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¹。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²;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³。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⁴,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⁵。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⁶。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⁷。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⁸,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⁹,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¹⁰。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¹¹,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¹²,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¹³,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¹⁴。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¹⁵?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¹⁶!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¹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起居:起来和休息。
²终南:即终南山。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³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
⁴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⁵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⁶陈公:当时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杖履:指老人出游。
⁷累累(léiléi):多而重迭貌,连贯成串的样子。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髻(jì):绾束在头顶上的发。
⁸恍然:仿佛,好像。
⁹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¹⁰蒙翳(yì):掩蔽,遮盖。虺(huǐ):毒虫,毒蛇。窜伏:潜藏,伏匿。
¹¹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
¹²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
¹³汉武:即汉武帝刘彻。长杨、五柞(zuò):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本秦旧官,汉时修葺。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
¹⁴仁寿:宫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¹⁵特:止,仅。
¹⁶既已:已经。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译文】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凭借靠山最近而要求住得最高,那么这位置必然能达到。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不会对政事有什么损失和补益,但按道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拄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发髻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地方必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其后有人到台上,都恍恍惚惚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而求文章来记叙。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所覆盖,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循环而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何况这座高台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相比于人之间的得失,来去匆匆又如何呢?或者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大概世间有足以凭恃的东西,就不在乎台子的存亡了。”这些话我已经对陈公说了,下台后我便为他记下来。
【评析】
本文记叙凌虚台修建之缘起,然后联系古往今来废兴成毁的历史,先用凌虚台附近可见之秦汉隋唐之著名古建筑遗址的荒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化无常,而修筑一个台子实在不值得自足,看是贬抑,实际是有更高的追求。“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篇末点题,主旨含蓄而深刻。实际是夸赞主人的道德政绩才是不朽的,而一切建筑都会灰飞烟灭,只有文化道德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