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¹,步自雪堂²,将归于临皋³。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⁴。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⁵。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⁶。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⁷,披蒙茸⁸,踞虎豹⁹,登虬龙¹⁰,攀栖鹘之危巢¹¹,俯冯夷之幽宫¹²。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¹³,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¹⁴,戛然长鸣¹⁵,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¹⁶,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¹⁷,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¹是岁:本篇与《前赤壁赋》同年而作,亦神宗元丰五年(1082)。望: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²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之书房。
³临皋:临皋馆,在黄冈县南长江边上。苏轼贬谪到黄州后便临时居住在这里。
⁴黄泥之坂:黄泥坂,是雪堂到临皋的必经之路。
⁵松江之鲈:松江的鲈鱼。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以产鲈鱼著名。
⁶诸:之于的合音。
⁷履巉岩:蹬着险峻的岩石。
⁸披蒙茸:分开杂乱细长的杂草。
⁹踞虎豹:蹲在虎豹形状的石头上。
¹⁰虬龙:遒劲如龙的树枝树丫。
¹¹鹘(hú):一种猛禽。
¹²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
¹³划然:长啸的声音。啸:撮口从腹腔发出长音,是古人抒发强烈情怀之表现方式。
¹⁴玄裳缟(gǎo)衣:黑色下衣白色上衣。裳:古代下衣称裳,类裙。
¹⁵戛(jiá)然:象声词,清亮的鸟鸣声。
¹⁶羽衣:道士服。蹁跹:飘飘飞舞貌。
¹⁷畴昔:先前。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环顾天地,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收藏很久,就是为了应付您的急需。”
于是我们携带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冷清寂寞而寥廓。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身边经过的人,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评析】
本篇进一步引申前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解脱苦闷、旷怀达观的思想,重在状景叙事,遨游观赏,饱享奇异惊悚之美;与前赋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感悟人生,恰成鲜明的对照。前赋重点写江面泛舟之优游,本篇重点写舍舟登岸之奇崛,前赋写秋景之静谧,本篇写冬景之寂寥凄清,故有变化。本文内容深受庄子思想影响,艺术手法上也酷似《庄子》。篇末之梦,奇幻无比,令人深思,以“羽衣蹁跹”的道士寄托潇洒出尘之想。清人评说此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