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

字数:1274

方山子傳[1]

方山子,光、黄間隱人也[2]。少時慕朱家、郭解爲人[3],閭里之俠皆宗之[4]。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遯於光、黄間,曰岐亭[5]。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毁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6],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7]!”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於黄,過岐亭,適見焉[8]。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爲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9],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10],余在岐下[11],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12],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13]。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黄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1]録自《東坡七集·前集》卷三三。元豐四年(1081)作。方山子,陳慥,見前《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詩注。

[2]〔光〕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縣。

[3]〔朱家、郭解〕漢時著名游俠,見《史記·游俠列傳》。

[4]〔閭里之俠〕鄉里之俠士。

[5]〔岐亭〕在麻城縣西南。以上寫陳慥自少而壯而晚的情況,用順敍法。

[6]〔屋〕帽頂。《晉書·輿服志》:“江左時野人已着帽,但頂圓耳,後乃高其屋云。”

[7]〔方山冠〕漢時祭祀宗廟時樂人所戴。《後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賢(冠名),以五采縠爲之。祠宗廟,《大予》、《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8]〔余謫居於黄三句〕蘇軾《岐亭五首敍》:“元豐三年正月,余始謫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余故人陳慥季常也。爲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可參看。

[9]〔環堵蕭然〕用陶潛《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成句。

[10]〔前十有九年〕嘉祐八年(1063)蘇軾任鳳翔簽判時,陳希亮來任知府,蘇軾與其第四子(幼子)陳慥訂交,至是年正十九年。

[11]〔岐下〕即鳳翔,境内有岐山。

[12]〔怒馬〕拉緊馬繮,使馬怒而急奔。

[13]蘇軾《陳公弼傳》:陳希亮(公弼)“當蔭補子弟,輒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慥。”

【評箋】 《三蘇文範》卷一六引楊慎云:“按方山始席膴爲俠,後隱光、黄間零落。此傳却敍其棄富貴而甘蕭索,爲有自得,(有)回護他處。然中述其少年使酒一段,結語云‘光、黄人,每佯狂垢汙’,自不可掩。”又引袁宗道云:“方山子小有俠氣耳。因子瞻用筆,隱見出没形容,遂似大俠。”(此段《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引作王聖俞語)

《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傚《伯夷》《屈原傳》,亦敍事、亦描寫、亦議論,若隱若見,若見其人于楮墨外。”又引李贄云:“變傳之體,得其景趣,可驚可喜。”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三:“奇頗跌宕,似司馬子長。”又云:“此篇《三蘇文粹》不載。余特愛其煙波生色處,往往能令人涕洟,故録入之。”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模韓。”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一三又云:“隱字、俠字,一篇骨子。”“始俠而今隱,俠處寫得豪邁,鬚眉生動,則隱處益復感慨淋漓,傳神手也。”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陳季常非真隱者,其隱亦俠之變相耳。坡公於此意能傳之而不露。”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四:“生前作傳,故别於尋常傳體,通篇只敍其游俠隱淪,而不及世系與生平行事,此傳中變調也。寫游俠鬚眉欲動,寫隱淪姓字俱沉,自是傳神能事。”

賴山陽云:“東坡自謂:軾雖能言語,於史事不是當行家。後人亦服其議論,不稱敍事,然如此一傳,可謂得龍門神髓矣。”又云:“文如游龍在雲中,乍現乍隱,究不露全身,所以爲妙。”(《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劉大櫆云:“鹿門‘煙波生色’四字,足盡此文之妙。”(《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八引)

李剛己云:“東坡文字長於議論,敍事之作,不逮韓、歐遠甚,惟此篇跌宕有奇氣。”(同上)


書蒲永昇畫後前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