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¹,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²,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³,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⁴,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⁵。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⁶。其平居无罪夷灭者⁷,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⁸,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⁹。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¹⁰,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¹¹,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¹²。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¹³。”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¹⁴。庄王曰:“其主能下人¹⁵,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¹⁶,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¹⁷,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¹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¹⁹,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²⁰。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¹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
²卒:同“猝”。突然,仓促。临:逼近。
³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⁴圯(yí):桥。
⁵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高人。
⁶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⁷平居:平日。
⁸贲、育:战国时勇士,卫国人孟贲、夏育。
⁹《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
¹⁰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
¹¹荆轲、聂政:是著名刺客,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都有传。
¹²倨傲鲜腆:傲慢而非常无礼。
¹³孺子:小孩儿,是对他人傲慢的称呼。
¹⁴郑伯:指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襄公。肉袒:脱衣露体,表示臣服。牵羊:用羊作为礼物。
¹⁵下人:向别人低头。
¹⁶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因战败而到吴国当奴仆三年。其后卧薪尝胆终于复仇。
¹⁷平生之素:指平常的交情。
¹⁸油然:指很自然而顺从的样子。
¹⁹淮阴破齐而欲自王:指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破齐后请求代理齐王,刘邦听后很生气,刚要发作,陈平踩他脚,他马上改口封韩信为齐王。
²⁰称(chèn):相称。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过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出宝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敢。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在强盛时期,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其势也不可以找出机会。张良忍不住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盖世的才能,不去做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而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是值得教育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委屈自己而低头,一定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于是保留郑国而没有灭掉。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挫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再看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汉高祖能忍耐,保养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惫。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为此发怒,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评析】
本文是苏轼早年所作的策论,是在考场中即兴发挥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到的见识。文章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还引用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阐明张良能忍的性格玉成高祖成就了帝王大业。开阖自然,气势奔放,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关于圯上老人身份的推断很有道理,批评了以为是“鬼物”的错误观点,也表现出作者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他认为圯上老人的出现其意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之隐忍度,并用傲慢的行为锻炼张良忍耐之力的观点都入情入理。文中多有警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既有历史事实做支撑,对于现实人生又有警示和指导的意义,值得深思品味。甚至可以作为人生座右铭。苏轼一生,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在“投荒忘岁月”的人生中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忍受力顽强地活着,并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感受投入到文学艺术之中,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留下一个丰富多彩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