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字数:614

寄孫巨源

寄孫巨源[1]

長憶别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2]。别來三度[3],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捲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4]。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清禁[5],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暗記[6]。

[1]孫洙,字巨源,揚州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請求外任,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熙寧七年(1074)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赴京任修起居注、知制誥。時蘇軾離杭州赴密州知州任,兩人會於潤州,蘇軾有《采桑子》詞(詞序謂“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也。甲寅〔熙寧七年〕仲冬,余同孫巨源、王正仲〔王存〕參會於此”);同至楚州(今江蘇淮安)相别,蘇軾有《更漏子·送孫巨源》詞。十一月蘇軾至海州,與海州知州陳某(名失考,蘇軾有《次韻陳海州書懷》、《次韻陳海州乘槎亭》詩)會於景疏樓,作此詞寄孫洙。則此詞應作於熙寧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王文誥《蘇詩總案》卷一三謂作於八年正月,不確。景疏樓,在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皆東海人),建此樓。蘇軾《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二:“高才晚歲終難進,勇退常年正急流。不獨二疏爲可慕,他時當有景孫樓。”蘇軾自注:“巨源近離東海,郡有景疏樓。”

[2]〔長憶六句〕設想孫洙當時離海州時情景。

[3]〔别來三度〕指三次月圓。詞序中説,八月十五日孫洙“坐别於景疏樓上”,至十一月十五日蘇軾又在此樓作詞以寄,恰經三月。

[4]〔今朝三句〕指有客從孫洙處來。濉(suī),水名,宋時自河南經安徽、入江蘇蕭縣流入泗水。使君,原作“史君”,指孫洙。

[5]〔西垣清禁〕西垣,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稱西臺、西掖、西垣。(門下省稱東臺,御史臺稱南臺。)清禁,宫中。孫洙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宫中辦公。

[6]〔此時看三句〕設想孫洙在宫中月夜懷念自己。亦對面寫法。


南鄉子蝶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