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江水一
【题解】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卷都是《江水》。在古代,“江”是长江的专名。“江水”是古代对长江的正规称呼,简称就作“江”。《水经注》全书约有近二十个卷篇都提及“江”,指的就是长江。另外,如同黄河称为“大河”一样,长江也被称为“大江”。《水经注》全书约有十多个卷篇提到“大江”这个名称。但包括《经》文和《注》文,《水经注》全书没有出现“长江”这个名称。从现存的古代文献来看,“长江”一名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又《鲁肃传》“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均是其例。但大概由于这个名称尚未广泛流行,所以《水经注》没有使用。
《水经》记述的长江之源是:“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这是因为《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禹贡》是经书,在古代受到极大的尊重,大家都不敢背离它,所以郦道元也只好顺着《水经》说:“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
其实,古人很早就知道,长江还有比岷江更长的源流。《山海经·海内经》说:“有巴遂山,绳水出焉。”这个绳水,就是长江的正源金沙江。《海内经》一般认为是西汉初期的作品,说明人们对于江源的认识,到西汉初期,已比《禹贡》成书的年代即战国末期前进了一步。到了《汉书·地理志》,情况就更为清楚:“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僰道即今四川宜宾,正是金沙江与岷江汇合之处。
《水经注》记载的长江上游,又大大地超过了《汉书·地理志》。卷三十六《若水》篇说:“绳水出徼外,《山海经》曰,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其一水枝流东出,迳广柔县,东流注于江;其一水南迳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绳水矣。”若水即今雅砻江,若水与绳水汇合,其下游仍称绳水,这条绳水,就是今金沙江。《若水》篇最后说:“若水至僰道,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是以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咸言至僰道入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更无别川可以当之。”从这段《注》文中,可见郦道元对当时长江上游的干支流情况,已经清楚了。《注》文中的绳水,即今金沙江的通称,淹水是今金沙江的上游,泸水是今金沙江的中游,马湖江是今金沙江的下游,孙水是今安宁河,大渡水是今康定西的坝拉河。尽管他没有突破《禹贡》的框框,仍把岷江作为长江的正源,但在实际上已经把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分布记载清楚了。
此外,他在卷三十七《淹水》篇中,《注》文还叙述了:“淹水迳(姑复)县之临池泽而东北,迳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临池泽即今云南永胜南的程海,这是《水经注》明确记载的长江干流所到达的最远之处,说明郦道元对长江上游所掌握的资料已经相当可观了。
卷三十五《江水》篇在记载到今湖北与江西两省交界处的青林湖后就告结束。虽然以上《沔水》篇的“题解”中已经说明,长江的最后一段,可能已合入《沔水》篇中。自来郦学家也有认为《江水》应该尚有第四篇,但这第四篇已经亡佚。戴震在武英殿本《水经注·江水》结束后做了案语,认为郦道元在《沔水》篇中所写的江水很简略,详细内容当在《江水》篇中。他说:“(《沔水》)下雉县以下大江入海之大略固具,在道元于《江水》叙次必详悉,自宋时已阙逸矣。”全祖望在其《水经·江水篇跋》(《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二)中也说:“《江水》失去第四篇,而青林湖以下竟无考。”
《水经注》是一部残籍,这类问题很多,无法详究。读者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江水》篇,可参阅陈桥驿《水经·江水注研究》一文,此文发表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又收入《水经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①,大江所出②,东南过其县北。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③,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④: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⑤。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⑥。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⑦,而历天彭阙⑧,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⑨,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⑩,岷山崩,壅江水⑪,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⑫: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⑬,名曰《反骚》也。
【注释】
①岷山:亦作㟭山、汶山、渎山、汶阜山、汶焦山。在今四川西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岷江水系与嘉陵水系的发源处,高山白雪皑皑。蜀郡: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氐道县:西汉置,以其地为氐族所居,故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山县东南。东汉末废。
②大江:即江水。今长江。
③徼外:边塞之外。
④《益州记》:书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任豫、梁李膺并有《益州记》,此未详谁作。”
⑤羊膊岭:亦名大分水岭。在今四川松潘西北二百四十里,为岷山支脉。岷江西支发源于此。
⑥滥觞(làn shāng):本指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泛指事物的起源。
⑦白马岭:即今四川松潘西北之喇嘛岭。
⑧天彭阙:亦称天彭谷。在今四川松潘西北。
⑨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李冰:战国末秦水利专家。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与其子一同修建了都江堰,以灌溉诸郡,造福于蜀地人民。
⑩元延: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12—前9)。
⑪壅:堵塞,阻塞。
⑫扬雄《反离骚》: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其《反离骚》,为凭吊屈原之作。名虽为反,实际上却是在哀吊屈原。
⑬吊:凭吊,吊唁。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为楚王室同姓贵族。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三闾大夫、左徒等官职。后深感挽救楚国危亡无望,悲叹国事衰落,自沉于汨罗江中。
【译文】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就发源于这里,往东南流过县北。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边境以外,江水就发源于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水向东南流泻百余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游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指的是这里。汉元延年间,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江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①,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②,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③。县,本秦始皇置,后为昇迁县也④。《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⑤,又八十里至蚕陵县⑥,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⑦,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⑧,始百许步。
【注释】
①汶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关当在今松潘厅(治今四川松潘)西北,或谓即西北二十八里之虹桥关。”
②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③汶山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汶江县(今四川茂县北)。
④昇迁县:西晋改湔(jiān)氐道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
⑤龙涸:又名龙鹤、龙鹄。在今四川松潘。
⑥蚕陵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汶川郡。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叠溪镇南迭溪。
⑦石镜:即石镜山。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山侧有石,圆径二尺,明澈如镜,故名。
⑧北部:即北部都尉。西汉地节三年(前67)改汶山郡置。治所在汶江县(今四川茂县北三里)。
【译文】
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面。汉武帝元鼎六年,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余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余里到北部都尉治,江宽才有百余步。
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①,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②,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瀍曜③,江、汉昞灵④。《河图括地象》曰⑤: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⑥: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⑦。《广雅》曰:江,贡也⑧。《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⑨。
【注释】
①汶山故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宋》《齐志》无汶山县,而汶山郡治都安,则晋郡已他徙,故称故郡耳。”
②湿坂:亦作湿坂山。在今四川汶川南漩口镇东北。
③井络:此指井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瀍曜:一作垂耀。垂下光辉。
④昞(bǐng)灵:灿烂,照耀。
⑤《河图括地象》:书名。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⑥《书》:这里指《尚书·禹贡》。
⑦四渎:古代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合称为四渎。
⑧江,贡也:语见《广雅·释水》。
⑨“江”几句:语见《释名·释水》。
【译文】
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余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余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所以有了它的精气,井星就熠熠生辉,大江、汉水,灵光照耀。《河图括地象》说:岷山的精气,上升成为井星,帝王因其会合而昌盛,神明赖以为人类造福。所以《尚书》说:岷山是江水所出处。泉流既深且远,流量之大,在四渎之中首屈一指。《广雅》说:江,就是贡的意思。《风俗通》说:江里出产稀珍之物,可以朝贡。《释名》说:江,就是共的意思,小水流进江中,因而是诸水所公共的。
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①,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②,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③,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④。平恒言⑤: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⑥:流二江于崌崃⑦。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⑧。
【注释】
①崃(lái)山:又名邛崃山。即今四川荥经与汉源交界之大相岭山。
②汉嘉:即汉嘉郡。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改蜀郡蜀国都尉置,属益州。治所在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严道县: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荥经西五里古城坪。后属汉嘉郡。
③九折坂:亦名邛崃坂。即今四川汉源北清溪镇北大相岭山南坡山道七十四盘。
④王阳按辔处: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王阳,一作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今山东青岛即墨区)人。宣帝时为益州刺史。按辔,紧扣马缰绳使马缓行或停止。
⑤平恒:字继叔。北魏燕郡蓟县(今北京)人。勤学博闻,安贫乐道。曾撰《略注》百余篇,记述周、秦以来帝王将相之是非得失。
⑥郭景纯《江赋》: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所撰《江赋》,为其记述川渎之美的赋作。
⑦崌(jū)崃:即崌山。在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北。毕沅以为似为今四川雅安名山区的蒙山。
⑧“崌山”几句:语见《山海经·中次九经》。
【译文】
东北一百四十里有崃山,是中江的发源地,中江东流注入大江。崃山就是邛崃山,在汉嘉郡严道县,又名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天都会结冰,冬天更是酷寒,是王阳勒马的地方。平恒说:这就是中江的发源地。郭景纯《江赋》说:在崌崃山流奔着两条江。又东流一百五十里,有崌山,北江发源于此,东流注入大江。《山海经》说:崌山是江水的发源地,往东注入大江。江中怪蛇很多。
江水又迳汶江道①,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②,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③:蜀地之甲④,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⑤。谓是水也。又有湔水入焉⑥。水出绵虒道⑦,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⑧。吕忱云⑨: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
【注释】
①汶江道:东汉改汶江县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北三里。建安中刘备定蜀,于此置汶山郡。
②汶:即汶江。今四川岷江上源黑水河。
③苏代:一说为战国苏秦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亦习纵横家言。曾受燕昭王重用,昭王召其与谋伐齐,破之。又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天下由此宗苏氏之纵约。
④甲:此指装备着盔甲的士兵。
⑤郢: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十里纪南城。
⑥湔(jiān)水:上游出玉垒山后即入岷江,当指今汶川与都江堰市间岷江支流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与洛水合,当指今都江堰市、金堂岷江支流青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
⑦绵虒道:东汉改绵虒县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汶川西南四十里绵虒镇。
⑧绵虒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汶川西南四十里绵虒镇。地节二年(前67)属蜀郡。东汉时改绵虒道。玉垒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隅。
⑨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译文】
江水又流经汶江道,汶水发源于边境外岷山西边的玉轮坂下,先往南流,然后往东流经该县,往东注入大江。所以苏代对楚王说:蜀地的军队在汶水上船,趁着夏季水涨下江,五天就能到楚国郢都。他说的就是这条水。又有湔水注入。湔水发源于绵虒道—也叫绵虒县—玉垒山。吕忱说:湔水又叫半浣水,流注入江。
江水又东别为沱①,开明之所凿也②。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③。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桥④。
【注释】
①沱:即沱水。亦作沱江。有两条:一在今四川成都郫都区西南,为古郫江之前身;一在今四川汶川西,相当于今杂谷脑河。
②开明:战国时蜀君。原为蜀王杜宇相,因治水有功,杜宇效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他。
③玉垒作东别之标:语出郭璞《江赋》。意思是说:玉垒山作为长江分流为沱江的标志。
④笮(zuó)桥: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以竹篾为索,架于江水上方。
【译文】
江水东流,又分出沱江,是开明所凿。就是郭景纯所说的,玉垒山可作为东流分出沱水的标志。绵虒县是汶山郡的治所,为刘备所置。有竹索桥可以渡江。
江水又历都安县①,县有桃关、汉武帝祠②,李冰作大堰于此③,壅江作堋④。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⑤。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⑥。《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⑦,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⑧,坐致竹木⑨,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⑩,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⑫,沃野千里,世号陆海⑬,谓之天府也⑭。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⑮: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⑯。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⑰,屯观坂⑱。从事何旅曰⑲:今所安营,地名观坂,上观下反⑳,其征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和所杀(21)。
【注释】
①都安县:三国蜀汉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二十里导江铺。
②桃关:即今四川汶川南岷江东岸桃关。汉武帝祠:具体不详。
③李冰:战国末秦水利专家。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与其子一同修建了都江堰,以灌溉诸郡,造福于蜀地人民。大堰:即今都江堰。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由分水堤、进水口、泄洪道、灌溉渠道等组成的完整系统的水利工程。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
④壅:拦截,阻拦。堋(pénɡ):分水的堤坝。
⑤湔(jiān)堋:即今四川岷江及都江堰市西都江堰分水堤北之北江。陈桥驿按,此处有佚文。由于古人引书,常常杂以己语,故虽明说引自郦氏,但何者为郦语,何者为引者语,甚难区分。此处在《名胜志》四川卷六成都府灌县下所引一段郦语,语言分明,而多数版本均不取,直到《元史》才又书之。《名胜志》所引《水经注》云:“李冰作大堰于此,立碑六字曰:深淘潬(tān),浅包。者,于江作堋,堋有左右口。”此“深淘潬,浅包,者”八字,并无引者语,插入此处,正是当年所佚。
⑥郫(pí)江: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之柏条河。捡江: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之走马河。全祖望《五校》《七校本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均作“检江”。译文从之。
⑦堰:此指修筑堤堰。
⑧颓水:下注的水流。
⑨坐致竹木:把竹木从山上滑落入江水中,随流漂致,不须搬运,故曰“坐致”。
⑩羊摩江:相当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南之羊马河。
⑪《记》:当即上文之《益州记》。
⑫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泛指灾荒,荒年。
⑬陆海:物产富饶之地。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
⑭天府: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地。
⑮左思《蜀都赋》: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西晋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名重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蜀都赋》为《三都赋》之一,另外两赋是《魏都赋》《吴都赋》。
⑯堰官:专门负责监管堤堰的官员。
⑰皇甫晏:魏晋时人。晋朝建立后,被封为益州刺史。泰始八年(272),冒暑率军伐汶山胡,从事何旅固谏,不从。牙门张弘等因众怨,诬其谋反,杀之。
⑱屯:驻扎。观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
⑲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何旅:皇甫晏的部下。其余不详。
⑳上观下反:地名“观坂”的上字为“观”,下字为“坂”。
(21)牙门:官名。即牙门将军,或称牙门将。三国时置。南朝梁时,为杂号将军。张和:一作张弘。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都安县,县里有桃关和汉武帝祠,李冰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大堰,截住江流。堰坝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检江,以便通航。《益州记》说: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左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位于郫江右面。利用山势滑放竹木入江,不费力气就可以运到,水还可以灌溉诸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以灌溉外江以西的农田,在西边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以镇伏江神。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灌溉,多雨时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记》说:水旱都任人安排,饥荒绝迹,沃野千里,因此世人把它号称陆海,又叫天府。邮亭就在堰上,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说: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赖以给养。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护堰,并设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来到都安,屯兵于观坂。从事何旅说:现在扎营的地方名叫观坂,上观下反,是不祥的征兆。皇甫晏不听他的话,果然被牙门张和所杀。
江水又迳临邛县①,王莽之监邛也。县有火井、盐水②,昏夜之时,光兴上照。
【注释】
①临邛县:战国时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建城。
②火井:出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来煮盐。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临邛县,就是王莽的监邛。县里有火井、盐水,黑夜时分,就会升起一片火光。
江水又迳江原县①,王莽更名邛原也。江水出焉②。
【注释】
①江原县:西汉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州东南三十里江源场东。
②(shòu)江水:当在今四川崇州一带。
【译文】
江水又流经江原县,王莽改名为邛原。江水就发源于那里。
江水又东北迳郫县下①。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沉江中,丧后日当至②,可伺候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焉。
【注释】
①郫(pí)县:秦于周慎王五年(前316)灭蜀国后在郫邑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郫都区北一里。
②丧:尸体,尸首。
【译文】
江水又往东北流经郫县境。县里有个叫姚精的人,夷人叛乱,把他杀了,两个女儿也被掳去。姑娘们托梦给她们的哥哥,明天她们将投江自尽,尸体后天当可漂到,叫他等候着。果然他在江水中捞到两个姑娘的尸体,就和梦中所说的一样。郡县都旌表这件异事。
江水又东迳成都县①,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②。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③:两江珥其前者也④。《风俗通》曰⑤: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⑥,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⑦,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⑧,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亟⑨,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⑩。主簿刺杀北面者⑪,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⑫,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注释】
①成都县:战国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于蜀国都城成都置,为蜀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②元鼎二年:前115年。
③扬子云《蜀都赋》:扬子云,即扬雄,一作杨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其《蜀都赋》记述蜀地山川形势、风俗物产。为汉赋名篇之一。
④珥:此指如左右耳一样。
⑤《风俗通》:书名。一名《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主要收录有关古代历史、风俗礼仪、山河泽薮、怪异传闻等内容。
⑥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嬴稷,一名则。战国时秦国国君。
⑦澹澹:水波动荡貌。
⑧有间:过了一会儿。
⑨大亟:非常紧迫。
⑩绶:衣带。
⑪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等事务。
⑫气决:勇敢果决。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成都县,该县设置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县里有两条江,都流经郡城下面,所以扬子云《蜀都赋》说:两江从前面左右穿过。《风俗通》说:秦昭王派李冰去当蜀郡太守,在成都开凿了两条河渠,可以灌溉百顷田亩。江神每年需要两个小姑娘做妻子,李冰把自己的女儿送去与江神成亲,直入神祠,向神劝酒。但江神不饮,酒杯里只泛起一丝丝波纹,李冰厉声斥责,于是他和江神忽然都不见了。过了好久,江岸旁有两牛相斗。一会儿,李冰回来了,满身大汗地对下属说:我斗得精疲力竭了,你们该帮我一下。南面那头牛腰间纯白色,那就是我的绶带。于是主簿刺杀了北面那头牛,江神于是就死了。蜀人敬佩他的胆略和果决,因而把身强力壮的孩子都称为冰儿。
秦惠王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①,遂置蜀郡焉②。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③。晋太康中④,蜀郡为王国⑤,更为成都内史⑥,益州刺史治⑦。《地理风俗记》曰⑧:华阳黑水惟梁州⑨。汉武帝元朔二年⑩,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嶲⑪,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⑫,后乃徙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⑬: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谓容身而游,满腹而去⑭。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常言⑮:经有五⑯,涉其四;州有九⑰,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⑱。
【注释】
①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在位期间,四处征伐,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司马错:秦惠王臣子。司马错与张仪争伐蜀,秦惠王听从张仪之策,起兵伐蜀,于是惠王使司马错将兵伐蜀,遂拔,以之为郡守。
②蜀郡: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
③象:与……相像。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窑店镇一带。
④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⑤蜀郡为王国:《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华阳国志》)八云:太康八年(287),武帝子成都王颍受封,以蜀郡、广汉、犍为、汶山十万户为王国。”
⑥更为成都内史:此指易蜀郡太守为成都内史。
⑦益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兴平中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
⑧《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⑨华阳:地区名。因在陕西华山之阳(南)得名。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就是记载这一地区的历史。黑水:其说不一,有今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说法。梁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282)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
⑩元朔二年:前127年。元朔,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28—前123)。
⑪犍(qián)为:即犍为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先在鳖县(今贵州遵义西),其后又移治南广(今四川筠连境)、僰道县(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县(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牂柯(zāng kē):即牂牁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阳附近)。越嶲(xī):即越嶲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以邛都国地置。治所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五里)。
⑫广汉:即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雒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汉。
⑬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人。少好学,闻名当时。曾任广汉雒县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闭门不交人事。《与弟圄书》为其写给弟李圄的书信。
⑭容身而游,满腹而去:意思是说,对物质条件要求甚少,只要能有个安身之所,能够填饱肚子就满足了,就可以去寻求精神上的闲适恬淡。
⑮严夫子:即严助之父严忌。吴人。本姓庄,当时尊尚,号曰夫子。史家避汉明帝刘庄讳,故遂为严耳。严忌为游说之士,以文辩著名,有五经涉其四、九州游其八之语。
⑯经有五: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⑰州有九:即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一说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⑱万顷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北。”
【译文】
秦惠王二十七年,派张仪和司马错等人去灭蜀,设置了蜀郡。王莽改名为导江。张仪按咸阳的格局修筑了成都城。晋太康年间,蜀郡立为王国,改为成都内史,是益州刺史的治所。《地理风俗记》说:华阳黑水一带属梁州地区。汉武帝元朔二年,把梁州改为益州,因为新开发了犍为、牂柯、越嶲三地,州郡的疆域更加辽阔了,所以称为益州。开始时治所在广汉的雒县,以后才迁到这里来。所以李固《与弟圄书》说:我今年五十七岁,鬓发都白了,正像人们所说的:有了安身之所、能吃饱肚子,就可以去追求精神上的闲适了。我周游天下,只是还没有看到过益州。从前严夫子常说:经有五部,已读过四部;州有九个,已游历八个。我是很想能像这位先生一样。当初张仪筑城时,取土的地方离城十里,后来就用来养鱼,这就是现在的万顷池。
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②。直西门郫江上曰冲治桥③。西南石牛门曰市桥④,吴汉入蜀⑤,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⑥,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⑦,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市市桥门,一头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⑧,桥南曰万里桥⑨,西上曰夷星桥⑩,下曰笮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⑪,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⑫,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道西城,故锦官也⑬。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⑭。蜀有回复水⑮,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拔剑击之,遂不为害。
【注释】
①千秋池:《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华阳县(今四川剑阁)东五里。”
②七桥:即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星桥(即笮桥)、长升桥和升仙桥等七座桥梁。
③郫(pí)江:战国秦蜀守李冰开凿。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之柏条河。
④市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曰金花桥。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西四里。”
⑤吴汉:字子颜。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归光武帝刘秀,拜偏将军,勇鸷有智谋。伐蜀与公孙述战,八战八克。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
⑥广都:即广都县。西汉元朔二年(前127)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东中和镇。
⑦厌:镇压,制服。
⑧江桥:战国秦建于郫江上。在今四川成都旧城文庙前街一带。
⑨万里桥:亦名笃泉桥。战国秦建于检江上。即今四川成都南跨南河之南门大桥。
⑩夷星桥:亦称笮桥。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南河上。
⑪文翁:西汉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少好学,通《春秋》。景帝末为蜀郡守。修学官,兴教化。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乃文翁之化。
⑫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⑬锦官: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西南郊南河(锦江)南岸。成都市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成都市的别称。
⑭锦里:陈桥驿按,国人有几种有关“南方丝绸之路”的著作,流往东邻日本,有人信,也有人不信,议论纷纭。1992年,日本文部省请我们夫妇入蜀调查,由他们提供全部经费,是真是假,仅需撰写五百言的调查结果。于是我们遍查文献,入蜀逾一月有半,撰成《关于四川省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论证》一文,除按约交日本文部省外,亦全文在《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发表。文章证明,“南方丝绸之路”确实存在。此项工作,四川省丝绸局尽其全力支持,所以此段《注》文中的一切均为我们所亲睹。
⑮回复水:湍急而打着漩涡的流水。
【译文】
城北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都有水渠相通,冬夏不涸。西南两江上有七座桥梁。郫江上通西门的叫冲治桥。西南在石牛门的叫市桥,吴汉入蜀时,从广都派遣了一支轻骑兵先去烧了它,桥下的水潭叫石犀渊。从前李冰造了五头石犀,用以镇压水妖。他通过石犀在南江开了一条渠道,把那地方叫犀牛里。后来又把两头犀牛移掉,一头移到府城市场的市桥门,一头就沉在渊里。在大城南门的叫江桥,在桥南的是万里桥,向西走是夷星桥,下面是笮桥。南岸路东有一所学堂。起初,文翁当蜀郡太守,创立讲堂,又在南城修筑石室。永初以后,学堂失火焚毁,后任太守又增加了两所石室。后来州衙门侵占郡学基址,就把郡学移到夷星桥南岸的路东去。路西有城,就是旧时的锦官城。据说织锦工人织成锦缎后,在江水里洗濯,锦缎就色泽鲜艳;如在别的江河里洗濯,锦缎就会褪色,于是取名为锦里。蜀郡有回复水,水里的江神曾溺死过人。文翁做了太守后,立祠奉祀,为江神斟酒劝饮而江神不饮尽,文翁拔剑刺他,江神就不再害人了。
江水东迳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①,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川原②,凿山崖度水,结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
【注释】
①元朔二年:前127年。
②江西:府河之西。望川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朱锡谷《蜀水考补注》,新开河在郫县南五里,名酸枣河,后汉所凿之望川源,下流为元时之马坝渠,俗又呼为马坝河。”
【译文】
江水往东流经广都县。广都县置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就是王莽的就都亭。李冰能察看水脉,他开凿了县里的盐井。江西有望川原,开凿山岩引水流过,蓄积在陂塘里,所以人民生活所需的物产非常丰富。这就是南江。
又从冲治桥北折,曰长升桥①。城北十里曰升仙桥②,有送客观③。司马相如将入长安④,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⑤。故世祖谓吴汉曰⑥: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⑦。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⑧,夹江为营,浮桥相对⑨。公孙述使谢丰扬军市桥⑩,出汉后袭破,汉坠马落水,缘马尾得出入壁⑪,命将夜潜渡江,就尚击丰,斩之于是水之阴。江北则左对繁田⑫,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顷⑬。湔水又东绝绵、洛⑭,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⑮,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⑯。斯为北江。
【注释】
①长升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成都县(今四川成都)西。”
②升仙桥:《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即今成都县北。”
③送客观:成都之北大路经此,故于桥旁或桥上建观为送客之所。
④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⑤上应七宿:地下的七座桥(即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星桥、长升桥和升仙桥)对应上天的北斗七星。
⑥世祖:光武帝刘秀。
⑦七桥连星间:即连成一线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的七座桥梁之间。
⑧刘尚:吴汉之副将。官武威将军。
⑨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而搭成的桥,也指用浮箱代替桥墩而搭成的桥。
⑩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称帝。建武十二年(36),为汉军所破,被杀。谢丰:公孙述部将。被吴汉所杀。
⑪缘:抓着,攀缘。壁:军垒。
⑫繁田:灌溉灌县东部及彭县、新繁大片田地,这一带在汉代大部分属繁县,故下文云“灌溉繁田”。繁县,西汉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州西北。三国蜀汉延熙十年(247)移治今新都西北新繁镇。
⑬湔㳛(jiān yú):《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称湔㳛口在新繁县西,引《志》云,湔水自灌县东北流,经新繁县界,入新都县,即此水也。”
⑭湔水:上游出玉垒山后即入岷江,当指今汶川与都江堰市间岷江支流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县与洛水合,当指今都江堰市、金堂间岷江支流青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绝:横过,直渡。绵:即绵水。今四川绵竹东北之绵远河。洛,即洛水,亦作雒水。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
⑮五城:即五城县。三国蜀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
⑯五城水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五城水为今中江县(今四川中江县)之罗江河,其东至潼川府城南入涪处,即五城水口。”
【译文】
江水又从冲治桥北转,有桥叫长升桥。城北十里叫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去长安时,在门上题字说:我不乘高车驷马,决不从你下面走过!后来到了邛蜀,果然如愿以偿。李冰沿江造了七座桥,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对应。所以世祖对吴汉说:部署军队应当选在连成七星的七座桥梁之间。吴汉从广都乘胜进逼成都,和他的副将刘尚南北相呼应,隔江在两岸建立军营,其间以浮桥相连。公孙述派遣谢丰在市桥逞兵,迂回到吴汉背后攻破他的阵地,吴汉落马跌入水中,幸而拉着马尾又得以出水,他进入军营,命令部将连夜偷偷渡江,向刘尚靠拢,合兵进攻谢丰,终于在江水南岸杀了谢丰。大江北岸,左边与繁田相对,文翁又凿通湔㳛水来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的田亩。湔水又往东流到绵、洛,经五城边界到广都北岸,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五城水口。这就是北江。
江水又东至南安为璧玉津①。故左思云②:东越玉津也③。
【注释】
①南安:即南安县。南齐置,为南安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剑阁(下寺镇)西南普安镇。璧玉津:在今四川犍为之东北。
②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
③东越玉津:语出左思《蜀都赋》:“西逾金堤,东越玉津。”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到南安,有璧玉津。所以左思说:向东越过玉津。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①,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②,合而注之。
县,故大夜郎国③,汉武帝建元六年开置郡县④。太初四年⑤,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⑥。王莽更名,郡曰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⑦。有江入焉⑧。出江原县⑨,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江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⑩。水盛岁坏⑪,民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天社山⑫,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⑬,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⑭,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江为大堰⑮,开六水门⑯,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之山也⑰。
【注释】
①武阳县:战国末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北十五里江口镇平获村与五一村交界处。西汉太初四年(前101)为犍为郡治。
②青衣水:在今四川宜宾南溪区南。沫水:即今四川西部大渡河或青衣江。
③大夜郎国:战国至西汉时国名。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部分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其地置牂牁郡。
④建元六年:前135年。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
⑤太初四年:前101年。太初,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04—前101)。
⑥任安:字少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等官。
⑦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士大夫郡:朱谋㙔《水经注笺》引《华阳国志》:“及公孙述有蜀郡,据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战,死之。而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⑧(shòu)江:出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流至武阳县(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注入长江。
⑨江原县:西汉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州东南三十里江源场东。
⑩安汉桥:当在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北岷江与府河汇流处之上游,跨岷江上。
⑪岁坏:(安汉桥)每年都会被冲坏。
⑫李严:一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官犍为太守。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凿天社山。天社山:即修觉山。在今四川新津南,当邛崃水(南河)注入岷江处。
⑬赤水:即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东南黄龙溪。发源于成都龙泉区长松乡境,西南流经借田铺,至回水(大佛寺)入府河。
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⑮大堰:据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此堰今亦名解放渠,系于新津城东南三江(金马河、西河、南河)汇流处、邓公场北之江中筑堤。
⑯六水门:六道水门。《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北。”
⑰王乔:蜀郡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人。为官柏人(今河北隆尧柏人城)县令数年,后弃官在隆尧的宣务山修炼道术,得道后乘白鹤升天。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过犍为郡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流来,汇合后注入江水。
武阳县就是旧时的大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开拓了那个地区,设置了郡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筑武阳城。王莽改名,郡称西顺,县名戢成。光武帝称之为士大夫郡。有江流入。江发源于江原县,上游承接大江,往东南流到武阳县,注入江水。武阳县下游的江上,江面宽一里半,原有大桥,叫安汉桥。江水盛大,年年被冲毁,百姓苦于修桥。后来太守李严在天社山开山,找了另一条过江通道,此桥也就被废弃了。武阳县有赤水,流注入江。建安二十四年,此水出现黄龙,接连九天方才离去。县里在江上造了一条大堰,开了六处水门,以灌溉郡内的田亩。北山就是从前王乔升仙的地方。
江水又与文井江会①,李冰所导也②。自莋道与濛溪分水③,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④。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⑤。汉武帝元封四年⑥,以蜀都西部邛莋邛⑦,理旄牛道⑧。天汉四年置都尉⑨,主外羌⑩,在邛崃山表⑪。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⑫,扬母阁路之阻⑬。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邛县,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⑭,山上有嘉谷⑮,山下有蹲鸱⑯,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⑰。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迳越嶲邛都县西⑱,东南至云南郡之青蛉县⑲,入于仆。郡本云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⑳。仆水又南迳永昌郡邪龙县(21),而与贪水合(22)。水出青蛉县,上承青蛉水(23),迳叶榆县(24),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仆水又迳宁州建宁郡(25)。州,故庲降都督屯(26),故南人谓之屯下,刘禅建兴三年(27),分益州郡置(28)。历双柏县(29),即水入焉(30)。水出秦臧县牛兰山(31),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32)。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趾郡泠县(33),南流入于海。
【注释】
①文井江:即今四川邛崃市之邛崃河(南河)。
②李冰:战国末秦水利专家。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与其子一同修建了都江堰,以灌溉诸郡,造福于蜀地人民。
③莋道:当作笮道。据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笮道当指文井江源头一带。即今崇庆之极西,与芦山、宝兴、汶川三县交界地带。盖古时这一带为笮人地区,故得笮道之名。濛溪:即今芦山河,古之青衣江、大渡水等。
④临邛县:战国时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邛崃。秦惠王二十 七年(前311)建城。布仆水:在今四川邛崃西南。
⑤徼外:边塞之外。沈黎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以笮都置沈黎郡,以邛都置越嶲郡,同时置汶山郡、武都郡。
⑥元封四年:前107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⑦邛莋:即邛笮山,也作邛筰山。为古蜀国时“邛人”和“笮人”之间的界山。
⑧理:治理。旄牛道:古道名。两汉、三国蜀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牦牛夷境或牦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至汉源北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
⑨天汉四年:前97年。天汉,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00—前97)。都尉:地方武官名。佐太守主管一郡武事,防备盗贼等。
⑩外羌:山外之羌族。羌,古代对中国西部氐羌族群的通称。
⑪邛崃山:即今四川荥经与汉源交界之大相岭山。表:外。
⑫弄栋:即若栋、弱栋。《元和郡县图志》:“弱栋坂在(四川)名山县东北八里,长二里,道至险阻。”八渡之难:具体不详。
⑬扬母阁:在今四川荥经至汉源之间大相岭上。
⑭青城山:亦名赤城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三十里。
⑮嘉谷:生长奇异的禾谷,古人以之为吉兆。如一般是一谷一穗,而嘉谷则一谷两穗、三穗等。
⑯蹲鸱:一种形状很大的芋,其形类蹲着的鸱鸮鸟。
⑰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事见《史记·货殖列传》:“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⑱邛都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于邛都国置,为越嶲郡治。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五里。
⑲云南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析永昌、益州、越嶲三郡地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弄栋县(今云南姚安西北十七里旧城)。青蛉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云南大姚。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云南郡。
⑳建兴三年:225年。建兴,三国蜀汉后主刘禅(shàn)的年号(223—237)。
(21)仆水:即今云南南部之红河。汉至南朝称仆水。永昌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内属,以其地并析益州郡西部六县合置。治所在嶲唐县(今云南云龙西南七十里漕涧镇)。邪龙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巍山县地名志》:彝语“邪”为喜欢,“龙”即龙,意即龙喜欢的地方。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
(22)贪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云南通志稿》,万花溪水出云南县西,直太和县东,汉叶榆境,下流为白崖江,与阳江合,即贪水也。”
(23)青蛉水:即青蛉河。在云南大姚。
(24)叶榆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大理西北六十里喜洲。
(25)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建宁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味县(今云南曲靖西北十五里三岔)。
(26)庲降都督: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以招徕南部边境各郡。治所在南昌县(今云南镇雄),后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庲降与江州、永安、汉中四都督,均为军政长官,不治民,南中诸郡民政仍属益州刺史。庲降,取招徕、降服之意,非地名。
(27)刘禅(shàn):字公嗣。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刘备之子。昏庸无谋。建兴三年:226年。
(28)益州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开滇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
(29)双柏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境。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
(30)即水:即今绿汁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汉至南朝称即水。
(31)秦臧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禄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牛兰山:在今云南禄丰东北。
(32)来唯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莱州附近。东汉废。劳水:即今李仙江和下游黑水河。在云南南部及越南西北部。汉至南朝称劳水。
(33)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交趾郡:秦亡后南越赵佗置。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县(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泠(míng líng)县:西汉占领瓯雒地区后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富寿省安朗县西夏雷村。东汉建武十六年(40),其县雒将之女徵侧、徵贰姊妹自立为王,建都于此。三国吴孙皓后,为新昌郡治。
【译文】
江水又与李冰疏导的文井江汇合。文井江从笮道与濛溪分水,到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汇合。布仆水发源于边境外成都西边的沈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的邛笮设置沈黎郡,管辖旄牛道。天汉四年,在邛崃山设置都尉,掌管外羌。从蜀郡西行经过邛笮,道路极险,有弄栋八渡的难关,有扬母栈道的险阻。布仆水来自县西的布仆,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流经临邛县,注入文井水。文井水又往东流经江原县。县城濒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长四十里。还有个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生长奇异的稻谷,山下有蹲鸱—就是芋头。所谓山下有蹲鸱,到老都不会闹饥荒,这就是卓氏之所以乐于远道迁徙的缘故。文井江又往东流,到武阳县天社山下注入江水。另一条往南流经越嶲郡邛都县西面,向东南流到云南郡青蛉县注入仆水。云南郡本来是云川的地方,置于蜀建兴三年。仆水又往南流,经过永昌郡邪龙县,与贪水汇合。贪水发源于青蛉县,上游承接青蛉水,流经叶榆县,然后往东南流,到邪龙注入仆水。仆水又流经宁州建宁郡。宁州原来是庲降都督驻兵的地方,所以南方人称之为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而设置。仆水流经双柏县,汇合了即水。即水发源于秦臧县牛兰山,往南流到双柏县,往东注入仆水。仆水又往东流,到来唯县注入劳水。劳水发源于边境外,往东流经来唯县与仆水汇合。仆水往东流到交州交趾郡泠县,往南流入大海。
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①。昔岑彭与吴汉溯江水入蜀②,军次是地。知而恶之,会日暮不移,遂为刺客所害。谓之平模水③,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冢④,言彭祖冢焉。
【注释】
①武阳:即武阳县。战国末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北十五里江口镇平获村与五一村交界处。西汉太初四年(前101)为犍为郡治。彭亡聚:在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北十里江口镇。
②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光武帝刘秀,以为邓禹军师。击秦丰有功,封为舞阴侯。
③平模水: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
④彭冢:即彭祖冢。彭祖,传说善养生,有导引之术,活到八百高龄。因封于彭,故称。
【译文】
江水从武阳往东流到彭亡聚。从前岑彭与吴汉溯江水进入蜀境,队伍在这里住宿。他听到这个地名感到很厌恶,但当时天色已晚,也就没有转移营地,于是就被刺客暗杀。这段江流称为平模水,也叫外水。这里有个彭冢,据说就是彭祖的坟。
江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①,有熊耳峡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③,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溉有滩,名垒坻④,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⑤,衿带二水矣⑥,即蜀王开明故治也⑦。来敏《本蜀论》曰⑧:荆人鄨令死⑨,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⑩,起,见望帝⑪。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⑫,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⑬。帝使令凿巫峡通水⑭,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县南有峨眉山⑮,有濛水,即大渡水也⑯。水发濛溪⑰,东南流与涐水合⑱。水出徼外,迳汶江道⑲。吕忱曰⑳:渽水出蜀(21)。许慎以为涐水也(22),出蜀汶江徼外。从水,我声。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故《山海经》曰:濛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23)。
【注释】
①南安县: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西汉属犍为郡。
②熊耳峡:即岷江三峡之总称。在今四川乐山市北六十里。
③河平:西汉成帝刘骜(ào)的年号(前28—前25)。
④垒坻:亦曰盐溉。即离堆。据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当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大佛岩。古代此岩当更突出江中,沫水冲来,水急漩大,形成险滩,故李冰凿平其突出的部分。
⑤青衣江:古名大渡水、沫水、平羌江、雅河。在今四川西部,为大渡河最大支流。会:此指青衣江与长江交汇处。
⑥衿带二水:谓二水交汇犹如衣领相交一样。
⑦开明:战国时蜀君。原为蜀王杜宇相,因治水有功,杜宇效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他。
⑧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三国蜀汉经学家。《本蜀论》:书名。具体不详。
⑨鄨(bì)令:即传说中的蜀王开明。又作鳖灵、鳖泠。本楚人,后率众入蜀,为蜀王杜宇之相。蜀地大水灾,杜宇不能治,鳖灵遂领导众民决玉垒山(在今四川汶山县、灌县一带)除水患,以治水功代杜宇为蜀王,称开明氏,号丛帝。
⑩汶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岷江水系与嘉陵水系的发源处。
⑪望帝:相传战国末年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为蜀除水患有功。后禅位,退隐西山,蜀人思之,时适二月,子规(杜鹃)啼鸣,以为其魂化为子规,故名之为杜宇。
⑫朱利:女仙名。杜宇之妻。辅佐杜宇称帝,教民务农。
⑬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
⑭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巫山县东,因巫山而得名。
⑮峨眉山:又名牙门山、峨嵋大山、大峨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
⑯大渡水:又名濛水、青衣江。在今四川西部。
⑰濛溪:青衣江、大渡水之上游。
⑱涐(é)水:即今四川西部之大渡河。
⑲汶江道:东汉改汶江县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北三里。建安中刘备定蜀,于此置汶山郡。
⑳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人。晋文字学家,官义阳王典祠令。撰《字林》七卷。
(21)渽(zāi)水:即今大渡河。
(22)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著《说文解字》。
(23)濛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此处疑郦注引用有误。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南安县西面,那里有个熊耳峡,连绵不断的峰峦,比邻相接的山岭,似乎在竞相比险争高。汉河平年间,发生地震山崩,江水倒流。有个急滩,名叫垒坻,又叫盐溉,是李冰把它凿平的。南安县的治所在青衣江与江水汇流处,夹在两条水之间,这里也就是蜀王开明原来的治所。来敏《本蜀论》说:荆人鄨令死后,尸体随水漂向上游,因此荆人找不到他。鄨令漂到汶山下面却复活了,他起来去见望帝,望帝就任命他为宰相。望帝就是杜宇,他是从天上下来的。有个叫朱利的姑娘,从江水的源头出来,做了杜宇的妻子,于是杜宇就在蜀称王,号称望帝。当时因巫山山峡太窄,蜀水不能畅通,望帝派鄨令去开凿巫峡,以疏通水流,于是蜀人才得以在陆地上居处。望帝自以为恩德比不上他,就让国给他,号为开明。南安县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就是大渡水。濛水源出濛溪,往东南流,与涐水汇合。涐水源出边境以外,流经汶江道。吕忱说:渽水发源于蜀。许慎认为所谓渽水就是涐水,发源于蜀汶江的边境以外。涐字偏旁从水,读作我。涐水南流到南安,注入大渡水,大渡水又往东流,注入江水。所以《山海经》说:濛水发源于汉阳西,在滠阳西边流入江水。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①,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②。又东,渚水北流注之③。
县,本僰人居之④。《地理风俗记》曰⑤: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秦纪》所谓僰僮之富者也⑥。其邑,高后六年城之⑦。汉武帝感相如之言⑧,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⑨,乃凿石开阁⑩,以通南中⑪,迄于建宁⑫。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犹猢⑬,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⑭,其神作大难⑮,江中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⑯,故其处悬岩,犹有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黄。鱼从僰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⑰,不更上也。《益部耆旧传》曰⑱:张真妻,黄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沉渊。积十四日,帛持真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⑲,僰道有张帛者也。
【注释】
①僰(bó)道县:战国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宜宾。一说今宜宾西安边场。西汉属犍为郡。始元元年(前86)移犍为郡治于此,后移治武阳城。东汉属犍为郡。王莽改为僰治县。
②若水:即今雅砻江及与雅砻江合流后至云南巧家县的一段金沙江。为蜀地至云南西部必经之地。淹水:即今与雅砻江合流以上的金沙江。在四川、云南间。东汉至南朝称淹水。
③渚水:具体不详。
④僰人:我国古代称居住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为古氐羌人的一部分。秦以前主要分布于以僰道(治今四川宜宾西南)为中心的今川南和滇东北等地,曾建立过僰侯国(僰国)。
⑤《地理风俗记》:书名。东汉应劭撰。今仅存辑本。
⑥《秦纪》:书名。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认为,应是魏左氏尚书姚和的《秦纪》。僰僮:被掳掠贩卖的僰人。
⑦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字娥姁。
⑧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⑨唐蒙:西汉武帝时,任番阳令。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武帝应许。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前往夜郎,以厚礼招致夜郎侯多同归汉。汉于其地设犍为郡(今四川宜宾)。
⑩阁:阁道。指架空的通道、栈道。
⑪南中:地区名。相当于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
⑫建宁:即建宁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味县(今云南曲靖西北十五里三岔)。
⑬犹猢:即犹。猴属,形似麂。善于攀缘树木。
⑭蜀王兵兰:传说蜀王曾于此山贮藏兵器,故称蜀王兵兰。兵兰,放置兵器的栏架,一说兵栏即驻兵之营寨。
⑮神作大难:神灵作祟,降下大难。大难,一作大滩。
⑯积薪烧之:古代开凿坚硬岩石,常以烈火焚烧使其膨胀,再以冷水使其骤然收缩而爆裂。
⑰崖屿(yǔ):悬崖。
⑱《益部耆旧传》:书名。魏晋陈寿撰。记录由汉及魏益州的人物事迹。今存辑本。
⑲符有先络: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符县……永建元年(126)十二月,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拜檄巴郡守,过成湍滩,死。子贤求丧,不得。女络年二十五,有二子并数岁。乃分金珠,作二锦囊系儿头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络乃乘小船,至父没所,哀哭自沉。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尸俱出。’至日,父子浮出。县言郡,太守萧登高之,上尚书,遣户曹掾为之立碑。人为语曰:‘符有先络,僰道张帛。求其夫,天下无有其偶者矣。’”符,即符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合江县。东汉改为符节县。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过僰道县北边,若水、淹水汇合西来注入。又东流,渚水北流注入。
僰道县原是僰人的居地。《地理风俗记》说:僰人在夷人中最仁,有仁爱之风,所以僰字偏旁从人。《秦纪》也说:有很多僰人僮仆。僰道县在高后六年筑城。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话,派遣县令开路南通僰道,但枉费人力,没有开成。唐蒙去南方把他杀了,于是凿石开辟栈道,以通南中,直到建宁为止。其间两千余里的山路,宽一丈有余,深三四丈,凿痕都还存在。王莽改名,称为僰治。山中多犹猢,形状像猴子,但足稍短,喜欢在岩头和树上嬉戏,一跳远达百步,甚至三百丈,凌空上下往返,像飞一般矫捷。僰道县有蜀王兵营的栅栏,山神大肆作祟,江中崖壁险阻,无法开凿。于是李冰堆柴去烧,所以那里的悬崖还留有斑斓的色彩,或红或白,映着江水黄黑相间。鱼从僰道游来,到这里就停下了,据说是害怕崖壁和险礁,不敢再向上游了。《益部耆旧传》说:张真妻是黄家女儿,名帛。张真乘船覆没,找不到尸体。黄帛到沉船处的滩头,仰天长叹,投水沉入深渊。十四天后,黄帛抓着张真的手在滩下浮上来。当时人们有句谚语说:符有先络,僰道有张帛。
江水又与符黑水合①。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②。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③,刘禅延熙中④,分以为郡。导源汾关山⑤,北流,有大涉水注之⑥。水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黑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⑦。渚水则未闻也。
【注释】
①符黑水:即今四川宜宾和高县、珙(gōng)县境内之南广河,为长江支流。
②南广郡:三国蜀汉延熙中置,属益州。治所在南广县(今四川筠连西南至云南盐津一带)。南广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属犍为郡。始元元年(前86)郡治移僰道,仍属犍为郡。三国蜀汉延熙中为南广郡治。
③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初,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04—前101)。
④延熙: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238—257)。
⑤汾关山:在今云南威信东,南广河源。
⑥大涉水:即今四川、贵州境内之赤水河。
⑦南广口:在今四川宜宾东南南广镇。
【译文】
江水又与符黑水汇合。符黑水源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南广县原是犍为郡的属县,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到刘禅延熙年间分设为郡。符黑水发源于汾关山,往北流,有大涉水注入。大涉水源出南广县,往北流,注入符黑水。又往北经僰道入江,汇流处叫南广口。渚水却没有听说过。
又东过江阳县南①,洛水从三危山②,东过广魏洛县南③,东南注之。
洛水出洛县漳山④,亦言出梓潼县柏山⑤。《山海经》曰:三危在炖煌南⑥,与岷山相接⑦,山南带黑水⑧。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导,《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常璩云⑨: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瀑口,迳什邡县⑩。汉高帝六年⑪,封雍齿为侯国⑫,王莽更名曰美信也。
【注释】
①江阳县:西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泸州。以县在大江(长江)之阳,故名。东汉为枝江都尉治。建安十八年(213)为江阳郡治。
②洛水:亦作雒水。今四川沱江诸源之一。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三危山:今甘肃敦煌东南有三危山,距雒水甚远,不知《水经》何据。
③广魏:应作广汉,即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东),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永初二年(108)移治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又徙治雒县(今四川广汉)。洛县:应为雒县。西汉高帝时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北。
④漳山:一作章山,即洛通山。在今四川什邡西北六十里。
⑤梓潼县:西汉元鼎元年(前116)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梓潼。
⑥炖煌:即敦煌县。西汉置,为敦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
⑦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⑧带:缠绕。黑水:说法不一。一说以为梁、雍二州的黑水和导川的黑水是一条水,发源于雍州,南流过梁州,入南海;一说以为梁、雍二州各有一条黑水,导川的为雍州的黑水;一说以为梁、雍及导川的为三条黑水。
⑨常璩(qú):字道将。东晋时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少好学。仕成汉为散骑常侍,掌著作。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他劝成汉主李势降。复为桓温参军,随至建康。所撰《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的一部最早而较完整的地方史。
⑩什邡县:东汉改汁方县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什邡。西晋改为什方县,属新都郡。
⑪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⑫雍齿:秦末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汉高帝三年(前204),以赵将复从刘邦击项羽。六年(前201)分封功臣时,诸将争功不决。张良建议先封雍齿以安抚群臣,遂封为什邡侯。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江阳县南边,洛水从三危山往东流过广汉郡雒县南面,往东南注入。
洛水发源于雒县漳山,也有人说发源于梓潼县柏山。《山海经》说:三危在敦煌南,与岷山相连接,黑水在山南流过。此外,《山海经》不提洛水发源地,而《水经》则说洛水发源于三危山,不知有何根据。常璩说:李冰导洛水流过山间,水从瀑口出发,流经什邡县。汉高帝六年,将这地方封给雍齿,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美信。
洛水又南迳洛县故城南①,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为汉王也②,发巴渝之士③,北定三秦④。六年乃分巴蜀⑤,置广汉郡于乘乡⑥。王莽之就都,县曰吾雒也。汉安帝永初二年⑦,移治涪城⑧,后治洛县。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积数十年。沛国陈宠为守⑨,以乱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乃悉收葬之,哭声遂绝。刘备自将攻洛,庞士元中流矢死于此⑩。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⑪,土地沃美,人士隽乂⑫,一州称望。县有沈乡⑬,去江七里,姜士游之所居⑭。诗至孝,母好饮江水,嗜鱼脍⑮,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妇恐姑知⑯,称托游学,冬夏衣服,寔投江流。于是至孝上通,涌泉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⑰,泉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以膳焉⑱。可谓孝悌发于方寸⑲,徽美著于无穷者也。
【注释】
①洛县故城:应为雒县故城。在今四川广汉北。
②汉王:刘邦未称帝前,被项羽立为汉王。
③巴渝:蜀古地名。在今四川、重庆一带。
④三秦:项羽后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章邯为雍王,都废丘,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之地。合称三秦。
⑤六年:汉高帝六年,即前201年。巴蜀:巴国和蜀国(秦汉时对古蜀国地之通称。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区)。
⑥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东。
⑦永初二年:108年。永初,东汉安帝刘祜(hù)的年号(107—113)。
⑧涪(fú)城:指涪县县城。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东岸。
⑨陈宠:字昭公。沛国洨(今安徽固镇县东)人。初为州郡吏。和帝即位后,险遭太后之弟侍中窦宪陷害,调任广汉太守等职。
⑩庞士元: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诸葛亮荐之于刘备,刘备甚器重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仅次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进围雒县,庞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⑪益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北)。蜀郡: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犍(qián)为:即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西)。三蜀:秦灭蜀国置蜀郡,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本一蜀国,称为三蜀。
⑫隽乂:才智出众。
⑬沈乡:在今四川德阳西北孝感镇。
⑭姜士游:即姜诗,字士游。当时非常有名的孝子。
⑮鱼脍(kuài):切得很细或切成薄片的鱼肉。
⑯妇:此指姜士游妻子。姑:婆婆。
⑰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
⑱膳:制作饭食。
⑲孝悌(tì):对长辈孝敬,对晚辈爱护。
【译文】
洛水又往南流经雒县老城南边,这是广汉郡的治所。汉高祖立为汉王,派巴渝兵士北征,去平定三秦。六年,才从巴蜀三郡划地,在乘乡设置广汉郡。乘乡就是王莽的就都,县名吾雒。汉安帝永初二年,把治所迁到涪城,以后又设在雒县。先前雒县城南,每逢阴雨,衙门中常常听到哭声,接连数十年之久。沛国陈宠当太守,认为这是因为乱世死人很多,尸骨暴露于野外不得安葬之故,于是就全给收葬了,哭声于是也断绝了。刘备亲自率兵攻雒,庞士元被流矢射中,死在这里。益州旧时把蜀郡、广汉、犍为称为三蜀,土地肥沃,士人才智出众,在一州之中负有声望。县里有个沈乡,离江七里,是姜士游的住处。姜诗的母亲喜欢喝江水,吃薄鱼片。他十分孝敬母亲,常常听到鸡啼就早起到上游去汲水。他的儿子姜坐打水时失足淹死,妻子怕婆婆知道悲痛,就瞒着她说姜坐出外读书去了,每年冬夏给他缝衣,实际上却投到江里。他们这种极致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在他们屋边从地下涌出泉水,和江水一样甘洌。姜诗有田坐落在江边,是低洼盐碱地,但经此泉浇灌后,就成为一片沃野。此外,涌泉之中天天常有一对鲤鱼出现,以供食用。这真可以说是孝敬之情发自心灵深处,美德的典范百世流芳了。
洛水又南迳新都县①。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②,水西出绵竹县③,又与湔水合④。亦谓之郫江也⑤,又言是涪水⑥。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
【注释】
①新都县:本战国时蜀国之新都。后置县。秦属象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东二里。西汉属广汉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属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复属广汉郡。
②绵水:即今四川绵竹东北之绵远河。
③绵竹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北黄许镇。
④湔(jiān)水:上游出玉垒山后即入岷江,当指今汶川与都江堰市间岷江支流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与洛水合,当指今都江堰市、金堂间岷江支流青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
⑤郫(pí)江:战国秦蜀守李冰开凿。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之柏条河。
⑥涪水:亦名涪江、内水、垫江水。在今四川中部,为嘉陵江主要支流。
【译文】
洛水继续南流,经过新都县。蜀有三都:指成都、广都,新都也是其中之一。洛水与发源西边绵竹县的绵水汇合,又与湔水汇合。湔水也叫郫江,又称涪水。吕忱说:又叫湔水。那么两条水都与洛水相汇合了。
又迳犍为牛鞞县为牛鞞水①。昔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②,谓此水也。县以汉武帝元封二年置③。又东迳资中县④,又迳汉安县⑤,谓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⑥。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⑦,谓之绵水口⑧,亦曰中水。江阳县枕带双流⑨,据江、洛会也⑩。汉景帝六年⑪,封赵相苏嘉为侯国⑫,江阳郡治也⑬。故犍为枝江都尉⑭,建安十八年⑮,刘璋立⑯。江中有大阙、小阙焉⑰,季春之月,则黄龙堆没⑱,阙乃平也。昔世祖微时⑲,过江阳县,有一子,望气者言⑳,江阳有贵儿象,王莽求之而獠杀之(21)。后世祖怨,为子立祠于县,谪其民,罚布数世(22)。扬雄《琴清英》曰(23):尹吉甫子伯奇至孝(24),后母谮之(25),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药,思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之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注释】
①牛鞞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简阳西北石桥镇。东晋永和中改属蜀郡。牛鞞水:即今四川简阳市一段之沱江。
②罗尚:字敬之,一名仲。西晋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巴氐族。十六国时成国建立者。在位三十年,简刑约法,轻徭薄赋,生产得以发展。
③元封二年:前109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④资中县:西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资阳。
⑤汉安县:东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建安十八年(213)属江阳郡。
⑥绵、洛为没沃:绵水、洛水可以灌溉良田沃土。没沃,据《水经注疏》,当为“浸沃”之讹。译文从之。
⑦江阳县:西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泸州。以县在大江(长江)之阳,故名。东汉为枝江都尉治。建安十八年(213)为江阳郡治。方山:又名回峰山、云峰山。在今四川泸县西南四十里。
⑧绵水口:绵水入江之口。
⑨枕带:近处缠绕。
⑩江、洛会:江水与洛水的交汇处。
⑪汉景帝六年:前151年。汉景帝,西汉皇帝刘启。
⑫苏嘉:西汉时苏建之长子,苏武之长兄。封江阳侯。
⑬江阳郡: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改枝江都尉置,属益州。治所在江阳县(今四川泸州)。
⑭枝江都尉:东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江阳县(今四川泸州)。
⑮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⑯刘璋:字季玉。东汉末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袭父刘焉为益州牧,与张鲁为仇敌。曹操加璋振威将军。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十九年(214)围成都,降备。被安置于南郡公安。
⑰大阙、小阙:当是江中巨石耸立如阙,故名。
⑱黄龙堆:一名紫金堆。在今四川泸州东长江中。
⑲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微时:贫贱卑下之时,未显贵之时。
⑳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观察云气以预测吉凶。
(21)獠杀:捕捉杀害。
(22)罚布:以纳钱或交纳布匹等作为处罚。布,可指帛绢布匹等,亦可指钱。
(23)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琴清英》:书名。扬雄撰,具体不详。清英即精华之义。
(24)尹吉甫: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辅佐周宣王。伯奇:尹吉甫之长子,名伯奇。生母死,后母欲立其亲生子伯封为长子,遂中伤伯奇。吉甫不知,乃怒恨伯奇,放于野。伯奇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后得水仙相救。
(25)谮(zèn):诬陷,中伤。
【译文】
洛水又流经犍为郡牛鞞县,称为牛鞞水。从前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说的就是此水。牛鞞县置于汉武帝元封二年。牛鞞水又往东流经资中县,又流经汉安县,称为绵水。以上各县都利用这条水来灌溉。所以俗话说:绵、洛可以淹灌。绵水又称中水,到江阳县方山脚下入江,汇流处叫绵水口。江阳县濒临两条水,位于江水和洛水的汇流处。汉景帝六年,将这地方封给赵国宰相苏嘉,立为侯国,是江阳郡的治所。旧时的犍为枝江都尉,是建安十八年刘璋所设。江中有大阙和小阙,暮春时节水涨,黄龙堆淹没,两阙也就平了。从前世祖贫贱之时,经过江阳县,他有个儿子,因为望气者说江阳有出贵儿的气象,王莽派人去找那人,结果捕杀了他儿子。后来世祖怨恨,在县城为儿子立祠,并谴责当地百姓,接连几代要他们罚布。扬雄《琴清英》说:尹吉甫的儿子伯奇极其孝顺,因受后母诬陷而投江,身上缠满了青苔和水草。他忽然梦见水仙赠送良药,心中想拿回去奉养父母,于是就高声唱起悲歌来,船夫听到,也学着唱。尹吉甫听到船夫的歌声,觉得很像伯奇,就抱琴来弹了一曲《子安之操》。
江水迳汉安县北。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桑鱼盐家有焉。江水东迳樊石滩①,又迳大附滩②,频历二险也。
【注释】
①樊石滩:《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泸州(今四川泸州)东。”
②大附滩:《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泸州东。”
【译文】
江水流经汉安县北。汉安县虽然处于江河和山陵之间,地势局促,但土壤特别肥沃,蚕桑鱼盐家家户户都有。江水往东流经樊石滩,又流经大附滩,接连经过两处险地。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①,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②。
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元六年③,以唐蒙为中郎将④,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元鼎二年立⑤,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⑥,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鳖县⑦,北迳安乐县界之东⑧,又迳符县下,北入江。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⑨,以永建元年十二月⑩,诣巴郡⑪,没死成湍滩。子贤求丧不得⑫,女络年二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二月十五日⑬,尚不得丧。络乃乘小船至父没处,哀哭自沉,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县上言,为之立碑,以旌孝诚也。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⑭,非所究也。
【注释】
①符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合江县。建安中属江阳郡。
②鳛(xí)部水: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内之赤水河。符关:亦作苻关、笮关。西汉置。即今四川合江县。
③建元六年:前135年。建元,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40—前135)。
④唐蒙:西汉武帝时任番阳令。上书汉武帝,建议开通夜郎道,武帝应许。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前往夜郎,以厚礼招致夜郎侯多同归汉。汉于其地设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中郎将:官名。汉武帝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
⑤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⑥安乐水: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内之赤水河。
⑦平夷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分牂牁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境)。东晋改名平蛮郡。鳖县: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废鳖国置鳖县,属巴郡。县治在今贵州遵义境内。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鳖县为郡治。未知何时曾属平夷郡。
⑧安乐县:东晋永和中置(一说南齐置),属东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合江县。以安乐水为名。
⑨赵祉、先尼和:具体不详。
⑩永建元年:126年。永建,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26—132)。
⑪巴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刘璋分巴郡为三郡,垫江以上置巴郡,属益州。治所在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北)。建安六年(201)改为巴西郡。
⑫丧:尸首。
⑬二年:即永建二年,127年。
⑭殊目:不同的名称。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往东北注入。
符县旧时属于巴夷的地域。汉武帝建元六年,任唐蒙为中郎将,带了一万人出巴符关。符县设置于元鼎二年,就是王莽的符信。县治在安乐水与江水汇合处。安乐水的源头南通宁州平夷郡的鳖县,往北流经安乐县边界以东,又流经符县,往北注入江水。县官赵祉派遣下属先尼和,于永建元年十二月去巴郡,在成湍滩覆舟淹死。他的儿子先贤找不到他的尸体。女儿先络二十五岁,有两个儿子,都还不到五岁。到永建二年二月十五日,仍没有找到尸体。于是先络就乘小船到父亲溺死的地方悲哭,自己也投水了,并托梦告诉先贤说:到二十一日我会和父亲一起出来的。到了那天,父女果然一起在江上浮出。郡县上报,为她立碑,以表扬她的孝心。至于鳛部水,却没有听到过,也许是水的别名吧,不过我没有研究过。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①,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②,五水合,南流注之。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③。郡隶梁州④,晋太康中立⑤,治汉中⑥。县南去郡八百余里,故属巴渠⑦。西南流历巴中⑧,迳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⑨,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⑩,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⑪。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⑫。《春秋·桓公九年》⑬,巴子使韩服告楚⑭,请与邓好是也⑮。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⑯,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
【注释】
①江州县:战国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重庆市区嘉陵江北岸。
②强水:即羌水,又名强川。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因在羌族地区而得名。涪水:亦名涪江、内水、垫江水、涪内水。在今四川中部,为嘉陵江主要支流。汉水:即西汉水,今四川嘉陵江。源出甘肃天水南嶓冢山,入四川后在略阳北入嘉陵江。白水:即今重庆武隆西之大溪河(鸭江)。宕渠水:即今四川渠江及其上游南江。
③巴水:在今四川东北部。有东西两源:西源小通江,东源肖水河(大通江),均出陕西汉中南郑区、镇巴境内米仓山,南流至四川通江县南汇流,称为通江,西南流至平昌南与南江合流,称为巴河(南江),下游为渠江、嘉陵江。晋昌郡:西晋元康五年(295)置,属凉州。治所在冥安县(今甘肃瓜州东南锁阳镇)。宣汉县:东汉和帝时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达州。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属宕渠郡,寻属巴西郡。未知何时属晋昌郡。巴岭山:即今四川、陕西边界之大巴山。
④梁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282)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
⑤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⑥汉中:今陕西汉中。
⑦巴渠:即巴渠郡。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析渠县置宣汉县。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
⑧巴中:地区名。指今四川盆地。
⑨巴郡故城:即北府城。在今重庆渝中区江北刘家台街一带。东汉巴郡曾移治于此。李严:一名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官犍为太守。
⑩庾仲雍:晋人。撰有《湘州记》《江水记》等。二水口:即涪内水(涪江)和蜀外水(岷江)。
⑪蜀外水:即今四川成都府河及其下游岷江。
⑫巴子之都:巴子国的都城。巴子国,西周初封国。子爵,因称为巴子国。战国时,巴国亦称王。都江州(今重庆市区)。
⑬桓公九年:前703年。
⑭韩服:巴国行人。行人掌管接待来往宾客,通使外邦。
⑮邓:西周春秋时封国。曼姓。一说在今湖北襄阳襄城区西北邓城。
⑯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苴侯: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县邑曰葭萌。
【译文】
江水又往东北流到巴郡江州县东边,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相汇合,南流注入江水。
强水就是羌水。宕渠水就是潜水、渝水。巴水发源于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晋昌郡属梁州,置于晋太康年间,州治在汉中。宣汉县南距巴郡八百余里,原属巴渠郡。巴水往西南流过巴中,又经巴郡老城以南、李严所筑的大城以北,往西南注入江水。庾仲雍说:江州县与两处水口相望,右边是涪内水,左边是蜀外水。说的就是这条水。江州县昔时是巴子的都邑。《春秋·桓公九年》,巴子遣韩服规劝楚国,请他们与邓修好。到了七国称王时,巴也称王了。秦惠王派遣张仪等去巴援救苴侯,张仪贪图巴、苴的财富,于是就俘虏了它们的国王回来,并在那里设置巴郡,以江州为郡治。
汉献帝初平元年①,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②。至建安六年③,刘璋纳蹇胤之讼④,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⑤。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自卫,此即拊心处也⑥!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⑦,后乃徙南城⑧。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⑨,领江州都督⑩。后都护李严更城⑪,周十六里,造苍龙、白虎门⑫,求以五郡为巴州治⑬,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
【注释】
①初平元年:190年。初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193)。
②永宁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刘璋分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江州县(今重庆江北区嘉陵江北岸)。
③建安六年:201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④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蹇胤:东汉末鱼復(今重庆奉节)人。建安六年(201),建议刘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郡为巴郡,以固陵郡为巴东郡,改庞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
⑤严颜:三国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益州牧刘璋任为巴郡太守。刘璋迎刘备入蜀,严颜拊心而叹“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并率众拒守。建安十九年(214),张飞等攻破江州,严颜被擒。张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⑥拊心:拍胸。表示悲愤。
⑦北府城:即巴郡故城。在今重庆渝中区江北刘家台街一带。
⑧南城:在今重庆渝中区,嘉陵江南岸。
⑨费观:字宾伯。江夏鄳(今河南罗山西)人。为刘璋女婿,蜀汉四相之一费祎的族父。后投刘备,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
⑩江州都督:蜀汉设江州、永安、汉中、庲降四都督,领重兵镇守四地。
⑪都护:官名。统领西域诸属国以及归附少数民族。更城:重新建造大城。在今重庆市区。
⑫苍龙:此指苍龙门,即东门。苍龙为古代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的总称。后代指东方。白虎:此指白虎门,即西门。白虎为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总称。后代指西方。
⑬五郡:指巴、巴西、巴东、涪陵、宕渠五郡。
【译文】
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郡为三郡,江州则是永宁郡的治所。到了建安六年,刘璋接受蹇胤的意见,又恢复了巴郡,派严颜去做太守。严颜见先主入蜀,叹道:独坐在深山里,放虎出来保卫自己,在这里有一天该要捶胸顿足,痛悔无及了!汉时郡治是江州,就是巴水北岸的北府城,以后才迁到南城。刘备起初派江夏费观当太守,兼任江州都督。后来都护李严改建城垣,周长十六里,建造了苍龙、白虎等城门,要求把五郡交给巴州管辖,但丞相诸葛亮不许,终于没有实现。江州地势倾斜而峻险,山坡上建屋,都是层层相叠,因此火灾经常发生。人们又互不相容,造船住在水上的有五百余家。这里地处两江的汇合处,夏季江水猛涨,船只被冲毁沉没,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县有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①,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县下又有清水穴②,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③,贡粉京师,因名粉水④,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粒水矣。江之北岸有塗山⑤,南有夏禹庙、塗君祠⑥,庙铭存焉。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⑦。余按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塗⑧,不于此也。
【注释】
①二千石:汉朝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因此俗称郡守为二千石。
②清水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舆地纪胜》,清水穴在重庆府西三十步,水常清冷。《名胜志》,今涂山(今重庆东南)下有清水溪,即其处。”
③皓曜(hào yào):洁白光亮。
④粉水:即今重庆南由龙门注入长江之清水溪。
⑤塗山:俗名真武山。在今重庆东南。
⑥塗君:即涂山氏,传说中大禹的妻子。
⑦常璩(qú):字道将。东晋时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少好学,初仕成汉。后投桓温,为参军。撰《华阳国志》。
⑧寿春:即寿春县。战国楚邑。后入秦,为九江郡治。治所即今安徽寿县。当塗:即塗山。在今安徽怀远东南淮河南岸。
【译文】
县里有官府的橘园和荔枝园,到了夏天,果实成熟,太守常常备了饭菜,招士大夫到树下来会聚同食。县北有稻田,出产专供皇室食用的稻米。县内又有清水穴,巴人用这洞穴里的水来磨粉,磨出的粉洁白照眼,鲜美芳香,用以进贡京城,因名此水为粉水,所以人们把这种粉叫江州堕林粉,粉水又叫粒水了。江水北岸有塗山,南岸有夏禹庙、塗君祠,庙铭还在。常璩、庾仲雍都说禹就是在这里娶妻的。我查过许多书,都说禹在寿春当塗娶妻,不是在这里。
又东至枳县西①,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②。
江水东迳阳关巴子梁③。江之两岸,旧有梁处,巴之三关④,斯为一也。延熙中⑤,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⑥,治此。
【注释】
①枳(zhǐ)县:战国秦于枳邑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涪陵区东乌江东岸。三国蜀汉移治今涪陵区。
②延江水:即今重庆和贵州境内之乌江。牂柯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阳附近)。
③阳关: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重庆东北石洞关。
④巴之三关:即阳关、捍关及沔关。
⑤延熙: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238—257)。
⑥车骑将军:官名。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司徒邓禹之后。汉末入蜀,刘备时历广汉太守、尚书。善恤卒伍,赏罚明断。旋出督江州,迁车骑将军。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到枳县西边,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向西转弯注入。
江水往东流,经过阳关巴子梁。江的两岸现在还有桥梁遗址,是巴郡三关之一。延熙年间,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任江州都督,治所就在这里。
江水又东,右迳黄葛峡①。山高险,全无人居。
【注释】
①黄葛峡:即今重庆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右边流过黄葛峡。这里山峰又高又险,完全无人居住。
江水又左迳明月峡①,东至梨乡②,历鸡鸣峡③。江之南岸,有枳县治④。《华阳记》曰⑤:枳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⑥。庾仲雍所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导武陵郡⑦,昔司马错溯舟此水⑧,取楚黔中地⑨。延熙中,邓芝伐徐巨⑩,射玄猿于是县,猿自拔矢,卷木叶塞射创。芝叹曰:伤物之生,吾其死矣!
【注释】
①明月峡:即今重庆东北长江明月沱。
②梨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乡当在今涪州(今重庆涪陵区)西。”
③鸡鸣峡:在今重庆涪陵区西龟龙关。
④枳县治:在今重庆涪陵区东乌江东岸。
⑤《华阳记》:书名。又名《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347),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物产等。
⑥涪陵水会:涪陵水与江水交汇之处。涪陵水,即涪水。今四川、贵州两省境内之乌江。
⑦武陵郡:汉高帝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今湖南溆浦南。
⑧司马错:秦惠王臣子。与张仪争伐蜀,秦惠王听从张仪之策,起兵伐蜀,于是惠王使司马错将兵伐蜀,遂拔,以之为郡守。
⑨黔中地:即今贵州之别称。因省境在唐代属黔中道而得名。
⑩徐巨:三国涪陵夷首领之一。蜀汉延熙十一年(248)九月,在涪陵郡(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起兵反蜀汉,被车骑将军邓芝平定。
【译文】
江水左边又流过明月峡,往东流到梨乡,流过鸡鸣峡。江水南岸有枳县治所。《华阳国志》说:枳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所在涪陵水与江水的汇流处。这就是庾仲雍说的:有支江自武陵分出。此水是延江的支派,分水北注,经涪陵入江,所以也叫涪陵水。此水导源于南方的武陵郡,从前司马错沿此江逆流而上,夺取了楚国的黔中地区。延熙年间,邓芝征讨徐巨,在枳县射中黑猿,黑猿自己拔掉箭,卷起树叶塞住伤口。邓芝叹道:残害动物的生命,我恐怕要死了!
江水又东迳涪陵故郡北①。后乃并巴郡,遂罢省。
【注释】
①涪陵故郡: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改巴东属国置涪陵郡,属益州。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旧涪陵郡北边。涪陵以后并入巴郡,于是撤废。
江水又东迳文阳滩①。滩险难上。
【注释】
①文阳滩:具体不详。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文阳滩。此滩水势险恶,上行十分困难。
江水又东迳汉平县二百余里①,左自涪陵东出百余里,而届于黄石②,东为桐柱滩③。又迳东望峡④,东历平都⑤。峡对丰民洲⑥,旧巴子别都也⑦。《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州,又治平都。即此处也。有平都县,为巴郡之隶邑矣。县有天师治⑧,兼建佛寺,甚清灵。县有市肆,四日一会。江水右迳虎须滩⑨,滩水广大,夏断行旅。
【注释】
①汉平县:三国延熙十三年(250)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重庆武隆西北。
②黄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涪州(今重庆涪陵区)东。”
③桐柱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方舆纪要》,铜柱滩在涪陵江口,最峻急。《一统志》,在今涪州东。”
④东望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约在涪州下八十里。”
⑤平都:春秋战国时巴国别都。在今重庆丰都。
⑥丰民洲:今重庆丰都南长江岸丰稔坝。
⑦巴子别都:巴子国的陪都。
⑧天师治:道教徒所居住的祠庙。清黄生《义府·冥通记》:“道家以符法禁治鬼神,故名其所居为治。”
⑨虎须滩:在今重庆忠县西南。
【译文】
江水又继续往东流,经过汉平县二百余里,左边从涪陵东出百余里,流到黄石,东边是桐柱滩。又流经东望峡,东经平都。东望峡与丰民洲相望,昔时是巴子的陪都。《华阳国志》说:巴子虽然建都于江州,但也以平都为治所,指的就是这地方。有平都县,是巴郡的属县,县里有天师治,还兼建佛寺,十分清幽灵验。还有个市场,每四天开市一次。江水右岸经流虎须滩,滩阔水大,夏季行旅断绝。
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①,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②,有盐官③。自县北入盐井溪④,有盐井营户⑤。溪水沿注江。
【注释】
①临江县: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忠县。
②朐(chǔn)忍县: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云阳东三坝乡。东汉末属巴东郡。
③盐官:主管盐务的官署。
④盐井溪:又名盐溪。即今重庆忠县东北之干井河。盛产盐。
⑤盐井营户:即负责生产盐的营户。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各族统治者将所虏之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称营户。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临江县南,这就是王莽的监江县。《华阳国志》说:县在枳东四百里,东与朐忍县接壤,驻有盐官。从县城往北进入盐井溪,有经营盐井的民户。溪水流注入江。
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①,江浦也②。左迳石城南③。庾仲雍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又东至平洲④,洲上多居民。又东迳壤涂而历和滩⑤。又东迳界坛⑥,是地,巴东之西界⑦,益州之东境⑧,故得是名也。
【注释】
①黄华水口:在今重庆忠县东,为长江岐道。
②江浦:河流汇入长江的入口处。
③石城:在今重庆忠县东一百里长江北岸。
④平洲:《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忠州(今重庆忠县)东北,万县(今重庆万州区)西南。”
⑤壤涂:即瀼途驿。今重庆万州区西南瀼渡镇。和滩:亦名湖滩。在今重庆万州区西南六十里长江中。
⑥界坛:《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万县西南。”
⑦巴东:即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復县(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⑧益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公孙述改为司隶校尉。东汉复为益州。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到黄华水口,黄华水口是个牛轭湖。左边经石城南面。庾仲雍说:从临江到石城黄华口一百里。又往东流,到了平洲,洲上居民很多。又往东流,经过壤涂,流过和滩。又往东流,经过界坛,这是巴东的西界,益州的东境,因有此名。
又东过鱼復县南①,夷水出焉②。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溪口③。《华阳记》曰:朐忍县出灵龟。咸熙元年④,献龟于相府,言出自此溪也。
【注释】
①鱼復县: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②夷水出焉:陈桥驿按,从此卷《经》文“又东过鱼復县南,夷水出焉”开始,大江两岸景色,可谓渐入佳境。当年我们走遍蜀境,发现其最佳处尚在卷三十四。夷水:又名盐水。即今湖北西南部之清江。为长江支流。
③将龟溪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溪口在今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南。”
④咸熙元年:264年。咸熙,三国魏元帝曹奂的年号(264—265)。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鱼復县南边,夷水发源于这里。
江水继续往东流,右岸有将龟溪口。《华阳国志》说:朐忍县出产灵龟。咸熙元年,有人到宰相府里献龟,说是此溪所出。
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①。南水出涪陵县界②,谓之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③。溪硖侧④,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⑤,南流迳其县西,又南百里至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
【注释】
①南集渠:又称阳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渡口溪,出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东南,当即此水,但水源去故涪陵(今重庆涪陵区)稍远耳。”北集渠:在今重庆万州区西南。
②涪陵县: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201)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汉为涪陵郡治。
③南浦侨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南浦县)即今万县治,在江北,此南浦侨县在江南,未详何时置。《一统志》疑晋改置于江南。”
④溪硖(xiá):溪谷。硖,同“峡”。两山间的溪谷。
⑤新浦县:南朝宋永初中分汉丰县置,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开州区西南跳蹬场。高梁山:即今重庆梁平区东南与万州区交界之精华山(铁凤山)。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汇合了南集渠和北集渠。南水源出涪陵县界,称为阳溪,往北流经巴东郡的南浦侨县西边。溪流所经的山峡旁有盐井三口,相距各数十步,用直径五尺的大木桶来装,不停地煮盐。溪水往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称为南集渠口,又叫于阳溪口。北水源出新浦县北方高梁山的分溪,往南流经该县西边,又往南流了一百里,到了朐忍县,然后往南注入江水,汇流处称为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叫分水口,朐忍尉的治所就在这里。
江水又东,右迳汜溪口①,盖江汜决入也②。
【注释】
①汜溪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溪在江之右,乃今万县(今重庆万州区)江南岸之水。”
②汜:由主流分出又汇合进主流的支流。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流经汜溪口,是江水分流后重又注入处。
江水又东迳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①。有磐石②,广四百丈,长六里,阻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③。又东迳羊肠虎臂滩④。杨亮为益州⑤,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
【注释】
①石龙、博阳:《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二村在今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境。”石龙,在今重庆万州区西南盘龙碛(qì)。
②磐石:巨石。
③基亘通渚:磐石基横亘着通畅的水流。亘,横亘,横着。
④羊肠虎臂滩:亦曰使君滩。在今重庆万州区东二里长江中。
⑤杨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东晋将领。汉太尉杨震后裔,杨林子。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石龙,流到博阳两村之间。有块宽四百丈、长六里的巨石阻塞江流,夏季没入水中,冬季露出水面,巨石横亘在通畅的水流中。又往东流经羊肠虎臂滩。杨亮任益州刺史,到这里翻了船。为了警醒世人,此滩中波澜非常险恶,蜀人至今还把它叫使君滩。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①。水出巴渠郡獠中②,东南流迳汉丰县东③,清水注之④。水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⑤,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
【注释】
①彭水:又称彭溪水。即今重庆开州区、云阳境内之小江河(开江),为长江支流。
②巴渠郡:南朝宋置,属梁州。治所在宣汉县(今四川达州)。獠中:古代獠民居住的区域。獠,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当今壮侗语族及仡佬族等,多为其苗裔。
③汉丰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重庆开州区南二里。
④清水:亦名叠江、清江河、巴渠水。即今重庆开州区东北之东河,为小江(开江)东支流。
⑤巴渠县:南朝宋置,属巴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东北下八乡(下八庙场)。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有彭水注入。彭水发源于巴渠郡獠中,往东南流经汉丰县东面,汇合了清水。清水发源于西北方巴渠县东北巴岭以南的獠中,就是巴渠水。此水往西南流到该县,又往西流进入山峡—檀井溪水就发源于这里。清水又西流出峡,到汉丰县东,往西注入彭溪,汇流处叫清水口。彭溪水又往南流,经过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彭溪口。
江水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①。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②,南临大江。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③。
【注释】
①朐忍县故城:在今重庆云阳东三坝乡。
②跨:占据。山阪:山坡。
③枕侧:靠近,毗邻。江:江边,沿江一带。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流经朐忍县老城南。常璩说:朐忍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就在老县城,坐落在山坡上,南濒大江。大江南岸有方山,山呈方形,十分陡峭,一侧濒江。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①,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②。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③,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④,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⑤:入汤口四十三里⑥,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⑦,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⑧,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水下与檀溪水合⑨。水上承巴渠水,南历檀井溪,谓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注释】
①瞿巫滩:亦称下瞿滩、博望滩。在今重庆云阳东长江中。
②汤溪水:即今重庆云阳东北之汤溪河。
③上庸:即上庸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
④翼带盐井:这里指汤溪水左右两边的区域拥有盐井。
⑤王隐《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
⑥汤口:即汤溪水注入长江之口。在今重庆云阳东。
⑦升: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斗的十分之一。
⑧火井:盛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以煮盐。
⑨汤水:即今重庆云阳东北之汤溪河。檀溪水:在今重庆云阳北江口镇西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的上庸边界,往南流经县城,两岸有盐井一百余处,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汤水下游与檀溪水汇合。檀溪水上游承接巴渠水,向南流经檀井溪,叫檀井水,下游注入汤水。汤水又往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汤口。
江水又迳东阳滩①。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苟延光没处也②。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③,灵寿木及橘圃也④。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⑤,有民市。
【注释】
①东阳滩:在今重庆云阳东长江中。
②苟延光:具体不详。
③大、小石城势:即大石城山、小石城山。在今重庆云阳县云阳镇东。势,古代巴郡、汉中一带称形势险要之山为“势”。
④灵寿木:木名。似竹,有枝节。质韧轻便,是做手杖的上等木材。因此杖不仅助步,亦可祛病延寿,因名灵寿木。产于重庆云阳龙硐溪谷中。橘圃:即橘园。
⑤橘官:管理橘园事务的官署。
【译文】
江水又流经东阳滩。江中有一块破石,所以也通称为破石滩,就是苟延光淹死的地方。常璩说:水道中有东阳、下瞿等滩,山有大石城势和小石城势,有灵寿木和橘园。所以《地理志》说:县里有橘官,有民间市场。
江水又迳鱼復县之故陵①。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②。溪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③,有子,大如甒④,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注释】
①鱼復县故陵:在今重庆奉节西。
②故陵溪:亦名永谷水。即今重庆云阳东南长滩河。
③木瓜树:木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椭圆形,黄色,有香气,可入药。
④甒(wǔ):古代盛酒的瓦器。
【译文】
江水又流经鱼復县的故陵。老郡治在故陵溪西二里的故陵村。故陵溪靠近永谷。当地木瓜树很多,木瓜树结的果实大的像酒壶,呈黄白色,十分芳香,就是《尔雅》所说的楙。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①。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②,亦犹枳之巴陵矣③,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復尉戍此。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溪水伏流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④。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⑤,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不可轻至。
【注释】
①落牛滩:在今重庆云阳东故陵镇(高坪)一带之长江中。
②丹阳: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东南。
③枳(zhǐ)之巴陵:《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华阳国志》一,巴子虽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枳县。战国秦于枳邑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涪陵区东乌江东岸。三国蜀汉移治今涪陵区。
④南浦故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230)改羊渠县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万州区。
⑤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名鸡头。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就是落牛滩。流经故陵北边,江边有六大坟。庾仲雍说:这是楚建都于丹阳时所葬,正像枳的巴陵一样,所以用故陵作为地名。有鱼復尉驻守在这里。江水左岸有个巴乡村,村人善于酿酒,所以民间把那里酿的酒称为巴乡清,郡中出产名酒。村边有溪,溪里灵寿木很多。水中有鱼,鱼头像羊,肉多骨少,比别的鱼味更鲜美。溪水潜流经平头山底下,与旧南浦县的湖塘相通。这一带土地平旷,有湖泊沼泽,生长菱、芡等水生植物,还有鲫鱼和大雁,与外江没有两样。这些东西都是进峡之后所看不到的。这地方有很多凶恶的蛮人,不可轻率前去。
江水又东,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①,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
【注释】
①夜清、朝阳道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夜清、朝阳道皆无考。当在今奉节县(今重庆奉节)西。”
【译文】
江水又东流,右边流经夜清,又往东流过朝阳道口,这里有县治,县治下有市场,十天一次集市。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①。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注释】
①新市里:《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华阳国志》一文,里在今奉节县(今重庆奉节)西。”
【译文】
江水又东流,左边流经新市里南。常璩说:先前巴地在江上立市,就是现今的新市里。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①。水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②,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③。水发县东南柏枝山④。山下有丙穴⑤,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⑥。其水北流入高阳溪⑦。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口⑧。
【注释】
①阳元水:在今重庆奉节西南安平乡一带。
②阳口县:南朝梁置,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奉节西南长江南岸安平乡。
③丙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据《注》山当在今奉节县(今重庆奉节)西南,今老马溪东有五龙溪,《一统志》疑即丙水。”
④柏枝山:在今重庆梁平区南。
⑤丙穴:在今重庆城口南一百四十里。
⑥抑:或许,大概。
⑦高阳溪:即阳元水。在今重庆奉节西南。
⑧阳元口:当在今重庆奉节一带。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了阳元水。阳元水发源于阳口县西南的高阳山东边,往东北流经该县南,往东北流,有丙水注入。丙水发源于该县东南的柏枝山。山下有丙穴,洞宽数丈,洞中有嘉鱼,常常在暮春时节游到沙洲旁,初冬时进入洞内,或许也像褒汉的丙穴之类吧。丙水往北流,注入高阳溪。溪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阳元口。
江水又东迳南乡峡①,东迳永安宫南②。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③。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④,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
【注释】
①南乡峡:在今重庆奉节西四十五里。
②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城内奉节师范学校。
③诸葛亮受遗处:指诸葛亮接受刘备遗诏,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处。章武三年(223)春,刘备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④颓墉:颓败的城墙。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南乡峡,东经永安宫南面。刘备就死在这里,这也是诸葛亮接受遗诏的地方。其间平地约二十余里,江山旷阔,是入峡后所没有的。城墙周长十余里,背后倚山,面前临江,四面都是废毁的城墙,荆棘成林,附近居民有不少在其间垦种。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①。石碛平旷②,望兼川陆③。有亮所造八阵图④,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⑤,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
【注释】
①诸葛亮图垒:指诸葛亮八阵图石堆。
②石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
③望兼川陆:山川与陆野尽收眼底。
④八阵图:史载为诸葛亮创造的一种阵法,敌军陷入后便无法走脱。
⑤行藏之权:出兵与隐藏的计谋。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诸葛亮八阵图石堆南面。石滩平坦开阔,河流和田野一览无余。这里有诸葛亮所造的八阵图,向东跨越军营遗址,都用细石堆砌而成。从遗址向西,堆叠了八行石头,行距二丈,于是他说:八阵排成了,从今天起,用兵大概可以不致打败仗了吧。八阵图所表示的都是用兵虚虚实实、随机应变的战术,后世对兵法有高深研究的人也看不懂。现在因夏季大水的冲击,岁月的侵蚀消磨,高处还留下二三尺,低处差不多把痕迹都荡尽了。
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①。是公孙述所造②,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③。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彷徨于山岬之旁。《注》曰④:岬,山胁也。郭仲产曰⑤:斯名将因此而兴矣。
【注释】
①赤岬(jiá)城:亦作赤田城。在重庆奉节东十里赤岬山。
②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称帝,号成家。建武十二年(36),为汉军所破,被杀。
③白帝山: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长江北岸白帝城。
④《注》曰:《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是许慎《淮南》注。”
⑤郭仲产:曾任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等。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赤岬城西面。公孙述依据山势筑成此城,周长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达千丈。南面的城基则与白帝山相连。白帝山极其高大,山上不生树木,岩石都呈赭红色。当地人说,这山就像一个人袒露着肩胛,所以叫赤岬山。《淮南子》说:彷徨在山岬旁边。《注》说:岬就是山的胁下。郭仲产说:这个名称将因此而流行了。
江水又东迳鱼復县故城南①,故鱼国也②。《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③,庸与群蛮叛④,楚庄王伐之⑤,七遇皆北⑥,惟裨、鯈、鱼人逐之是也⑦。《地理志》,江关都尉治⑧。公孙述名之为白帝⑨,取其王色。蜀章武二年⑩,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⑪,巴东郡治也⑫。汉献帝兴平元年⑬,分巴为二郡⑭,以鱼復为故陵郡⑮。蹇胤诉刘璋⑯,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⑰,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
【注释】
①鱼復县故城: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②鱼国:周朝诸侯国。曾都鱼復(今白帝城)。
③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④庸: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故城,即其地。后为楚属国。群蛮:指散处楚国西南(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带)的少数民族。
⑤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春秋楚国国君,又称荆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⑥北:败走,失败。
⑦裨、鯈(chóu)、鱼:庸之三邑。裨,群蛮国。当距庸(今湖北西部)不远。鯈,古庸国邑名。同鱼(今重庆奉节)邻近。
⑧江关都尉:《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巴、楚相攻,故置江关。旧在赤甲(岬)城,后移在江州南岸,对白帝城,故基在鱼復县南。《地理通释》,古江关即今瞿塘关,在今奉节县界。”
⑨白帝:据《元和郡县图志》,公孙述据蜀期间,殿前井有白龙出,自称白帝,因更鱼復城为白帝城。
⑩章武二年:222年。章武,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年号(221—223)。
⑪永安:即永安县。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改鱼復县置,为巴东郡治。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⑫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復县(三国蜀汉改为永安,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⑬兴平元年:194年。兴平,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4—195)。
⑭二郡:当为三郡之讹。三郡,指巴郡、永宁郡和固陵郡。
⑮故陵郡:一作固陵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復县(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
⑯蹇胤:东汉末鱼復(今重庆奉节)人。建安六年(201),建议刘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郡为巴郡,以固陵郡为巴东郡,改庞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
⑰马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岭在今奉节县(今重庆奉节)东十里。”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鱼復县老城南面,鱼復县就是昔时的鱼国。《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和群蛮反叛,楚庄王出兵征讨,连打了七次败仗,实际上是裨、鯈、鱼各族把他们赶走的。据《地理志》载,这是江关都尉的治所。公孙述称它为白帝,是以在当地现形的白龙王取名的。蜀国章武二年,刘备被东吴打败,把白帝改名为永安,是巴东郡的治所。汉献帝兴平元年,把巴分为三郡,把鱼復立为固陵郡。蹇胤向刘璋建议改为巴东郡,治所是白帝城。城周长二百八十步,北面沿着马岭,与赤岬山相接。山间平坦的地方,南北相距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
又东旁东瀼溪①,即以为隍②。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迤③,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④,为谯道福所围⑤。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⑥,上施木天公⑦,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⑧。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⑨。县有夷溪⑩,即佷山清江也⑪。《经》所谓夷水出焉。
【注释】
①东瀼(ràng)溪:即今重庆奉节东之草堂河。瀼,涧水横通山谷入江河,谓之瀼。今重庆云阳、奉节,湖北巴东一带入江水道以瀼为名者甚多。
②隍:护城河。
③马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岭在今奉节县(今重庆奉节)东十里。”
④鲍陋:东晋安帝时人。官益州刺史。卒于白帝城。
⑤谯道福:东晋安帝时人。谯纵的辅国将军、梁州刺史。攻陷巴东郡,杀守将温祚、时延祖。
⑥函道:涵洞,隧道。
⑦木天公:古人设计的一种汲水的装置。具体不详。
⑧淫预石:亦称滟滪滩。在今重庆奉节东南。
⑨裁:仅仅。
⑩夷溪:即佷山清江,亦称夷水。
⑪佷(héng)山:即佷山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清江:又名夷水、盐水。在今湖北西南部。为长江支流。源出湖北利川西部齐岳山东麓,东流至枝城北注入长江。
【译文】
东濒东瀼溪,就作为护城河。西南俯临大江,下望令人头晕目眩。唯有马岭只是稍稍有点绵延曲折,但也凿山筑路,羊肠小道七转八弯,然后才能上去。益州刺史鲍陋镇守在这里,被谯道福所包围。城里没有水,于是在南面开了水门,在岩壁上凿出函道,上面装了木天公,一直放到江里,好像猴子手牵着手那样来汲水,方才弄到了水。水门西面,江中有一块孤石,就是淫预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余丈,夏天没在水下,也有只露出一点的地方。县里有夷溪,就是佷山的清江。《水经》里说夷水发源于这里,指的就是此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①,斯乃三峡之首也②。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③,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④,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⑤。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⑥,夏水回复,沿溯所忌⑦。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⑧。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⑨。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⑪,夏后疏凿者。
【注释】
①广溪峡:即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在今重庆奉节东十三里。
②三峡:《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即今天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③颓岩:颓落欲坠的岩石。
④白盐崖:即白盐山。在今重庆奉节东十七里长江南岸。隔江与赤岬山相对,中夹江为瞿塘峡,为蜀之咽喉。
⑤《蜀都赋》:即左思的《蜀都赋》。《三都赋》之一。
⑥黄龛滩:亦名黄龙滩。在今重庆奉节东长江瞿塘峡内。
⑦沿:顺流而下。溯:逆水而上。
⑧飨(xiǎnɡ):设酒食祭祀。荐:进献。
⑨初不:一点也不。
⑩狢(hé)兽:像狐狸。狢,同“貉”。汶:即汶水。古代济水的支流,发源于山东临沂的沂山。今称大汶河。
⑪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巴东:即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治所在鱼復县(今重庆奉节东)。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千余丈,俯临神渊。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天旱时在岸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不久就会下雨。常璩说:县里有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会有甘霖喜降。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漩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个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商旅上下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不这样做了,但祭祀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峡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这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叫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吧。这条山峡大概是从前大禹开凿出来疏导江水的。郭景纯也说过,巴东山峡是夏禹王开凿,以疏通水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