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湿馀水 沽河 鲍丘水 濡水 大辽水 小辽水 浿水
【题解】
卷十四记载了湿馀水、沽河、鲍丘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浿水七条河流。其中湿馀水、沽河、鲍丘水三水,均是今潮白河及蓟运河的上游。濡水即今滦河。大辽水就是今辽河,小辽水就是今浑河。浿水今在朝鲜境内。
湿馀水在《水经注》的不同版本中作㶟馀水。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及《郑德坤重绘水经注图》也均作㶟馀水。在我国其他古籍中,此水也有作温水、温馀水、温榆河等名称的。现在的潮白河在密云水库以北,支流众多,如潮河、汤河、黑河、白河等,都是《水经注》所记载的。其中最清楚的是湿馀水,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仍然绘有此河。例如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绘在北朝《北魏》的1︰80万图上。作为一条现代河流,湿馀水今名温榆河,其上游有北沙河、关沟等支流,南流东折,在北京通州以东汇合潮白河。
鲍丘水即今汤河,有关此水的《注》文记及:“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故也。”至今沿汤河,仍有不少温泉。
沽河即今白河,因为《注》文说:“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北魏御夷镇,在今河北沽源以南、赤城以北,正是今白河上游之处。
濡水今名滦河,与上述湿馀水系诸河无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水经注》记载的濡水,其中有不少错误,清乾隆帝曾为此派人实地考察,并自己动手写了《热河考》《乐河濡水源考证》等文字,以纠正《水经注》的错误。戴震在武英殿本《水经注》的《校上案语》中特别指出:“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自我皇上命使履视,尽得脉络曲折之详。”所以殿本在卷首附载了乾隆撰写的这些考证文章。
大辽水就是今辽河,小辽水就是今浑河。现在,辽河从盘山以南入海,而浑河则从营口附近入海,各不相干,而在古代,大、小辽水汇合以后,从今浑河下游河道入海。古今水道变化,特别是河流的下游,变化更为频繁,这是常见的事。
浿水是《水经注》记载的当时的域外河流。在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浿水是当今朝鲜何水,历来曾有不同见解。但《水经》所说“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于海”,这肯定是错误的。中国大陆的主要河流,都是西东流向而东入于海。但朝鲜恰恰相反,主要大河都是东西流向而西入于海。《水经》的作者按中国的情况想当然地看待朝鲜河流,所以铸成大错。郦道元在《注》文中驳斥了《经》文的错误。为了弄清事实,他特地访问了当时朝鲜到北魏聘问的使节。《注》文说:“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阳。”从这一句中可以断定,此浿水即今大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