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文選
又答王庠書
又答王庠書[1]
别紙累幅過當[2],老病廢忘,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3]?少年應科目時,記録名數、沿革及題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亦有少節目文字[4],才塵忝後[5],便被舉主取去,今皆無有,然亦無用也。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如君高才强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6],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六。此信又見沈作喆《寓簡》卷八,文字有所不同,且前有“王庠應制舉時,問讀書之法於眉山,眉山以書答云”幾句,後有“前輩教人讀書如此,此豈膚淺求速成、苟簡無根柢者所能哉!此書今集中不載,學者當書紳,故表而出之”幾句。王庠,蘇軾《與魯直》:“有姪婿(蘇轍之婿)王郎,名庠,榮州(今四川榮縣)人。文行皆超然,筆力有餘,出語不凡,可收爲吾黨也。”又《答王庠書》:“前後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
[2]〔别紙累幅過當〕指王庠來信之附箋有推頌之語,蘇軾認爲過當。乃自謙之意。《寓簡》卷八作“别箋所示”。
[3]〔責望〕期望。
[4]〔節目文字〕《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節目,木之堅而難攻處。此指應試時題目較難之文。
[5]〔才塵忝後〕謙詞,意謂中試。
[6]〔八面受敵〕對各方面的問難和需要,皆可應對。《唐子西文録》:“東坡赴定武,過京師,館于城外一園子中。余(唐庚)時年十八,謁之。問余:‘觀甚書?’余云:‘方讀《晉書》。’卒問‘其中有甚好亭子名?’余茫然失對,始悟前輩觀書用意蓋如此。”此即八面受敵讀書法之一例。
【附録】
對蘇軾“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讀書法,前人多予稱許。如清楊峒《南北史捃華序》引本篇後云:“愚常服膺其言,謂不獨記誦之法,撰著之體亦宜然也。”(《書岩賸稿》)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升庵集》條云:“嘗有人問蘇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學乎?’曰:‘可。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此言也,虞紹庵嘗舉以教人,誠讀書之良法也。”但亦有致疑者,如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上》引蘇軾讀《漢書》“每過皆作一意求之”後云:“學者多誦蘇氏之言以爲良法,不知此特尋常摘句,如近人之纂類策括者爾。……今人稍留意於應畢業者,多能爲之,未可進言於學問也。而學者以爲良法,則知學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