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渭水二

字数:9085

【题解】

此卷篇幅短小,《水经注》的文章,只作在《水经》的两条经文之下。武英殿本《水经注》卷首案语中说明,此书原有四十卷,后亡佚五卷。“然今仍作四十卷,疑后人分析以足原数也”。此卷显系“后人分析”而成。但其文是从卷十七抑卷十九分析而出,尚待研究。

渭水二

又东过武功县北,

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①。水出县西南衙岭山②,北历斜谷,迳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③: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④: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⑤。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

【注释】

①斜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水南岸支流桃川河、石头河。

②衙岭山: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

③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三国时吴大臣。

④表:文体名。奏章的一种,用于陈请等。

⑤虎步监:《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蜀志·姜维传》,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虎步监盖羽林监之比。”孟琰(yǎn):字休明。三国蜀汉大将。

⑥竹桥:一作车桥。

【译文】

渭水二

渭水又往东流过武功县北边,

渭水到了武功县,斜水从南方流来注入。斜水发源于武功县西南的衙岭山,往北流经斜谷,流过五丈原东边。诸葛亮《与步骘书》说:我的先头部队在五丈原,那地方在武功西十里余。斜水发源于武功县,因此也叫武功水。所以诸葛亮《表》说:我派虎步监孟琰占据武功水东岸。司马懿趁着水涨,进攻孟琰的营地,我建造竹桥,隔水放箭射他们。桥建成后,敌兵也就逃走了。斜水北流,注入渭水。《地理志》说:斜水发源于衙岭北,流到郿,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马冢北①。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注释】

①马冢:在今陕西眉县东。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马冢北边。诸葛亮《与步骘书》说: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地势较高,不易攻取,所以把它留着。

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①,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②。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曰③: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④,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⑤,后忽出栎南门及光门上⑥,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春秋来祠中止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刘曜之世⑦,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⑧,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⑨,井水竭,构五梁⑩,咢酉小衰困嚣丧⑪。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⑫!时群官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⑬:此国灭之象,其可贺乎?终如言矣。

【注释】

①太一山:指陕西秦岭。

②杜预以为中南:《左传·昭公四年》“中南”,杜预注:“在始平武功县南。”

③杜彦达:一作杜彦远。具体不详。

④栎(yuè)阳:在今陕西西安。

⑤成帝:西汉皇帝刘骜(ào)。字太孙。孝元皇帝刘奭之子。

⑥光门:指汉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

⑦刘曜:字永明。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

⑧刘终:人名。具体不详。

⑨皇亡皇亡败赵昌:《晋书·载记·刘曜》:“此言皇室将为赵所败,赵因之而昌。今大赵都于秦雍,而勒跨全赵之地,赵昌之应,当在石勒,不在我也。”

⑩井水竭,构五梁:《晋书·载记·刘曜》:“井谓东井,秦之分也;五谓五车,梁谓大梁,五车、大梁,赵之分也。此言秦将竭灭,以构成赵也。”

⑪咢(è)酉小衰困嚣丧:《晋书·载记·刘曜》:“咢者,岁之次名作咢也,言岁驭作咢酉之年,当有败军杀将之事。困谓困敦,岁在子之年名,玄嚣亦在子之次,言岁驭于子,国当丧亡。”

⑫赤牛奋靷(yǐn)其尽:《晋书·载记·刘曜》:“赤牛奋靷谓赤奋若,在丑之岁名也。牛谓牵牛,东北维之宿,丑之分也,言岁在丑当灭亡,尽无复遗也。”靷,引车前行的皮带。

⑬中书监:中书省的长官。三国魏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并掌机密。及明帝时,中书监、令其权始重。掌赞诏令、记会时事,典作文书等。刘均:具体不详。

【译文】

渭水又流经武功县老城北边,就是王莽时的新光。《地理志》说:县里有太一山,古文里称为终南。杜预称为中南。又说:太白山在武功县南边,离长安二百里,不知道到底有多高。俗语说:武功太白,离天三百。山下行军,不可用鼓角,如用鼓角,就会有急风暴雨。杜彦达说:太白山南连武功山,非常高峻秀丽,在群山中最为突出;山上冬夏都积雪不化,望去一片皓白。山上有谷春祠。谷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但尸体仍保持温暖,后来忽然出现在栎阳南门和光门上,到太白山里去了。人们在山岭上为他立祠。每年春秋二季,都到祠中来住宿。山下有太白祠,也是民众常来祭祀的地方。刘曜统治时期,太白山崩,长安人刘终在山崩的地方捡到一块白玉,大小约一尺见方,玉上刻着几行字: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当时群官都来庆贺,但中书监刘均却说:这是国家将亡的预兆,有什么可庆贺的?结果他真的说中了。

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①。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②。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

【注释】

①温泉水:今陕西眉县汤峪河。

②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康煕《陇州志》“方舆·温泉”引《水经注》作:“然水清则愈,浊则无验。”

【译文】

渭水又东流,有温泉水注入。温泉水发源于太一山,一泓清泉像开水似的沸腾翻涌。杜彦达说:那泉水可治百病。时世清明,病就可以治好;时世恶浊,治病就无效。水在下游与溪流汇合,往北奔流十三里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斄县故城南①,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②。《诗》所谓即有邰家室也③。城东北有姜嫄祠④,城西南百步有稷祠⑤,郿之斄亭也⑥。王少林之为郿县也⑦,路迳此亭。亭长曰⑧:亭凶杀人。少林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少林曰:可前来理⑨。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为涪令⑩,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寝冤⑪,勿复害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⑫,遂服其事⑬,亭遂清安。

【注释】

①斄(tái)县:古邰国(一作斄国)。秦孝公改置斄县。在今陕西武功西南。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东汉废。

②后稷(jì):名弃。周王室之先祖。相传其母姜嫄履巨人迹而孕。因曾弃而不养,故名之为弃。虞舜命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

③有邰家室:到邰地定居。

④姜嫄祠:《元和志》“京兆府武功县”:“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姜嫄,亦作姜原。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喾之妻,周朝祖先后稷之母。

⑤稷祠:《元和志》“京兆府武功县”:“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⑥郿:周邑。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春秋属秦。斄亭:即邰亭。在今陕西武功西。

⑦王少林:即王忳,字少林。广汉新都(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人。东汉人。为郿县:任郿县县令。

⑧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东汉后渐废。

⑨理:申述,辩白。

⑩涪令:涪县县令。涪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涪江东岸。

⑪寝冤:积久未报的冤仇。

⑫告(jū):审讯定罪。

⑬服:承认,供认。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斄县老城南,老城就是古时的邰城—后稷的封邑。《诗经》说的:到邰去成家,就指此城。城内东北边有姜嫄祠,西南边百步有稷祠,就是郿的斄亭。王少林去郿县做县令,路上曾经过此亭。亭长说:这亭里有妖孽,会害死人。王少林说:仁德会战胜凶邪,什么鬼魅胆敢侵犯我?就在里面住宿。夜里听到女人喊冤的声音。王少林说:上来申诉吧。女人说:我没穿衣服,不敢上来。王少林丢了一件衣服给她。那女人于是上前诉说道:我丈夫当涪县县令,上任时途经这里,晚上宿在亭内,被亭长谋杀了。王少林说:我会替你伸张这件沉冤的,以后不要再伤害好人了。那女人于是脱下衣裳,放在地上,忽然不见了。明日审问亭长,亭长只得服罪,亭也不再闹鬼了。

渭水又东迳雍县南①,雍水注之②。水出雍山③,东南流历中牢溪④,世谓之中牢水,亦曰冰井水。南流迳胡城东⑤。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⑥,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为橐泉宫⑦。按《地理志》曰:在雍。崔骃曰⑧: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⑨,《皇览》亦言是矣⑩。刘向曰⑪:穆公葬无丘垄处也。《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息、仲行、鍼虎⑫,亦在从死之中⑬,秦人哀之,为赋《黄鸟》焉⑭。余谓崔骃及《皇览》谬志也⑮。惠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证之非实也。雍水又东,左会左阳水⑯,世名之西水。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⑰,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⑱。俗名也。北出河桃谷⑲,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⑳,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21)。

【注释】

①雍县:战国秦以旧都雍邑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西南七里南古城。秦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北魏移治今凤翔东南义坞堡,为平秦郡治。

②雍水:即今陕西渭水支流水。源出凤翔西北雍山下,东南流经岐山县西为水,又东经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

③雍山:在今陕西凤翔西北三十里。

④中牢溪:疑即今陕西凤翔南指挥镇南六家小水。

⑤胡城:宫名。在今陕西凤翔西南。

⑥秦惠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名渠梁。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诸侯朝贺。

⑧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文学家。

⑨穆公: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既立,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谋臣,奋发图强,使国势强大。

⑩《皇览》:书名。三国魏文帝时,王象、刘劭、桓范等奉敕所编纂的一部类书,供皇帝阅览。对后世诸多类书的编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已佚。

⑪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辞赋家、目录学家。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整理编订了《战国策》等古籍。另外撰有《列女传》《说苑》《新序》等。

⑫子车氏:氏名。奄息、仲行、鍼(qián)虎:人名。

⑬亦在从死之中:殿本《水经注》中增此六字。

⑭赋:创作,撰写。《黄鸟》:即《诗经·秦风·黄鸟》。《诗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⑮谬志:记载错误。

⑯左阳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以水迳岐州(今陕西凤翔东)之西为名。”

⑰岐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治所在雍城镇(今陕西凤翔东五里)。

⑱东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以水迳岐州之东为名。”

⑲河桃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谷当在今凤翔县(今陕西凤翔)北。”

⑳返眼泉:当在今陕西凤翔西北。

(21)淬(cuì)空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说文》徐曰:淬,剑烧而入水也。《汉书·天文志》,火与水合为淬。此两川交会,波流潆洄,或似水火相合之状,故有淬空之目欤?”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雍县南边,有雍水注入。雍水发源于雍山,往东南流经中牢溪,人们称之为中牢水,又叫冰井水。又往南流经胡城东边。胡城是俗名,原为秦惠公的故居,即所谓祈年宫,孝公又称为橐泉宫。《地理志》说此宫在雍。崔骃说:穆公墓在橐泉宫祈年观下,《皇览》也这样说。刘向说:穆公葬处没有坟垄。《史记》说: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贤臣子车氏的儿子奄息、仲行、鍼虎等都在殉葬之列,秦人哀悼他们,作了《黄鸟》一诗。我以为崔骃和《皇览》的记载是错误的。惠公、孝公都是穆公的后代,是世代继承下来的国君,子孙是不会在祖宗的坟墓上建造宫殿的,从这一点来推理,就可以知道这两条引证是不确实的。雍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左阳水,世人称之为西水。左阳水发源于北方的左阳溪,往南流经岐州城西边,魏在此城设置岐州刺史治所。左阳水又南流,注入雍水。雍水又与东水汇合。东水是俗名。发源于北方的河桃谷,往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南源,人们称之为返眼泉,往南乱流,经过岐州城东边,又南流与雍水汇合。岐州城在两条水之间,城南就是两川的汇流处,人们也把这条水叫淬空水。

东流,邓公泉注之①。水出邓艾祠北②,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故城南。县,故秦德公所居也③。《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④。《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⑤。《太康地记》曰⑥:虢叔之国矣⑦。有虢宫⑧,平王东迁⑨,叔自此之上阳⑩,为南虢矣⑪。雍有五畤祠⑫,以上祠祀五帝⑬。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间⑭,梦黄蛇自天下属地⑮,其口止于鄜衍⑯,以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祀白帝焉⑰。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⑱,祀青帝焉。灵公又于吴阳作上畤⑲,祀黄帝;作下畤⑳,祀炎帝焉。献公作畦畤于栎阳而祀白帝(21)。汉高帝问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22),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23)。遂立北畤祀黑帝焉(24)。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阚骃曰:宜为神明之隩(25),故立群祠焉。又有凤台、凤女祠(26)。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27),能致白鹄、孔雀(28)。穆公女弄玉好之(29)。公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凤去(30)。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31)。今台倾祠毁,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犹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同之文矣(32)。

【注释】

①邓公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邓水出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北二十里之黄花谷,下流合于横水。盖出后世傅会,非古邓泉也。据《注》邓艾祠在雍县南,水出祠北,则出府之南。”

②邓艾祠:当在今陕西凤翔。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南阳东南)人。三国时魏大臣。

③秦德公:春秋秦国君主。

④《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西虢(guó):亦称上阳。西周国名。姬姓。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

⑤西虢县:即虢县。《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汉志》弘农郡陕县下云:西虢在雍,而无西虢县之目。右扶风虢县有虢宫,秦宣太后起,即所谓西虢也。会贞按:虢县,后汉废。”

⑥《太康地记》:书名。又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⑦虢叔:春秋时西虢国君。

⑧虢宫:秦离宫。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虢镇)。

⑨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西)。

⑩上阳:亦称西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春秋时为虢国都。

⑪南虢:周时诸侯国名。本封于西虢。平王东迁,徙上阳,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号南虢。

⑫五畤(zhì)祠:祭祀古代传说中的五帝的神祠。畤,古时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处所。

⑬五帝:指传说中的中央黄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⑭秦文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之子。田:田猎,狩猎。汧、渭:汧水和渭水。

⑮属地:连接着地面。属,连接。

⑯鄜(fū):春秋秦邑。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鄜城村。衍:山坡。

⑰鄜畤:在今陕西洛川县南七十里。

⑱秦宣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德公之子。密畤:确切地址不详。

⑲灵公:又称秦肃灵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吴阳:春秋战国秦邑。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因在吴山之阳而得名。上畤:确切地址不详。

⑳下畤:确切地址不详。

(21)献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畦畤:秦献公置。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

(22)博士:官名。源于战国,秦汉相承,掌古今史事,典守书籍,或专掌某一经书的传授。

(23)待我而五:等待我修建第五畤。

(24)北畤:确切地址不详。

(25)神明之隩(ào):神灵可以居住的地方。

(26)凤台、凤女祠: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南。

(27)箫史:古代传说中秦穆公时善吹箫的人。

(28)白鹄:又名天鹅。

(29)弄玉:穆公女。喜听箫史吹箫。

(30)一旦:一天。

(31)雍宫:秦穆公的宫殿。雍为秦穆公的都城。

(32)《禹贡》有雍、沮会同之文:《水经注疏》:“全(祖望)云:善长误矣。岂可以兖州之雍、沮,释岐西之水道乎?又云:《禹贡》之雍、沮,别是二水,不得通称。守敬按:道元《瓠子河》篇明引《禹贡》,何得于渭北之雍水牵合之?阎百诗乃云:专门名家之书,有此笑柄,余疑此三句为后人窜入,直当删之。”

【译文】

雍水东流,邓公泉注入。邓公泉发源于邓艾祠北,所以叫邓公泉。几个源头都从雍县老城南边流出。雍县是从前秦德公居住的地方。《晋书地道记》认为是西虢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认为是西虢县。《太康地记》则说是虢叔之国。那里有虢宫,周平王东迁后,虢叔就从这里去上阳,就是南虢。雍县有五畤祠,以奉祀五帝。从前秦文公在汧水、渭水之间打猎,梦见黄蛇从天上直拖到地下,蛇口搁在鄜衍,认为这是上帝的神灵,于是修建鄜畤来奉祀白帝。秦宣公在渭南修建密畤,奉祀青帝。灵公又在吴阳建上畤,奉祀黄帝;建下畤,奉祀炎帝。献公在栎阳建畦畤,奉祀白帝。汉高帝问道:天上有五帝,但现在只有四畤,这是什么道理呢?博士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高帝说:我知道了,是在等我修建第五畤。于是修建北畤来奉祀黑帝。应劭说:把四面堆高,叫雍。阚骃说:这里适宜作神明的居处,所以建造了一批祠庙。还有凤台和凤女祠。秦穆公时,有个叫箫史的人,善于吹箫,他的箫声能招致白天鹅和孔雀。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他。穆公就造了一座凤台,让他们居住。他们在那里住了数十年,一天随着凤凰飞去了。据说雍宫常有箫管的声音。现在凤台已塌,凤女祠也毁了,再也听不到箫声了。邓泉东流,注入雍水,自此以下虽然也汇合了别的支流,但还是保存了这个通称,所以《禹贡》里有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的文句。

雍水又东迳召亭南①,世谓之树亭川,盖召、树声相近,误耳。亭,故召公之采邑也②。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③。《后汉·郡国志》曰④:郿县有召亭。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⑤。水出杜阳山⑥,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⑦。水出杜阳县之漆溪⑧,谓之漆渠。故徐广曰⑨: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⑩。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⑪。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⑫,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⑬: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⑭,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⑮,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⑯。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⑰。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⑱。按《世本》⑲: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⑳。东注雍水。

【注释】

①召亭: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

②召(shào)公:姓姬名奭(shì)。周朝初年的贤人。采邑:古代卿大夫们的封地。

③周城:在今陕西岐山县。

④《郡国志》:晋秘书监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水经注》中多引。《续汉书》记载东汉一代史实。多散佚,唯存八志。南朝梁刘昭注范晔《后汉书》取《续汉书》八志补入,流传至今。

⑤横水:一作杜水。亦称杜阳川。即今陕西渭河支流漆水河。

⑥杜阳山:在今陕西凤翔东北二十五里。

⑦漆水:在今陕西麟游西,南流至岐山县西合雍水、岐水,东流入渭水。一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

⑧杜阳县: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麟游西北招贤镇。西晋废。

⑨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辞赋家。著作有《史记音义》《晋纪》等。

⑩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山有两岐,故名。俗呼为箭括岭。

⑪大峦水:疑即今陕西岐山县西方乡祝家河。

⑫石桥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南五十里。

⑬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封禅书》: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⑭小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对下大横水,故有小横水之目。《地形志》,岐州平秦郡有横水县,分周城置,取此水为名也。”今横水河上游至横水镇叫小横水。

⑮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和扶风西北部。

⑯有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⑰秦盗食穆公马:事见《吕氏春秋·爱士》:“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⑱姜氏城:在今陕西岐山县东。

⑲《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

⑳“《帝王世纪》曰”几句:张守节《史记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盛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帝王世纪》,书名。晋皇甫谧所作。起三皇,尽汉魏,专记帝王事迹。

【译文】

雍水又往东流经召亭南边,世人称之为树亭川,大概是由于召、树二字音近致误的。召亭是古时召公的采邑。京相璠说: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后汉书·郡国志》说:郿县有召亭。说的就是这地方。雍水又往东南流,与横水汇合。横水发源于杜阳山,水往南流,称为杜阳川。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漆水。漆水发源于杜阳县的漆溪,称为漆渠。所以徐广说:漆水发源于杜阳的岐山。漆渠水南流,有大峦水注入。大峦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大道川,往东南流,注入漆水,就是旧时的岐水。《淮南子》说:岐水发源于石桥山,往东南流。司马相如《封禅书》说:在岐水捕龟。《汉书音义》说:岐是水名。说的就是这条水。两水同流,合为一水,南流与横水汇合,从此以下也有了岐水这个通称了,民间则称为小横水,也有人叫米流川。此水流经岐山西边,又折向周城以南。周城在岐山以南而偏西,所谓居岐之阳,就指周城。这地名不但是因山而来,同时也是因水而来的。又流经周原境,北岸是中水乡的成周聚,所以叫有周。水北就是岐山。从前秦国的野人,就在这里偷吃掉穆公的马。岐水又往东流经姜氏城南边,称为姜水。查考《世本》,炎帝姓姜。《帝王世纪》说:炎帝就是神农氏,姓姜。他的母亲女登游华阳,与神发生感应,于是生了炎帝,在姜水长大。就是这地方。姜水往东流注入雍水。

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①,合武水②。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赤泥岘③。沿波历涧,俗名大横水也,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阳县故城,世谓之故县川。又故虢县有杜阳山④,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⑤。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矣⑥。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杜水。杜水又东,二坑水注之⑦。水有二源⑧,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历五将山⑨,又合乡谷水⑩。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水,谓之乡谷川。又南,莫水注之⑪。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⑫,南迳梁山宫西⑬,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⑭,封建威大将军耿弇为侯国⑮。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

【注释】

①美阳县: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扶风北二十里法门镇。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晋属扶风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迁治古斄城(今陕西咸阳西南杨陵区永安村),为武功郡治。中亭川:即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十里武功镇。

②武水:又名武亭水、杜水。即今陕西永寿西武申河。

③赤泥岘(xiàn):《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魏书·灵征志》熙平二年,金出岐州横水县赤粟谷,粟为栗之误。栗泥音近,赤栗谷即赤泥岘。”岘,小而高的山岭。

④故虢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虢县在雍县南三十五里,杜阳山在雍县东北三十五里,山不得属虢县。且《汉志》亦不云虢县有杜阳山……窃以为虢字衍文,故县承上,与上句称故县同,即谓杜阳县也。”译文据改。

⑤天柱山:即岐山。

⑥摄目:获得名称。

⑦二坑水:在今陕西麟游一带。

⑧水有二源:《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源当并出麟游县西南,其出西北者,北源也;渎魋水则南源也。钱坫斠注《汉志》作渎魁,盖谓如瀵水有瀵魁之目也。可存参。”

⑨五将山:在今陕西麟游。

⑩乡谷水:当在今陕西麟游一带。

⑪莫水:即今陕西乾县西漠西河、大北沟、漠峪河。

⑫好畤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约十里好畤村。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末废。梁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约五十里。

⑬梁山宫:秦离宫。在今陕西乾县西北瓦子岗。

⑭建武二年:26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⑮耿弇(yǎn):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光武帝建武二年封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

【译文】

雍水又往南流,经过美阳县的中亭川,与武水汇合。武水发源于杜阳县的大岭旁。大岭东西长三百步,南北宽二百步,人们称之为赤泥岘。清波流经山涧,俗名大横水,可能就是杜水。水往东南流,向东经杜阳县老城,人们称之为故县川。此外,旧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谷中有个地洞,向北通进去,也不知尽头在哪里,地点在天柱山以南。所以杜阳县的取名,既是来自山名,同时也是因水而得名的。杜阳,就是王莽时的通杜。所以《地理志》说:县里有杜水。杜水又往东流,有二坑水注入。二坑水有两个源头,一个发源于西北,与渎魋水汇合,往东流经五将山,又汇合了乡谷水。乡谷水发源于乡溪,往东南流,注入杜水,称为乡谷川。又往南流,有莫水注入。莫水发源于好畤县梁山大岭东麓,往南流经梁山宫西,所以《地理志》说:好畤有梁山宫,是秦始皇所建。水东有好畤县老城,就是王莽时的好邑。世祖建武二年,把这地方封给建威大将军耿弇,立为侯国。莫水又往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注入雍水,称为中亭水。

雍水又南迳美阳县西。章和二年①,更封彰侯耿秉为侯国②。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③,北流迳长城西④。魏甘露三年⑤,蜀遣姜维出洛谷⑥,围长城⑦,即斯地也。

【注释】

①章和二年:88年。章和,东汉章帝刘炟(dá)的年号(87—88)。

②彰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范书《耿秉传》不载封彰侯事。此《注》上卷,永元元年封彰侯,永元二年更封美阳,凿凿言之,盖本他家《后汉书》。”耿秉:字伯初。东汉将领。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从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为美阳侯。

③洛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洛谷在盩厔县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洛谷互见《沔水上》。”

④长城:在今陕西周至。

⑤魏甘露三年:258年。甘露,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máo)的年号(256—260)。

⑥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国名将。

⑦围长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维传》云,时魏司马望、邓艾皆军于长城。《魏志·艾传》亦云:拒维于长城。维未围长城也。郦氏抄变其文,于情事稍戾。”

【译文】

雍水又往南流经美阳县西边。章和二年,把这地方改封给彰侯耿秉,立为侯国。雍水又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洛谷之水发源于南山洛谷,往北流经长城以西。魏甘露三年,蜀汉派姜维出兵洛谷,围长城,就是这地方。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①。

芒水出南山芒谷②,北流迳玉女房③。水侧山际有石室④,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北迳盩厔县之竹圃中⑤,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⑥:翟义作乱于东⑦,霍鸿负倚盩厔芒竹⑧。即此也。其水分为二流,一水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注释】

①芒水:即今陕西周至南之黑水。

②芒谷:亦作黑水峪。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③玉女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长安志》,玉女洞在盩厔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盩厔县志》,玉女洞在黑水谷中。”

④际:边,交界处。

⑤盩厔(zhōu zhì)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东终南镇。东汉废。西晋复置,属始平郡。北魏属扶风郡。

⑥汉冲帝:东汉皇帝刘炳。建康元年(144)顺帝刘保崩,后无子,美人虞氏子炳立,是为冲帝。在位仅一年(145)。

⑦翟义:字文仲。王莽居摄,翟义举兵讨莽。后被王莽击败,自杀。

⑧霍鸿:西汉人。起兵反对王莽专政,后被镇压。芒竹:即司竹园。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芒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芒水发源于南山芒谷,往北流经玉女房。水边山麓有个石室,人们叫它玉女房。芒水又往北流经盩厔县的竹圃中,分成两条水。汉冲帝诏令:翟义在东方作乱,霍鸿依恃盩厔的芒竹据守。就是指这地方。芒水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去,是支流;一条北流注入渭水。


卷十七 渭水一卷十九 渭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