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三 宋文
丰乐亭记
欧阳修
记山水,却纯述圣宋功德;记功德,却又纯写徘徊山水。寻之不得其迹,曰:只是不把圣宋功德看得奇怪,不把徘徊山水看得游戏。此所谓心地淳厚,学问真到文字也。
修既治滁之明年¹,夏,始饮滁水而甘²。(始饮而甘,言初至滁殊劳苦,至明年夏始知水甘也。只此一句,早已用意。)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出其处。)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³;(陪一上。)下则幽谷⁴,窈然而深藏⁵;(陪一下。)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⁶。(出泉。)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再陪左右。)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享⁷,而与滁人往游其间。(出亭。看他必带“与滁人”字。)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⁸,用武之地也。(重提笔,特叙滁事。)昔太祖皇帝⁹,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¹⁰,遂以平滁。(特叙滁事。)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¹¹,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¹²;盖天下之平久矣。(开脉淋漓,放声叫啸,文字之雄,无逾此者。)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又重提笔,不特叙滁事。)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¹³。向之凭恃险阻¹⁴,铲削消磨¹⁵。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则遗老尽矣¹⁶。(不特叙滁事。)今滁(落笔独接“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¹⁷,而安于畎亩衣食¹⁸,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¹⁹,休养生息²⁰,涵煦于百年之深也²¹!(言他处皆知皇宋之休养,而滁独不知,则不可以不记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欲之安闲。(先说治滁。)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²²,俯而听泉。(次粗说游。)掇
幽芳(春。)而荫乔木³,(夏。)风霜冰雪,刻露清秀²⁴,(秋、冬。)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次细说游。)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²⁵,道其风欲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²⁶。(次说撰记。)夫宣上恩德²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²⁸。遂书以名其亭焉。(结得端庄郑重,妙绝,妙绝。)庆历丙戌六月日²⁹,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
¹治滁:指欧阳修被贬任滁州知州事。明年:这里是指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²始饮滁水而甘:才第一次喝到滁州甜美的泉水。
³丰山:山名。特立:矗立。
⁴幽谷:即紫薇谷。
⁵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⁶滃(wěng翁)然: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⁷辟地以为亭:平整土地,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子。亭,即丰乐亭。
⁸五代:见欧阳修《五代史一行传论》注¹。干戈:指战争。
⁹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他在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握有兵权。公元960年,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¹⁰“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二句:周师,后周的部队。李景,指南唐中主李環。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师征淮南,与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的部队激战于滁州附近的清流山畔。当时,赵匡胤以厥前都虞侯身份随柴荣参战,在战斗中曾用剑砍伤皇甫晖,并活捉皇甫晖、姚凤。
¹¹清流之关:指清流关,关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北清流山上。
¹²故老:当年的父老。
¹³圣人:这里指赵匡胤。四海一:天下统一。
¹⁴向之凭恃险阻:从前那些凭借地势险阻而割据一方的人。
¹⁵铲削消磨:消灭殆尽。
¹⁶遗老:指经历其事而活至今日的老人。
¹⁷民生:老百姓的一辈子。
¹⁸畎(quǎn犬)亩:田亩、土地。畎,田沟。
¹⁹上:皇上。
²⁰生息:繁殖人口。
²¹涵煦(xǔ许):涵润化育。
²²仰:抬头。
²³援:拾取。幽芳:指春天的散发着清香的花草。荫乔木:夏天在乔木下乘风凉。
²⁴“风霜冰雪”二句:风霜,秋日景象。冰雷,冬日景象。刻露,秋冬时水位下降、草木枯萎,而使崖石、山峰更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前。清秀:指秋冬景色清幽秀丽。
²⁵因为本其山川:(我)因面描写此地的山水。
²⁶无事之时:太平盛世。
²⁷宣:宣扬。
²⁸刺史:唐代的刺史,相当于宋代的知州。欧阳修此时正在滁州知州任上,这里是袭用前代的称呼。
²⁹庆历丙戌:即公元1046年。庆历,宋仁宗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