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字数:1903

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¹,备员讲读²。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³,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⁴,才本王佐⁵,学为帝师⁶。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⁷,辩如贾谊而术不疏⁸,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⁹,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¹⁰,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¹¹,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¹²,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¹³,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¹⁴、三史¹⁵、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¹⁶,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¹⁷,取进止。


¹猥:谦词,承蒙。空疏:空洞而疏阔,没有真学问。

²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

³逮:到,及。

⁴陆贽:中唐名相,德宗朝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

⁵王佐:帝王的辅佐,指具备大臣之体。

⁶帝师:帝王的老师。

⁷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谋士。

⁸贾谊:汉初文士,著名政论家。

⁹德宗:中唐皇帝唐德宗,名李适。刚愎自用之主。

¹⁰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¹¹药石:治病的药材和针砭用的医疗器械,即银针之类。

¹²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

¹³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¹⁴六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

¹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¹⁶支离:分散,引申为散乱没有条理。

¹⁷区区:犹言拳拳之心。

【译文】

臣苏轼学问空疏,承蒙陛下信任,凑数担任侍讲、侍读。陛下有上天赋予的聪明智慧,学问一天天进步。我们的才能有限而儒家学说的道理奥妙无穷,心里想要表达什么而嘴又笨而词不达意,因此感觉很惭愧,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私下认为人臣献纳忠心,如同是医生用药。药虽然是通过医生之手进献上去,而药方多是古人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已经在社会上有效,则不必一定要从自己的手里出。

我们看唐朝宰相陆贽,才能本来是帝王的辅佐大臣,学问可以是帝王的老师。议论深深切合事理,言谈不离开道德。智慧如同张良而文才则超过他,思辨能力如同贾谊但学术不迂阔,对上能够理解皇帝的心理,对下可以沟通百姓的心情。但是他很不幸,仕途上没有遇到好时机。德宗把苛刻当作才能,陆贽就用忠厚来劝导他;德宗以猜疑为权术,陆贽就用推心置腹以诚待人来开导他。德宗好用兵动武,陆贽就用尽量消除战争为先来劝谏,德宗好聚敛钱财,陆贽就提出散财为当务之急。至于用人采纳意见的方法,治理边疆和驾驭大将的方略,检讨自己的罪过以收回天下人心,改正错误以适应天道,贬黜小人以解除百姓的祸患,珍惜爵禄名位以等待有功绩的人。如此这样可贵的主张,不容易全部列举出来。真可谓是苦口之良药,可以治疗膏肓之针砭。假如德宗能够采纳他的意见,那么是有希望恢复贞观之治的。

臣等每次从西阁退出,即相互谈论,认为以皇上的聪明,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圣主和贤臣的意见相合,等于相隔百年的君臣处身同一时代。从前,冯唐谈论廉颇、李牧的贤能,使汉文帝为不遇贤才而叹息;魏相列举晁错、董仲舒的对策,令汉宣帝采用而导致汉室中兴。如果皇上能够自去得到老师,没有比就近从陆贽身上取得教益更合适的了。

传统的六部经书和三部史书,诸子百家的文章,并非没有可观的地方,学习这些文章都有助于治理国家。但是,圣人的言论太深奥,史书和诸子百家的道理太支离破碎,好像山高海深,难以精简地选出来。可是像陆贽的言论,一看就明白,聚合了古今政治见解的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借鉴。臣等想取来他的奏议,稍为校正,缮写进呈,希望皇上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就像见到陆贽一样;反复熟读,好像和陆贽交谈一般。这样,相信一定能启发皇上神圣的天分,在短时间内成就太平盛世的事业。臣等表达不尽诚恳的心意,希望皇上决定呈进与否。

【评析】

神宗死,哲宗即位不久,苏轼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学士充侍读侍讲,即小皇帝哲宗的老师。备受太皇太后高氏的尊崇,是苏轼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此文便是这一时期所写。开头的比喻便极其精妙,“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将陆贽的奏议比作药方,很贴切生动,这种联想便很高明,苏轼文章类似的比喻非常多,是其一大本领。接着正面评价陆贽的才能与道德,再用张良和贾谊做铺垫对比,突出陆贽的杰出才能。然后一转,可惜德宗不能用,如果能用,则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也不在话下。并用“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回应开头的比喻。而最后一段是希望哲宗皇帝能够重视实用陆贽提出的许多建议。“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语重心长,言简意明,其迫切心情可以体会出来。文章叙事简明,说理透彻,可见一片赤诚之心。


潮州韩文公庙碑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