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詞選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寄參寥子[1]
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2],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3]。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4]。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5]。
[1]元祐六年(1091)作。《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其詞(即本篇)石刻後東坡自題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余以《東坡先生年譜》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爲翰林學士承旨,則長短句蓋此時作也。”蘇軾《參寥泉銘敍》:“其後七年(即元祐四年),予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明年,卜智果精舍居之。又明年,新居成,而予以寒食去郡。”此詞當是臨離杭州時寫給參寥的。前《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詩亦作於同一天(元祐六年三月六日)。傅榦注本題下尚有“時在巽亭”四字。巽亭,在杭州東南。《乾道臨安志》卷二:“南園巽亭,慶曆三年郡守蔣堂于舊治之東南建巽亭,以對江山之勝。”蘇舜欽《杭州巽亭》:“公自登臨闢草萊,赫然危構壓崔嵬。涼翻簾幌潮聲過,清入琴尊雨氣來”,蘇軾《次韻詹適宣德小飲巽亭》:“濤雷殷白晝”,是此亭能觀潮,與本篇起句相合。但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四一謂本篇作於紹聖四年;《蓼園詞選》又謂“此詞不過嘆其久於杭州,未蒙内召耳。次闋見人地相得,便欲訂終焉之意,未免有激之言,然語意自爾豪宕。”則在未“内召”之前。似於作時均未深考。參寥子,即僧道潛,見前《百步洪》詩注。
[2]〔西興〕見前《望海樓晚景五絶》詩注。
[3]〔俯仰句〕王羲之《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
[4]〔算詩人幾句〕《白雨齋詞話》卷八評云:“寄伊鬱於豪宕,坡老所以爲高。”
[5]〔約它年幾句〕《晉書·謝安傳》:謝安雖爲大臣,“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出鎮廣陵,病危還京,過西州門時,“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他死後,其外甥羊曇一次醉中過西州門,回憶往事,“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扇,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此以謝、羊事爲喻,表達日後退隱杭州的夙願,并盼實現,以免知己抱憾。
【評箋】 《草堂詩餘正集》卷四:“伸紙書去,亭亭無染青蓮出池。”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泉(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閒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又云:“雲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