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三 宋文
《春秋》或问
欧阳修
行笔似最萧散,却是最精细文字,其中有惜墨如金之法。逐段、逐句、遂字细细读,当自得之。《春秋》始终,设果无义,则游、夏二子何至一辞莫赞?其事甚大甚深,且姑存而俟之。
或问:“《春秋》何为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¹?”曰:“吾不知也。”(妙,妙,读书第一高眼,著论第一高手。)问者曰:“此学者之所尽心焉,不知,何也?”曰:“《春秋》之起止²,吾所知也。子所问者始终之义,吾不知也,吾无所用心乎此也。(妙,妙,真正第一眼、第一手。)昔者孔子仕于鲁,不用,去之诸侯。又不用,困而归,且老,始著书³:得《诗》自《关雎》至于《鲁颂》⁴;得《书》,自《尧典》至于《费誓》⁵;得鲁史记⁶,自隐公至于获麟,遂删修之。(说得雪淡平常,妙绝,妙绝。)其前远矣⁷,圣人著书足以法世而已⁸,不穷远之难明也,故据其所得而修之⁹。(是以始于隐公。说得雪淡平常。)孔子非史官,不尝职乎史¹⁰,故尽其所得修之而止耳。鲁之《史记》则未尝止也,今左氏经可以见矣¹¹。”(是以终于获麟。说得雪淡平常。)曰:“然则“始终'无义乎?”曰:“义在《春秋》,不在起止。(妙,妙,真正第一眼、第一手。)《春秋》谨¹²,一言而信万世者也¹³。予厌众说之乱《春秋》者也。”(再结二语,意态昂然。)
或问:予于隐摄、盾止之弑,据经而废传¹⁴。经简矣,待传而详,可废乎?(上文已毕,此又起一问。)曰:“吾岂尽废之乎?夫传之于经勤矣!(最为平心之言。)其述经之事,时有赖其详焉。至其失,传则不胜其戾也¹⁵。其述经之意,亦时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圣人而反小之¹⁶,欲尊经而反卑之。(承“传之于经勤矣”。写得又整齐,又参差。)取其详而得者,废其失者,可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信其卑小之说,不可也。”(承“吾岂尽废之乎”。写得又整齐,又参差。)问者曰:“传有所废,则经有所不通¹⁷,奈何?”(此却只是补问。)曰:“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¹⁸。(最为平心之言。)日月,万物皆仰,(一色人。)然不为盲者明,(又一色人。)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见也。(又一色人。)圣人之意,皎然乎经¹⁹,(正如万物皆仰。)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句上一“惟”字,句下一“也”字,中间双写两“见之”,法极奇。)
【注释】
¹或问:有人问。何为:为什么。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春秋》纪事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获麟事,发生于鲁哀公十四年。见《春秋·哀公十四年》及《史记·孔子世家》。
²起止:指《春秋》记事的起讫年代。
³“昔者孔子仕于鲁”七句;孔子五十一岁时(鲁定公九年),鲁定公用他为“中都宰”,不久,升任“大司寇”(掌管刑事),五十六岁时(鲁定公十四年)又升为代理宰相。后齐国使用美人计以腐蚀鲁国执政者季柜子。季桓子因悦齐国送来的美女及其表演的音乐、舞蹈,而“怠于政事",孔子劝说无效,愤而辞去代理宰相之职。此后,他带着学生周游卫、陈、宋、郑、蔡、楚等国,但各国诸侯也都未重用他,历十三年,于六十八岁时又返回鲁国。返鲁以后,孔子专门从事教育及编著、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等工作。
⁴《诗》:即《诗经》。关雎:《诗经》的首篇篇名。《鲁颂》:《诗经》中的三颂之一,它包括《轲》、《有驳》、《泮水》、《闵官》四篇作品。
⁵《书》:即《尚书》。《尧典》:《尚书》的首篇篇名。《费誓》:《尚书》中的篇名。
⁶鲁史记:鲁国史官所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指鲁国的《春秋》。据记载,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⁷其前:鲁隐公以前。远:年代久远,事迹渺茫。
⁸圣人:指孔子。法世:为后代人所效法。这里指为后人立身处世树立了政治上的标准。
⁹据其所得:根据自己所能见到的典籍。
¹⁰职乎史:专门从事史书的编写工作。
¹¹左氏经:指《左传》,《左传》为十三经之一。《左传》纪事编年始自鲁隐公元年,与《春秋》同;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十七年。
¹²谨:严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反映在《春秋》中的这种用语准确,选词严谨,文笔曲折面政治倾向又十分鲜明的写作方法,被后代史家誉为“春秋笔法”。
¹³信:信奉,相信。
¹⁴“予于隐摄、盾止之弑”二句:欧阳修《春秋论上》:“孔子,圣人也。万世取信,一人而已。若公羊高、榖梁赤、左氏三子者,博学而多闻矣,其传不能无失者也。孔子之于经,三子之于传有所不同,则学者宁舍经而从传,不信孔子面信三子,甚哉其惑也!经于鲁隐公之事,书曰:“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其卒也,书曰:“公薨。'孔子始终谓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是摄也。”学者不从孔子谓之公,而从三子谓之援。其于晋灵公之事,孔子书曰:“赵盾弑其君爽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穿也。学者不从孔子恄为赵盾而从三子信为赵穿。……其舍经而从传者何哉?经简而直,传新两奇。简直无悦耳之言,而新奇多可喜之论,是以学者乐闻而易惑也。”经,指《春秋》。传,指《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¹⁵戾(1利):违反,谬误。
¹⁶大、小:均用作动词。
¹⁷经有所不通:指《春秋》吉简而意深,有不少难于理解的地方。
¹⁸十七八:十分之七、八。十五六:十分之五、六。
¹⁹皎然乎经:明明白白地表现在经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