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江水三

字数:23884

【题解】

这是《江水》三卷中的最后一卷,在卷三十三“题解”中已经做了全局的解释。此卷起自华容,这是西汉所置属于南郡的县邑,位置当在今湖北监利以北;终于下雉县,也是西汉所置,属江夏郡。但其结尾的青林湖,一般认为在今江西、安徽两省之间,所以全卷实在只写了长江的很短一段,故如全祖望所说,《江水》必然还有第四卷。宋初该卷亡佚以后,北方人不懂南方水系,拼凑以足四十卷,就把沔水也拉扯进去,所以造成了极大的错误。

江水三

又东至华容县西①,夏水出焉②。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③,右则中郎浦出焉④。江浦右迤⑤,南派屈西⑥,极水曲之势,世谓之江曲者也⑦。

【注释】

①华容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监利北周家咀关西三里。

②夏水:故道从今湖北荆州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监利北,折东北至仙桃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之汉水,亦称为夏水。

③左迤:向左曲折流淌。

④中郎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中郎浦无考。当在今公安县(今湖北公安)东北。江浦右迤,即谓中郎浦。”

⑤江浦:长江上的浦口。浦,河流入江海的地方。《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卷多称江浦,或称夏浦,《广韵》引周处《风土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⑥派:别流,分流。

⑦江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大江东流,迳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自沙市以下,折而西南流,成一大曲。”

【译文】

江水三

又往东流到华容县西边,夏水从这里分出。

江水向左边分支流出,是中夏水,右边有中郎浦分出。港汊通向右边,南支流向西弯,流势极度弯曲,世人称之为江曲。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入焉①。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②。二水之间,《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③。

【注释】

①涌水:长江北枝津。自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南分长江水东流,至洪湖市西境复入长江。

②涌口:亦作浦口。古涌水入江水处。在今湖北洪湖市西境长江北岸。

③阎敖游涌而逸:语见《左传·庄公十八年》。阎敖,楚大夫。逸,逃逸,逃跑。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在华容县南边有涌水注入。

江水又往东流,有涌水注入。涌水从夏水分派南流与江水相通,汇流处叫涌口。两水之间就是《春秋》所说的阎敖游过涌水逃跑的地方。

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①,吴陆抗所筑②。后王濬攻之③,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④。

【注释】

①南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南郡置,属荆州。治所在作唐县(今湖南安乡北)。后移治江安县(今湖北公安)。南齐移治孱陵县。孱陵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公安西南。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封吕蒙为孱陵侯于此。西晋属南平郡。南齐为南平郡治。乐乡城:在今湖北松滋东北四十八里涴市镇。

②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名将。丞相陆逊之子。

③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今河南灵宝)人。

④水军督:官名。主率水军驻守于要冲之地。陆景:字士仁。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

【译文】

江水又流经南平郡孱陵县乐乡城北边,此城是吴国陆抗所筑。以后王濬攻城,就在渚上俘虏了吴国水军督陆景。

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①。

又东,右合油口②。又东迳公安县北③。刘备之奔江陵④,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⑤,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⑥,罢华容置之,谓之江安县⑦,南郡治⑧。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⑨,改曰南平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⑩。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⑪。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⑫,即邸阁也⑬。江水左会高口⑭,江浦也;右对黄州⑮。江水又东得故市口⑯,水与高水通也。

【注释】

①油水:一作繇水。在今湖北公安西。

②油口:一名油江口。在今湖北公安西北隅。

③公安县:三国蜀汉置,属南郡。治所在油口(今湖北公安)。

④奔:逃亡。江陵:即江陵县。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

⑤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黄龙元年(229)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初平元年(190)刘表徙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汉水南岸襄城区)。后治所屡徙。

⑥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将领。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⑦江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公安县置,为南平郡治。治所在今湖北公安。

⑧南郡:应为南平郡。

⑨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⑩武陵郡:汉高帝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

⑪澧水:在今湖南西北部。源出桑植北,东流经张家界、慈利、澧县等市县,在澧县新洲入洞庭湖,长三百七十二公里。

⑫仓储城:故址在今湖北公安东北长江边。

⑬邸阁:屯集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⑭高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高口在今石首县(今湖北石首)西北。”

⑮黄州:据《水经注疏》,当在今湖北公安南。

⑯故市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石首县西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油水从东南流来注入。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汇合于油口。又往东流经公安县北面。刘备奔逃到江陵时,派人筑城镇守。曹操正在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吃了一惊,不觉把笔掉在地上。杜预平定江南后,撤废华容,另行设县,叫江安县,是南平郡治所。吴国把华容的南乡设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名南平。县里有油水,水东有景口,靠近武陵郡边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往南流与景水汇合,又往东流,与澧水和各湖塘相通。从这里开始,深潭接连不断,岸上全都是南蛮府驻军的地方。旧时江边有大城,相传是仓储城,就是存放军粮、军需物资的仓库。江水左岸汇合于高口,是个牛轭湖,与右岸的黄州相望。江水又往东流到故市口,这里的水与高水相通。

江水又右迳阳岐山北①。山枕大江②,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③。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⑤,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⑥,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⑦。又洲北有龙巢⑧,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⑨。故水地取名矣。江水自龙巢而东得俞口⑩,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

【注释】

①阳岐山:即今湖北石首市内绣林山。

②枕:靠近,毗邻。

③县尉:官名。战国秦置。商鞅变法,每县置令、丞和尉。县尉主管一县的军事,主盗贼、案察奸宄等。

④子夏口:又名江夏口。在今湖北石首东北长江北岸合作村附近。即古夏水通长江之口。

⑤侯台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今湖北石首)东北。”

⑥龙穴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龙盖山在石首县东二里,上有石湫,号龙穴水,下流入江。”

⑦虎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⑧龙巢:《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⑨弭鳞:收敛鱼鳞。掉尾:摇尾巴。

⑩俞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译文】

江水右边又流经阳岐山北面。阳岐山靠近大江,东边有城,是旧时华容县尉的治所。大江又往东流,左边汇合于子夏口。江水左岸分出支流,奔向北方,与夏水相通,所以叫子夏。大江又往东流,左岸有侯台水口,是个牛轭湖。大江右岸有龙穴水口,也是牛轭湖,有港汊通入右岸,水口北对虎洲。洲北有龙巢,是个地名。古时禹南下渡江,游来两条黄龙,把船夹在中间,船夫吓得丧魂落魄。禹笑道:我受上天之命,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求生是天性,死是天命,又何必怕龙呢?于是二龙收敛起鳞甲,摇摆着尾巴游走了。水名和地名就是因此而来的。江水从龙巢往东流,有俞口,夏天水大时才有水,冬天就干涸无水了。

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①。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②,江浦也。大江右迳石首山北③,又东迳赭要④。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⑤。江水左得饭筐上口⑥,秋夏水通下口⑦,上下口间,相距三十余里。赭要下即杨子洲⑧,在大江中,二洲之间,常苦蛟害。昔荆佽飞济此⑨,遇两蛟,斩之,自后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则清水口⑩,口上即钱官也⑪。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⑫,北对清水洲⑬,洲下接生江洲⑭。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会饭筐下口,江浦所入也。

【注释】

①监利县:三国吴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监利东北。

②清阳、土坞二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俱在今石首县(今湖北石首)东。”

③石首山:在今湖北石首北。

④赭要:洲名。当在今湖北石首东。

⑤北湖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

⑥饭筐上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石首县东北。”

⑦下口:即饭筐下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石首县调弦口之东北对岸。”

⑧杨子洲:当在今湖北石首东。

⑨荆:即荆楚。佽飞:官名。汉置。原名左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佽飞。掌弋射。其长官称令,次长官称丞,属少府。

⑩清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石首县东。”

⑪钱官:铸造钱币的官署。

⑫牛皮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牛皮山无考。当在今石首县东。”

⑬清水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取清水为名,在今石首县东。”

⑭生江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取生江水为名,在今石首县东。”

【译文】

江北岸有个小城,先前是监利县尉的治所。又往东流,有清阳、土坞两个水口,都是牛轭湖。大江右边流经石首山北边,又往东流经过赭要。赭要是洲名,在大江中接近北湖州下端。江水左岸有饭筐上口,夏秋间水通饭筐下口,上下口之间,相距三十余里。赭要以下就是杨子洲,位于大江中央,两洲之间,常常苦于蛟龙为害。从前荆楚的佽飞在这里过渡,碰到两条蛟龙,他挥剑斩了蛟龙,从此以后,就很少再有蛟害了。大江右岸有清水口,口上就是钱官所驻处。此水从牛皮山往东北通大江,水口北对清水洲,洲的下端与生江洲相接。南边就是生江口,有水南通澧浦。江水左边又汇合饭筐下口,是牛轭湖的入口。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①,江溠也②。

【注释】

①上檀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浦当在今监利县(今湖北监利南)南。”

②江溠(zhà):长江上的水湾处。

【译文】

江水右岸又有上檀浦,是一条小港汊。

江水又东迳竹町南①,江中有观详溠②。溠东有大洲,洲东分为爵洲③,洲南对湘江口也④。

【注释】

①竹町(dīng):《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监利县(今湖北监利南)东南。”

②观详溠:及下“大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俱在今监利县东南、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北。”

③爵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监利县东南、巴陵县北。”

④湘江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巴陵县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竹町南边,江中有观详溠。这条港汊以东有大洲,大洲东头又分隔成一个爵洲,洲南与湘江口相望。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①,澧水、沅水、资水合②,东流注之。

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③。是乃湘水,非江川④。

【注释】

①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郡。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北通城西北。因隽水得名。东汉属长沙郡。

②澧水:在今湖南西北部。源出桑植北,东流经张家界、慈利、澧县等市县,在澧县新洲入洞庭湖。沅水:即今湖南西北境沅江。资水:在今湖南中部。南源夫夷水出广西资源南;西源赦水出城步苗族自治县北,在邵阳汇合后,北流经新化、安化等县折向东,经益阳到湘阴临资口入洞庭湖。

③洞庭之陂:即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

④江川:长江的支流。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到长沙郡下隽县北边,澧水、沅水、资水汇合后,往东流注入。

以上诸水都注入洞庭湖的陂泽。这些都是湘地的江河,不是江水的支流。

湘水从南来注之①。

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②。

【注释】

①湘水:亦称潇湘。湖南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东北流贯湖南东部,经永州、衡阳、湘潭、长沙等地,至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上古时洞庭湖较小,湘水直接注入长江。

②江水会:江水与湘水交汇之处。

【译文】

湘水从南边流来注入。

江水右岸汇合湘水,就是所谓江水会。

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①,俗谓之西江口。又东迳忌置山南②,山东即隐口浦矣③。江之右岸有城陵山④,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⑤,亦曰晖落矶⑥。江之南畔名黄金濑⑦,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⑧,夏浦也⑨。又东迳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⑩,故水受其名。即玉涧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⑪,北流注于江。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北⑫。北对隐矶⑬,二矶之间,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⑭。

【注释】

①二夏浦:即西江口,又名三江口。在今湖北监利东南。

②忌置山:在今湖北监利东南,长江北岸白螺镇一带。

③隐口浦:在今湖南岳阳东北。

④城陵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在今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于此,为一郡水口,山下有矶,谓之城陵矶。”

⑤微落山:即今湖南岳阳东北道人矶。

⑥晖落矶:陈桥驿按,从此处起,《注》文出现这种称“矶”的地貌事物,因为江道早已进入平原,不是“两岸连山”了。平原上有些孤山独阜,有的突入江边,这种地貌实体就称为“矶”。李白的归宿处安徽采石矶与美景如画的南京燕子矶,都是著名的矶,但由于出名都晚于郦氏,所以没有记在《注》文之中。

⑦黄金濑(lài):在今湖南岳阳东北。濑,水流沙石上谓之濑。中原谓之碛(qì),吴越谓之濑。

⑧良父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临湘县(今湖南临湘市)西南。”

⑨夏浦:夏季才出现的浦口,即牛轭湖。

⑩彭城矶:又作彭城洲。在今湖南岳阳东北。

⑪玉山、玉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皆无考。当在今巴陵县之东,临湘县之南。”巴丘县: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巴邱镇北里许。

⑫如山:在今湖南岳阳东北陆城镇东北。

⑬隐矶:即今湖北监利东南的杨林矶。

⑭白马口:在今湖南岳阳东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左岸有二夏浦,俗称西江口。又往东流经忌置山南边,忌置山东边就是隐口浦。江水右岸有城陵山,山上有个老城,东边与微落山相接—微落山又称晖落矶。大江南岸江边叫黄金濑,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都是夏季牛轭湖。又往东流经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所以水也因矶而得名。这条水就是玉涧水,发源于巴丘县东边玉山的玉溪,北流注入江水。江水从彭城矶往东流,经过如山北边。如山北对隐矶,两矶之间有一整块巨石,孤零零地屹立在大江中。如山东边是个牛轭湖,世人称之为白马口。

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①,右历鸭兰矶北②,江中山也。东得鸭兰、治浦二口③,夏浦也。江水左迳上乌林南④,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黎口⑤,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⑥,即是处也。

【注释】

①白螺山:在今湖北监利东南长江北岸。

②鸭兰矶:《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临湘县(今湖南临湘市)东北十五里。”

③鸭兰、治浦二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俱在今临湘县东北。”

④上乌林:《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沔阳州(今湖北仙桃西南)东南二百余里,有乌林矶。此上、中、下三乌林,俱在州境。”乌林,即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

⑤乌黎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乌林、乌黎音近,盖乡俗变名也。”

⑥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三国吴名将。初为郡吏,后从孙坚起兵,为孙氏宿将,曾多次进攻山越。赤壁之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纵火,大破曹操军。魏武:即曹操。

【译文】

江水左岸又流经白螺山南边,右岸流过鸭兰矶北边,这是一座江中的山。往东有鸭兰、治浦两个水口,都是夏季牛轭湖。江水左边流经上乌林南边,上乌林是个村落名。又往东流经乌黎口,是个牛轭湖,即中乌林。又往东流经下乌林南边。吴将黄盖在乌林打败魏武帝,就是这地方。

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①。北通练浦②。又东合练口,江浦也。南直练洲③,练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矶口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⑤,其水东迳陆城北⑥,又东迳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⑦,王莽之闰隽也。宋元嘉十六年⑧,割隶巴陵郡⑨。陆水又屈而西北流,迳其县北,北对金城⑩,吴将陆涣所屯也⑪。陆水又入蒲圻县北⑫,迳吕蒙城西⑬,昔孙权征长沙、零、桂所镇也⑭。陆水又迳蒲矶山⑮。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

【注释】

①子练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称子练口以别于下练口,犹大城中小城号子城也。在今沔阳州(今湖北仙桃西南)东南。”

②练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准其地望,练浦在今沔阳州东南。”

③练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沔阳州东南,嘉鱼县(今湖北嘉鱼)西南。”

④蒲矶口:又作蒲圻口、陆口、陆溪口、刀环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四十八里陆溪镇。东汉末及三国时为军事要地。

⑤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北通城西北。因隽水得名。东汉属长沙郡。

⑥陆城:即今湖南岳阳东北陆城镇。

⑦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改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郡。

⑧元嘉十六年:439年。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⑨巴陵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分长沙郡置,属湘州(后属郢州)。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梁为巴州治。

⑩金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城当在今通城县(今湖北通城)西北。”

⑪吴将陆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陆涣,《吴志》无传,下文云翼际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则涣乃郡守也。”

⑫陆水:即今湖北东部隽水、陆水,为长江支流。源于通城南幕阜山,北流经崇阳、赤壁至陆溪口西入长江。蒲圻(qí)县: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沙羡县置,属长沙郡。治所在兢江口(今湖北赤壁市东北西梁湖畔衙门咀遗址)。

⑬吕蒙城: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嘉鱼西南的陆溪镇附近。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孙权的得力武将。

⑭零:即零陵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桂阳郡置。治所在零陵县(今广西全州西南)。东汉移治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北二里)。桂:即桂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

⑮蒲矶山:一名蒲圻山。即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左岸有子练口。北与练浦相通。又往东流汇合于练口,练口是个牛轭湖。练口南面正对练洲,练口一名就是由此而来的。江水右岸有蒲矶口,就是陆口。此口的水发源于下隽县西面的三山溪,溪水往东流经陆城北边,又东经下隽县南边,这是旧时长沙郡的旧县,就是王莽的闰隽。宋元嘉十六年,把该县划归巴陵郡管辖。陆水又折向西北流,经过下隽县北边,县城与北岸的金城相望,这是吴将陆涣屯过兵的地方。陆水又流入蒲圻县北边,经过吕蒙城西边,从前孙权出征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地,曾镇守在这里。陆水又流经蒲矶山,北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刀环口。

又东迳蒲矶山北,北对蒲圻洲①,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晋太康元年置②。洲上有白面洲③,洲南又有澋口④。水出豫章艾县⑤,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⑥。山在大江中扬子洲南⑦,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阳水口⑧,又东得白沙口⑨,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余里,吴所屯也。

【注释】

①蒲圻洲:亦曰擎洲、南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在今嘉鱼县(今湖北嘉鱼)西南。”

②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③白面洲:在今湖北嘉鱼西南。

④澋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嘉鱼县西。”

⑤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艾县:春秋吴艾邑。西汉置县,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修水县西司渣津镇东南龙岗坪。

⑥沙阳:即沙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嘉鱼东北。鱼岳山:在今湖北嘉鱼中部。

⑦扬子洲:在今湖北嘉鱼西长江鱼岳山北。

⑧中阳水口:当在今湖北嘉鱼西南。

⑨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在今湖北嘉鱼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蒲矶山北边,此山北对蒲圻洲,一名擎洲,又称南洲。洲头就是蒲圻县的治所,是晋太康元年所置。洲的上游有白面洲,洲南有澋口。澋口的水发源于豫章艾县,往东流入蒲圻县境,到沙阳西北鱼岳山注入大江。鱼岳山在大江中扬子洲的南面,孤峰屹立于洲上。江水左岸有中阳水口,又东有白沙口,又名沙屯,就是麻屯口,原名蔑默口,是个牛轭湖。白沙口南面正对蒲圻洲,水口有水北流百余里,是吴屯过兵的地方。

又迳鱼岳山北,下得金梁洲①。洲东北对渊洲②,一名渊步洲。江从洲头以上③,悉壁立无岸,历蒲圻至白沙方有浦④,上甚难。江中有沙阳洲⑤,沙阳县治也。县,本江夏之沙羡矣⑥,晋太康中改曰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⑦,割隶巴陵郡。江之右岸有雍口,亦谓之港口。东北流为长洋港。

【注释】

①金梁洲:在今湖北嘉鱼西北。

②渊洲:一名渊步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洲在今嘉鱼县(今湖北嘉鱼)西北。”

③江(fén):水边,崖岸。

④白沙:即上文的白沙口。在今湖北嘉鱼南。浦(pǔ):小水流入大水的交汇口。

⑤沙阳洲:当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

⑥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沙羡:即沙羡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西金口镇。

⑦元嘉十六年:439年。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译文】

又流经鱼岳山北,下游有金梁洲。金梁洲东北与渊洲相望,渊洲又名渊步洲。江边从洲头开始,一直向上游延伸过去,全是峭壁,没有低岸;过了蒲圻到白沙以后才有牛轭湖,上水十分困难。江中有沙阳洲,是沙阳县治所在地。沙阳县本来是江夏郡的沙羡县,晋太康年间,改名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被划归巴陵郡。江水右岸有雍口,也叫港口。江水往东北流,就是长洋港。

又东北迳石子冈①,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②。庄辛所言③,左州侯国矣④。又东迳州陵新治南⑤,王莽之江夏也。港水东南流注于江⑥,谓之洋口。南对龙穴洲⑦,沙阳洲之下尾也。洲里有驾部口⑧,宋景平二年⑨,迎文帝于江陵⑩,法驾顿此⑪,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负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昙首曰⑫: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⑬,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龙穴之名焉。

【注释】

①石子冈:当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②州陵县故城:州陵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③庄辛:战国时楚大夫,事楚襄王。封阳陵君。

④州:本为州国,春秋时楚灭之为邑。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⑤州陵新治:《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新治在故城之东,未详何时徙。”

⑥港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沔阳州(今湖北仙桃西南)东南。”

⑦龙穴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在今嘉鱼县(今湖北嘉鱼)北。”

⑧驾部口:在今湖北嘉鱼东北。

⑨景平二年:424年。景平,南朝宋少帝刘义符的年号(423—424)。

⑩文帝:即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第三子。

⑪法驾:皇帝的车驾。

⑫长史:官名。官府、军府属吏之长。王昙首:南朝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弘少弟。后入刘义隆府,为功曹、长史,刘裕目为“宰相才”。

⑬夏禹所以受天命:据《吕氏春秋·知分》载,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

【译文】

又往东北流经石子冈,冈上有个旧城,即州陵县的旧城。庄辛所说的左有州侯国,就是这地方。又往东流经州陵县新治所南边,就是王莽的江夏。港水往东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称为洋口。洋口南对龙穴洲,是沙阳洲的下端。洲里有驾部口,宋景平二年,在江陵迎接文帝,车驾曾在这里歇宿,因此得名。文帝车驾从江陵出发,到了这里,腾跃出一条黑龙,把文帝所乘的船背负起来,旁边的侍臣都吓坏了。文帝对长史王昙首说:夏禹就是这样受命于天的,我有什么恩德担当得起呢?因此有龙穴的地名。

江水又东,右得聂口①,江浦也。左对聂洲②。江水左迳百人山南③,右迳赤壁山北④,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⑤。江水东迳大军山南⑥,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也。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⑦。右则塗水注之⑧。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金山⑨,西北流迳汝南侨郡故城南⑩。咸和中⑪,寇难南逼,户口南渡⑫,因置斯郡,治于塗口⑬。塗水历县西又西北流,注于江。

【注释】

①聂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口在今嘉鱼县(今湖北嘉鱼)东北。”

②聂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洲在今嘉鱼县东北。”

③百人山:即今湖北武汉汉南区长江北岸纱帽山。

④赤壁山:位于湖北蒲圻西北三十六公里的长江南岸,古名石头关。即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⑤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三国吴名将。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三国吴名将。初从孙坚起兵,为孙氏宿将,曾多次进攻山越。赤壁之战,建议火攻,并亲行诈降计,乘机纵火,大破曹军。

⑥大军山: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南军山镇。

⑦节度石:在今湖北鄂州东。

⑧塗水:即今湖北咸宁淦河及武汉之金水。

⑨武昌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置。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不久改为江夏郡。西晋太康初又改为武昌郡。武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吴孙权置,属荆州。治所在今湖北鄂州。东晋属江洲。

⑩汝南侨郡故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引《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在今江夏县(治今湖北武汉武昌城区)西南六十里。”

⑪咸和: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26—334)。

⑫户口:百姓。

⑬塗口:今称金口。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西金口镇。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右岸有聂口,是个牛轭湖。聂口左对聂洲。江水左边流经百人山南边,右边流经赤壁山北边,这就是从前周瑜和黄盖诈降蒙骗魏武帝大军的地方。江水往东流经大军山南,山的东面有屯垦区,还有个牛轭湖,港汊里夏季江水可向左岸通入。江中有一块岸石露出水面,叫节度石。右岸有塗水注入。塗水发源于江州武昌郡武昌县的金山,往西北流经汝南侨郡旧城南边。咸和年间,敌寇向南进逼,家家户户渡江南下避难,因此设置这个侨郡,治所在塗口。塗水经县西又向西北流,注入江水。

江水又东迳小军山南①,临侧江津,东有小军浦②。

【注释】

①小军山: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南军山镇北。

②小军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汉阳县(今湖北武汉蔡甸区)西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小军山南边,近旁有个渡口,东边有小军浦。

江水又东迳鸡翅山北①,山东即土城浦也②。

【注释】

①鸡翅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江夏)县(今湖北武汉武昌城区)南九十五里。”

②土城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汉阳县(今湖北武汉蔡甸区)西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鸡翅山北边,山的东边就是土城浦。

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①,沔水从北来注之②。

沌水上承沌阳县之太白湖③,东南流为沌水。迳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④,有沌阳都尉治⑤。晋永嘉六年⑥,王敦以陶侃为荆州⑦,镇此,明年徙林鄣⑧。

【注释】

①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沙羡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西金口镇。

②沔水:即今汉水。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又沔水入江后,今湖北武汉以下的长江,古代亦通称沔水,因此《水经》叙沔水下游直至入海。

③沌(zhuàn)水:自今湖北武汉蔡甸区西,分汉水,西南流入太白湖,又自湖东南流,至今沌口镇入长江。沌阳县:西晋末置,为江夏郡治。治所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临嶂山下。太白湖: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西南汉江分洪区一带。

④沌口: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南沌口镇。

⑤都尉:官名。汉景帝时改秦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⑥永嘉六年:312年。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2)。

⑦王敦:字处仲。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从父兄。历任要职。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吴亡后,徙家庐江之寻阳(今江西九江)。勤于吏职,恭而近礼。

⑧林鄣:即林鄣城。在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东北汉江南岸。

【译文】

江水又往东北流到江夏郡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方流来注入。

沌水上游承接沌阳县的太白湖,往东南流就是沌水。沌水流经沌阳县南边,注入江水,汇流处叫沌口,沌阳都尉治所就在这里。晋永嘉六年,王敦因陶侃任荆州刺史镇守在这里,次年就迁往林鄣。

江水又东迳叹父山①,南对叹州,亦曰叹步矣。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②,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注释】

①叹父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舆地纪胜》,叹父山在汉阳县(今湖北武汉蔡甸区)。在今县西南。叹州同。”

②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黄鹄矶西长江中。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叹父山,此山南对叹州,又称叹步。江水右岸正对鹦鹉洲南端处,江水有港汊通向右岸,形成小湾,称为驿渚。到了三月底,春水升涨,下与樊口水相通。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①,古翼际山也。《地说》曰②: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③,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④。汉高帝六年置⑤,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⑥,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⑦,记征杜曾事⑧,有刘琦墓及庙也⑨。山左即沔水口矣⑩。沔左有郤月城⑪,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⑫,故曲陵县也⑬,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⑭,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⑮。祢衡亦遇害于此⑯。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⑰,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⑱!

【注释】

①鲁山:一名翼际山。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龟山。

②《地说》:书名。具体不详。

③吴江夏太守陆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陆涣,《吴志》无传,下文云翼际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则涣乃郡守也。”

④安陆:即安陆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西汉属江夏郡。

⑤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⑥征南将军:官名。汉魏以来所设置的四征将军之一。胡奋:字玄威。西晋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开朗有筹略,好武事。

⑦平南将军:官名。魏晋时多与平西、平东、平北将军合称四平将军,权任颇重,多兼领镇守地区的刺史,统管军政事务。王世将:即王廙(yì),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丞相王导从弟。

⑧杜曾: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骁勇绝人,始为镇南参军,迁南蛮校尉,勇冠三军。永嘉之乱时,胡亢聚众自称楚公,假杜曾竟陵太守。后他斩胡亢而并其众,自号南中郎将,领竟陵太守。后为梁州刺史周访所破,被杀。

⑨刘琦墓及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刘表传》,二子:琦、琮。表为琮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爱琮恶琦,琦不自宁。会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琦遂求代其任。后刘备表琦为荆州刺史,寻卒。《舆地纪胜》,汉阳军载刘琦墓在今汉阳县(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北。”

⑩沔水口:又称夏口。为夏水(汉水)入长江之口。

⑪郤(xì)月城:在今湖北武汉汉口区西南。

⑫戴监军:《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晋书·戴邈传》:元帝时出为征南军司,未知即此戴监军否?”

⑬曲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石阳县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汉川西北。

⑭黄祖:东汉末人。为江夏太守。袁术使孙坚攻荆州,黄祖奉刘表之命,战于樊、邓(俱在今湖北襄阳)间,军士射杀孙坚。后所部为孙权将吕蒙、凌统等击溃于沔口(今湖北武汉),被杀。

⑮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时吴将。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吴将。凌操之子。作战勇猛。

⑯祢(mí)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曹操怀忿,罚作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刘表手杀之,刘表又转送之与黄祖,因冒犯黄祖而被杀。

⑰狂狷:狂妄褊急。无妄之世:邪行灾祸之世道。

⑱咎悔:灾难,灾祸。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鲁山南边,就是古时的翼际山。《地说》说:汉水和江水在衡北翼际山旁汇合。山上有吴时江夏太守陆涣所筑的城,江夏就是以这两条水取名的。《地理志》说:夏水经过郡城注入江水,所以叫江夏。旧治所在安陆。置于汉高帝六年,吴时才把治所迁到这里来。城内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所刻的石碑,记载征讨杜曾的事迹,还有刘琦的坟墓和祠庙。山的左边就是沔水口。沔水左岸有郤月城,又称偃月垒,戴监军所筑,旧时是曲陵县城,以后才成为沙羡县治所。从前魏将黄祖驻守在这里,吴派遣董袭、凌统去攻城,俘获了黄祖。祢衡也是在这里被杀的。祢衡恃才倨傲,洒脱不羁,在这容易灾祸邪行的世上,对言行不自检点,恣意以偏激为快,因而不能保全自身,终于惨遭杀身之祸,可以说太不幸了!

江之右岸有船官浦①,历黄鹄矶西而南矣②,直鹦鹉洲之下尾③。江水溠洄洑浦④,是曰黄军浦⑤。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⑥,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⑦,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⑧。山下谓之黄鹄岸⑨,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⑩。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⑪,魏黄初二年⑫,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⑬,高观枕流⑭。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寔舟人之所艰也⑮。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⑯,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⑰,水通太白湖⑱。又东合滠口⑲。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⑳,而东迳滠阳县北(21),东流注于江。

【注释】

①船官浦: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西。

②黄鹄矶:亦名黄鹤矶。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蛇山。

③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黄鹄矶西长江中。

④溠洄(zhà huí):弯曲回绕。洑(fú):打漩涡。

⑤黄军浦: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西南,因三国东吴老将黄盖的军队曾驻扎于此而得名。

⑥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三国吴名将。

⑦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即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蛇山。

⑧戴仲若:即戴颙(yónɡ),字仲若。谯郡铚县(zhì,今安徽宿州)人。精通音律。栖止黄鹤山。野服:穿上村夫野老的衣服。

⑨黄鹄岸: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

⑩目:称作。黄鹄湾: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

⑪夏口城: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蛇山。

⑫黄初二年:221年。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

⑬凭墉:依傍着城墙。墉,城墙,城垣。藉阻:依恃险要。

⑭高观(guàn):高耸的楼台。枕:靠近,毗邻。

⑮寔(shí):通“实”。实在,的确。

⑯故城以夏口为名:因沔水又称夏水。

⑰湖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夏口厅(今湖北武汉汉口区)东。”

⑱太白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湖当在今夏口厅东北。”

⑲滠(shè)口:即滠水入长江之口。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南。

⑳涢(yún)水:汉水支流。源出湖北随州西南大洪山,北流折而东南流,经随州南,安陆、云梦之东,至武汉西新沟入汉江。安陆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西汉属江夏郡。西晋为江夏郡治。东晋末徙治今湖北安陆。南朝宋为安陆郡治。

(21)滠(shè)阳县:西晋永安元年(304)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西南。

【译文】

江水右岸有船官浦,在黄鹄矶西面,江的南岸,正对鹦鹉洲下端。江水弯进一条港汊回旋流淌,就是黄军浦。从前吴将黄盖曾在这里屯过兵,因而得名,这也是商船集中的地方。船官浦东就是黄鹄山,山林溪涧十分优美,谯郡戴仲若身穿山野村夫的衣服住在这里。山下叫黄鹄岸,岸下有湾,名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与夏口城相望,夏口城是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倚山临江,凭险建城,视野开阔,高高的城楼俯临江流。城楼上可以眺望奔流的大江,城楼下是激浪汹涌的险流。船夫在这里航行实在非常艰苦。对岸可通沔水,所以城以夏口为名,也是沙羡县的治所。江水左岸有湖口,水通太白湖。又往东流,汇合于滠口。滠水上游在安陆县承接涢水,往东流经滠阳县北边,东流注入江水。

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①。右岸频得二夏浦②,北对东城洲西③,浦侧有雍伏戍④。江之右岸,东会龙骧水口⑤。水出北山蛮中,江之左有武口⑥,水上通安陆之延头⑦。宋元嘉二年⑧,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⑨,为征北檀道济所败⑩,走奔于此⑪,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⑫。南至武城⑬,俱入大江。南直武洲⑭,洲南对杨桂水口⑮,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⑯。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⑰。

【注释】

①嘉吴:“加湖”的音讹。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东南。

②二夏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二浦在今江夏县(今湖北武汉武昌城区)东北。”

③东城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洲在今江夏县东北。”

④雍伏戍:具体不详。

⑤龙骧水口: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西南。

⑥武口:又名沙芜口、沙武口。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东南五十里长江北岸沙口村。

⑦延头:亦名延头戍。在今湖北大悟东南。

⑧元嘉二年:425年。元嘉,南朝宋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⑨卫将军:官名。掌宿卫。谢晦:字宣明。南朝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博学通史。初事宋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即位,加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共同辅政。文帝刘义隆立,诛羡之,讨晦。晦发兵反,军败被诛。

⑩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南朝宋名将。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文帝即位,进封武陵郡公。讨谢晦,事平,拜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后彭城王义康召入朝,收而诛之。

⑪走奔:逃亡,逃跑。

⑫戍主:或称戍将,地方军队武官。光顺之:谢晦之故吏。执:逮捕,捉拿。

⑬武城:一名武口城。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东南长江北岸沙口村。

⑭直:正对着。武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洲在今黄陂县(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东南,已没。”

⑮杨桂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江夏县东北。”

⑯三治:当为“三冶”之讹。冶,指冶炼金属的官署之处。陈桥驿按,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历来为人们所费解。清李兆洛《历代地理志汇编今释》卷首李鸿章《序》云:“金女、大文、桃班、阳口、历口之类,皆不见于诸志……亦不能无疑也。”李鸿章当然博学,但对这些称“治”的地名(因为既称“治”,当然是大地名),却也有疑而无解。杨、熊《水经注疏》改“治”为“冶”,杨守敬按:“《隋志》,江夏县有铁。《寰宇记》,冶唐山在江夏县东南二十六里。旧《记》云:晋、宋时依山置冶,故名。疑即《注》所指之冶。”今从之。

⑰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湖水从北面向南流注,称为加湖。右岸接连有两处夏季牛轭湖,北面正对东城洲西侧,牛轭湖旁有雍伏戍。江水右岸,东汇合于龙骧水口。龙骧水发源于北山蛮中,左岸有武口,水的上游通安陆的延头。宋元嘉二年,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拥兵于上游,被征北大将军檀道济打败,逃到这里,被戍主光顺之抓住。两水往南流到武城,都注入大江。武城南对武洲,武洲南对杨桂水口,从这里经港汊南流,与金女、大文、桃班三处冶金官署相通。这是从前吴军的屯垦区,荆州的疆域就到此为止了。

江水东迳若城南①。庾仲雍《江水记》曰②: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对郭口③,夏浦,而不常泛矣④。东得苦菜夏浦⑤,浦东有苦菜山⑥。江迳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苦菜⑦,可食。江水左得广武口⑧,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⑨,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北对峥嵘洲⑩,冠军将军刘毅破桓玄于此洲⑪,玄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

【注释】

①若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城在今黄冈县(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西北。”

②庾仲雍:晋人。撰有《湘州记》《江水记》《汉水记》。

③郭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口在今江夏县(今湖北武汉武昌城区)东北。”

④泛:漫溢,涨溢。

⑤苦菜夏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江夏县东北。”

⑥苦菜山:当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城区东北。

⑦苦菜:学名叫荼,俗名叫白花菜。味苦,嫩叶可食。

⑧广武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黄冈县西北。”

⑨李姥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江夏县东北。”

⑩峥嵘洲: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西北长江中。

⑪冠军将军:官名。杂号将军之一。秦末宋义曾为卿子冠军,统诸军,冠军之名自此始。东汉献帝时,杨秋始为冠军将军。以后魏晋南北朝均置。刘毅:字希乐。东晋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

【译文】

江水往东流经若城南边。庾仲雍《江水记》说:若城到武城口三十里。若城南对郭口,郭口是个夏季牛轭湖,不是常年有水涨溢而流通的。往东流到苦菜夏浦,东边有苦菜山。江水从北面流过,所以港汊有苦菜之名。山上有苦菜,味苦,可以吃。江水左岸有广武口,是个牛轭湖。江水右岸有李姥浦,这里没有蚊子为患。李姥浦北对峥嵘洲,冠军将军刘毅就在洲上大败桓玄,于是桓玄就胁持皇帝向西逃到江陵去。

又东过邾县南①,

江水东迳白虎矶北②,山临侧江③。又东会赤溪④,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又东迳贝矶北⑤,庾仲雍谓之沛岸矣⑥。江右岸有秋口⑦,江浦也。又东得乌石水,出乌石山⑧,南流注于江。江水右得黎矶⑨,矶北亦曰黎岸也。山东有夏浦。又东迳上碛北⑩,山名也。仲雍谓之大、小竹碛也⑪。北岸烽火洲⑫,即举洲也,北对举口⑬。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举水出龟头山⑭,西北流迳蒙茏戍南⑮,梁定州治⑯,蛮田秀超为刺史⑰。

【注释】

①邾(zhū)县:秦置,为衡山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禹王城。

②白虎矶:一名白浒山、白浒矶。在今湖北鄂州西北长江南岸。

③江:长江岸。

④赤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浦在今武昌县(今湖北鄂州)西北。”

⑤贝矶:在今湖北鄂城西北长江南岸。

⑥庾仲雍谓之沛岸:《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贝、沛音近……字随音变。矶又称岸,犹下黎矶亦曰黎岸也。”

⑦秋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黄冈县(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西北。”

⑧乌石水、乌石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山此水在今(黄冈)县西北。”

⑨黎矶:亦曰黎岸。《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武昌县西北。”

⑩上碛(qì):当为“七碛”之讹。

⑪大、小竹碛:《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仲雍称大、小竹碛,足征碛非一,亦本名七碛之证。”

⑫烽火洲:即举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俗名鸭蛋洲,在今黄冈县西北团风镇南江中。”

⑬举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黄冈县西北五十五里。”

⑭举水:即今湖北麻城东、武汉新洲区西境之举水。龟头山:又名龟峰山。在今湖北麻城东六十里。

⑮蒙茏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戍在今麻城县(今湖北麻城)东北。”

⑯定州:南朝梁置。治所在今蒙龙城(今湖北麻城东北)。

⑰田秀超:应作田超秀。蛮族。梁武帝萧衍以为定州刺史。刺史:官名。时为一州的行政长官。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邾县南边,

江水往东流经白虎矶北边,这座山就靠着江边。又往东流,与赤溪汇合,这是一个夏季牛轭湖的水口,江水就从这里通向右岸。又往东流经贝矶北边,就是庾仲雍所谓的沛岸。江水右岸有秋口,是个牛轭湖。又往东流,汇合了乌石水,乌石水发源于乌石山,南流注入江水。江水右岸流经黎矶,矶北也叫黎岸。山的东边有个夏季牛轭湖。又往东流经七碛北边,七碛是山名,庾仲雍称为大竹碛和小竹碛。北岸是烽火洲,就是举洲,北与举口相望。庾仲雍把举字写作莒字,读音虽听准了,但却把字忘了,其实不对。举水发源于龟头山,往西北流经蒙茏戍南,是梁定州的治所,蛮族人田超秀当刺史。

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①。水北出垂山之阳②,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③,故是水合之。水之东有南口戍④,又南迳方山戍西⑤,西流注于举水。又西南迳梁司、豫二州东⑥,蛮田鲁生为刺史⑦。治湖陂城⑧,亦谓之水城也。举水又西南迳颜城南⑨。又西南迳齐安郡西⑩,倒水注之⑪。水出黄武山⑫,南流迳白沙戍西⑬,又东南迳梁达城戍西⑭,东南合举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⑮,谓之赤亭水。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口,南对举洲。《春秋左传·定公四年》⑯,吴、楚陈于柏举⑰。京相璠曰⑱:汉东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举,疑即此也。左水东南流入于江,江浒曰文方口⑲。江之右岸有凤鸣口⑳,江浦也,浦侧有凤鸣戍。

【注释】

①垂山之水:即垂山水。今湖北麻城北之白塔河,为举水正源。

②垂山:在今河南新县东南。为古淠水(今白露河)及垂山水发源处。

③弋阳:即弋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三国魏为弋阳郡治。淠水:一作渒水。俗名白鹭水。即今白露河。源出今河南新县东南小界岭,北流经光山、潢川,至淮滨东南入淮河。

④南口戍:在今湖北麻城北。

⑤方山戍:在今湖北麻城东北。

⑥司:即司州。南朝梁天监三年(504)置。治所在南义阳郡(今湖北孝感北)。豫州:此指北豫州。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置。治所在湖陂城(今湖北麻城西南)。后废。

⑦田鲁生:北魏田益宗之子。在州贪敛无厌,魏帝召之不至。梁天监十二年(513),魏帝遂发兵入州治广陵(今河南息县)。鲁生与诸弟出奔降梁,攻取光城以南诸戍,梁武帝以其为北司州刺史,旋为魏军所败。

⑧湖陂城:亦谓之水城。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⑨颜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城亦在今麻城县(今湖北麻城)西南。”

⑩齐安郡:南齐置,属司州。治所在齐安县(今湖北麻城西南)。

⑪倒水:即今湖北麻城西浮桥河。

⑫黄武山:在今河南新县南。为小潢河发源处。

⑬白沙戍:即白沙关。在今河南新县西南。

⑭梁达城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戍在今麻城县西北。”

⑮赤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⑯定公四年:前506年。

⑰柏举:一作柏莒。在今湖北麻城东南。

⑱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⑲浒(hǔ):水边,水岸。

⑳凤鸣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口在今武昌县(今湖北鄂州)西北。”

【译文】

举水又往西流,左边汇合了垂山之水。垂山水发源于北方的垂山南麓,与弋阳淠水发源于同一座山,与淠水汇合。垂山水东有南口戍,又往南流经方山戍西边,西流注入举水。举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梁司、豫二州东边,蛮族人田鲁生当刺史。治所在湖陂城,也叫水城。举水又往西南流经颜城南边。又往西南流经齐安郡西边,有倒水注入。倒水发源于黄武山,往南流经白沙戍西边,又往东南流经梁达城戍西边,往东南与举水汇合。举水又往东南流经赤亭下,叫赤亭水。以下分成两条水,一条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举口,南边与举洲相望。《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两军在柏举列阵。京相璠说:这是汉东地区。江夏有洰水,有人把洰字写作举字,可能就是这条水。左边的水往东南流,注入江水,江边那地方叫文方口。江水右岸有凤鸣口,是个牛轭湖,旁边有凤鸣戍。

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①。楚宣王灭邾②,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③,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④,都此。晋咸和中⑤,庾翼为西阳太守⑥,分江夏立⑦。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⑧,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⑨,自尔丘墟焉⑩。城南对芦洲⑪,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

【注释】

①邾县:秦置,为衡山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禹王城。

②楚宣王:名良夫。战国楚国国君。楚悼王之子,楚肃王之弟。邾:周时诸侯国名。姬姓。周武王封颛顼之后于此。都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战国时灭于楚。

③汉高帝元年:前206年。

④吴芮:初为秦番阳(今江西鄱阳)令,称番君。秦亡,项羽分封诸侯,吴芮受封为衡山王。汉朝立,改封长沙王。

⑤咸和: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26—334)。

⑥庾翼:字稚恭。东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之弟。庾亮去世后,代镇武昌。翼胸有大志,戍政严明,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不顾朝中大臣阻挠,移屯襄阳,准备进攻后赵。不久病卒。西阳:即西阳郡。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冈东)。

⑦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

⑧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东晋将领。王敦执政时,任临湘令。王敦卒,为温峤平南参军。破苏峻有功,任为庐江太守。后庾亮表授为豫州刺史,进征虏将军,守邾城。石季龙遣将围攻,城陷,毛宝突围出,赴江溺死。樊俊: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人。官西阳太守。

⑨石虎:字季龙。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穷兵黩武,四出征伐。张格度:亦作张贺度、张狢度。石虎部将。

⑩丘墟:此指变成了废墟。

⑪芦洲:在今湖北鄂州西北二十里。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邾县老城南边。楚宣王灭邾国,把邾人迁到这里居住,所以叫邾。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在这里。晋咸和年间,庾翼当西阳太守,把江夏分开,另设邾县。咸和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同镇守此城,被石虎的大将张格度攻陷,自此以后,成为一片废墟。老城南对芦洲,从前孙吴时在洲上建造客店,方便行旅歇宿。这个江中水渚,也叫罗洲。

鄂县北①,

江水右得樊口②。庾仲雍《江水记》云:谷里袁口③,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④,通新兴、马头二治⑤。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⑥,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⑦,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权欲西取芦洲,谷利不从⑧,乃拔刀急上,令取樊口薄⑨,舶船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⑩。因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⑪,在樊口上一里,今厥处尚存。

【注释】

①鄂县:秦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鄂州。

②樊口:在今湖北鄂州西北五里樊港入江处。

③袁口:即樊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袁山即樊山,见下,因樊山一名袁山,故樊口亦谓之袁口。”

④樊山:又名袁山、来山、西山、寿昌山。在今湖北鄂州西。

⑤二治:当为“二冶”之讹。陈桥驿按,杨、熊《水经注疏》亦改“治”为“冶”。熊会贞按:“《晋志》,武昌县有新兴、马头铁官。《唐志》,武昌有铁。《御览》八百三十三引《武昌记》:北济湖当是新兴冶塘湖,元嘉发水冶……《一统志》,新兴冶在大冶县西。”译文从之。

⑥装:备办,建造。

⑦坐直:当班,当值。

⑧谷利:孙权牙将。本左右给使,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孙权爱信之。

⑨取:趋向。薄:停泊,停靠。

⑩败舶湾:在今湖北鄂州西北。

⑪吴造岘(xiàn):在今湖北鄂州西。

【译文】

鄂县北边,

江水右岸有樊口。庾仲雍《江水记》说:谷里的袁口,江水支流从这里向南通入,经过樊山上下三百里,与新兴、马头两个冶金官署相通。樊口北面有湾,从前孙权造了一艘大船,名叫长安,又名大舶,载了当值兵士三千人,与群臣在江上畅游。不巧大风骤起,孙权想西航去芦洲,谷利却不听他,于是拔刀急忙上前,命令开到樊口停泊,可是船到岸时却撞毁了,所以把这地方取名为败舶湾。船毁后,他们就在樊山开路上去,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吴造岘,地点就在樊口上游一里,现在还在。

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①,山临侧江川。又东迳西阳郡南②,郡治即西阳县也③。《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④。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⑤,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⑥。《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⑦。《九州记》曰⑧:鄂,今武昌也⑨。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⑩,改曰武昌县。鄂县徙治于袁山东⑪,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⑫。

【注释】

①赤鼻山:一名赤壁山。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西北一里。

②西阳郡: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冈黄州区东)。

③西阳县: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二十里。三国魏为弋阳郡治。西晋末徙治今湖北黄冈东,为西阳郡治。

④《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弦子国:西周封国。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春秋时为楚国所灭。

⑤鄂县故城:在今湖北鄂州。

⑥《世本》:书名。撰者不详,成书时代亦不可考。该书记录自黄帝至春秋帝王公卿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器物的制作和发明等。熊渠:芈姓,熊氏,名渠。西周时楚国君主。熊杨之子。红:即熊渠子熊红。

⑦《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⑧《九州记》:书名。西晋荀绰撰。分为《冀州记》《兖州记》等各篇。与司马彪《九州春秋》之例略同。

⑨武昌:三国时为吴国都。今湖北鄂州。

⑩黄初元年:220年。黄初,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年号(220—226)。公安:即公安县。三国蜀汉置,属南郡。治所在油口(今湖北公安)。

⑪袁山:即樊山。又名来山、西山、寿昌山。在今湖北鄂州西。

⑫建业:三国时孙吴都城。今江苏南京。211年,孙权自京(今江苏镇江)迁都秣陵,次年改名建业。后又曾徙都鄂(今湖北鄂州)。229年定都建业。

【译文】

江水又在左边流经赤鼻山南边,山在江边。又往东流经西阳郡南边,郡治就在西阳县城。《晋书地道记》认为那就是弦子国。江水右岸有鄂县老城,旧时属樊楚地域。《世本》说,熊渠封他的第二个儿子熊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那地方就是东鄂。《九州记》说,鄂,就是现在的武昌。孙权在魏黄初元年从公安迁到这里,改为武昌县,把鄂县的治所迁到袁山东面去,当年又设立为江夏郡,从建业居民中分出一千家来补充它的人口。

至黄龙元年①,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②。孙皓亦都之③,皓还东,令滕牧守之④。晋惠帝永平中⑤,始置江州⑥,傅综为刺史⑦,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⑧,今武昌郡治⑨。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记》曰⑩:樊口南有大姥庙⑪,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⑫:猎何所得?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竖豹尾⑬?忽然不见。应劭《汉官序》曰⑭:豹尾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⑮。天子卤簿中⑯,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⑰,豹尾之内为省中⑱。盖权事应在此⑲,故为立庙也。

【注释】

①黄龙元年:229年。黄龙,三国吴孙权的年号(229—231)。

②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武元年(222)为大都督,领兵拒蜀汉大军,用火攻连破刘备四十余营。赤乌七年(244)位至丞相。因孙权欲废太子和,上疏力争,不见纳,复为权所责备,遂愤恚而卒。

③孙皓:字元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吴国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为人粗暴骄盈。后投晋朝,封归命侯。

④滕牧:又名滕密(避丁密讳,改为牧)。三国时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人。初为五官中郎将。末帝孙皓元兴元年(264),因女儿被立为皇后,拜卫将军,录尚书事。后被远徙苍梧,在道以忧死。

⑤永平:应为元康。

⑥江州: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

⑦傅综:《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傅综,《晋书》无传,未详为刺史在何时?”

⑧庾亮:字元规。东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妹为明帝皇后。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

⑨武昌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置,属荆州。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不久改为江夏郡。西晋太康初又改为武昌郡。

⑩《武昌记》:书名。南朝宋人史筌(一作史岑)撰。具体不详。

⑪樊口:在今湖北鄂州西北五里樊港入江处。

⑫姥(mǔ):老妇人。

⑬豹尾:本指豹子的尾巴。亦指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⑭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其《汉官仪》,记载汉官名称、职掌及玺绶制度等。

⑮执金吾:官名。东汉时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等。罢屯解围:天子出行,为了防备不虞,而常常把某个地方包围起来戒严,等悬挂有豹尾饰物的天子车队的最后一车过去之后,执金吾就要解除这些屯围。

⑯天子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楯之别名。凡兵卫以甲楯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

⑰属车: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

⑱豹尾之内为省中:《资治通鉴》服虔注:“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悬豹尾,豹尾以前皆为省中。”省中,宫禁之中。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天子行道路上,豹尾之内亦曰禁中。汉代避孝元帝刘奭皇后王政君的父亲王禁的讳,改禁中为省中。

⑲权事应在此:老姥“何不竖豹尾”预言孙权以后将称天子,因为天子卤簿属车施豹尾。

【译文】

到了黄龙元年,孙权迁都建业,派陆逊去辅佐太子镇守武昌。孙皓也在那里建过都,孙皓以后又回到东方,就命令滕牧驻守在这里。晋惠帝元康年间,开始设置江州,傅综当刺史,治所就在武昌城。以后太尉庾亮也镇守过这里,现在是武昌郡的治所。城南有袁山,就是樊山。《武昌记》说: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常常在山下打猎。一天傍晚,碰到一个老妇人,问孙权道:今天打到什么呀?孙权说:只打到一头豹子。老妇人说:为什么不把豹子尾巴竖起来呢?说完忽然不见了。应劭《汉官仪》说:豹尾车过去之后,执金吾就撤去禁卫,解除戒严。皇帝的仪仗队中,最后一辆车装了一条豹尾拖在路上,豹尾车内坐的是王公。因孙权称帝的事在这里应验,所以为神立庙。

又孙皓亦尝登之,使将害常侍王蕃①,而以其首虎争之②。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③,权常极饮其上,曰:堕台醉乃已。张昭尽言处④。城西有郊坛⑤,权告天即位于此,顾谓公卿曰:鲁子敬尝言此⑥,可谓明于事势矣。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⑦。江中有节度石三段⑧,广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⑨,分江于斯石也。

【注释】

①常侍:官名。常给事皇帝左右,兼掌文书、诏令。王蕃:字永元。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三国吴大臣。

②而以其首虎争之: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句有脱误。”裴松之引《江表传》云:“使亲近将跳蕃首,作虎跳狼争咋啮之。”

③钓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西北江滨。”

④“权常极饮其上”几句:《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渡江,任孙策长史、抚军中郎将。每朝见,辞气壮厉,敢于直言,多不见用,然举邦惮之。

⑤郊坛: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

⑥鲁子敬:即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吴名臣。

⑦灌婴: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初大臣。从刘邦攻秦军,有功,封颍阴侯。协助陈平、周勃同除吕氏,迎立文帝,任太尉、丞相。卒谥懿。

⑧节度石:在今湖北鄂州东。

⑨西阳:即西阳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二十里。三国魏为弋阳郡治。西晋末徙治今湖北黄冈东,为西阳郡治。武昌:即武昌县。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自公安迁都于此。改名武昌县。治所在今湖北鄂州。

【译文】

此外,孙皓也曾来这里登山,他叫一个将军杀了常侍王蕃,又叫近侍装作虎跳狼争的样子把王蕃的头吃掉。袁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孙权常在台上痛饮,说:今天要一直喝到在台上醉倒才罢。这也是张昭向他苦口婆心地进谏的地方。城西有郊坛,孙权就是在这里祭天即帝位的,他环顾着公卿们说:鲁子敬曾提及此事,可说对世情时势看得很清楚了。城东有座老城,据说是汉将灌婴所筑。江中有节度石三段,宽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的界石,两郡就凭此石划定江中的分界线。

又东得次浦①,江浦也。东迳五矶北②,有五山,沿次江阴③,故得是名矣。仲雍谓之五圻④。

【注释】

①次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浦在今武昌县(今湖北鄂州)东。”

②五矶:《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名胜志》,五圻在五丈口(今湖北鄂州东)之下。”

③沿次:依次坐落。江阴:江水南岸。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④仲雍:即庾仲雍。晋朝人。撰有《湘州记》《江水记》《汉水记》。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有次浦,是个牛轭湖。往东流经五矶北边,这里有五座山丘,在江南沿岸依次排列,所以得名。庾仲雍称之为五圻。

江水左则巴水注之①。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②,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③,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历蛮中,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又南迳巴水戍④,南流注于江,谓之巴口⑤。

【注释】

①巴水:在今湖北东北部,为长江支流。源出湖北罗田北,西南流为黄冈黄州区和浠水县界河,南流入长江。

②雩娄县:西汉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东南。三国魏属边城郡。下灵山:又名分水山、巴山。即今湖北东北与安徽西南部交界处之大别山。

③决水:源出安徽金寨西南牛山,名牛山河。东北流经河南固始东南,名史河。又东至安徽霍邱界入淮。

④巴水戍:在今湖北浠水县西七十里巴河镇。

⑤巴口: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东巴水入江处。

【译文】

江水左岸有巴水注入。巴水发源于雩娄县的下灵山—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发源于同一座山,所以世人称之为分水山,也有人叫它巴山的。巴水往南流过蛮中,吴时曾在水滨设立屯垦区,引巴水来灌溉田野。又往南流经巴水戍,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巴口。

又东迳轪县故城南①,故弦国也②。《春秋·僖公五年》③,秋,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④。汉惠帝元年⑤,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⑥。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⑦。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宋孝武帝举兵江州⑧,建牙洲上⑨,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

【注释】

①轪(dài)县: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改轪侯国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三国魏属弋阳郡。西晋永嘉乱后,侨置于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国。

②弦国:西周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嬴姓(一说隗姓)。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前655年亡于楚国。

③僖公五年:前655年。

④弦子:弦国的国君,子爵。奔:逃亡。黄:西周封国,嬴姓。都城在今河南潢川西北十二里隆古乡。

⑤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汉惠帝,即西汉皇帝刘盈。刘邦之子。

⑥利仓:曾任长沙王丞相。汉惠帝二年(前193)四月,以任长沙王丞相而被封为轪侯。

⑦五洲:一名伍洲。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中戴家洲。

⑧宋孝武帝:即刘骏,字休龙。文帝刘义隆之子。

⑨建牙:建立牙旗。牙旗,古称将军之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轪县老城南边,这是旧时的弦国。《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国,弦子逃奔到黄国。汉惠帝元年,把这地方封给长沙王相利仓,立为侯国。城在山的南边,南对五洲。江中有五个相连的沙洲,所以名叫五洲。宋孝武帝在江州起兵,在洲上竖起牙旗,有紫云遮在旗上,说的就是此洲。

东会希水口①。水出灊县霍山西麓②,山北有灊县故城。《地理志》曰:县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庙③,音潜,齐立霍州治此④。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⑤。湖水又南流迳轪县东而南流注于江,是曰希水口者也。然水流急浚,霖雨暴涨,漂滥无常,行者难之。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⑥,从此至武昌⑦,尚方作部诸屯相接⑧,枕带长江⑨。又东得桑步,步下有章浦⑩,本西阳郡治⑪,今悉荒芜。江水左得赤水浦⑫,夏浦也。

【注释】

①希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引旧《志》谓之兰溪口,在今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东)西南。”

②水:即希水。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南之浠水。灊(qián)县:西汉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霍山:灊山围绕大山,称作霍山。即今安徽霍山县西南天柱山。

③有祠南岳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武以衡山辽远,因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移其神于此。”

④齐:当作梁。霍州: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治所在岳安郡(今安徽霍山县)。

⑤希湖:当在今湖北浠水县一带。

⑥厌里口、安乐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厌里口在今武昌县(今湖北鄂州)东。《舆地纪胜》,安乐矶在武昌县东三十里……此安乐浦盖在矶侧矣。”

⑦武昌:即武昌县。治所在今湖北鄂州。

⑧尚方作部诸屯:《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尚方作部诸屯无考,疑吴屯也。”尚方作部,官署名。制造刀剑等器物。

⑨枕带:毗邻并缠绕。

⑩桑步、章浦:《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桑步、章浦并在今大冶县(今湖北大冶)东北。”

⑪西阳郡: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冈东)。

⑫赤水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浦在今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东)西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在希水口汇合希水。希水发源于灊县霍山西麓,山北有灊县老城。《地理志》说:县南有天柱山。就是霍山,那里有个南岳庙。灊,音潜。梁设置霍州,治所就在灊县。希水往西南流,分成两条,伸出一条支流。希水又往南流,蓄积成湖,称为希湖。湖水又往南流经轪县东边,南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希水口。但水流湍急深沉,每逢时雨连绵,河水暴涨,泛滥无定,行人往来很感困难。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从这里到武昌,掌管宫中器物制作的尚方官署所设的作坊点,连接不断地散布在江岸一带。又往东流,有桑步,是个埠头,下游有章浦,原来是西阳郡的治所,现在已经完全荒芜了。江水左岸有赤水浦,是个夏季牛轭湖。

江水又东迳南阳山南①。又曰芍矶,亦曰南阳矶,仲雍谓之南阳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势迅急。

【注释】

①南阳山:又名芍矶、南阳矶。在今湖北蕲春西长江江滨,接浠水县界。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南阳山南边。南阳山又名芍矶,也叫南阳矶,庾仲雍称之为南阳圻,又名洛至圻,又名石姥。矶下水势湍急。

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①。《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②,取西陵者也。汉章帝建初二年③,封阴堂为侯国④。江水东历孟家溠⑤,江之右岸有黄石山⑥,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县北则三洲也。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⑦,东对黄公九矶⑧,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⑨,从此济于土復⑩。土復者,北岸地名也。

【注释】

①西陵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西汉为江夏郡治。

②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朝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

③建初二年:77年。建初,东汉章帝刘炟(dá)的年号(76—84)。

④阴堂:《后汉书·孝明八王·梁节王畅传》:“梁节王畅,永平十五年封为汝南王。母阴贵人有宠,畅尤被爱幸,国土租入倍于诸国。肃宗立,缘先帝之意,赏赐恩宠甚笃。建初二年,封畅舅阴棠为西陵侯。”

⑤孟家溠(zh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溠在今蕲州(今湖北蕲春)西。”

⑥黄石山:即黄石矶,一名石茨圻。在今湖北黄石北黄石港区。

⑦西塞:在今湖北黄石东南西塞山下。

⑧黄公九矶:亦名九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九矶在今大冶县(今湖北大冶)东。”

⑨阙塞:两山夹峙形成的关塞。

⑩土復:长江北岸的地名。当在今湖北蕲春一带。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西陵县旧城南边。《史记》载,秦昭王派遣白起去攻楚,占领西陵,就是此城。汉章帝建初二年,把西陵封给阴堂,立为侯国。江水东流经孟家溠,右岸有黄石山,就是黄石矶,又名石茨圻,江水就从矶北流过,西陵县县城就在这里,城北是三洲。江边山岭连绵,东面的山偏高,称为西塞,东边与黄公九矶相对,就是所谓九圻。这里山路难行,两山之间是阙塞,从这里过渡,可到土復。土復是北岸的地名。

又东过蕲春县南①,蕲水从北东注之②。

江水又得苇口③,江浦也。浦东有苇山④。江水东迳山北,北崖有东湖口⑤,江波左迤⑥,流结成湖,故谓之湖口矣。

【注释】

①蕲春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蕲春西南蕲水东岸土门。三国魏为蕲春郡治。

②蕲水:即今湖北蕲春西南之蕲河。源出蕲春东北四流山,西南流,至蕲口入江。

③苇口:江浦名。当在今湖北阳新。

④苇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山在今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东北。”

⑤东湖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东湖口在今蕲州(今湖北蕲春)西。”

⑥迤:蜿蜒曲折。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蕲春县南边,蕲水从北向东方流来注入。

江水又流到苇口,苇口是个牛轭湖。牛轭湖东边有苇山。江水往东流经山北,北崖有东湖口,江水有港汊通向左岸,积聚成湖,所以叫湖口。

江水又东得空石口①,江浦在右。临江有空石山,南对石穴洲②,洲上有蕲阳县治③。又东,蕲水注之。

【注释】

①空石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

②石穴洲:一名蕲阳洲。在今湖北蕲春西南蕲州镇西北沙洲。东晋改蕲春县为蕲阳县,徙县治此。

③蕲阳县:东晋孝武帝改蕲春县置,属南新蔡郡。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有空石口,右岸是个牛轭湖。濒江有空石山,南与石穴洲相对,洲上有蕲阳县县城。又往东流,有蕲水注入。

江水又东迳蕲春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①,封陈俊子浮为侯国②。

【注释】

①建武三十年:54年。

②陈俊子浮: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少为郡吏。从刘秀经营河北,任安集掾、强弩将军等。刘秀称帝,建武十三年(37)以军功封陈俊为祝阿侯。卒后,子陈浮嗣,徙封蕲春侯。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蕲春县老城南边。世祖建武三十年,把这里封给陈俊的儿子陈浮,立为侯国。

江水又东得铜零口①,江浦也。大江右迳虾蟆山北②,而东会海口③。水南通大湖,北达于江,左右翼山。江水迳其北,东合臧口④,江浦也。

【注释】

①铜零口:即泠口。在今湖北蕲春西南蕲州镇东南。

②虾蟆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山在今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东北。”

③海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海口湖在兴国州东北六十里。”

④臧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口在今兴国州东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有铜零口,是个牛轭湖。大江右边流经虾蟆山北边,往东流汇合于海口。此口的水南通大湖,北到大江,左右两岸都是山岭。江水流经山岭北面,东流与臧口汇合,这是个牛轭湖。

江水又左迳长风山南,得长风口①,江浦也。

【注释】

①长风山、长风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长风山、长风口,在今广济县(今湖北武穴北)西南七十里。”

【译文】

江水又在左边流经长风山南边,有长风口,是个牛轭湖。

江水又东迳积布山南①,俗谓之积布矶,又曰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也。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②。右岸有土復口③,江浦也。夹浦有江山,山东有护口④,江浦也,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

【注释】

①积布山:亦称积布矶、积布圻、高山。在今湖北武穴西北。

②西阳:即西阳郡。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冈黄州区东)。寻阳:即寻阳郡。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武昌二郡置。治所在寻阳县(今湖北黄梅西南)。

③土復口:江浦名。当地多有此地名。

④护口:江浦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东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积布山南边,俗称积布矶,又叫积布圻,也就是庾仲雍所说的高山。是西阳和寻阳两郡间的分界。右岸有土復口,是个牛轭湖。牛轭湖两侧是江山,山的东边有护口,是个牛轭湖,庾仲雍称之为朝二浦。

又东过下雉县北①,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②。

江水东迳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③。又东迳望夫山南④。又东得苦菜水口⑤,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⑥。水出阳新县之青湓山⑦,西北流迳阳新县,故豫章之属县矣⑧。地多女鸟。《玄中记》曰⑨: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⑩。又西北迳下雉县,王莽更名之润光矣,后并阳新。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旧吴屯所在也。

【注释】

①下雉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东南。

②利水:当在今湖北武穴北。东陵:当在今湖北武穴。

③琵琶山、琵琶湾:《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山与湾在今广济县(今湖北武穴北)西南。”

④望夫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山在今广济县西南。”

⑤苦菜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口在今广济县西南。”

⑥富水:一名长河。即今湖北东南部之富水。源出通山县西南,东北流至阳新东富池口入长江。

⑦阳新县:三国吴置,属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西南六十里。

⑧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

⑨《玄中记》:书名。又称《郭氏玄中记》。旧称郭璞撰。晋代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

⑩夜飞游女:《水经注疏》:“朱翌猗《觉寮杂记》,岭外人家婴儿衣,暮则急收,不可露夜。土人云有虫名暗衣,夜见小儿衣,必飞毛著其上,儿必病寒热,久则瘦不可疗。其形大如蝴蝶,《水经》谓之夜飞游女。”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下雉县北边,利水从东陵西南注入。

江水往东流经琵琶山南边,山下有琵琶湾。又往东流经望夫山南边。又往东流,有苦菜水口,是个夏季牛轭湖。江水右岸,有富水注入。富水发源于阳新县的青湓山,往西北流经阳新县,是旧时豫章的属县。那一带地方女鸟很多。《玄中记》说:阳新有个男人,在水边碰到了女鸟,就和她同居,生了两个女儿,都长了羽毛飞走了。豫章一带居民抚养孩子,都不让孩子的衣服暴露在外面,说这种鸟把尘土落在孩子的衣服上,就会使孩子得病,所以也称女鸟为夜飞游女。富水又往西北流经下雉县,王莽改名为润光,后来并入阳新县。富水左右两岸,无论公田私田,只要有水灌溉,就都成为良田沃土,从前是吴屯田的地方。

江水又东,右得兰溪水口①,并江浦也。又东,左得青林口②。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③。江夏有西陵县④,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⑤。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⑥。宋太始元年⑦,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勋⑧,伐栅青山⑨,睹一童子甚丽,问伐者曰: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何劳伐此?在众人之中,忽不复见。故谓之青林湖⑩。湖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⑪,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⑫;一水西南流注于江,《经》所谓利水也。右对马头岸⑬,自富口迄此五十余里,岸阻江山。

【注释】

①兰溪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瑞昌县(今江西瑞昌)西北。”

②青林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广济县(今湖北武穴北)南七十里。”

③庐江郡: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汉武帝后治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三十里城池乡)。

④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西陵县:西汉置,为江夏郡治。

⑤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伪孔传:“江分为九道,在荆州。东陵,地名。”

⑥青林山:在今湖北武穴东。

⑦太始元年:465年。太始,即泰始。南朝宋明帝刘彧的年号(465—471)。

⑧明帝:即南朝宋明帝刘彧,字休炳,小字荣期。文帝之子。沈攸之: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宋将领。子勋:即刘子勋,字孝德。宋武帝刘骏第三子。

⑨栅:建造营寨。青山:即青林山。

⑩青林湖:在今湖北武穴西。

⑪寻阳:即寻阳县。西汉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⑫大雷:亦称雷港。在今安徽望江县东二十四里雷池乡。

⑬马头岸:当在今湖北黄梅。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右岸有兰溪水口,也是牛轭湖。又往东流,左岸在青林口,汇合青林水。青林水发源于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所以这里称为东陵。这就是《尚书》说的:江水经过九江流到东陵。水往西南流,积聚成为湖泊,湖西有青林山。宋泰始元年,明帝派遣沈攸之西征,讨伐子勋,在青林山伐木作桩建造营寨,看到一个十分清秀的孩子,问伐木人道:你们砍这些树做什么用?答道:用来打叛贼。孩子说:下旬就该可以平定了,何必麻烦砍树呢?说罢在人群中忽然一闪就不见了。山名青林山,所以湖就叫青林湖。湖中有鲫鱼,吃起来又肥又鲜,并能抵御寒暑。湖水往西流,称为青林水。又往西南流经寻阳,分成两条水:一条往东流,通大雷;一条往西南流,注入江水,就是《水经》里所说的利水。寻阳右边与马头岸相对,自富口到这里五十余里,两岸山重水复,路途多险阻。


卷三十四 江水二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