转笔,发下“甚可惧”一句,乃另起,不承上。)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¹⁶;(妙,妙。)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妙,妙。)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妙,妙。)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¹⁷,垂之百世而不泯,(妙,妙。)其斯为规切之言,(岂真相赞贺耶?)甚可惧也。(四字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再束。本能为也。(再束。本意在此处,不可不束。完“七品官”三字。)
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¹⁸:“我识范君,知其材也。其来,不为御史,必为谏官。”及命下,果然。(始入范君。看他无中生有,不局促。)则又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¹⁹,非他人,必范君也。(无中生有,为下作势。)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²⁰。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²¹?(曲折申意,笔意矫矫。以下只破“有待而为”一句。)
昔韩退之作《争臣论》²²,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²³。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为不然。(又引韩讥阳城,发畅论。)当退之作论时,城为谏议大夫已五年;后又二年始庭论陆贽²⁴,及沮裴延龄作相²⁵,欲裂其麻²⁶,才两事尔。(阳城事。)当德宗时,可谓多事矣:授受失宜,(一。)叛将强臣罗列天下²⁷,(二。)又多猜忌,(三。)进任小人。(四。)于此之时,岂无一事可言,而须七年耶?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费两事也?(文态低昂宛转,想见先生走笔甚喜。)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幸而城为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笔笔低昂宛转。)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²⁸,是终无一言而去也,何所取哉”!(笔笔低昂宛转。)
今之居官者率三岁而一迁²⁹,或一二岁,甚者半岁而迁也,此又非可以待乎七年也。(笔笔低昂宛转,想见先生甚喜。)今天子躬亲庶政³⁰,化理清明³¹,虽为无事,(又回护当今,何等细到!)然自千里诏执事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³²?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³³。(笔笔低昂宛转。)
夫布衣韦带之士³⁴,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一折。)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一折。)得言矣,又曰“我有待”。(一折。)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袅袅然,凡六十字作一句,此是何等笔墨!)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收后幅。)惧君子百世之讥,(收前幅。)一陈昌言³⁵,以塞重望³⁶,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收中段。)则幸甚幸甚。
【注释】
¹具官:唐宋以后,在书信或其它应酬文字的底稿上对自己官职的省写。斋沐:斋戒沐浴,表示尊敬对方。执事:这里称呼对方的敬词。
²进奏吏:指西京留守向朝廷递送公文的官吏。
³“自陈州召至阙”二句: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宋仁宗亲政,四月,范仲淹在陈州通判任上被召回京(开封),担任右司谏之职。陈州,州治在今河南淮阴县。阙,指京城、朝廷。
⁴司谏,七品官尔:宋代设有左、右司谏,“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諫正。”(《宋史·职官志》)司谏,为正六品官员。此处谓七品,是夸张的说法。
⁵九卿:指宰相以下的朝廷高级官长,如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光䘵寺卿等。百执事:朝中百官。郡县吏:指州、县的行政长官。
⁶封:范围。境:境界。
⁷有守:各有守土治民的范围与责任。
⁸(吏部: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缋、升降等。吏部最高负责人为吏部尚书。兵部: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军政。兵部最高负责人为兵部尚书。
⁹鸿胪:鸿胪寺。鸿胪寺掌管外朝之大朝会的礼仪。鸿胪寺的最高负责人为鸿胪寺卿。光禄:光禄寺。光禄寺掌管朝廷祭祀及皇室的膳食等
附语。元棵守的最高负责人为光禄寺卿。
¹⁰有司:主管的范围不同。
¹¹社稷:国家。
¹²不系职司:不受分管部门职权的限制。
¹³庙堂:太庙的明堂,系古代帝(王)祭祀、议事之所。这里泛指朝中议事的殿堂。
¹⁴殿陛:殿堂前的台阶。
¹⁵宰相尊:宰相官居一品,故言尊。
¹⁶有司:这里指上级主管部门。
¹⁷著之简册:写于史书、典籍之上。昭明:清楚、明晰。
¹⁸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欧阳修写此信时,在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的职务,所以说听到了洛阳的士大夫这样说。相与语,相互议论。
¹⁹正色:表情严肃。面争:当面直言规劝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庭论:在大庭之上发表议论。
²⁰企足:踮着脚。伫(zhù柱):长久地站立着。卒:终于。未:指未能听到面争庭论的消息。
²¹有待:等待好的时机。
²²《争臣论》:韩愈所作文章篇名,又称《诤臣论》。唐德宗贞元四年,朝廷任命阳城为谏议大夫,在位五年,阳城仍未能在规谏皇帝方面有所作为,韩愈因作《争臣论》批评阳城。
²³卒以谏显:卒,终于。以谏:由于直言规谏。显:名闻于世。阳城担任谏议大夫的后期,曾上书论权臣裴延龄之奸邪,为受排斥的名臣陆贽鸣不平,极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龄为宰相,因而触怒了德宗。为此,阳城被撤销了谏官的职务,改任国子司业,后又被贬为道州刺史。阳城在谏官任上的这些表现,受到后人的赞誉。
²⁴陆赞:字敬舆,唐代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大历年间进士。德宗时担任过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对朝廷弊政有所指陈,主张废除两税以外的一切苛敛,积极建议加强边防建设等,
宰相职务。
²⁵沮(jū举):阻止。裴延龄: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人。德宗时曾任司农少卿、户部侍郎。裴延龄多方搜刮钱财以媚上,言论亦多欺诈,但始终为德宗所信任。尝诋陆贽“谲枉不可任”,又诬告京兆尹李充等人。“延龄特得君,谓必辅政,少所降下,至嫚骂迩臣,时人侧目。”“死,年六十九。人语以相安,惟帝悼不已。”(《新唐书·裴延龄传》)
²⁶欲裂其麻:《新唐书·阳城传》:“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谤、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励。“……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唐宋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纸书写,写,“欲裂其麻”(取白麻坏之),言其反对任命裴延龄为相的太度之坚决。
²⁷授受:授予官职和接受任命。叛将强臣:指不听命于中央的藩镇势力,即割据一方的军阀。
²⁸迁:这里是改任的意思。司业:国子司业,学官名。唐代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司业为国子监的副长官。
²⁹率:大抵。
³⁰今天子躬亲庶政:天子,指宋仁宗赵祯。仁宗即位(公元1023年)后的一段时间内,由章献太后垂帘听玫。直至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章献太后病死,方由宋仁宗亲自过问政事。躬亲,亲自处理。庶政,各种政事。
³¹化理清明:政治清明。
³²谠(dǎng挡)言:正直的言论。
³³正士:忠诚、正直的人士。纳谏:接受规劝、建议。
³⁴布衣韦带之士:指出身贫寒而未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布衣,平民所穿的衣服。韦带,熟牛皮带,未仕者所系。
³⁵昌官:正直而有益的言论。
³⁶以塞:用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