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赤壁賦

字数:1744

後赤壁賦[1]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2]。二客從予,過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4]。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5]。”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6]千尺,山高月小[7],水落石出[8]。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9],攀棲鶻之危巢[10],俯馮夷之幽宫[11]。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12],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横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13],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14]。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15],羽衣蹁仙[16],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17],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18],予亦驚悟。開户視之,不見其處[19]。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元豐五年(1082)作。

[2]〔雪堂、臨皋〕見前詞選《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注。

[3]〔黄泥之坂(bǎn)〕黄泥坂爲從雪堂至臨皋亭必經之路。坂,斜坡。詳蘇軾《黄泥坂詞》。

[4]〔松江之鱸〕松江,即今吴淞江,下游爲蘇州河,流經江蘇省和上海市一帶,非指松江縣。《後漢書·左慈傳》記曹操宴請衆賓,謂“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吴松江鱸魚耳”。李賢注:“松江在今蘇州東南,首受太湖。《神仙傳》云:‘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

[5]〔不時之須〕臨時之需,意外之需。

[6]〔斷岸〕陡峭的崖岸。

[7]〔山高月小〕《蘇長公合作》卷一:“《外紀》曰:杜詩‘關山月一點’,坡愛之作歌云:‘一點明月窺人’,用其語也;此云‘山高月小’,用其意也。”

[8]〔水落石出〕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傳蘇軾行書此《記》作“水清而石出”。)

[9]〔踞虎豹二句〕蹲坐在狀如虎豹的山石上,攀着形似虬龍彎曲的古木。虬龍,古代傳説中有角的小龍。

[10]〔危巢〕高巢。

[11]〔馮夷〕水神名,即河伯。《竹書紀年》卷上《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鬬。”《文選》張衡《思玄賦》“號馮夷俾清津兮”句,注引《青令傳》云:“河伯,華陰潼鄉人也。姓馮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是爲河伯。”

[12]〔中流〕江心。

[13]〔玄裳縞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因鶴全身純白,翅膀和尾端呈黑色,故云。

[14]《施注蘇詩》卷二〇《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注引蘇軾爲楊道士書一帖云:“十月十五日夜,與楊道士(即楊世昌)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江南來,翅如車輪,嘎然長鳴,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爲何祥也。”

[15]〔一道士〕一作“二道士”。《弘治黄州府志》卷八引朱熹云:“後賦前言二道士,後言孤鶴,東坡親蹟亦然,則或是筆誤耳。”(萬曆本《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朱熹云:“當以‘一’字爲是。”)《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八:“此賦初言‘適有孤鶴横江東來’,中言‘夢二道士,羽衣翩躚’,末言‘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前後皆言孤鶴,則道士不應言二矣。”

[16]〔羽衣〕道士所服。〔翩仙〕一作“蹁躚”。

[17]〔疇昔之夜〕指昨夜。語見《禮記·檀弓上》:“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無義。

[18]〔顧〕回頭看。

[19]《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清夜録》云:“東萊先生謂《後赤壁賦》結尾用韓文公《石鼎聯句》敍彌明意,俞文豹謂不然,蓋彌明真異人,文公紀其實也,與此不同。東坡先生貫通内典,嘗賦《西江月》詞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則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八:“借鶴與道士之夢,以發胸中曠達今古之思。”

【評箋】 虞集云:“陸士衡云:‘賦體物而瀏亮。’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後賦》尤精於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三蘇文範》卷一六引)

李九我云:“誦《前赤壁賦》,已盡其妙;《後賦》尤精於體物,玩‘山高’二句,語自天巧,末設夢與道士數句,尤見無中生有。”(《蘇長公合作》卷一引)

袁宏道云:“《前赤壁賦》爲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着深衣,遍體是板;《後賦》平敍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同上)

李贄云:“前賦説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靈空奇幻,筆筆欲仙。”(同上)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一四:“前賦設爲問答,此賦不過寫景敍事。而寄託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五:“前賦是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後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便是真實受用也。本不應作文字觀,而文字特奇妙。”又云:“若無後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後賦無謂。”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猶是風月耳。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體物之工,其妙難言。”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一:“前篇是實,後篇是虚。虚以實寫,至後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以上爲評論前後兩賦之異同及關係,以下單評後賦。

《蘇長公合作》卷一:“眼前景徑(經)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試讀之,占幾許風景。”又引華淑云:“《赤壁後賦》直平敍去,有無限光景,只似人家小集,偶爾餖飣,歡笑自發,比特地排當者其樂十倍。”

李一公《東坡密語》:“劉勰云:‘茂先摇筆而散珠。’此文字字珠璣。”“楊子雲所謂不從人間來者。”

沈石民《三蘇文評注讀本》卷二:“飄脱之至。前賦所謂馮虚御風、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前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