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字数:1857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¹,始舍于其址²,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³。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⁴。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⁵。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⁶,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⁸,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⁹,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¹⁰,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¹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¹²,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¹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¹⁴,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¹⁵,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¹⁶,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¹⁷,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¹⁸,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¹⁹,长乐王回深父²⁰,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²¹。


¹浮图:梵语,音译,有佛、塔、寺院、和尚多义,此处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

²舍於其址:居住在山脚下。址:同“阯”,山脚下。

³禅:梵语禅那的省称,本意是静思,为佛教徒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人或事。

⁴庐冢(zǒng):房屋和坟墓。应该是偏义复词,指坟墓。

⁵阳:山之南面为阳。

⁶漫灭:模糊或完全消失。

⁷音谬:因为同音出现的错误。

⁸窈然:深邃的样子。

⁹拥火以入:相互簇拥着并拿着火把。

¹⁰怠:懒惰且有些疲乏。

¹¹十一:十分之一。

¹²方是时:当那个时候。

¹³咎:责备。

¹⁴夷以近:平坦而近的地方。

¹⁵瑰怪:瑰丽奇怪。非常:不寻常。

¹⁶相:辅助,一定的客观条件。

¹⁷仆碑:扑倒的碑。

¹⁸谬其传:以讹传讹。

¹⁹庐陵:地名,即今江西省吉安市。萧君圭,字君玉。

²⁰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王回字深父。

²¹“余弟”句: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所谓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勉强能认得出的文字说“花山”。现在说“华”是“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相同产生的错误。

由此向下平坦而空阔,有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那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很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很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然而,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有所悔恨;尽自己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

对于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评析】

这是一篇十分别致的记游文字。名曰游记,却着意于即事明理,抒发作者关于治学的见解,而不在于描摹山川之美,景物之胜。其主旨是要说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要达到险远之理想境地,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种感悟对于人生来说有重要的启迪。“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几句是鼓励我勇敢前行而从不止步的座右铭。故很敬仰地感谢王安石。行文之中,作者把记叙、感悟、议论熔于一炉,充满思辨色彩、哲学意蕴,能帮助读者获得一些规律性的启示。


同学一首别子固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