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字数:3026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3]。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4],豈復有竹乎[5]?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6],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7]。與可之教予如此[8]。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應[9],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爲《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10];輪扁,斲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11]。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爲有道者則非耶[12]?”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13]。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14],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駡曰:“吾將以爲襪!”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爲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15]”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16],掃取寒梢萬尺長[17]。”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18],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19],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20],斤斧何曾赦籜龍[21]。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22]。”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没於陳州[23]。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24]。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25],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26],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九。元豐二年(1079)七月作於湖州。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蘇軾的從表兄。因曾任湖州知州,世稱文湖州。北宋著名畫家,“文湖州竹派”的開創者。宋郭若虚《圖畫見聞誌》卷三謂其“善畫墨竹,富蕭洒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復愛於素屏高壁,狀枯槎老枿,風旨簡重,識者所多”。篔簹(yún dāng)谷,在洋州(今陝西洋縣),其地多竹,文同任洋州知州時常去觀賞。篔簹,原爲大竹名。

[2]〔蜩腹句〕蜩(tiáo),蟬。腹,一作蝮。蛇蚹(f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横鱗。這句謂竹生長時,筍壳陸續脱落,猶如蟬翼、蛇皮蜕去一樣。

[3]〔生而有之〕自然生長發育的結果。

[4]〔累〕添加。

[5]米芾《畫史》云:“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運思清拔,出於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佛家語,崇拜之意。謂師承其法,故敬其一瓣香)。”

[6]〔振筆直遂〕揮毫落紙,一氣呵成。

[7]〔如兔起二句〕參看前《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注。

[8]參看注[5]引米芾《畫史》語。此爲蘇軾在黄州時與米芾所説之語,説明他把文同的畫竹理論貫徹於自己的繪畫實踐。

[9]〔内外二句〕“内外不一”即“心手不相應”,心中雖已認識,手上却不能表達。

[10]〔庖丁三句〕《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爲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技藝純熟,自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磨刀石)。彼節者(骨節)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文惠君聽後云:“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11]〔輪扁三句〕《莊子·天道》載“(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扁是名字)斲輪于堂下”,輪扁謂桓公“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責問其由,輪扁答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鬆滑)而不固,疾則苦(滯澀)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指道)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與之,指齊桓公同意其見解。按,莊子借以宣傳物各有性,其理不可言傳,教學無益;蘇轍引此是講道理的精微和技藝的高度熟練。

[12]〔今夫兩句〕《墨竹賦》原文在這兩句前還有兩句:“萬物一理也,其所以爲之者異爾。”(見《欒城集》卷一七)“今夫”兩句謂,現在您把這樣的道理寄寓在畫竹中,因而我以爲您也是一個深知事物規律的人,難道不是嗎?

[13]〔法〕繪畫的技法。蘇軾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畫家。

[14]〔縑(jiān)素〕白色細絹,供作畫用。

[15]〔襪材句〕意謂求畫的縑素將聚集於您處。

[16]〔鵝溪〕在今四川鹽亭西北,其地所産絹頗爲名貴。

[17]〔掃取寒梢〕喻畫竹。

[18]〔匹〕同疋,古時以四十尺爲一疋,二百五十疋正合一萬尺。

[19]〔實之〕指蘇軾偏偏坐實有萬尺之竹。即下文詩中所言有“千尋竹”(八千尺長之竹)。

[20]〔漢川〕漢水,洋州在漢水上游。

[21]〔籜(tuò)龍〕筍。籜,原指筍壳。

[22]〔渭濱千畝〕《史記·貨殖列傳》云:“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户侯等”。蘇軾戲用此典。

[23]〔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24]〔廢卷〕放下畫卷。

[25]〔昔曹孟德二句〕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曹操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橋玄(睢陽人,今河南商丘)却以“命世之才”稱之,由是聲名益重。建安七年(202),曹操於擊敗袁紹後,駐軍譙(今安徽亳縣),治理睢陽渠,便“遣使以太牢祀橋玄”,并作《祀故太尉橋玄文》(文見裴松之注引《褒賞令》)。祭文追述當年“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鷄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爲此辭乎?”

[26]〔疇昔〕從前。疇,語首助詞,無義。

【評箋】 《三蘇文範》卷一四:“前後‘曰’字凡八見,是虚處着力。”又云:“前以數‘曰’字翻波瀾,此又以笑與哭生游戲。”又引邱濬云:“自畫法説起,而敍事錯列,見與可竹法之妙,而公與與可之情,尤最厚也。筆端出没,却是仙品。”又引趙寬云:“人言此記類《莊》,余謂有類司馬子長體。”

《蘇長公合作》卷一:“戲笑成文。”(《蘇長公合作内外篇》此句後,又多“文中化境,公天才真不可及”二句)又評“失笑”句云:“有此‘失笑’,那得不‘哭失聲’。”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四:“中多詼諧之言,而論畫竹入解。”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詼嘲游戲皆可書而誦之,此記其一班也。須知此出天才,尤不易學,學之輒俚俗村鄙,令人欲嘔矣。明袁中郎諸人制作何如?不若且放讓坡老獨步。”

【附録】

關於“胸有成竹”説,前人多加推崇,如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記李伯時在“太僕廨舍”,“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俊,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信意落筆,自超妙,所謂用意不分,乃凝於神者也”。又評蘇軾此説云:“坡公善於畫竹者也,故其論精確如此。”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少師楊文貞公嘗曰:‘東坡竹妙而不真,息齋竹真而不妙。’蓋坡公成於兔起鶻落須臾之間,而息齋所謂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者也。專以畫爲事者,乃如是爾。今人有得東坡竹,其枝葉逼真者,大率僞爾。”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寫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謂意在筆先,然後着墨也。慘澹經營,詩道所貴。倘意旨間架,茫然無措,臨文敷衍,支支節節而成之,豈所語於得心應手之技乎?”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坡公爲文隨手寫出,觸處天機,蓋是心手相得之候,無意成文而文愈佳也。余獨愛其論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不可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甚有妙理,可以旁通。”但亦有反對者,如石濤云:“畫竹可以不節,尚有何法可拘?翻風滴露,正當得其生韻耳。”又云:“坡公畫竹不作節,此達觀之解。其實天下之不可廢者無如節。風霜淩厲,蒼翠儼然,披對長吟,請爲坡公下一轉語。”(見陳撰《玉几山房畫外録》卷上引)龔賢《龔安節先生畫訣》云:“畫柳最不易。……畫柳若胸中存一畫柳想,便不成柳矣。何也?幹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滿身皆小枝,二病也;幹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不着畫柳想,畫成老樹,隨意勾下數筆,便得之矣!”所論與蘇軾亦各異其趣。至章學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云:“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閨修皆如板印。與其文而失真,何如質以傳真也。”他把敍事文中全用作者同一口吻而取消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指爲“胸有成竹”之“弊”,實與蘇軾原意不同。也有對蘇軾此説補充或發揮者,如吴鎮《梅道人遺墨·竹卷跋》云:“人能知畫竹者不在節節而爲、葉葉而累,却不思胸中成竹,何自而來?慕遠覓高,逾級躐等,放馳性情,東抹西塗,白謂脱去翰墨蹊徑,得乎自然,原非上智,何能有此?故當一節一葉,措意法度之中,時習不怠,真積力久,因信胸中真有成竹,而後可以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故學者必自法度中來始得。”指出胸中之竹的形成在於“時習不怠”和符合“法度”。鄭板橋《鄭板橋集·題畫·竹》云:“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又云:“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後學,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强調“無成竹”即不爲成竹所限,似與“胸有成竹”不同,而追求“神理具足”則一。


放鶴亭記答言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