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掠影

字数:2737

1989年10月17日,里氏7.1级的洛玛-普雷塔地震袭击了旧金山海湾地区,也给硅谷带来了强烈的震感。当灾后地区各系统恢复运作时,计算机行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当时“6字头”用户(使用由摩托罗拉与MOS技术公司研发的微处理器系列)与“8字头”用户(使用由英特尔生产的微处理器系列)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英特尔推出了多代处理器,使得IBMPC中备受消费者关注的8088芯片性能稳步升级。IBM公司和兼容机生产商采用这些新型处理器推出了更新型、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

与此同时,摩托罗拉也推出了升级版的68000芯片(这款芯片10年前就问世了)。68000芯片堪称奇迹,苹果的麦金塔计算机正是在它的帮助下才完成了密集型的处理器工作,比如,在纯白的屏幕上显示大黑字母,在显示屏上同时显示多个重叠窗口而不会导致系统死机等。当时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新款计算机都在使用英特尔80386芯片和摩托罗拉68030芯片。英特尔公司不久后又推出了80486芯片,而摩托罗拉也准备推出68040芯片。这两个系列的处理器当时一直在性能上互相较劲。

不过,英特尔公司在芯片的销售上似乎轻松占据了优势。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为IBM公司的大多数计算机与兼容机所用,而摩托罗拉的处理器似乎只有一个客户——苹果公司。(雅达利公司生产的680x0型ST计算机和Commodore公司的Amiga计算机也在使用摩托罗拉的芯片,但摩托罗拉会优先满足苹果的供应,然后才考虑其他客户。这从侧面反映出,蒂姆·库克在担任苹果的COO期间强化了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一条定律(后被称为“摩尔定律”),即存储器的容量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这条定律在1989年依旧能够大致预测许多科技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大致预测存储器容量和处理器速度。计算机行业的指数级发展道路完全符合摩尔定律。

1989年最畅销的套装软件当属Lotus1-2-3,它的销量超过了领先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Perfect's和MS-DOS系统。个人计算机销量排行前10位的是IBM各种型号的计算机、苹果麦金塔计算机和康柏公司的计算机。康柏不仅仅是兼容机生产商,还是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它在很多方面都赶超了IBM。1989年,康柏推出了书本大小的IBM兼容机,重新改写了便携式计算机的定义。康柏公司还推出了全新的、开放的通用总线结构EISA,这个总线在行业内获得了认可,也奠定了康柏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在此两年以前,IBM曾经尝试推出过一款新型专用总线结构MicroChannel,可惜没有成功。IBM迅速失去了对市场的控制力,也失去了某样别的东西——金钱。

1989年年底,IBM公司宣布裁员1万人。不出一年,康柏公司和戴尔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中的盈利都超过了IBM公司。3年后,IBM又裁员3.5万人,并遭遇了任何公司历史上都未曾遇到过的重大年度亏损。

计算机天地公司在早期的计算机零售舞台上独领风骚,可惜昙花一现。在公司的全盛时期,如果客户想买某一个特定牌子的计算机,那他就必须光顾其主要的特许专卖店,而且必须去某几家分销了该产品的专卖店,其中最大型的当属计算机天地公司。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超越了对品牌的忠诚度,生产商不得不通过潜在的分销商推广产品。像计算机天地公司这样连锁经营成本大于竞争成本的商店,此时硬件和软件的销量已经大幅减少。

另一个计算机专卖连锁品牌是商地公司。商地公司当时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它将经营重点放在企业上,并承诺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培训和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末,商地公司成为美国领先的计算机代理商。但是,消费者已经逐渐熟悉了计算机操作,不需要再花钱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了。CompUSA、BestBuy和Fry's这些电子产品超市凭借超低价格为客户提供了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品牌,这让计算机天地和商地的连锁经营备受打击。计算机逐渐成为普通商品,低廉的价格成为吸引客户的最重要因素。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1989年已是亿万富翁,盖茨还是计算机行业里最富有的公司高管。在当时的行业里,只有罗斯·佩罗和惠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才拥有上亿美元的财富,行业里绝大多数的老板净资产不过几千万美元,康柏公司的罗德·肯尼恩和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就是这样。

1989年,《计算机分销商动态》(ComputerResellerNews)将罗德·肯尼恩称为计算机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二号人物,仅次于IBM公司的CEO约翰·埃克斯。当然,评定的视角很重要。同一年,《个人计算》邀请读者从杂志的候选人名单中选出计算机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候选人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亚当·奥斯本和历史性人物查尔斯·巴贝奇。结果,亿万富翁比尔·盖茨高票当选。

腰缠万贯的同时却总是官司缠身,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与美国社会上的大多数情况一样,计算机行业里的人变得越来越喜欢打官司。1988年,苹果公司就Windows2.01向微软公司提起诉讼,到1991年微软推出Windows3.0时,这场诉讼仍在继续。同时,施乐公司向苹果公司提起诉讼,称图形化用户界面其实是自己的发明,被苹果公司盗用了。施乐公司最终败诉,在苹果与微软的官司中,苹果最终也败诉了。不过,这倒提醒了数字研究公司,它象征性地修改了GEM图形化用户界面,让它看起来不那么像麦金塔计算机的界面。

图形化用户界面还不是唯一的争议。许多围绕电子表格“看起来和用起来”的争议而产生的官司也屡见不鲜,当事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诉讼费和时间,可也没见谁捞到什么好处。因为与分销商个人软件公司关于软件的争议,VisiCalc的开发人员将其告上了法庭;莲花公司就菜单中命令的次序问题向亚当·奥斯本的Paperback软件、硅图、Mosaic和Borland等公司提起诉讼。除了对Borland公司的起诉,莲花公司的诉讼均以胜诉告终。莲花公司与Borland公司的官司最为复杂,官司一直拖到Borland公司将有问题的产品卖出去之后才有了新进展。

Borland公司更因为人事问题而卷入了两场聒噪的官司中。当微软公司的重要员工罗布·迪克森脑子里装着微软的秘密跳槽到Borland公司时,微软向Borland公司提起了诉讼。当Borland公司的重要员工布拉德·西尔弗伯格跳槽到微软公司时,Borland并没有提出诉讼,反而是员工吉恩·王跳槽到Symantec公司时提起了诉讼。吉恩·王跳槽后,Borland公司的高管在系统里找到了他和Symantec公司CEO戈登·尤班克斯的往来电子邮件,公司声称这些电子邮件夹带了Borland公司的秘密。Borland公司提出了刑事指控,威胁不仅要让吉恩·王和Symantec公司承受巨额罚款,还要把他们送进监狱。这些指控最后都被驳回了。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与其半导体竞争对手美国先进微电子器件公司(AdvancedMicroDevices,简称AMD)都在打着官司,他们有争议的是,英特尔向AMD转让了哪些技术。

同时,在利润可观的视频游戏行业,每家公司似乎都在起诉另外一家公司。Macronix、雅达利和三星公司起诉任天堂公司;任天堂公司起诉三星公司;雅达利公司起诉Sega公司;Sega公司则起诉Accolade公司。

到1989年,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模式变得很清晰了,而这种模式又持续了10年。个人计算机逐渐成为商品,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本质上和以前的计算机还是一样的。随着半导体技术及软件的升级,个人计算机每三年就推陈出新,这得益于科技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个人计算机行业正在成为规模庞大的行业,充斥着无休止的法律争端,并且受到华尔街的重点关注。这项从车库里、餐桌上诞生的技术,正在以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推动着经济实现最为持久的增长。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摩尔定律及其推论持续描述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从最早期的“IBM兼容机市场”到“兼容机市场”再到“个人计算机市场”,IBM一直坚守着,没有中途离开。

《大众电子学》于1975年在封面报道的Altair所开创的个人计算机市场,在20年内已经超过了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好像是为了强调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末,康柏公司收购了DEC公司,而正是DEC公司开创了小型计算机市场。那些依旧在研发大型计算机的公司需要Lotus1-2-3及其他个人计算机软件为运转这些大家伙提供支持。个人计算机市场已不再是产业中的小型利基市场,它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


走向商业化之路太阳微系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