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字数:1363

苏辙

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而下,只为留足不住故也。此文在阿兄手中,犹是得意之作。“三苏”之称,岂曰虚语?

尝读六国世家¹,窃怪天下之诸侯²,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³,而不免于灭亡。(先窃怪。)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⁴,(次为之代思。)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⁵,虑患之疏⁶,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⁷。(次深咎当时策士,下方发议。)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面在韩、魏之郊⁸。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⁹。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¹⁰,面蔽山东之诸侯¹¹,故夫天下之所重者¹²,莫如韩、魏也。(一眼注定韩、魏。笔又切玉如泥。)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¹³,商鞅用于秦而收魏¹⁴,昭王未得韩、魏之心¹⁵,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¹⁶,而范雎以为忧¹⁷,然则,秦之所忌者¹⁸,可以见矣。(引证。)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¹⁹,韩、魏乘之于后²⁰,此危道也。(曲折。凡三十九字,只得是上半句。)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曲折。此是下半句。)则韩、魏之附秦故也²¹。夫韩、魏,诸侯之障²²,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²³,此岂知天下之势耶?(此切责韩、魏。)委区区之韩、魏²⁴,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²⁵?韩、魏折而人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²⁶,而使天下遍受其祸。(此切贵东诸侯。)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²⁷,(妙,妙。)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²⁸,(妙,妙。)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²⁹,(一句,连下未绝。)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二句,又连下未绝。)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³⁰,(三句,又连下未绝。)以四无事之国³¹,佐当寇之韩、魏,(四句,又连下未绝。)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五句,又连下未绝。)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³²,(六句,又连下未绝。)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³³?(直至此第七句,始得绝。胸中眼中,如镜如水,而笔乃更作此环锁之状,大奇,大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尽寸之利³⁴,背盟败约³⁵,以自相屠灭,(真可恨可笑!)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³⁶,可不悲哉!(文住时,恰似骤雨住时。)

【注释】

¹尝读:(我)曾读。六国世家:指司马迁《史记》中的《齐太公世家》《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
²窃怪:私下贵怪。天下之诸侯:指秦以外的六国诸侯。
³山西:古地区名。战国时,称崤山(今河南西部)或华山(今陕西东部)以西为“山西”。
⁴自安:保全自己。
⁵咎:怪罪。
⁶虑:思考、考虑。患:这里指防患。疏:粗疏。
⁷势:形势发展的趋向。
⁸郊:郊外。这里指国土。
⁹野:田野。
¹⁰塞:阻塞。冲:要冲。这里指军事要道。
¹¹蔽:隐蔽、掩护。山东之诸侯:指燕、赵、齐、楚四个诸侯国。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
¹²重:重视。
¹³范雎用于秦而收韩:范雎,字叔游,战国时魏国人。因在魏国受到残酷迫害,化名张禄,逃亡入秦,后仕至丞相,封应侯。秦昭王用其谋略,改进了内政外交政策,使秦国不断强大起来,多次战胜韩国,攻占了韩国的许多地方。
¹⁴商鞅用于秦而收魏:商鞅,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战国中期卫国人。入秦后,得秦孝公的信任,大力推行变法,使秦国得以日益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根据商鞅的建议,曾派他领兵伐魏。商鞅用计大败魏军,并俘虏了魏公子印,迫使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
¹⁵昭王:秦昭王赢则。公元前306一前251年在位。
¹⁶刚、寿;刚,故城在今山
东宁阳县东北。寿,故城在山东东平县西南。
¹⁷范雎以为忧:范睢入秦后,曾对秦昭王说:“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¹⁸忌:忌惮,顾忌和畏惧。
¹⁹拒:抵抗。
²⁰乘:乘机进攻。
²¹附:依附。
²²障:屏障。
²³出入于其间:指秦军越过韩、魏国境去进攻其它诸侯国一事。
²⁴委:丢弃。
²⁵折:折服。
²⁶通:输送。东诸侯:山东的诸侯国。
²⁷独当:单独阻挡住。
²⁸藉之:依靠韩、魏。
²⁹摈:弃绝。
³⁰自完:保持领土的完整。
³¹四无事之国:指齐、楚、燕、赵。
³²阴助:暗中帮助。
³³将何为哉:将能干什么呢?
³⁴疆場(yì易):疆界、边界。
³⁵背盟败约:背弃、破坏盟约。
³⁶取:攻占、吞并。


三槐堂铭上枢密韩太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