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渭水一

字数:24222

【题解】

现在通行的几种主要《水经注》版本中,《河水》分为五卷,《渭水》《江水》三卷,《沔水》两卷半,《济水》两卷,其余或一卷讲一水,或一卷讲数水。渭水虽然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却在《水经注》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渭水即今渭河,全长约七百八十七公里。汉族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此河有关。所以就其河史的重要性而论,支流而分卷,也是顺理的。

《水经注》在北宋初期以后散失数卷,渭水大的支流如泾水和(北)洛水,从其散见于其他典籍中文字看,或许都能自成一卷,却都不见于今本。此外还有许多较小的支流,如丰水、香川水、乌川水、交水、汭水等,也只能在其他古籍中看到有关的文句。清赵一清根据古籍中散见的文句,补写了《(北)洛水》《泾水》《丰水》《汭水》四篇,收入于他的《水经注释》。清谢钟英也补写了《(北)洛水》和《泾水》二篇,收入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之中。

渭水一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①,

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②,岭上有城,号渭源城③,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④: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⑤。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⑥。

【注释】

①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今陕西中部。源出甘肃渭源西南鸟鼠山,东流经陇西县、武山县、甘谷等地,横贯陕西渭河北原,南纳斜、涝、丰、浐、灞诸水,北会泾水、洛水,在潼关入黄河。长七百八十七公里。陇西:即陇西郡。战国秦置。治所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南)。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三国魏移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首阳县: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渭源东北渭水北岸。渭谷亭:一作渭首亭。当在今甘肃渭源一带。鸟鼠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

②高城岭:在今甘肃渭源西。

③渭源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渭源城即渭首亭。”

④《地说》:书名。撰者不详。

⑤同穴:即同穴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然鸟鼠同穴实一山,故《禹贡》连举之。”

⑥殊源:另外的源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殊源谓出渭首亭南谷之源也。”

【译文】

渭水一

渭水发源于陇西郡首阳县渭谷亭南边的鸟鼠山,

渭水发源于首阳县首阳山的渭首亭南谷,首阳山在鸟鼠山西北。首阳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发源于这里。渭水由三个源头合流而成,往东北流经首阳县西,又与另一个源头汇合。这个源头出自南边的鸟鼠山渭水谷,就是《尚书·禹贡》所说的渭水发源于鸟鼠山。《地说》说:鸟鼠山是同穴山的主脉。渭水发源于其间,往东北流过同穴山支脉之间。既然说流过,显然就不是一座山了。又往东北流,与另一个源头汇合。

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①,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②,乱流东南出矣。

【注释】

①封溪水:与下文广相溪水、共谷水、天马溪水、伯阳谷水五条水流当在今渭源和陇西二地。

②参差:错落不齐的样子。这可能是郦道元从当时的地图上所看到的这五条水流的分布状态。翼注:从左右两侧汇注。

【译文】

渭水往东南流过首阳县南,在右边汇合了封溪水;稍南,汇合了广相溪水;稍东,汇合了共谷水;左边又有了天马水;稍南,有伯阳谷水。诸水参差地从两旁注入,乱流奔向东南。

东北过襄武县北①,

广阳水出西山②,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襄武县: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五里。东汉末移陇西郡治此。

②广阳水:即今甘肃陇西县西之西河。西山:在今甘肃武威西二十里。

【译文】

渭水往东北流过襄武县北边,

广阳水发源于西山,由两个源头合流成为一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迳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①。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迳襄武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②,为隗嚣部将苟宇所拘③,衔须自刎处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

【注释】

①荆头川水:今甘肃陇西县南之南河。

②护羌校尉:汉代主督护羌族少数民族政务的官员。汉武帝时置,王莽时罢,东汉复置。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汉初将领。行部:指刺史、太守巡行所部属郡县,省察政治教化,考核官员升降,审断冤案等。

③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王莽末,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归光武帝刘秀。后叛归附公孙述。刘秀西征,隗嚣屡为汉军所败,忧忿而死。苟宇:隗嚣部将。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经襄武县东北,有荆头川水注入。荆头川水发源于襄武西南的鸟鼠山荆谷,往东北流经襄武县老城北边,王莽时改名为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视察下属,被隗嚣部将苟宇所扣留,就在此处衔须自刎。此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渭水总是往东南流,而不是流向东北的。

又东,枲水注之①。水出西南雀富谷②,东北迳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志》称③,咸熙二年④,襄武上言,大人见⑤,身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着黄单衣、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⑥: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⑦,历数在晋⑧。遂迁魏而事晋。

【注释】

①枲(xǐ)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盖出今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南。”

②雀富谷:当在今甘肃陇西一带。

③《魏志》:这里指《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④咸熙二年:265年。咸熙,三国魏元帝曹奂的年号(264—265)。

⑤大人:巨人。

⑥王始:人名。具体不详。

⑦天禄:天赐的福禄。

⑧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有枲水注入。枲水发源于西南的雀富谷,往东北流经襄武县南,往东北注入渭水。《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咸熙二年,襄武县上书说,有巨人出现,身长三丈余,足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身穿黄色单衣,戴着黄头巾,拄杖,呼叫百姓王始说:如今天下会太平了。到十二月,天禄就此永远终结,帝位要由晋朝来继承了。于是就废魏而奉晋。

又东过獂道县南①,

右则岑溪水②,次则同水,俱左注之。次则过水右注之。

【注释】

①獂(huán)道县:一作䝠道县。战国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文峰镇东三台村。东汉属汉阳郡。

②岑溪水:同下文同水、过水,三水当在今甘肃陇西东。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獂道县南边,

渭水右边有岑溪水,接着是同水,都从左边注入。接着有过水,从右边注入。

渭水又东南迳獂道县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①。应劭曰:獂,戎邑也。汉灵帝中平五年②,别为南安郡③。赤亭水出郡之东山赤谷④,西流迳城北,南入渭水。

【注释】

①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事见《史记·秦本纪》:“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裴骃集解:“《地理志》天水有獂道县。应劭曰:‘獂,戎邑,音桓。’”秦孝公,名渠梁。战国秦之国君,秦献公之子。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诸侯朝贺。

②中平五年:188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③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所在䝠道县。

④赤亭水:一名赤水。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经獂道县老城西。从前秦孝公西征,杀了戎族的獂王。应劭说:獂是戎族的都邑。汉灵帝中平五年,分地设立南安郡。赤亭水发源于该郡东山的赤谷,往西流过城北,往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迳城南,得粟水①。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粟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陇西东南。”

【译文】

渭水又流经城南,接纳了粟水。粟水发源于西南的安都谷,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①,二源合舍②。东北流,与彰川合③。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④。本属故道候尉治⑤,后汉县之。永元元年⑥,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⑦。万年川水出南山⑧,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北⑨。《晋书地道记》⑩,南安之属县也。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⑪。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

【注释】

①新兴川水:一名广吴河。在今甘肃岷县、漳县、武山县三地境。上游今名闾井河,中游名黑虎河,下游名榜沙河。源出岷县东界,东北流经武山县西,合漳水。

②二源合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新兴川今曰广吴河,上源为闾井、良恭二水出岷州之东山,东北流相合。”

③彰川:今甘肃定西漳县的漳河。

④彰县:北魏景明三年(502)改鄣县置,为广宁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漳县西南。《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陇西郡有鄣县,魏晋(《晋志》脱)并属陇西郡,永嘉后废。后魏复置作彰,为广宁郡治,在故漳县西南。”

⑤故道候尉:具体不详。

⑥永元元年:89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⑦和帝:东汉皇帝刘肇。耿秉:字伯初。东汉初将领。封美阳侯。

⑧万年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今遮阳水,出故漳县西南崆峒山。”

⑨新兴县:东汉中平五年(188)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北。北魏改属广宁郡。

⑩《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

⑪南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宁远县(今甘肃武山县)西。”

【译文】

渭水又东流,新兴川水发源于西南的鸟鼠山,有两条水源汇合。往东北流,与彰川汇合。彰川发源于西南方的溪下,往东北流到彰县南边。彰县原属故道候尉治所,后汉时立为县。永元元年,和帝将彰县封给耿秉,立为侯国。万年川水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流,注入彰川,又往东北流,注入新兴川。又往东北流经新兴县北。查考《晋书地道记》,新兴县是南安郡的属县。水又往东北流,与南川水汇合。南川水发源于西南山下,往东北流与北水汇合,又往东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迳武城县西①,武城川水入焉②。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③,两源合注,东北流迳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④,东北注武城水,乱流东北注渭水。

【注释】

①武城县:北魏置,寻废。故治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武城山下。

②武城川水:即今甘肃武山县西山丹河。

③鹿部西山:具体不详。

④昌丘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宁远县(今甘肃武山县)南有一水,出分水岭,下流与山丹河合,疑即昌丘水。但西北入山丹河,与《注》出西南,东北注武城水异。”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县西,有武城川水注入。武城川水源出鹿部西山,两条水源汇合后,往东北流经鹿部南,也叫鹿部水。又往东北流,昌丘水发源于西南的山丘下,往东北注入武城水,然后往东北乱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入武阳川①,又有关城川水出南②,安城谷水出北③,两川参差注渭水。

【注释】

①武阳川:《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武阳川即渭水也。《注》多称历某川,此言入,变文也。后渭水入新阳川同。但此距下武阳溪入渭处尚远,似不得有武阳川之目,疑武阳为武城之误。”

②关城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关城川水当在今宁远县东。”

③安城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水出陇西县(今甘肃陇西)东南,至宁远县东北入渭,盖即安城谷水也。”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进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自南而来,安城谷水自北而来,两条水错落地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谷水注之①,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②。昔冯异攻落门③,未拔而薨。建武十年④,来歙又攻之⑤,擒隗嚣子纯⑥,陇右平⑦。

【注释】

①“渭水又东”几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有参错……当作渭水又东,三府谷水注之,水出落门西山东流,方合。”译文从之。三谷水,一作三府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南峪河出宁远县(今甘肃武山县)东南山,盖即此谷水矣。”

②落门聚:古代聚落名。即今甘肃武山县东三十里洛门镇。

③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东汉初将领。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为人谦退不伐。

④建武十年:34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⑤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初将领。

⑥擒隗嚣子纯:事见《后汉书·隗嚣传》:“明年,来歙、耿弇、盖延等攻破落门,周宗、行巡、苟宇、赵恢等将纯降。”

⑦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三府谷水注入。三府谷水源出落门西山,往东流。三水合为一流后,往东北注入渭水。水边有个落门聚。从前冯异攻打落门,没有攻下就死了。建武十年,来歙又去攻打,俘获隗嚣的儿子隗纯,平定了陇右。

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注①: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②。

【注释】

①六水:指武阳溪水、土门谷水、温谷水、故城溪水、闾里溪水、黑水六条河流。《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六水当在今伏羌县(今甘肃甘谷)西。”

②冀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渭水盖于此入冀县(今甘肃甘谷东),故谓之冀川。”

【译文】

渭水从落门往东流到黑水峡,左右两边有六条水注入:左边有武阳溪水,稍东又接纳了土门谷水,两条水都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边则有温谷水,稍东有故城溪水,稍东有闾里溪水—又名习溪,稍东有黑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东流出黑水峡,流过冀川。

又东过冀县北①,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②,南北十一水注之③。北则温谷水④,导平襄县南山温溪⑤,东北流迳平襄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⑥。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⑦。梗津渠⑧,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牛谷水⑨,南入渭水。

【注释】

①冀县:春秋秦置。治所在今甘肃甘谷东。秦始皇时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东汉移天水郡治此。永平十七年(74)为汉阳郡治。

②岑峡:当在今甘肃甘谷一带。

③十一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下所叙渭北二水,渭南九水,综计十一水。”

④温谷水:即今甘肃通渭南牛谷河。

⑤平襄县:西汉置,天水郡治。治所在今甘肃通渭。东汉属汉阳郡。北魏废。温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华川水,出通渭县(今甘肃通渭)北山上。源有二:其西源曰悠江水,屈曲东南流,与《注》文合,即所指温谷水之源也。”

⑥三堆:《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三堆无考。当在今通渭县北。”

⑦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一作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川。《水经注疏》:“戴(震)删而字,又改入作历。会贞按:上称渭水入新阳川,即其辞例,戴独以此入字为讹而改之,何耶?”

⑧梗津渠:《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此处有脱字。全(祖望)移梗津渠三字于冬则辍流下。”译文据改。

⑨牛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当在今伏羌县(今甘肃甘谷)东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冀县北边,

渭水从黑水峡到岑峡之间,南北两边共有十一条水注入。北面有温谷水,导源于平襄县南山的温溪,往东北流经平襄县老城南边。平襄就是旧时的襄戎邑,王莽时称为平相。此水往南流过三堆南。又东流南转,流入黄槐川。冬季水道梗塞不畅而断流,春夏水大时才能畅通,注入渭水。接着是牛谷水,南流注入渭水。

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①。山在梧中聚②,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③,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着崖胁,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攻死囚⑤,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仙君,党与漫广⑥,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余人⑦。信而有征矣。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⑧,县之⑨,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镇戎,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⑩,改曰汉阳郡⑪,城,即隗嚣称西伯所居也⑫。后汉马超之围冀也⑬,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⑭,将告急夏侯渊⑮,为超所擒,令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方至。咸称万岁。超怒,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乎?遂杀之。渭水又东合冀水⑯,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

【注释】

①朱圉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典》:上邽县有朱圉山,俗名白岩山。《元和志》:朱圉山在伏羌县西南六十里。阎若璩曰:余曾亲经朱圉山。在今伏羌县(今甘肃甘谷)西南三十里,山色带红。”

②梧中聚:古乡聚名。在今甘肃甘谷南。

③鸿嘉三年:前18年。鸿嘉,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前20—前17)。

④天水:即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东汉十七年(74)改为汉阳郡,并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冀南山:《汉书》颜师古注:“天水之冀县南山也。”

⑤广汉:此处未详是广汉县还是广汉郡。钳子:指受钳刑(古刑罚名。以铁器钳束人的颈项、手、足)者。

⑥漫广:一作浸广。逐渐扩展蔓延。

⑦自归:自首,自行投案。以上事见《汉书·五行志上》。

⑧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不详。冀戎:春秋时西戎之一。在今甘肃甘谷。

⑨县之:在此设县。

⑩永平十七年:74年。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⑪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⑫隗嚣称西伯所居:《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伏羌下:县城本秦冀县也,隗嚣称西伯,都此。”

⑬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马腾之子。为偏将军,领父马腾部曲,进军至潼关,与曹操战,败奔汉中,后归刘备。累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⑭凉州别驾:凉州佐吏名。凉州,西汉元封五年(前106)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阎伯俭:即阎温,字伯俭。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潜:行于水底。

⑮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曹操部将。

⑯冀水:与下文浊谷水、当里溪水、托里水、渠谷水、黄土川水六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在今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北。”

【译文】

南面有长堑谷水,稍东有安蒲溪水,稍东有衣谷水,都发源于南方的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敲自会发响,鼓响就有战事。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行发响,声音隐隐有如雷鸣,响了一阵才停止。这声音一直传到平襄,远达二百四十里,连野鸡都叫起来。大石长一丈三尺,宽度和厚度约略相等。它搁在悬崖裂隙间,离地百余丈,民间俗称石鼓,石鼓发声就有战事。那年广汉钳子攻打监狱,劫走死刑犯,盗窃武器库里的兵器,劫掠官民。他身穿绣花衣服,自称仙君,党羽众多,次年冬天被正法,自首的有三千余人。可见传说不但可信,而且确实应验了。渭水往北流经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讨伐冀戎,在那里设县,这里也是旧时天水郡的治所。王莽时改郡名为镇戎,县名叫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名为汉阳郡;郡城就是隗嚣自封为西伯时所居的地方。后汉时马超围攻冀城,凉州别驾阎伯俭潜水出去,打算去向夏侯渊告急,结果被马超俘获,要他回去报告城已无人救援。伯俭说:大军正要来到。大家都欢呼庆贺。马超发怒责骂他。伯俭说:您想叫长者口出不义的话吗?于是马超就把他杀了。渭水又往东流,与冀水汇合。冀水发源于冀谷。稍东有浊谷水,稍东有当里溪水,稍东有托里水,稍东有渠谷水,稍东有黄土川水—诸水都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冀城东,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①,迳新阳下城南②。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③,东北入渭水。

【注释】

①新阳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渭水至此与新阳城近,故谓之新阳川。”

②新阳下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下当有故。曹魏置新阳县,属天水郡,晋因,后废。在今秦安县(今甘肃秦安)西南。”

③溪谷、赤蒿二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北。”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出岑峡,进入新阳川,流经新阳下故城南。发源于南山的溪谷水和赤蒿水,往东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①,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右迳瓦亭南②。隗嚣闻略阳陷③,使牛邯守瓦亭④,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北,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⑤。西南流迳清宾溪北,又西南,与黑水合⑥。水出黑城北⑦,西南迳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⑧。水东北出陇垂⑨,西南流历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⑩,又西南入瓦亭水。又有水⑪,自西来会,世谓之鹿角口。

【注释】

①新阳崖水:即今宁夏隆德境之渝河。

②瓦亭:在今宁夏西吉东南。

③略阳:古城名。在今甘肃秦安境。

④牛邯:字孺卿。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后汉初官吏。

⑤瓦亭川:亦名苦水河、武延川。即今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之葫芦河。

⑥黑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即今苦水河之上源,出固原州(今宁夏固原)西。”

⑦黑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当在今固原州西南。”

⑧莫吾南川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即今苦水河源之东一水。”

⑨陇垂:陇山之北垂。

⑩悬镜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悬镜峡与阿阳县(今甘肃静宁西南)近,当在阿阳县地。”

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静宁州(今甘肃静宁)西北有一水,东南流入苦水河,盖即水也。”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新阳崖水—就是陇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陇山。水往西流,右边流经瓦亭南。隗嚣听说略阳失守,就派牛邯去守瓦亭,就是此亭。另一条水也发源于陇山,往东南流经瓦亭北面,又往西南流,汇合为一水,叫瓦亭川。瓦亭川往西南流经清宾溪北面,又往西南流,与黑水汇合。黑水发源于黑城北面,往西南流经黑城西面,往西南流,有莫吾南川水注入。莫吾南川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陇垂,往西南流过黑城,往南注入黑水。黑水往西南流出悬镜峡,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又有水从西边流来相汇合,人们把汇流处称为鹿角口。

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①。中平元年②,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③,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④,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⑤。水源延发东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⑥,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⑦,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⑧。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⑨,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⑩。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入成纪水,东南入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⑪。水东出大陇山⑫,西迳受渠亭北⑬,又西南入瓦亭水。

【注释】

①阿阳县: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静宁西南。东汉属汉阳郡。西晋废。北魏复置,属略阳郡。

②中平元年:184年。中平,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84—189)。

③北地:即北地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西峰区东境)。西汉移治马领县(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又移治富平县(今宁夏吴忠西南)。东汉末废。羌胡:本指我国古代羌族和匈奴族,后泛称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边章:东汉凉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

④汉阳长史:汉阳郡太守府属吏之长。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瓜州西南)人。东汉末官吏。

⑤燕无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甜水河出隆德县(今宁夏西吉东南)东,西南入苦水河,盖即燕无水也。”

⑥左会方城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下不叙方城川水所出,有脱文。”

⑦成纪县: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今在甘肃静宁西南治平乡、南河西岸刘河村东南古城。东汉属汉阳郡。晋仍属天水郡。北魏废。

⑧长离水:即今甘肃东南渭水支流胡芦河。

⑨当亭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即今仁当川,出静宁州(今甘肃静宁)西南。”

⑩帝太皞(hào)庖牺:即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东夷族部落酋长。风姓之祖。相传伏羲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所生之处:《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成纪,刘昭《注》引《帝王世纪》,庖牺氏生于成纪。”

⑪受渠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当即今乐正水,故庄浪县(今甘肃庄浪)东北。”

⑫大陇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大陇山在陇城县(今甘肃秦安)东一百里。”

⑬受渠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当在故庄浪县西南。”

【译文】

瓦亭水又往南流,经过阿阳县老城东边。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犯陇右,汉阳长史盖勋驻兵于阿阳,抵抗敌兵,就是此城。瓦亭水又往南流,与燕无水汇合。燕无水发源于东山,往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左边与方城川汇合……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南流,经过成纪县东边,流过长离川,称为长离水。右边与成纪水汇合。成纪水发源于西北的当亭川,向东流出破石峡,水流就断了。旧水道东经成纪县,古代帝王太皞庖牺就降生在这里。汉时立为天水郡。成纪县是王莽时阿阳郡的治所。又往东,地下的伏流又冒出来了,通入成纪水,往东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东南流,与受渠水汇合。受渠水发源于东方的大陇山,往西流经受渠亭北边,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①。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②。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③。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长旧传④,此当是数百年骸矣。

【注释】

①僵人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故庄浪县(今甘肃庄浪)西南。”

②岫壑:山谷。

③劣:仅仅。

④长旧:长辈和老人。

【译文】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穿过僵人峡。路旁岩上一个山洞里有人死后成为僵尸,所以峡谷以僵人为名。下马一直朝山洞攀登百余仞,石径弯弯曲曲,勉强可容一人通行。僵尸倚着洞壁,尸骸还完好,只是没有皮肤头发而已。访问在水边居住的人,说是乡中老人小时就已听长辈说起过,那么僵尸应当是数百年前的骸骨了。

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①。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②,左则閤川水入焉③。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④,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⑤,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⑥,埿渠水出南山,北迳埿峡北入城。建武八年⑦,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⑧,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⑨,自安民县之杨城⑩。元始二年⑪,平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县⑫,起官寺市里⑬。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⑭。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⑮。川水西得白杨泉⑯,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⑰。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⑱。水源东导陇山,西迳水洛亭⑲,西南流,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迳犊奴川,又西迳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迳石门峡⑳,谓之石门水(21),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

【注释】

①略阳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水曰马落川,出华亭县(今甘肃华亭)西南,山有二源,其北源盖即《注》所指之水也。”陈桥驿按,《水经注》记叙了许多瀑布。在现代自然地理学上,瀑布形成有几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河流的溯源侵蚀。任何河流都有溯源侵蚀的现象,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假使遇到坚硬的岩层,就会造成落差。这种坚硬的岩层,在地貌学上称为“造瀑层”。有时,造瀑层漫长延伸,通过造瀑层的所有河流,都有在同一区位上出现瀑布的现象。此处,略阳川水的支流如石鲁水、破社谷水等,都在同一造瀑层形成的瀑布线上,所以均“扬波北注”。“扬波”是郦氏对瀑布的别称。“扬波”当然不是平流,是大小不同的瀑布。

②单溪西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句指略阳川,对左之閤川水言则为右,其西流无他水入之,故云单溪西注。”

③閤川水:一作阁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马落河之南源,西北流与北源合,当即阁水也。”

④石鲁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之东北,有一小水,西北入马落河,疑即石鲁水也。”

⑤破社谷水:与下文平相谷水、金里谷水、南室水、蹄谷水五水当在今甘肃秦安东北。

⑥略阳道:战国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西汉属天水郡。东汉改为略阳县。

⑦建武八年:32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⑧祭(zhài)遵:字弟孙。颍川颍阳(河南许昌)人。东汉将领。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尽与士卒,家无余财。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忠:东汉初人。朱宠:字仲威。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大臣。

⑨卤:通“橹”。大盾。

⑩安民县:西汉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华亭驻地东华镇。之:到达。

⑪元始二年:2年。元始,西汉平帝刘衎的年号(1—5)。

⑫安定:即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东汉属凉州,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东南)。

⑬官寺:官署,衙署。

⑭“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几句:事见《后汉书·来歙传》:“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与《水经注》记载略有差异。番须,即番须口。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五十里。回中,即回中道,是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南起千河河谷,北出萧关抵清水河谷,途中经古回中宫。嚣,指隗嚣。金梁,隗嚣部将,守卫略阳。其余不详。西城,即西城县。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之北。东汉为西城郡治。

⑮堨(è):筑堨截水。

⑯白杨泉:与下文蒲谷水、蒲谷西川、龙尾溪水,当在今甘肃秦安东北。

⑰飞清:郦道元自造新词,表示“灵飞的清流”。《水经注》中多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夷水注》,激素飞清,其辞例也。”

⑱水洛口:《水经注疏》:“今水洛川出故庄浪县(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山。”

⑲水洛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故庄浪县东南。”

⑳石门峡:今谓之石门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明一统志》,峡在静宁州(今甘肃静宁)南一百五十里,山石如门,其路斩绝,即陇山北垂也。”

(21)石门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明志》:静宁州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门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阳川。”

【译文】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与略阳川水汇合。略阳川水发源于陇山香谷西,往西流,右边有单溪往西注入,左边有閤川水流进来。水又往西流,经蒲池郊,发源于东南方石鲁溪的石鲁水,往西北注入。水又往西流经略阳川,往西流接纳了破社谷水,稍西又接纳了平相谷水,又西接纳了金里谷水,又西接纳了南室水,又西接纳了蹄谷水—诸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到略阳城东,扬波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流,经过略阳道老城北面,埿渠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埿峡北面,流入城中。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部下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率领二千人,都持着兵器,从安民县去到杨城。安民县是元始二年,平帝撤废安定滹沱苑后所立,修建了官署和街市里巷。他们从番须、回中砍掉树木,开辟了一条到略阳的山路,对隗嚣的守将金梁等发起夜袭,把他们都杀了,占领了此城。隗嚣听说略阳失陷就调动了所有的军队去进攻来歙,并决水灌城。光武帝亲自领兵去援救,隗嚣逃往西城,世祖与来歙在此会师。埿渠水从城北注入川中,一水分成两条,大概就是隗嚣拦河引水淹略阳城时形成的。川水往西流,接纳了白杨泉,又往西流,接纳了蒲谷水,又往西流,接纳了蒲谷西川,又往西流,接纳了龙尾溪水,与蒲谷水汇合。诸水都发源于南山,清流飞溅,往北注入川水。川水又往西南流,在水洛口与水洛川汇合。此水源出东方的陇山,西经水洛亭,往西南流,又到犊奴水口与犊奴水汇合。此水发源于陇山,往西流过犊奴川,又往西流经水洛亭南,往西北注入川水,乱流往西南经过石门峡,称为石门水,往西南注入略阳川。略阳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①,石宕水注之②。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③。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迳显亲县故城东南④,汉封大鸿胪窦固为侯国⑤。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瓦亭水。又东南合安夷川口⑥。水源东出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与东阳川水会⑦,谓之取阳交⑧。又西得何宕川水⑨,又西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迳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⑩,又东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谷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又东南出新阳峡⑪,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注于渭也。

【注释】

①显亲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秦安县(今甘肃秦安)西北二十里有黑龙山,下瞰锁峡,带陇水,即显亲峡也。”

②石宕水:一作石岩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阳兀川,出秦安县西北山。”

③三皇:我国传说中的上古三帝王。一说为伏羲、神农与黄帝,一说为伏羲、女娲与神农。

④显亲县:东汉建武八年(32)置,封窦融弟友为显亲侯,属汉阳郡。治所在今甘肃秦安西北叶堡乡金城里。后魏属天水郡。

⑤大鸿胪:官名。掌管少数民族接待、交往及诸侯王入朝迎送、朝会、封授等礼仪事务。窦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好览书传,喜兵法。按窦固是窦友的儿子,袭封显亲侯。

⑥安夷川:《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出今秦安县东山。”

⑦东阳川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秦安县东。”

⑧取阳交:夷水川与东阳川水交汇处的地名。当在今甘肃秦安一带。交,即水流交汇处地名的通名。《水经注》中多有,还如“广阳交”“担潭交”“浍交”“广香交”等。

⑨何宕川水:与罗汉水当在今甘肃秦安一带。

⑩大华谷水:与折里溪水、六谷水等当在今甘肃秦安南。

⑪新阳峡:当在今甘肃秦安一带。

【译文】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出显亲峡,有石宕水注入。石宕水发源于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以后有女娲,与神农合称三皇。水往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显亲县老城东南,汉时将该县封给大鸿胪窦固,立为侯国。从石宕以下,接着有虾蟆溪水,接着有金黑水,接着又有宜都溪水,都是从左右两边流来,参差地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东南流,和安夷水汇合于安夷川口。此水源出东边的胡谷,往西北流经夷水川,与东阳川水汇合,汇流处叫取阳交。又往西流,汇合了何宕川水,又往西流,汇合了罗汉水—两条水都从东北流来,往西南注入夷水。夷水又往西流过显亲县南,往西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大华谷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折里溪水;又往东流,接纳了六谷水—诸水都发源于附近峡谷的急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往东南流出新阳峡,两边崖岸陡峭如壁,水流经过其间,称为新阳崖水,又往东南注入渭水。

又东过上邽县①,

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②,流迳固岭东北③,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④,带佩众溪⑤,南流注于渭。

【注释】

①上邽(guī)县:秦改邽县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天水。东汉属汉阳郡。

②邽山:一作封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北。《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盖本汉陇西郡之上邽县,后魏避其主珪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从新制书之。”

③固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固岭无考,当在邽山之东。”

④兰渠川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三阳川出秦州(今甘肃天水)之北,东南流入渭,当即兰渠川水也。”

⑤带佩:引纳,接纳。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上邽县,

渭水往东流,经过上邽县北面的邽山北麓,流经固岭东北,往东南流,有发源于北山的兰渠川水,带同诸溪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①。《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寔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②。

【注释】

①神涧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秦州东北。”

②罹(lí):遭受,蒙受。

【译文】

渭水往东南流,与神涧水汇合。就是《开山图》所谓的灵泉池,俗名万石湾,深不可测,非常灵异,先后有不少游人在这里淹死。

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①。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

【注释】

①历泉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在今秦州东北。”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历泉水。历泉水发源于北边的历泉溪,往东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①,又南得藉水口②。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③,即当亭县治也④。左则当亭水⑤,右则曾席水注之。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⑥,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⑦。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藉水又东北迳上邽县,左佩四水:东会占溪水⑧,次东有大鲁谷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⑨,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藉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⑩,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⑪。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⑫,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⑬,咸归于藉。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⑭,又东迳上邽城南,得覈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⑮。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迳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国也⑯。秦武公十年伐邽⑰,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⑱,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⑲,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⑳。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阳谷水(21),又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东合段溪水(22)。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

【注释】

①桥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秦州东。”

②藉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鉴》魏甘露元年、晋义熙十二年,《注》引此文作籍水。《通典》亦作籍水。今图志并作藉水,源出秦州西南嶓冢山。”一名洋水。在今甘肃天水南。源出天水西界,东流入渭水。

③当亭川:在今甘肃甘谷西南约四十里。

④当亭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甘谷西南约四十里。

⑤当亭水:与下文曾席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在今秦州西南。”

⑥二源合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秦州西有关字水。出关字岭,东流。一水自左出山来会,盖即大弁水二源也。”

⑦竹岭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通鉴》注,上邽西南有南山竹岭。水出今秦州西南。”

⑧占溪水:与下文大鲁谷水、小鲁谷水、杨反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四水当在今秦州左右。”

⑨乱石溪水:与下文木门谷水、罗城溪水、山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四水在今秦州西南。胡三省曰:木门去今天水县十里。《方舆纪要》,木门谷在秦州西南九十里。”

⑩黄瓜县: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置,为汉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南约七十里。

⑪清溪、白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清溪、白水、大旱等水亦在秦州西南矣。”

⑫委漾:曲折荡漾。

⑬赤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⑭毛泉谷水:与下文核泉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东南。”

⑮濛水:洋水支流。在今甘肃天水境。

⑯邽戎国:即春秋时邽戎邑。在今甘肃天水。后置上邽县。

⑰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不详。

⑱五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所谓五城者,盖东、西、南、北、中也。”

⑲元鼎三年:前114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⑳《诗》所谓西戎板屋:《水经注疏》:“按:《诗·秦风·小戎》有‘在其板屋’。《毛传》曰:‘西戎板屋。’《注》用《毛传》,非《诗》语也。”

(21)阳谷水:与下文宕谷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当在今秦州西南。”

(22)段溪水:一作段谷水。在今甘肃天水东南。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出桥亭西边,又往南流,在藉水口与藉水汇合。藉水发源于西山,成百条山涧水淙淙流泻,汇集成一条山溪,往东流经当亭川,当亭县的治所就在这里。左边有当亭水,右边有曾席水注入。又往东流,与大弁川水汇合。川水发源于西山,二源汇合后,东经大弁川,往东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东南流,与竹岭水汇合。竹岭水发源于南山竹岭,二源同流,往东北注入藉水。藉水又往东北流经上邽县,左边流来四条水:东边先汇合了占溪水,稍东有大鲁谷水,稍东是小鲁谷水,稍东有杨反谷水。诸水都从北山流来,注入藉水。藉水右边也流来四条水:在竹岭东,汇合了乱石溪水,稍东有木门谷水,稍东有罗城溪水,稍东有山谷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东流,有黄瓜水注入。黄瓜水发源于黄瓜西谷,往东流经黄瓜县北;又往东流,清溪和白水从左右两边注入。又往东北流,大旱谷水发源于南边的旱溪,经山涧北流,溪流逶迤长流,一同注入黄瓜水。黄瓜水又往东北流,穿过赤谷,都汇集于藉水。藉水又往东流,接纳了毛泉谷水,又往东流经上邽城南,接纳了覈泉水。两条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就是洋水。北有濛水注入。濛水发源于上邽县西北的邽山,两边汇合了许多涧水,汇集成为溪流,东流南转,流经上邽县老城西,傍着城边往南流出上邽县境。上邽就是古时的邽戎国。秦武公十年伐邽,设置为县,是旧天水郡的治所。这里有五城相连接,北城中有湖水,湖中曾出现过白龙,随着就是一阵风雨,所以汉武帝元鼎三年,把它改名为天水郡。郡中乡间的民房都用木板盖成,就是《毛传》里的所谓西戎板屋。濛水又南流注入藉水。《山海经》说:邽山,濛水就发源于这里,南流注入洋水。指的就是此水。藉水又往东流,接纳了阳谷水,又接纳了宕谷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段溪水。段溪水发源于西南方的马门溪,往东北流,汇合于藉水。藉水又往东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历桥亭南,而迳绵诸县东①,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②,众川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③,与小祗、大祗二水合④。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泻注。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⑤。东亭水又西,右则暵沟水⑥,次西得麹谷水,水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东亭川水右则温谷水出小陇山⑦。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⑧,西南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⑨。水导源东北陇山⑩,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⑪,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故城东⑫,王莽之识睦县矣。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⑬。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⑭,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⑮,秦仲所封也⑯,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⑰,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⑱,合而西南流,迳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⑲,迳六槃口⑳,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21)。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水星会(22),谓之小羌水。西南流,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23)。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东南有长思水(24)。北出长思溪,南入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诸道故城北(25),东南入清水。清水东南注渭。

【注释】

①绵诸县:北魏置,属略阳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麦积区社棠镇。

②小陇山:即今甘肃华亭、清水县及陕西陇县境之陇山。

③东亭水:即今甘肃清水县牛头河,西南流至天水境入渭水。

④小祗、大祗:与下文南神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水在东亭水之左。”

⑤“又有埋蒲水”几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三水(埋蒲水、二川)在东亭水之右,今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东北有白沙河,盖二水之一也。”

⑥暵(hàn)沟水:与下文麹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清水县东有濛河、阎家河,西北注浊水河,似即此二水。但今二河下流合注,与此二水分注不同。则阎家河为大,盖即暵沟水。麹谷水当在其西也。”

⑦温谷水:即今甘肃通渭南牛谷河。下游今名散洛河。

⑧莎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出今清水县东北山。”

⑨清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曰集翅河,出清水县东北山。”

⑩陇山:即陇坻。在今陕西陇县、宝鸡与甘肃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

⑪细野峡:与下文清池谷,《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峡及谷当在今清水县北。”

⑫清水县: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北。东汉废。西晋复置,属略阳郡。北魏为清水郡治。

⑬秦水:即今甘肃清水县北后川河。

⑭秦谷:今后川河上游谷地。

⑮秦亭:即秦邑。一作秦城。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

⑯秦仲:西周时嬴姓部落首领。一作非子。《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史记》《汉志》皆以为非子事。《史记》,周孝王使非子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秦嬴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为非子曾孙。《汉志》,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云云。秦仲当宣王时,去孝王远矣。”

⑰降陇县:即陇县。西汉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汉改属汉阳郡。西晋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陇县称降陇,与《河水注》之狄道称降狄道同。”

⑱自亥、松多二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水当在今清水县北。”

⑲陇川:当在今甘肃清水县境内。

⑳六槃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清水县西北。”

(21)羌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羌水及所受数水,当在今清水、秦安二县之间。”

(22)水星会:《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言泉水涌出,奔赴如流星也。”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句有讹误。”

(23)绵诸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当出今秦川(今甘肃天水)东北境。”

(24)长思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水在绵诸水之左。”

(25)绵诸道:西汉改绵诸之戎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麦积区社棠镇。东汉废。北魏改置绵诸县。

【译文】

渭水又经过桥亭南,流经绵诸县东边,与东亭水汇合,又称桥水,清水或者也是通称。水源出自东方的小陇山,诸涧流泻,合成一水,往西流入东亭川,就是东亭水,与小祗、大祗两条水汇合。又往西北流,接纳了南神谷水。这三条水都发源于东南方,参差错落地流泻着。又有埋蒲水,带着侧翼的两条川流,与延水一同往西南注入东亭水。东亭水又往西流,右边有暵沟水,稍西又有麹谷水,发源于东南方,二溪都往西北流,注入东亭川。东亭川水的右边,有温谷水发源于小陇山。又西,有莎谷水发源于南山莎溪,往西南注入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往西流,在清水口与清水汇合。清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陇山,两个源头齐发,往西南流出陇口,汇合成为一条水,往西南流经细野峡,流过清池谷,又流过清水县老城东,这就是王莽时的识睦县。水往西南流,与东亭川汇合,自此以下也通称为清水了。又流经清水城南边,又往西流与秦水汇合。秦水发源于东北大陇山的秦谷,两个源头齐发,经过三泉汇合成一条,流过秦川。秦川旧时有秦亭,是秦仲所封的地方,秦的国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秦水往西流过降陇县老城南边,又往西南流,与发源于陇山的自亥水和松多水汇合,往西南流过降陇城北面,又往西南注入秦水。秦水又往西南流,穿过陇川,流经六槃口,流过清水城,往西南注入清水。清水上下游一带都叫秦川。又往西流,有羌水注入。羌水就发源于羌谷,接纳了众多的涧水,汇合成一条溪流。水星会,称为小羌水。羌水往西南流,左有长谷水往西南注入,右有东部水往东南注入。羌水又往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西南流,在绵诸水口与绵诸水汇合。绵诸水发源于西北的绵诸溪,往东南流,与长思水汇合。长思水发源于北方的长思溪,南流注入绵诸水。又往东南流经绵诸道老城北边,往东南注入清水。清水往东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①。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②。水出东南横谷,西北迳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③。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④,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⑤。皇甫谧云⑥:生寿丘⑦,丘在鲁东门北⑧。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泾谷水。泾谷水又西北,白城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⑨。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⑩,即是亭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

【注释】

①泾谷水:即今甘肃天水东南永川河。源出麦积山,北流入渭水。

②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横水、白娥、白城等水,今皆无可考矣。”

③轩辕谷水:在今甘肃天水。

④南安姚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此南安姚瞻,盖其族人。”

⑤上邽城:在今甘肃天水。轩辕谷:在今甘肃天水东。

⑥皇甫谧:字士安。著有《帝王世纪》。

⑦寿丘:在今山东曲阜东北。

⑧丘在鲁东门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续汉志》鲁县,刘《注》引《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之北。”

⑨董亭:在今甘肃武山县南。

⑩杨难当:世居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南北朝时氐族首领。保宗:杨难当兄氐王杨玄的次子。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汇合了泾谷水。泾谷水发源于西南方的泾谷之山,往东北流,与横水汇合。横水发源于东南方的横谷,往西北流经横水圹,又往西北流,注入泾谷水。然后乱流往西北流出泾谷峡。又往西北流,有轩辕谷水注入。轩辕谷水发源于南山的轩辕溪。南安姚瞻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皇甫谧说:黄帝生于寿丘,丘在鲁东门北面。不知哪个说法正确。轩辕谷水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往西北流,有白城溪往东北流,白娥泉发源于它的西边,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往东北流过董亭下。杨难当派他哥哥的儿子保宗镇守董亭,就是此亭。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山海经》说:泾谷之山是泾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①。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②,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历大利③,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④,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⑤,往迳所由,故山原畎谷⑥,往往播其名焉。

【注释】

①伯阳谷水:在今甘肃天水。

②刑马之山:在今甘肃天水西约九十里。伯阳谷:在今甘肃天水东伯阳镇。

③大利:在今甘肃天水。

④伯阳城:在今甘肃天水伯阳镇。

⑤李耳西入: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李耳,姓李氏,名耳,字聃,一曰字伯阳。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⑥畎(quǎn)谷:溪流,河川。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有伯阳谷水注入。伯阳谷水发源于刑马之山的伯阳谷,往北流,有白水发源于东南的白水溪,往西北注入伯阳水。伯阳水又往西北穿过山谷,汇集诸涧水流,往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经大利,又往东南流,有苗谷水注入。苗谷水发源于南方的刑马山,往北流经平作,西北流经苗谷,折向东边流经伯阳城南,称为伯阳川。李耳西行,沿途所经的山峰、原野、溪流,往往都留有他的名字。

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①:左则伯阳东溪水注之②,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黄杜东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明谷水③,次东得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溪水,次东有钳岩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

【注释】

①雁次:像群雁飞行的次序一样。

②伯阳东溪水:与下文望松水、毛六溪水、皮周谷水、黄杜东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五水当在今秦州之东,今有段峪河,去伯阳城稍远,疑即望松水,伯阳东溪与伯阳川近,当在其西,毛六、皮周二水则当在其东。今大震关西南有一水,南入渭。陇西南入渭之水始于此,当即黄杜东溪也。”

③明谷水:一作胡谷水。与下文丘谷水、丘谷东溪水、钳岩谷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四水当在今秦州东南,胡谷、邱谷、邱谷东溪,皆当在今黄交峪水之西。黄交峪水东北入渭,陇西北入渭之水始于此,盖即钳岩谷水也。”

【译文】

渭水往东南流,许多河流带着滚滚的波浪奔泻,依次潺潺注入:左边先有伯阳东溪水注入,稍东有望松水,稍东有毛六溪水,稍东有皮周谷水,稍东有黄杜东溪水,诸水都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边有明谷水,稍东有丘谷水,稍东有丘谷东溪水,稍东有钳岩谷水,诸水都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出石门①,度小陇山,迳南由县南②,东与楚水合③。世所谓长蛇水,水出汧县之数历山也④。南流迳长蛇戍东。魏和平三年筑⑤,徙诸流民以遏陇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骃以是水为汧水焉⑥。渭水又东,汧、扞二水入焉⑦。余按诸地志⑧,汧水出汧县西北。阚骃《十三州志》与此同,复以汧水为龙鱼水⑨,盖以其津流迳通而更摄其通称矣⑩。渭水东入散关⑪。抱朴子《神仙传》曰⑫: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⑬,知真人将有西游者⑭,遇老子,强令之著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⑮,谓之《老子书》也。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云⑯: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当西⑰,乃要之途也⑱。皇甫士安《高士传》云⑲:老子为周柱下史⑳,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21),积八十余年,好无名接(22),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23),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然幽王失道(24),平王东迁(25),关以捍移(26),人以职徙,尹喜候气,非此明矣。往迳所由,兹焉或可。

【注释】

①石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金门山,在陇州(今陕西陇县)西南百里。两山对峙如门,渭水经其间,即此。”

②南由县:北魏孝明帝于南由谷口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香泉镇。

③楚水:即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西北金陵河。

④汧(qiān)县:周时为秦汧邑,襄公二年(前776)建都于此。春秋时秦宁公二年(前714)徙都平阳后置为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北魏改名汧阴县。

⑤和平三年:462年。和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460—465)。

⑥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汧(qiān)水:一作汧川。即今陕西西部渭河支流千河。

⑦扞水:具体不详。

⑧地志:专记地理情况的书,如《太康三年地志》等。

⑨龙鱼水:亦称龙鱼川。今陕西陇县西千河上源北河。

⑩更摄:相互摄取。

⑪散关:亦称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孔道,扼川、陕交通咽喉,为古代军事要地。

⑫抱朴子:即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学家。著《抱朴子》《神仙传》等。《神仙传》:葛洪所著志怪小说集。

⑬关令:掌边界关卡的小官。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沿边界交通要道均设关置卡,以关令掌之,亦称关尹,稽查过往行旅。尹喜:人名。当时任散关的关令,好道之士。候气:占验阴阳、云气等变化。

⑭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成仙之人。

⑮《道》《德》二经:《道经》和《德经》,合称《道德经》,亦称《老子》,即下文之《老子书》。

⑯干宝: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搜神记》:干宝有感于生死之事,采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撰成,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⑰当西:将要到西方去。

⑱要:后来写作“腰”。拦截,拦阻。

⑲皇甫士安:即皇甫谧。《高士传》:撰辑自唐尧至三国时期高节之士九十六人的事迹。

⑳柱下史:周、秦史官,因常在殿柱之下主四方文书,故名。

(21)藏室史:周代掌管图籍的史官。亦称守藏史。

(22)好无名接:《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按《高士传》云,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全(祖望)云:四字疑。”

(23)周景王十年:前535年。

(24)幽王:姓姬,名宫涅。周宣王之子。嬖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被犬戎追杀于骊山。

(25)平王:姓姬,名宜臼。周幽王之子。东迁:指前770年,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东周始此。

(26)关以捍移:关塞因所守卫疆域的改变而改变。捍,捍卫,抵御。移,改变。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从石门流出,流过小陇山,流经南由县南边,往东与楚水汇合。楚水,世人称之为长蛇水,发源于汧县数历山。往南流过长蛇戍东。这个长蛇戍是魏和平三年所筑,把流民迁到这里,以阻挡陇寇的进犯。楚水又往南流,注入渭水。阚骃以为这条水就是汧水。渭水又往东流,有汧水和扞水注入。我查考各种地理书籍,汧水发源于汧县西北。阚骃《十三州志》也持同样的说法,又以为汧水就是龙鱼水,都是因诸水干流、支流相通,于是就兼有通称了。渭水往东流,进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说:老子西行出关,关令尹喜望气,知道将有真人西游,碰到老子,就留住他非要他著书。李耳不得已,为他著了《道》《德》二经,称为《老子书》。那里还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说:老子将西行入关,关令尹喜是个好道的人,看到真人要来西方了,于是就在路上强留住他。皇甫士安《高士传》说:老子在周朝做柱下史的官,到周衰微以后,就借做官而隐居。他在周做藏室史一连八十余年,好无名接,世人都不知道他是真人。到周景王十年,孔子刚十七岁,就往周去见老聃。但幽王无道,平王东迁,关址因所守卫疆域的改变而改变了,人也因职务的关系而调动了,尹喜望气显然不在这里。但老子经过这里倒还是可能的。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①,俗以为散关城,非也。褚先生乃曰②:武功③,扶风西界小邑也④。蜀口栈道近山⑤,无他豪,易高者是也。

【注释】

①西武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盖武功(今陕西眉县)别城……当在今宝鸡县(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西南。”

②褚先生:指褚少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后期史学家、经学家。据《汉书》的记载,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数篇,褚少孙做了补充、修葺的工作。

③武功:即武功县。战国秦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

④扶风:即右扶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

⑤蜀口栈道近山:《史记》作“谷口蜀栈道近山”,张守节正义:“骆谷间在雍州之盩厔县西南二十里,开骆谷道以通梁州也。按:行谷有栈道也。”译文据改。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西武功北,民间叫散关城,却弄错了。褚少孙先生于是说:武功是扶风西部边境的小城。谷口蜀栈道近处的山峰,再也没有别的大山比它们更高的了。

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①,北迳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②,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县有怒特祠。《列异传》曰③: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④。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⑤,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⑥?乃默无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斫以灰跋,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

【注释】

①周道谷:今陕西宝鸡陈仓故道谷地。

②武都:即武都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西晋复置武都郡,愍帝末没入杨氐。故道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南。汉属武都郡。晋永嘉后废。

③《列异传》:书名。志怪小说集。多为鬼神妖怪故事。

④神本南山大梓:意思是说,神灵本是南山的大梓树成精。

⑤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年。秦文公,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⑥赤灰跋于子,何如:《太平御览》引此作:“赭衣灰坋,子如之何?”意思是说,穿上红衣,用灰喷洒你,你会怎么样呢?跋,用同“泼”。喷洒,散洒。

【译文】

渭水又与扜水汇合。扜水发源于周道谷,往北流过武都故道县老城西,王莽时改名为善治。故道县有怒特祠。《列异传》说: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说是祠中神原是南山的大梓树。从前秦文公二十七年砍过这棵大树,但树上伤口随砍随合。于是秦文公派了四十人持斧去砍,还是砍不断。有个人砍得筋疲力尽,脚受了伤,走不动了,就躺在树下,听到鬼和树神在谈话。一个问道:这一仗打得够累了吧?一个说:够累的了。又说:秦公一定会干到底,不肯就此罢休的。一个回答道:他又能把我怎样呢?又问道:穿上红衣,用灰喷洒你,你会怎么样呢?树神于是沉默无言了。躺在树下的人把听到的话报告文公,文公就叫伐木人都穿上红衣,一边砍,一边拿灰泼洒,树就被砍断了,变成一条牛跳到水里去,所以秦给树神立祠。扜水又往东北流过大散关,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右合南山五溪水①,夹涧流注之。

【注释】

①五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五溪当在今宝鸡县东南。今有清水河,东北入渭,盖五水之一。”

【译文】

渭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南山五溪水。溪水在山涧两边奔流,注入渭水。

又东过陈仓县西①,

县有陈仓山②,山上有陈宝鸡鸣祠。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③,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若雷④,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⑤。有羽阳宫⑥,秦武王起⑦。应劭曰:县氏陈山⑧。姚睦曰⑨:黄帝都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曰⑩:伏牺生成纪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⑫。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⑬,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⑭,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⑮;昭以火射、连石拒之⑯。亮不利而还。今汧水对亮城⑰,是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⑱,东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⑲。其水上承斜水⑳。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曰(21):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22),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23),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注释】

①陈仓县: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渭水北岸。汉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

②陈仓山:亦名宝鸡山、鸡峰山。即今陕西宝鸡东南鸡峰山。

③伯阳:《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老子入关,当秦献公之世,见《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谓周太史儋也。孟康谓即老子,然断非文公时,则以《淯水注》作阳伯为是。盖陈仓人之名。”译文用阳伯。

④晖晖:形容雷声。

⑤上公、明星:即太白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钱坫曰,《说文解字》、甘氏《星经》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媊,居南斗,仓厉,天下祭之曰明星。”黄帝孙:具体不详。舜妻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御览》一百三十五引《尸子》曰:尧妻舜以娥、皇。皇、盲声相近。”冢祠:坟墓和祠堂。

⑥羽阳宫:宫名。秦武王时修建。在今陕西宝鸡东渭水北岸。

⑦秦武王:名荡。惠文王子。战国时秦国国君。

⑧县氏陈山:陈仓县因陈山而得名。

⑨姚睦:具体不详。《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上云南安姚瞻,此又云姚睦,未知即一人也,抑误字也?”

⑩荣氏《开山图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开山图》有荣氏注。”

⑪伏牺生成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续汉志》成纪,刘昭《注》引《帝王世纪》,庖牺氏生于成纪。”伏牺,即帝太皞(hào)。亦作庖牺、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东夷族部落酋长。

⑫非陈国所建:《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洧水注》引《帝王世纪》言,新郑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渠水注》,陈城,故陈国,伏羲都之,并实指陈城东北三十许里有羲城。此引姚、荣二说以为并都陈仓,广异闻耳。”

⑬魏明帝:指三国魏帝曹叡(ruì)。太原:即太原郡。战国秦置。治所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西汉文帝时改为国,寻复为郡。郝昭:字伯道。三国魏将领。诸葛亮围陈仓,昼夜相攻,郝昭拒之二十余日,不下。诸葛亮无计,引退。魏明帝诏嘉郝昭善守,赐爵列侯。筑陈仓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陈仓故城在宝鸡县东二十里。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所筑。”

⑭靳祥:《魏略》作靳详。曾受诸葛亮之命,劝说郝昭归降诸葛亮,无果。

⑮云梯:古代攻城时攀登城墙的长梯。冲车:古兵车名。用以冲城攻坚。

⑯火射:火箭。连石:《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

⑰对亮城:当在今陕西宝鸡。

⑱陈仓水:当为渭南之清水河。

⑲绥阳溪:当是今陕西陇县千河支流潘家湾白家河。

⑳斜水:亦名斜谷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水南岸支流桃川河、石头河。源出太白县西太白山,东北流至岐山县南入渭河。

(21)兄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效力孙吴。

(22)逻候:巡逻侦查的士兵。

(23)扳连:牵制,牵掣。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过陈仓县西,

陈仓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从前秦文公因听了阳伯的话而心动,到陈仓去打猎,就在山坡上得到一块宝石,颜色就像肝一样。他回来后把它当作宝物供奉起来,所以叫陈宝。石头是从东南方来的,光辉熠熠,声如雷鸣,野鸡也都叫起来,所以叫鸡鸣神。《地理志》说:有上公、明星、黄帝孙及舜妻盲的坟墓和祠堂。还有羽阳宫,是秦武王所建。应劭说:陈仓县因陈山而得名。姚睦说:黄帝建都于陈。说是就在这地方。荣氏《开山图注》说:伏牺生成纪,把治所迁到陈仓,陈仓并非陈国所建。魏明帝派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建成后,诸葛亮包围了此城。诸葛亮叫郝昭的老乡靳祥去游说他,但没有成功,于是就以数万的兵力去进攻郝昭的千余人,用云梯、冲车、地道攻城,向城上放箭;郝昭则用火射、连石来抵抗。诸葛亮失利,就退兵而回。现在汧水上的对亮城,就是诸葛亮与郝昭对抗的地方。陈仓水发源于陈仓山下,往东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往东流,与绥阳溪水汇合。溪水上游承接斜水。斜水从斜谷分流,注入绥阳溪,北流到陈仓,注入渭水。所以诸葛亮在《与兄瑾书》中说:有绥阳小谷,虽然山崖极其险峻,溪水纵横交错,行军有很大困难,但从前巡逻守望,来来往往,有要道通向谷内。现在派先头部队去修筑这条道路,逼向陈仓,就足以牵制敌人的兵势,使他们不能分兵东进了。

渭水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①。《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东观汉记》曰②: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③,船盘皆至郁夷、陈仓④,分部而进者也。汧水入焉。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⑤,决为弦蒲薮⑥。《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寔兼斯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嶂高险,不通轨辙⑦,故张衡《四愁诗》曰⑧: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⑨。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⑩,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⑪。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⑫,因遂都其地是也。又东历泽,乱流为一。右得白龙泉⑬。泉径五尺,源穴奋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⑭,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⑮,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汧山也。《国语》所谓虞矣⑯。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渀震荡⑰,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之为龙鱼川。汧水又东南迳隃麋县故城南⑱,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征⑲,而遁迹于斯。建武四年⑳,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21)。汧水东南历慈山(22),东南迳郁夷县平阳故城南(23)。《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24)。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25)。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26),灵帝建安元年立(27)。汧水又东流,注于渭。

【注释】

①郁夷县: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宝鸡西千河入渭处。东汉废。

②《东观汉记》:书名。又名《东观记》。东汉班固、刘珍等人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四十三卷,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

③桃花水:春汛。

④盘:盘旋,旋转。

⑤蒲谷乡:当在今陕西陇县。

⑥弦蒲薮:在今陕西陇县西。

⑦轨辙:代指车辆。

⑧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四愁诗》:《文选·张衡〈四愁诗(并序)〉》:“张衡不乐久处机密,阳嘉中,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并兼之家。衡下车,治威严,能内察属县奸猾行巧劫,皆密知名,下吏收捕,尽服擒。诸豪侠游客,悉惶惧逃出境。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系囚。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⑨陇坂:今陕西、甘肃间之陇山。

⑩五色鱼:即秦岭细鳞鲑。

⑪龙鱼水:今陕西陇县西千河支流八渡河。

⑫东猎汧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史记》无猎汧田之说。据《秦本纪》文公三年,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封禅书》亦云,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此田字当是渭之脱烂。”译文用渭。

⑬白龙泉:今陕西陇县千河支流下凉泉。

⑭吴山:即汧山。亦名岳山、吴岳山。即今陕西宝鸡西北吴山。

⑮崩峦倾返:意思是说,虽然(崩裂的山峦)倾斜欲坠,但还是相互捍卫,而不使之坠落下去。

⑯《国语》:书名。撰者不详,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分国记述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及贵族阶层的言论。

⑰漰渀(pēnɡ bēn):水流激荡奔腾。

⑱隃麋县: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千阳东。因隃麋泽为名。东汉建武四年(28)封耿况为隃麋侯国。三国复为县,属扶风郡。西晋废。

⑲郭歙耻王莽之征:《汉书·鲍宣传》记载为:“王莽居摄,(郭)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赞曰:……郭钦、蒋诩好遁不污,绝纪、唐矣!”郭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王莽传》之郭钦,不言何县人,《鲍宣传》之郭钦,称隃麋郭钦。郦氏叙郭歙于隃麋县下,则今本《汉书·鲍宣传》郭钦,或是郭歙之误。”

⑳建武四年:28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21)耿况:字侠游。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耿弇之父。曾任王莽朔调连率(上谷太守),后归附刘秀。东汉建武四年(28)被封为隃麋侯。

(22)慈山:在今陕西宝鸡。

(23)平阳故城:春秋秦国都。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阳平镇附近。

(24)秦宁公二年:前714年。秦宁公,秦文公之孙,秦竫公之子,春秋时秦国国君。

(25)郿:周邑。在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春秋属秦。

(26)邠(bīn)州:当为幽州之讹。《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后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置南幽州,废帝除南字。开元十三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邠。是幽州立于西魏,邠州改于唐代至确。此当作幽州,幽讹为豳,校者又改为邠也。”赵融:具体不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魏书·赵逸传》,天水人,十世祖融,汉光禄大夫。未知即此人否。”

(27)灵帝建安元年:《水经注疏》:“赵(一清)云:灵帝纪元为建宁,献帝纪元为建安,未知灵字误也,抑安字讹耶?”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郁夷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郁夷县有汧水祠。王莽时改名为郁平。《东观汉记》说:隗嚣把来歙包围于略阳,世祖下诏说:桃花水涨,船盘旋而下都可通向郁夷、陈仓,可分兵前进。汧水在这里注入渭水。汧水发源于汧县的蒲谷乡弦中谷,积成弦蒲薮。《尔雅》说:水流积成沼泽叫汧。汧水一名,实际上就兼有这一意义。汧水有两个源头,一个出自县西山,人们称之为小陇山。山高峰险,车马不通,所以张衡《四愁诗》说:我所想念的人在汉阳,想去依从他,怎奈陇坂太长。水往东北流,穿过山涧,积成深渊,潭水升涨,深不可测,水中有五色鱼,民间以为神灵,不敢去捕捉,因而把这条溪流称为龙鱼水。自此以下,也通称龙鱼川。川水往东流经汧县老城北面。《史记》载,秦文公去东边的汧渭去打猎,于是就在那里建都。又往东流过沼泽,乱流成一条溪流。右边接纳了白龙泉。泉源口径五尺,泉水从洞穴中涌出,水波荡漾四散,往东北流注于汧水。汧水又往东流,汇合了一条溪水。溪水发源于南山西侧,俗称此山为吴山。三座峰峦层迭高起,秀色上与云霞相接,危崖斜欹着,山顶仿佛靠在一起,望去像要塌下来似的。《地理志》说: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这就是汧山。《国语》叫虞山。山下石洞宽四尺,高七尺,水从石洞涌出,从悬崖上直泻而下,轰隆之声震动山谷。水从源头下来,成为一条溪流,往北流注入汧水。从两水汇合处起,上下游都可叫龙鱼川。汧水又往东南流,经过隃麋县老城南。隃麋就是王莽时的扶亭。从前郭歙以王莽的征召为耻,避世隐居在这里。建武四年,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耿况,立为侯国。汧水往东南流经慈山,往东南流经郁夷县平阳旧城南。《史记》记载,秦宁公二年,迁都平阳。徐广说:平阳就是旧时郿县的平阳亭。城北有汉幽州刺史赵融碑,是灵帝建安元年所立。汧水又往东流,注入渭水。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①。水出南山兹谷②,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③,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丸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④,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⑤,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⑥。

【注释】

①磻溪水: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东南。源出南山,北流入渭。

②兹谷:在今陕西宝鸡。

③渚:通“潴”。指陂塘之类。

④幽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史记正义》引用幽篁,较胜。”译文据改。

⑤跽(jì)饵:跪坐着备办鱼饵。

⑥维堆城:具体不详。

【译文】

渭水右边,有磻溪水注入。磻溪水发源于南山兹谷,水从高处流泻而下,注入溪中。溪中有泉,称为兹泉。泉水积成深潭,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太公垂钓处的兹泉。现在人们叫那里的山谷为丸谷,谷中石壁又高又险,幽静的竹林又深又密,有深林和高山阻隔,人迹罕至。东南角有个石洞,传说是太公住过的地方。水边有一块平坦的岩石,就是太公垂钓处。他放钓竿,跪着装鱼饵,两膝的印痕还在,所以有磻溪之称。溪水清凉异常,北流十二里注入渭水,这里北距维堆城七十里。

渭水又东迳积石原①,即北原也。青龙二年②,诸葛亮出斜谷③,司马懿屯渭南④。雍州刺史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

【注释】

①积石原:亦名北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北。

②青龙二年:234年。青龙,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33—237)。

③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即褒斜道之东口。

④司马懿(yì):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魏权臣。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

⑤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人。三国魏将领。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积石原,就是北原。青龙二年,诸葛亮取道斜谷进兵,此时司马懿屯兵于渭南。雍州刺史郭淮料定诸葛亮必定会夺取北原屯兵,于是先去占领。诸葛亮到时,果然就上不去了。

渭水又东迳五丈原北①。《魏氏春秋》曰②: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注释】

①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河南,东与眉县接界。

②《魏氏春秋》:书名。东晋史学家孙盛撰,记述三国曹魏政权事。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五丈原北面。《魏氏春秋》说:诸葛亮占据了渭水的南原,司马懿对诸将说:诸葛亮若从武功出兵,依山势转向东边,那就是他的胆略了。如果他西上五丈原,诸位就都平安无事了。诸葛亮果然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相对抗。

渭水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①。《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

【注释】

①右辅都尉:为三辅都尉(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之一。汉代京师卫戍长官之一。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郿县老城南边。《地理志》说:这是右辅都尉的治所。《魏氏春秋》载,诸葛亮侵犯郿,司马懿据守于郿抗击诸葛亮。说的就是此县。

渭水又东迳郿坞南①。《汉献帝传》曰②:董卓发卒筑郿坞③。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

【注释】

①郿坞:在今陕西眉县东北渭水北岸。

②《汉献帝传》:书名。具体不详。

③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权臣。

【译文】

渭水又往东流经郿坞以南。《汉献帝传》说:董卓调兵去修筑郿坞城。筑得和长安城一样高,城内贮粮可供三十年食用。他自己这样说:事情如果成功,就可以称雄于天下;不成功,守住这里也足以安度晚年了。真是愚蠢极了。


沮水卷十八 渭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