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字数:2055

苏辙

太尉执事¹: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²,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³。”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⁵,与燕、赵间豪俊交游⁶,故其文疏荡⁷,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⁸,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⁹,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¹⁰,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¹¹,恣观终南、嵩、华之高¹²;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¹³,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¹⁴,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¹⁵,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¹⁶。入则周公、召公¹⁷,出则方叔、召虎¹⁸,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¹⁹?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²⁰,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²¹;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²²,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¹太尉执事:太尉属下供职人员。此处是尊敬对方的写法,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是通过对方下属转达。

²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由气形成的。气,指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见识所形成的气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致。”

³浩然之气:博大刚正之气节和道德情操。语见《孟子·公孙丑上》。

⁴称(chèn):相称、合适。

⁵太史公:司马迁,写作《史记》前游览许多历史遗迹进行考察。

⁶燕赵:战国时期两个诸侯国,燕国地域在今京津地区、河北省以及辽西。赵国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部分地区。豪俊:豪爽俊杰之士。

⁷疏荡:疏朗跌荡有气势。

⁸见:同“现”。表现、流露出来。

⁹邻里乡党:古代基层居民区之名称。泛指邻居。相传周朝制度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¹⁰汩没(gǔmò):沉没,引申为志气消沉而被埋没。

¹¹秦汉之故都: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均在今陕西省。东汉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¹²恣观:尽情观览。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嵩:嵩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为中岳。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南,为西岳。

¹³翰林欧阳公:翰林学士欧阳修。

¹⁴门人贤士大夫:指曾巩、梅尧臣等人。

¹⁵才略:才能胆略。冠天下:天下第一。

¹⁶惮:惧怕。发:发难。

¹⁷周公:姬旦,西周名臣。召公:姬奭,西周名臣,辅佐成王、康王,政绩显赫。

¹⁸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时名将,武功卓著。

¹⁹不志其大:没有大的志向。

²⁰光耀:丰采。

²¹升斗之禄:微薄的俸禄,指低级官吏。

²²赐归待选:准许回家,等待选拔。

【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广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过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荡漾在内心而流溢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阔深远。我走访考察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观看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还没有谒见您。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能够听到您的一句话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样就算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评析】

这是一封干谒信,其主旨就是要求见当时名臣枢密使韩琦。开篇提出自己对于写作与浩然之气的关系,即“文气说”,并用孟子和司马迁两位名人为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有浩然之气方能有浩然之文。然后自我介绍,并紧扣养气需要开阔视野,遍访名山大川与拜谒大贤。然后写拜见欧阳修而未见韩太尉,回转到主旨上,即只有见到韩太尉,聆听教诲,才能激发“气”。年仅十九岁的青年进士,直接上书军事最高长官,本意是求见,希望得到赏识,却大谈作文与养气,着意于此,而立言在彼。文章酣畅流转,显现激扬踔厉之势。吴楚材、吴调侯称之为“绝妙奇文”。


六国论黄州快哉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