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终南山余雪-祖咏

字数:612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霁色:雨、雪之后的出现的晴光。

语译

终南山的北侧是如此秀丽啊,积雪在云端飘浮。林外的天空已然放晴,但暮色中的长安城内,却更增添寒意。

赏析

根据《唐诗纪事》所载:“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祖)咏赋云:‘终南阴岭秀……’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也就是说,这是一首“试帖诗”,也即科举考试时,考官以《终南山望余雪》为题,要求考生作诗。唐代的“试帖诗”,一般情况下都是五言六韵或八韵,也就是说,首句不押韵,要求写六联十二句或八联十六句,属于排律。可是祖咏才写了四句就交卷了,还回答考官的诘问,说:“意尽。”我的诗意已尽,再写下去则徒自画蛇添足,毫无意义了。

诗意这东西非常虚泛,该长该短,谁都说不清楚,总要根据实际内容来判定。即以此题来论,远望终南,余雪层层,倘若从而起家国之思,起怀古之想,起隐逸之心,诗意就可能比较长,六韵、八韵,绝对凑得起来,但祖咏所写,却纯是写景,状北地山川之雄秀,四句尽够,要是再添个尾巴,要么更附以别的用意,要么就是蛇足了,所以他诗意尽即停笔,他是在用心地作诗,不是在应付考试。

此诗从长安城中远望终南山,所以所见只有山的北侧,开篇即出“秀”字,但北地山川之秀,与别处不同,雄伟奇拔,都在“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两句当中。因山岭峻高,所以岭上积雪似在云上,层林密生,所以晴色浮于林表,摹景非常准确、鲜明。结句再归之于长安城内,与首句相呼应,知是暮晴,知雪后更寒,并生理趣。到此而终,确实也再添不上别的词句了。所以说前三句写景,结句画龙点睛,将景物和人事相关联起来,余味隽永。至于说“增暮寒”有关心民瘼之意云云,就属于读者的联想力太过丰富了。


222送崔九-裴迪224宿建德江-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