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和结论
本章引导我们从第三章的生物学导向方法走进这样的观点:所有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都是与环境互动和习得的结果,这些学习行为发生在出生后而非出生前。根据本章介绍的理论观点,人们并非天生就有暴力行为的倾向性,他们之所以以那种方式行事,更多的是社会经验的结果。而且,犯罪行为也与所有行为一样,是个体适应所处环境的一种方式。
在本章中,我们综述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是基于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理论。总之,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诸如经典条件反
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惩罚和消退。今天,大多数行为主义者会为行为主义的基本研
究喝彩,刺激引发的反应(古典性条件发射),行为产生的后果影响之后的反应(操作条件反射)。但是,他们也认为,要解释人类行为,还必须引进其他因素。因此,社会学习理论致力于对认知、态度、信念和必须纳入考虑范畴的其他心理过程的研究。
我们用罗特的期望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萨瑟兰和埃克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来阐释这些心理过程。萨瑟兰是一个对心理学很反感的社会学家,也许从来不想和这些心理学家“同流合污”,站在同一战线上,但他的理论确实是学习理论。我们还探讨了伯科威茨的挫折理论、津巴多的去个性化概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所有这些理论和概念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学习在犯罪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中的大多数也概述了包含在行为发展或停止中的外部强化。长期从事反社会行为的人一定得到了切实的奖励,也包括得到了社会方面的奖励和心理方面的奖励。总体上说,凡能给我们带来物质、社会或心理上的收益与满足的外部强化都被称作正强化。相反,能够使我们避开不愉快环境的行为都被归为负强化。
行为调节中还有替代性强化,由可观察的奖励和可观察的惩罚构成。若我们观察到他人(榜样)因某种行为而获得了奖励或得到了惩罚,我们就会相应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榜样在犯罪行为的获得和调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为我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榜样担当着行为的抑制或推动者的角色。所以,人们把重要榜样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内化,使之成为自己行为准则和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近些年的研究开始广泛关注出现在媒体、暴力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的榜样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些人在观察了攻击性行为之后,自己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具暴
力性和攻击性。
除了榜样,情境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推动因素。有些研究者认为,挫折在犯罪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如果儿童的需要没有被其父母或照料者满足就会有挫折感,这会促使他滋生对其他成年人的不信任,因而阻止了依恋感的形成。按照此种解释,对社会猛烈报复和攻击的个体是因为经历过重大挫折。
我们也探讨了包含在去个性化过程中的权威人物和环境影响因素。人们有时参与违法行为或暴力行为是因为他们被告诉或被命令这么做,正如米尔格拉姆的经典电击实验所展示的结果一样。有意思的是,伯格的研究结论与米尔格拉姆的非常相似。在军队、执法界和商界也有许多有趣的例证。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究哪些因素能够预测一个人对不道德或违法命令的服从或不服从程度及个体差异(包括人格差异和道德发展差异),这个话题将在第十一章展开探讨。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道德脱离,在这种脱离中,人们能够将自已从道德规范中脱离出来进而可以实施违法或与道德相悖的行为。另一方面,其他研究者指出了角色的强有力的影响,这可由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予以证明。有趣的是,不太知名的英国广播公司监狱研究则说明个人素质会强烈地影响情境要求。
旁观者冷漠现象或者旁观者不干预犯罪行为的现象依旧是令现代研究者着迷的一个话题。30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初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即在危急情境中会发生普遍的不干预犯罪行为的现象。人们确实会来帮助他人,但这种现象在情况危急时才最可能发生的。另外,目击者人群的规模似乎也会减少一个特定的旁观者干预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如果救助他人能够提升或维护一个人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形象,那么救助他人的行为也会增加。旁观者反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它确实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
第四章·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关键词
榜样(models,p.93)
简化论(reductionism,p.89) 被害人学(victimology,p.100)
经典或巴甫洛夫条件反射(classicalI or Pavlovian 变量(variable,p.88)
conditioning,p.85) 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p.96)
模仿学习(imitational learning,p.93) 不同接触强化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reinforcement
模拟(simulation,p.109) (DAR)Theory,p.94]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p.110)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p.89)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p.93) 惩罚(punishment,p.90)
强化(reinforcement,p.90) 刺激(stimulus,p.87)
情境主义(situationism,p.89) 挫折(frustration,p.96)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p.104) 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p.112)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p.87) 道德主体(moral agency,p.112)
社会化犯罪人(socialized offender,p.97) 反应(response,p.87)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p.92) 服从性犯罪(crimes of obedience,p.100)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p.106)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p.90)
消退(extinction,p.5 个体犯罪人(individual offender,p.97)
行为主义(behaviorism,p.87) 工具性学习/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learning/operant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p.88) conditioning,p.85)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p.90) 观察学习/榜样作用(observational leamning/modeling,p.93)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p.88)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p.99)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es,p.99) 思考题
1.简述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举例说明犯罪行为是如何获
6.简述和讨论能够影响犯罪行为的情境因素,除了本章提得的。
到的那些情境因素,还有哪些可以被界定为影响犯罪行2.解释不同接触理论与不同接触强化理论的区别。
为的情境因素? 3.解释去个性化的概念,并以社会心理学的任何一个实验
7.服从性犯罪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加以说明。
8.什么是旁观者冷漠?在什么情境下最可能发生旁观者冷4.什么是“挫折诱发犯罪”?举例说明。
漠? 5.比较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提出的现代行为主
9.解释道德脱离的概念,探讨它与反社会行为和道德相悖义。
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