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复兴
乔布斯回到了苹果公司。他告诉我,微软赢得了个人计算机之战,而且那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但他认为,如果他能让苹果公司足够强健,支撑到下一轮重大科技洗牌,到那时苹果公司就能打胜仗。
——安迪·赫茨菲尔德
苹果公司是一家陷入严重困境的公司,很显然只是在苟延残喘。它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小,并且还在不断遭到蚕食,即使开发人员为麦金塔计算机开发应用程序,那也是放在第二位的,公司股价不断下跌,而且似乎没人拿得出改变这一切的方案。1996年,《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对苹果公司的困境进行了报道,题目为《一个美国象征的坠落》(TheFallofanAmericanIcon)。
苹果公司缺少的不只是资金。它正在重新寻求身份认同,并寻找自己与市场的连接点,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斗争。
在麦金塔计算机出现之前,苹果计算机就凭借其对设计和图像的注重以及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全程控制而将自己与市场上的其他计算机区分开来。苹果公司的“差异化思维”是一把双刃剑。设计感和单源模型的一致性是一种优势,但专属路径阻碍了第三方开发者,较高的价位也让苹果公司的市场相对较小。苹果公司将自己定义为“在一个越来越没有定位的市场里坚持自身定位的公司”。微软公司不断改进Windows,到最后,除了价格,大部分消费者已经看不出麦金塔计算机和其他个人计算机有太大的不同。Windows逐渐削弱了苹果计算机的优势,苹果公司的缺点则被放大了。
维持身份和相关性都很重要。如果苹果公司试图变成一家人云亦云的公司,那么就会失败,但由于继续贯彻其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差异化策略而被边缘化同样也会招致失败。
苹果公司还饱受内部问题之苦,其中就包括缺乏专注度。“(约翰·斯卡利)从未真正开展过什么技术革新。”克里斯·埃斯皮诺萨回忆道,“迈克尔·斯宾德勒有冗长乏味的酝酿期,到处投资,他贪得无厌,却一事无成。我认为……他们对技术和市场的考虑太过战略化、抽象化,他们的视线离开了‘真正的巨匠之舟’。重要的是,你要将什么样的产品交到客户手上。”吉恩·路易斯·盖西同意埃斯皮诺萨的说法:“决策层在软件方面领导失误。而且企业文化也变得……有一段时间变得很软。”
但是领导者只有在融洽的环境里才能展开领导工作。“约翰·斯卡利做了很多伟大的事,”埃斯皮诺萨解释道,“他进了一家每况愈下的公司,他让公司有了稳定的方向。从1985年开始到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的一大问题并不是我们的领导人太差劲,而是追随者太差劲……苹果的公司文化是追随乔布斯的,而斯卡利不是乔布斯。”
乔布斯这些年来也改变了许多。
埃斯皮诺萨对乔布斯的回归持谨慎态度:“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麦金塔团队的那些经历,坦率地说,我并不想再经历一次。因此我躲在开发者工具之中。”
埃斯皮诺萨很快发现,至少用不着再害怕乔布斯突然大动肝火了。“他(和我)非常合得来。我不断听到关于电梯采访和尖叫发作的可怕故事,但那些都属于过去的乔布斯。不过我大体上有一种感觉,那些都是作秀——那是乔布斯维持知名度的一种手段。你知道的,那曾是他性格中不可控制的一部分,几年后,我感到那是他在必要时采取的一种行动。在乔布斯最后的几年里,我见到了他身上更为温和、感恩和伤感的一面。”
最关键的是,乔布斯变得更有效率了。皮克斯的成功,以及他在支持皮克斯团队并为他们的作品开展交易谈判中所起的作用,给观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还有金钱的效用:亿万富翁总会得到重视。埃斯皮诺萨指出:“乔布斯是自塞缪尔·高德温之后最成功的工作室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