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字数:1825

苏轼

《水经》云¹:“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²。”郦元以为下临深潭³,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⁴,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⁵,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⁶,北音清越,枹止响腾⁷,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⁸,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⁹,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¹⁰,送之至湖口¹¹,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¹²,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¹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¹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¹⁵。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¹⁶,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¹⁷。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¹⁸,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¹⁹;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²⁰。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²¹,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¹《水经》:我国古代一部专记江水河道的地理书。

²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

³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

⁴钟磬:古代打击乐器。磬:石或玉制造。

⁵李渤:唐代人,写过《辨石钟山记》。

⁶函胡:厚重模糊。

⁷枹:鼓槌。

⁸元丰七年:即1077年。

⁹齐安:黄州别称。临汝:今河南临汝县。

¹⁰迈:苏迈,苏轼长子。饶:饶州,在今江西省。德兴:县名。

¹¹湖口:县名,今江西省湖口县,石钟山所在地。

¹²鹘:一种猛禽。

¹³磔磔(zhézhé):象声词,鸟鸣声。

¹⁴鹳鹤:一种水鸟,形似鹳而顶不红。

¹⁵噌吰(chēnghóng):象声词,形容水声。

¹⁶石穴罅:石头间的孔洞和缝隙。

¹⁷涵淡:水波荡漾貌。澎湃:水波涌动的声音。

¹⁸窾坎:击物声。镗鞳(tāngtà):钟鼓声。

¹⁹周景王之无射:据史书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铸成无射钟。

²⁰魏庄子之歌钟: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国送给晋侯歌钟两套,晋侯赐给魏绛歌钟。魏绛即魏庄子。

²¹斧斤考击:用斧头敲击考察。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的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正坐落在水流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夜间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而嘲笑李渤的浅陋。

【评析】

这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途中。文章生动地记叙了作者深夜探察石钟山的经过,阐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其有无”的道理。因疑而察,察中考辨,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本文展开铺叙的步骤。全文最后一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极其精练而意蕴深远,对于郦道元是叹息其记载太简略,而对于李渤这是嘲笑其自以为是的浅薄。用语很有尺度。全文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绘声绘色,妙语传神。


放鹤亭记潮州韩文公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