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江水二
【题解】
《江水》三卷,已在卷三十三叙明,此为《江水》的第二卷,我在前一卷“题解”中指出,在该卷《经》文“又东过鱼復县南,夷水出焉”以下,渐入佳境。此卷起自江关,此江关一名捍关,在今重庆奉节以东的赤甲山,正是两岸连山的三峡佳处。终于江陵,即今沙市附近的江陵县,已进入古代湖河交织的云梦泽地区。水域毕竟不如山景,所以《江水》篇的佳境正在此篇江关与江陵之间。其中《经》文“又东过夷陵县南”下有一段《注》文,与前面《河水》篇中的孟门(壶口瀑布)一段,可称《水经注》全书写景的双绝。但孟门为郦氏所亲见,而三峡非郦氏足迹所及,他是将当时尚未亡佚的写景佳作,细读精选,组成此绝妙文章千古流传,值得今人欣赏吟诵,甚至熟练背诵。
江水二
又东出江关①,入南郡界②,
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③。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④。弱关在建平秭归界⑤。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东上⑥,皆其域也。
【注释】
①江关:一名捍关。战国时巴国置。在今重庆奉节东赤甲山。
②南郡: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又经历次改国、改郡。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复为南郡。
③弱关:当在今湖北秭归境。
④廪君:名务相。武落锺离山(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人。古代巴人首领。尊为廪君。带领巴、樊、瞫、相、郑五姓部落沿夷水(今清江)向西发展,又向川东扩展。夷水:即今湖北西南部之清江。为长江支流。
⑤建平:即建平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属荆州。治所在信陵县(今湖北秭归西北)。秭归:即秭归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归州镇。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平郡。
⑥巫:即巫县。战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改楚巫郡置,属南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
【译文】
江水二
又往东流出江关,流入南郡界,
江水从关东流经弱关、捍关。捍关是廪君乘船下夷水时所设。弱关在建平郡秭归县边界上。从前巴、楚常常打仗,所以在险要处设关互相防御。秦统一天下后,设置南郡,于是从巫县东上,就都是秦的领土了。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①。
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②。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③,北流迳建平郡沙渠县南④,又北流迳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
【注释】
①盐水:即今重庆东部之大宁河。
②乌飞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乌飞山在巫山县西南六十里,言山高,鸟飞不能越也。水盖以山得名,而此作乌,异。”
③天门郡:三国吴永安六年(263)置,属荆州。治所在溇中县(今湖南慈利西三官寺土家族乡)。溇中县:三国吴分充、零阳二县置,为天门郡治。
④建平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属荆州。治所在信陵县(今湖北秭归西北)。沙渠县:三国吴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湖北恩施。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巫县南边,盐水从县城东南流来注入。
江水又往东流,有乌飞水注入。乌飞水发源于天门郡溇中县边界,往北流经建平郡沙渠县南边,又往北流经巫县南边,于是往西北经过山间三百七十里的流程,注入江水,汇流处叫乌飞口。
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①,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②,治巫城。城缘山为墉③,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国也④。
【注释】
①巫县故城:即今重庆巫山县。
②孙休:即三国吴景帝,字子烈。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之子。
③墉:城垣。
④夔国:一名隗国。周时封国。楚同姓。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巫县老城南,巫县就是旧时楚国的巫郡,秦废巫郡而改置为县,划归南郡管辖。吴孙休分设建平郡,以巫城为治所。巫城倚山筑城,周围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都依傍深谷,南临大江,从前是夔国的地方。
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①。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②,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南③,又迳北井县西④,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溪水又南屈迳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⑤,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
【注释】
①巫溪水:亦称盐水。即今重庆东部之大宁河。
②晋兴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前凉张轨置。治所在晋兴县(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湟水南岸)。宣汉县:东汉和帝时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达州。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属宕渠郡,寻属巴西郡。未知何时属晋兴郡。疑郦注有误。
③泰昌县:西晋太康初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
④北井县:东汉末置,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北九十五里洋溪乡南宁河。
⑤孔子泉:当在今重庆巫山县东北。
【译文】
江水又东流,巫溪水注入。巫溪水发源于梁州晋兴郡宣汉县东边,往南流经建平郡泰昌县南面,又流经北井县西面,转向东边,流经县城北面。南岸有盐井,都在县城北面,所以县名叫北井,建平全郡食盐都仰赖这些盐井供应。盐水下通巫溪,溪水于是也兼有盐水之名了。溪水又往南流,转弯流经巫县东边。巫县东北三百步有圣泉,叫孔子泉,清泉从石洞中飞流而出,莹洁可与名泉媲美。泉流下注溪水,溪水又南流注入大江。
江水又东迳巫峡①。杜宇所凿②,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③:按《地理志》④,巫山在县西南⑤,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⑥。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⑦,晋太元二年又崩⑧,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⑨,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⑪,非惟三峡所无⑫,乃当抗峰岷、峨⑬,偕岭衡、疑⑭。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⑮,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⑯。《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⑰,是司神于巴⑱,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⑲。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⑳:丹山在丹阳(21),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注释】
①巫峡:在重庆巫山县东,因巫山而得名。
②杜宇:传说中古代蜀国国王,号曰望帝。遇水灾,其相开明成功去除水害。他遂效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开明。
③郭仲产:里籍不详。南朝宋尚书库部郎,后为南郡王从事。著有《襄阳记》等。
④《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概述先秦至汉地理沿革、西汉行政区划、山川名胜、户口物产及中外交通等。
⑤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
⑥新崩滩:亦作东奔滩。在今重庆巫山县东长江中。为三峡险滩之一。
⑦永元十二年:100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⑧太元二年:377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⑨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⑩竦桀:高峻。竦,同“耸”。
⑪大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清光绪《巫山县志》卷六:大巫山“一名大丹山。县东三十里”。
⑫三峡:《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即今天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⑬岷(mín):即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峨:即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
⑭偕:齐等,比肩。衡:即衡山。在今湖南衡阳、衡山县境,为湘水与资水的分水岭。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宁远南六十里。
⑮概:相摩,连接。
⑯孟涂:相传为夏朝国君启之臣子。在巴地(今重庆巫山)主狱讼。《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孟涂是巴地之神。
⑰夏后启:姒姓。夏朝的国君启。禹之子。相传禹推举东夷族的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启夺取王位,杀死伯益,从而确立传子世袭制度。同姓有扈氏不服,为启所灭。一说禹死后,伯益谦让,启被众诸侯拥戴继位。
⑱巴: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
⑲请生:有好生之德,不滥杀无辜。
⑳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21)丹阳:在今湖北秭归东南。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穿过巫峡。巫峡是杜宇所凿,借以疏通江水。郭仲产说:查考《地理志》,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但现在县城东却有巫山,或许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移变动的缘故吧。江水穿过山峡往东流,经过新崩滩。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此处山崩,晋太元二年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百余里,水涌高达数十丈。现在滩上有很多巨石,圆的如饭箩,方的如房屋,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急流受阻,奔腾怒吼,所以叫新崩滩。崩塌后留下的石峰,与许多别的山岭相比起来,显得还是相当高峻的。下游十余里有大巫山,山势之高不但是三峡所没有的,而且可以与岷山、峨眉山一争上下,与衡山、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围相连的群山,都是高入青云,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们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所居之处。《山海经》说:夏启的臣子孟涂,在巴国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告状,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抓起来,绝不滥杀无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①,名曰瑶姬②。未行而亡③,封于巫山之阳④,精魂为草,寔为灵芝⑤。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⑥,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⑦。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注释】
①宋玉:战国时楚人。辞赋家。或称为屈原弟子。季女:小女。
②瑶姬:中国神话中炎帝的女儿。未嫁而亡,其精魂变为瑶草,被封为巫山的云雨之神,即巫山神女。
③行:出嫁。
④巫山之阳:巫山的南边。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⑤寔(shí):通“实”。实际上。灵芝:传说中的仙草。
⑥高唐:战国时楚台观名。在云梦泽中。阻:一作姬。
⑦阳台:在今重庆巫山县城内北隅。一说即阳台山,在湖北汉川南。
【译文】
此外,炎帝的女儿也住在这里,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其实就是灵芝。这就是所谓的巫山神女、高唐之阻,早上她是飘荡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下面。早上楚王起来去看,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于是就为她修建庙宇,号为朝云。山峡从起点到终点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就是因巫山而得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①。重岩叠嶂②,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③,不见曦月④。至于夏水襄陵⑤,沿溯阻绝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⑦,暮到江陵⑧,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⑨。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⑩,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⑪,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⑫,清荣峻茂⑬,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①略无:全无,没有一点。阙处:空隙,缺口。
②嶂(zhànɡ):形势高险像屏障的山峦。
③自非:除非。停午:正午。夜分:半夜。
④曦(xī)月:太阳和月亮。陈桥驿按,此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至“不见曦月”,也是《水经注》中的写景绝句。尚不知此句源自袁山松《宜都记》或盛弘之《荆州记》,抑自郦氏据上述各文所独创?我意或以郦氏所独创的可能性较大。
⑤襄陵:水漫上山陵。
⑥沿:顺流而下。溯:逆水而上。
⑦白帝:即白帝城。东汉初公孙述筑。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山上。
⑧江陵:即江陵县。战国秦置,为南郡治。西晋为荆州治。今湖北荆州。
⑨不以疾:也算不上疾速。陈桥驿按,唐李白名作《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受此段启发,构思而成。李白才高,但郦注实其佳作之源。
⑩素湍:洁白的急湍。
⑫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险峻的山峰或山崖。
⑫飞漱(shù):疾速地冲荡。
⑬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⑭属引:连缀和鸣。
【译文】
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山脉连绵不绝,其间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层沓的岩石和峰峦,把天空和阳光都遮住了,不到中午和夜半,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大水升涨,漫到了丘陵上,不论上水或下水就都阻断了。如果朝廷颁发诏令须火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间就可到江陵,其间行程一千二百里,虽然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没有这般迅速。春天和冬天时节,又另是一番景象:白浪轻扬,澄潭泛绿,清波间映着倒影,陡峻的峰峦上长满姿态奇诡的柏树,悬崖上的瀑布飞奔直下,这种林泉山石的奇秀风光,真是引人入胜。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寒寂、涧水无声,高处却常常传来猿猴一声声不断的长啸,声音十分凄楚,空谷里回荡着余音,久久方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石门滩①,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②,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③,奋不顾命,斩上夔道④,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⑤: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⑥。
【注释】
①石门滩:在今湖北巴东县东长江中。
②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以吕蒙荐,孙权拜为偏将军右部督。黄武元年(222),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领兵迎战刘备,以火攻破之。
③孙桓:字叔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河之子。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
④夔道:通往夔州(即今重庆奉节)的道路。
⑤忿恚(huì)而叹:愤恨叹息。
⑥薨(hōng):死的讳称。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石门滩,石门滩北岸有一座山,上合下开,东西畅通,沿江步行,都要经过这里。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逃经这道门户。追兵逼得很紧,于是刘备烧掉铠甲,破坏了栈道。孙桓充当陆逊的前锋,他奋不顾身地追击,切断了通往夔州的要道。刘备爬山越岭,通过重重险阻,仅仅逃得了性命。气愤地叹息道:从前我到京城时,孙桓还不过是个小孩子,现在却逼我到这地步!一气就气死了。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①,
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②。《乐纬》曰③:昔归典叶声律④。宋忠曰⑤: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⑥,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⑦。《春秋·僖公二十六年》⑧,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⑨。袁山松曰⑩: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⑪。县城东北依山即坂⑫,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⑬,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⑭,犹保屈田之称也⑮。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⑯。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⑰,捣衣石犹存⑱。故《宜都记》曰⑲: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⑳,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
【注释】
①秭归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归州镇。
②归子国:即夔国。周时封国。与楚同姓。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归州镇东夔子城。
③《乐纬》:书名。汉代谶纬类著作。三国魏宋均曾为其作注。
④典:掌管,主持。叶(xié):调适,和谐。声律:音乐。
⑤宋忠: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人。东汉末学者。王肃、尹默等先后从之受学。
⑥熊挚:芈姓,熊氏,名挚(一作鸷)。西周时夔国的创立者。楚国国君嫡嗣。因有恶疾,未能立为国君。居于归,因立国于夔(归、夔通用),为楚附庸。
⑦夔子:夔的国君为子爵,故名为夔子。
⑧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⑨楚以其不祀,灭之: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
⑩袁山松:即袁崧,字山松。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孙恩事起,安帝隆安五年(401),山松守沪渎,城陷被杀。撰《后汉书》一百卷,已佚。
⑪《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代表作。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不肯与世沉浮的高尚情操,以及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离,通“罹”。遭受。骚,忧愁。女媭(xū):屈原姊。一说古时楚人谓姊为媭。婵媛(chán yuán):牵持不舍貌。詈余:责骂我。
⑫坂(bǎn):山坡。
⑬刘备城: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归州镇。
⑭畦堰:田地塍埂。縻漫:消散模糊。
⑮屈田:屈原耕种的田地。
⑯乐平里:屈原故里在湖北秭归城东北六十里,旧名乐平里。
⑰女媭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引《元和志》,屈原宅在兴山县(今湖北兴山县)北三十里。在今县北,女媭庙在县东北。”
⑱捣衣石:河溪边捣洗衣服的石头。
⑲《宜都记》:书名。晋袁山松撰。详记宜都(今湖北宜都)山川地理、名胜古迹、物产风俗等。书中记载秭归屈原故宅、三峡猿鸣等名胜多处。原书亡佚。
⑳熊绎:芈姓。周时楚国国君。周成王时受封,称楚子,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秭归县南边,
秭归县就是旧时的归乡。《地理志》说:就是归子国。《乐纬》说:古时归是掌管音乐的。宋忠说:归就是夔,归乡该就是夔乡了。古时楚王的嫡子有个叫熊挚的,因为残疾不能继承王位,因而在夔居住,作为楚的附庸国,以后楚王称他为夔子。《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因夔子不祭祀,就灭了夔国。袁山松说:屈原有个贤惠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放逐,也来和他一起,劝他想开些。全乡的人也都希望他能听姐姐的话,因此称那地方为秭归。就是《离骚》中所说的:女媭牵着我依依不舍,一边又责骂我。县城东北背靠山坡,城墙周围长二里,高一丈五尺,南濒大江。据老人们相传,称为刘备城,大概是刘备征吴时所筑。县城东北数十里,有屈原过去的田地和住宅,虽然田埂已经消散崩坏,可是仍保留着屈田的名称。县城以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居,用石头砌筑成屋基,那地方取名乐平里。故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也还在。所以《宜都记》说:秭归是楚子熊绎最早的封国,也是屈原的故乡。屈原田园住宅至今还在,指的就是这地方。
江水又东迳一城北,其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①,北对丹阳城②。城据山跨阜③,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④,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地理志》以为吴之丹阳⑤,论者云:寻吴、楚悠隔,繿缕荆山⑥,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⑦。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
【注释】
①据:依靠。枕:靠近,毗邻。
②丹阳城: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东南。
③跨阜:占据山冈。阜,高山,山冈。
④带:缠绕,环绕。
⑤吴之丹阳:即丹阳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在今安徽当涂东北五十里与江苏江宁相连的丹阳镇。西汉属丹阳郡。
⑥繿缕:即褴褛。亦称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⑦是为非也:“吴之丹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一座城的北边,此城凭依山岭修筑加固,长二百一 十步。城在两溪之间,下临山谷,据山濒江,北对丹阳城。丹阳城依山修筑,跨过丘冈,周围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都是下临绝涧,西边靠近亭下溪,南傍大江,陡崖险峻如壁,实在是天然的险要之地。这是楚子熊绎初封于丹阳时的都邑。《地理志》以为那是吴的丹阳,有人辩驳道:推想起来吴、楚两地相距遥远,熊绎在荆山艰苦经营,丹阳不可能远在吴的境内,所以此说是错误的。而且楚国前代帝王的陵墓也在那里,这也可作为证据。
江水又东南迳夔城南①,跨据川阜②,周回一里百一十 八步,西北背枕深谷,东带乡口溪③,南侧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城④,东北角有圆土狱⑤,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挚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⑥,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⑦。服虔曰⑧:在巫之阳,秭归归乡矣。
【注释】
①夔城: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归州镇东夔子城。
②跨据:占据。川阜:河流与山冈。
③乡口溪:即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窑湾溪,北流入长江。
④金城:城中之牙城、小城。
⑤圆土狱:牢狱。
⑥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⑦楚令尹子玉:成得臣字子玉。楚成王时,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兵败自杀。
⑧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东汉经学家。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夔城南面,夔城据山川形势而修筑,周围一里一百十八步,西北背依深谷,东边靠近乡口溪,南濒大江边。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圆形土牢,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挚开始把治所设在巫城,后来有病,迁移到这里,大概是从夔迁过来的。《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国的令尹子玉在夔筑城。服虔说:夔在巫山南面,就是秭归的归乡。
江水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①。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②,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俊异;地险流疾,故其性亦隘。《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③。信与!余谓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县城南面重岭,北背大江,东带乡口溪。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北入县,迳狗峡西④。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形状具足,故以狗名峡。乡口溪又西北迳县下入江,谓之乡口也。
【注释】
①归乡县:东晋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
②暂:突然。
③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语见《诗经·大雅·嵩高》。岳,四岳。甫,即甫侯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亦称樊仲。申,即申伯。申国的国君,伯爵。二人都是周宣王卿士,周王室干臣。袁山松引用这两句意思是说,英伟大贤多出于山泽。
④狗峡:一名白狗峡。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归乡旧城北面。袁山松说:据老人相传,屈原被流放后,忽然又回来居住,乡人们很高兴,因而称为归乡。或许因为那里山明水秀,所以会出天才人物;地势险要,水流迅疾,所以性格也有点过急。《诗经》说:四岳的神灵下降,仲山甫和申伯于是诞生。确实如此!我要说,袁山松这番话可说是因史事而设证,恐怕不是该县命名的原意。县城南面山岭重沓,北面靠着大江,东面乡口溪回环流过。乡口溪源出该县东南数百里,往西北进入县境,流经狗峡西边。这里山峡崖壁的凹处,有一块岩石隆起像狗的样子,形状齐全,所以称为狗峡。乡口溪又往西北流,经过县境注入大江,汇流处叫乡口。
江水又东迳信陵县①。南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②,南流迳县下而注于大江也。
【注释】
①信陵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为建平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西晋属建平郡。
②上庸县:春秋楚置。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汉属汉中郡。东汉建安末为上庸郡治。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信陵县南。信陵县面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水发源于北方的梁州上庸县地界,南流经县境注入大江。
又东过夷陵县南①,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③。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④。其间远望,势交岭表⑤,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⑥。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⑦,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⑧。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⑨,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⑩。
【注释】
①夷陵县:西汉置,属南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东汉建安十四年(209)为宜都郡治。
②建平:即建平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06)置,属荆州。治所在信陵县(今湖北秭归西北)。东界峡:《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下言峡即宜都、建平二郡界,此为宜都之西界,即建平之东界,故谓之东界峡。”
③盛弘之: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空泠峡:一名空舲峡。在今湖北秭归(茅坪镇)西北。
④宜都:即宜都郡。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改临江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
⑤势交岭表:这里指空泠峡高峻的山势,超出山岭之外。
⑥攘袂(rǎng mèi):撸起衣袖。形容奋起貌。攘,撸起,捋起。
⑦督邮:官名。汉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
⑧宜昌县:东晋置,属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长江南岸。插灶:即插灶岩。《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插灶岩在今归州(今湖北秭归)东。”
⑨薄:停泊。
⑩插灶:朱谋㙔《水经注笺》曰:“《洽闻记》云:空舲峡绝壁上有一火烬,长数尺,名曰插灶。相传尧时洪水,行者泊舟崖侧,炊爨,以余烬插之。”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夷陵县南边,
江水又从建平流到东界峡,盛弘之称之为空泠峡。峡极高峻,这是宜都、建平二郡的分界。这里山势陡峭,在峡中远望,两岸山岭高与天接,五六座山峰参差错落地耸立着,上有奇石,状如两人奋臂相向。按民间传说,两郡督邮在这里争界,宜都督邮姿势稍稍向东倾斜,人们指点谈论,以为不及对方强。江水穿过东界峡,往东流经宜昌县的插灶岩下面。左岸是悬崖峭壁,高达数百丈,连飞鸟也不能栖息。崖岸间插着一根未曾燃尽的木头,望去长约数尺。父老相传,从前发洪水时,人们停船于崖旁,把一根烧过的柴火插在岩边,直到如今还在,所以世代相传,称为插灶岩。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①,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②!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注释】
①流头滩: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
②白勃:盛怒的波浪。
【译文】
江水又往东经流头滩,这里也是急流奔腾,势极凶猛,连鱼鳖也不能游过,旅人常视为畏途。有一首歌谣说:在滩头汹涌的白浪中,大伙要奋力坚持!霎时沉没下去,告别就太迟!袁山松说:从蜀地到这里行程五千余里,下水只消五天就到,上水却要一百天。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①。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②,与夷陵对界③。《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
【注释】
①夷道:即夷道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一里。佷(héng)山:即佷山县。西汉置,属武陵郡。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
②枕:靠近,毗邻。
③夷陵:战国楚邑。在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宜昌县北面,宜昌县是划出夷道、佷山两县部分地区设立的。县治在江流南岸,北濒大江,与夷陵相对,以江为界。《宜都记》说:过了流头滩十里,就到宜昌县。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①。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②,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注释】
①狼尾滩: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长江中。人滩: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
②嵚崟(qīn yín):形容山石高耸。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狼尾滩后又流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水流极其险急,南岸有青石,夏天没在水中,冬天露出水面。这块高耸的怪石,数十步内看去,都是人面的样子,或大或小,从有的角度看来更加清楚,甚至须发齐全,所以叫人滩。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①,下有滩,名曰黄牛滩②。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③,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④。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注释】
①黄牛山:一名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
②黄牛滩: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长江西陵峡中段江中。
③信宿:两日。
④“朝发黄牛”几句:陈桥驿按,郦道元为文善于利用民谣童歌、行人旅语。文章本天成,妙手自得之。此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是当时旅人在此段江上长期往来不断体验、逐年吟诵而加工完成的,但以之描述江道曲折,用千言万语也抵不上这千锤百炼的四句“行者谣”。郦道元的“妙手”,确是《水经注》得以为历代文人传诵的重要原因。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叫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层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色彩斑驳,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这块山岩很高,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清晨从黄牛启程,晚上在黄牛栖身。三个清晨又三个晚上,黄牛还是这般模样。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回头眺望时,仿佛总是还在同一个地方。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①。《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③。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④。及余来践跻此境⑤,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⑥,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释】
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区西。东起宜昌西北南津关,西至秭归香溪口。
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树高林密,冬春常绿不凋。
③泠泠(línɡ):形容声音清越。
④曾无:全无,一点也没有。
⑤余:此指袁山松。践跻(jiàn jì):踩踏,登临。按,这段为郦道元引袁山松的文字。
⑥叠崿(è):重重叠叠的高崖。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萦纡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冬春常绿不凋。猿啼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记载和口头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见了。那层沓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
江水历禹断江南①,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②: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洲③,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④,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⑤,方圆称洲⑥,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⑦。孙皓凤凰元年⑧,骘息阐复为西陵督⑨,据此城降晋,晋遣太傅羊祜接援⑩,未至,为陆抗所陷也⑪。
【注释】
①禹断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东湖县(今湖北宜昌)西北二十余里。”
②耆旧:年高望重者。
③故城洲:在今湖北宜昌附近长江中。
④郭洲:在今湖北宜昌。
⑤步阐故城:即今湖北宜昌。步阐,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三国吴将领。继父步骘为西陵督。后降晋。晋以其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封宜都公。后被陆抗所杀。
⑥称洲:与一个洲的大小相称。
⑦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三国吴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建安十五年(210),出领鄱阳太守。徙交州刺史。赤乌九年(246),代陆逊为丞相。
⑧孙皓:字元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吴皇帝。为人粗暴骄盈。后投晋朝,封归命侯。凤凰元年:272年。凤凰,三国吴末帝孙皓的年号(272—274)。
⑨息:子,儿子。
⑩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博学能属文,善谈论。襄阳百姓为之立碑,岁时飨祭。荆州人为避祜讳,屋室皆以门为称,不称户,改户曹为辞曹。
⑪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著名将领。
【译文】
江水流经禹断江以南,山峡北岸有七谷村,两山间有一湾清泉,澄澈深沉,静止不流。又据老人传说:古时这里是大江,到了大禹治水时,因此江太小,泄水不畅,于是禹又另开了今天这道峡口,水势全从这里直冲而下,此江于是就断了,现在称为断江。江水出峡后,往东南流经故城洲,洲与北岸相连,洲头叫郭洲,长二里,宽一里,洲上有步阐旧城,方圆大致与洲相称,只是周围稍留有余地。故城洲上的城墙周围五里,是吴西陵都督步骘所筑。孙皓凤凰元年,步骘的儿子步阐又当了西陵都督,他据有此城向晋投降,晋派太傅羊祜去接应他,没等羊祜赶到,就被陆抗攻陷了。
江水又东迳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①。城即山为墉②,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③: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④,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⑤,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⑥: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⑦,更名西陵也⑧。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⑨。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⑩。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
【注释】
①陆抗城:在今湖北宜都西。
②墉:城墙。
③《记》:即袁山松的《宜都记》。
④夷陵县:西汉置,属南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
⑤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朝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
⑥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⑦黄武元年:222年。黄武,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22—229)。
⑧西陵:即西陵县。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县置,宜都郡治。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
⑨马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亦云,夷陵有马穴,在今东湖县(今湖北宜昌)北。”
⑩潜行:这里指在石穴中行走,不显露于地面。汉中:即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一座老城北面,这就是所谓的陆抗城。此城依山修筑城墙,四面都是天险。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独秀,从江中仰望,峭壁依天,险峻至极。袁山松当郡守时曾攀登此峰,临高凭眺。所以他在《宜都记》中说:现在从山南攀登,爬上岭头,上面可以容纳十来个人。放眼眺望四方,山川形胜,历历在目,俯瞰大江,萦回如带,至于船只,更小得像鹅鸭一般了。北边与夷陵县老城相望,老城南临大江。秦国命令白起去攻楚,打了三仗,把夷陵烧了。应劭说:夷山在西北,夷陵就是以山来取名的。王莽改名为居利。吴黄武元年改名西陵。以后又恢复夷陵一名。县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从前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去追逐它,又逃进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有马不见了,马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而两地相距远达数千里。
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①,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②。
【注释】
①自非:除非,如果……不。褰(qiān):散开,消散。霁(jì):雨过天晴。
②正可:仅仅,只是。再见:见到两次。
【译文】
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仞,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
江水又东迳白鹿岩①。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注释】
①白鹿岩:当在今湖北宜昌。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白鹿岩。沿江有峻峭的石壁,高达百余丈,连猿猴也不能上去嬉游,但有一头白鹿竟乘岩而上,登上险峻的高崖,所以世人把此岩称为白鹿岩。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①。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②。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③,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④:虎牙桀竖以屹崒⑤,荆门阙竦而盘薄⑥,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⑦。汉建武十一年⑧,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⑨,将兵数万,据险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⑩,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
【注释】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四十四里长江西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虎牙:即虎牙山。在今湖北宜昌夷陵区东南长江东岸虎牙滩处,与荆门山斜对。
②暗彻:暗通。
③文:纹理。
④郭景纯《江赋》:郭景纯,即郭璞。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其《江赋》与木华的《海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描写江海大川的著名篇章。
⑤桀竖:高峻耸立的样子。屹崒(yì zú):屹立险峻。崒,险峻。
⑥阙竦:像阙门一样高耸。盘薄:即盘礴。广大雄伟的样子。
⑦湓(pèn)流:水声很大的激流。雷呴(xǔ):像雷吼一样。形容声音很大。
⑧建武十一年:35年。
⑨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称帝,号成家。建武十二年(36),为汉军所破,被杀。任满、田戎:公孙述部属。
⑩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吴汉:字子颜。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归光武帝刘秀,勇鸷有智谋。伐蜀与公孙述战,八战八克。位至大司马,封广平侯。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东南)人。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光武帝刘秀,以为邓禹军师。击秦丰有功,封为舞阴侯。
【译文】
江水继续往东流过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通山南。北边有座虎牙形的石门,石壁呈赭红色,间有白色的花纹,形状像牙齿,都是以事物形象命名。这两座山是楚国西部的边塞。这里水势湍急,所以郭景纯的《江赋》说:虎牙冲天竖立,高峻而险峭;荆门屹若城阙,宏大而雄伟;深渊涡流回旋,骇浪奔腾;洪涛声如巨雷,势若闪电。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派遣他的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率兵数万,凭险建造浮桥,横跨江上截断航道,又跨山修筑营垒,堵死陆上通路。光武帝派遣吴汉、岑彭带领六万人去袭击荆门,吴汉等率水兵向浮桥直冲过来,凭借风势放火烧桥,于是杀了任满等。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①,夷水从佷山县南②,东北注之。
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王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③。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④。刘备改曰宜都⑤。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⑥,为二江之会也。北有湖里渊⑦,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⑧,地特峻,下临清江⑨,游瞩之名处也⑩。县北有女观山⑪,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⑫,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⑬。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
【注释】
①夷道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一里。
②夷水:又名盐水。即今湖北西南部之清江。为长江支流。佷(héng)山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
③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桓温避父亲桓彝的讳,将夷道改为西道。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名臣。晋明帝之婿。彝,即桓彝,字茂伦。性通朗,早获盛名。元帝任其为安东将军。寻辟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
④魏武:三国魏武帝曹操。南郡: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临江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置。治所在夷道县(今湖北宜都)。
⑤宜都:即宜都郡。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改临江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
⑥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
⑦湖里渊: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⑧望堂:在今湖北宜都东北。
⑨清江:又名夷水、盐水。在今湖北西南部。为长江支流。源出湖北利川西部齐岳山东麓,东流至枝城北注入长江。
⑩游瞩(zhǔ):游玩观赏。
⑪女观山:在今湖北宜都北。
⑫愆(qiān):违背,违失。秋期:谓男女相约团聚的日期。
⑬鞠(jū):困穷。童枯:光秃枯竭。
【译文】
江水又往东南流过夷道县北边,夷水从佷山县南边往东北注入。
夷道县,因汉武帝征伐西南夷时,行军路线是从这里走的,所以叫夷道。王莽改名为江南。桓温父亲名彝,夷、彝同音,为避讳将夷道改名西道。魏武帝把南郡分开,另设临江郡。刘备改名宜都。郡治设在县治东边四百步处。老城是吴丞相陆逊所筑,地点在两江的汇合处。北边有湖里渊,渊上橘柚绿荫蔽野,桑麻密得不透阳光。西望佷山的群峰,层峦叠嶂,青苍的翠色一重接着一重,常有红霞白云在山巅飘荡。城中东北边有望堂,那地方很高峻,下临澄碧的江流,是一处有名的游览胜地。县北有女观山,位置高旷,眼界开阔,可以极目远眺。老人们相传,从前有个女子,丈夫在蜀地做官,屡次延误归期,她登临此山,望眼欲穿,终于忧伤而死。山上的树木也都枯死了,成了一座秃岭。乡人哀悼她,因称此山为女观山。那个不幸的女子就葬在山顶,至今孤坟依然存在。
又东过枝江县南①,沮水从北来注之②。
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③。晋大元中④,苻坚之寇荆州也⑤,刺史桓冲徙渡江南⑥,使刘波筑之⑦,移州治此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东入江是也。其地,故罗国⑧,盖罗徙也。罗故居宜城西山⑨,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⑩,今罗县是矣⑪。县西三里有津乡⑫,津乡,里名也。《春秋·庄公十九年》⑬,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应劭曰:南郡江陵有津乡⑭。今则无闻矣。郭仲产云:寻楚御巴人⑮,枝江是其涂。便此津乡,殆即其地也。
【注释】
①枝江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市东北百里洲上。
②沮水:亦作睢水。即今湖北西部长江支流沮河、沮漳河。源出保康西南,东南流经远安、当阳,至荆州市西注入长江。
③上明城:在今湖北松滋北三十六里老城镇西。
④大元:即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⑤苻坚:字永固。氐族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大举进攻东晋,与谢玄等战于淝水,大败而还。后为姚苌所杀。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⑥桓冲:字幼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接替兄桓温掌兵权。时前秦威胁东晋,谢安执政,他与谢安协力抗前秦,继而出任荆州刺史,积极防守,后病死。
⑦刘波:字道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隗孙。初仕为后赵石虎将王洽参军。石虎死,同王洽一起归附东晋,为襄城太守。桓温西征,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留镇石头城。苻坚弟苻融围攻襄阳,刘波率众营救,因畏敌而不敢前进,免官。后复官,累迁散骑常侍。太元中死。
⑧罗国: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宜城西。
⑨宜城西山:在今湖北宜城西。
⑩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春秋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
⑪罗县:战国秦置,属苍梧郡(后又称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罗西北。因罗子国为名。
⑫津乡:在今湖北枝江市西。
⑬庄公十九年:前675年。
⑭江陵:即江陵县。战国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
⑮寻:考寻,考察。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过枝江县南边,沮水从北方流来注入。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上明城北边。晋太元年间,苻坚侵犯荆州,刺史桓冲渡江迁徙到江南,命刘波修筑此城,把州治迁移到这里。这一带地势平旷,北面据有大江,江水分支流出后,又往东重新注入大江,县治就在洲上,所以用枝江作为地名。《地理志》说:江水的支流往西分出,东流入江。这地方古时原是罗国,罗人曾迁徙到这里。罗人原来居于宜城的西山,楚文王把他们迁往长沙,就是现在的罗县。县西三里有津乡,津乡是个乡里的地名。《春秋·庄公十九年》,巴人攻楚,楚子出兵抵抗,在津打了个大败仗。应劭说:南郡江陵有津乡。现在不再听说有这个地名了。郭仲产说:考察发现楚国起来抵抗巴人,枝江就是他们必经之路。这个津乡大概就是那地方了。
盛弘之曰①:县旧治沮中②,后移出百里洲西③,去郡百六十里,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中有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④,其中有九十九洲⑤。楚谚云:洲不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⑥,乃增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数旬⑦,宗灭身屠,及其倾败,洲亦消毁。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生,沙流回薄⑧,成不淹时⑨。其后未几,龙飞江汉矣⑩。县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宅⑪。凝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仕⑫。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之为人⑬,立屋江湖,非力不食。妻梁州刺史郭诠女⑭,亦能安贫。宋元嘉中⑮,夫妻隐于衡山⑯,终焉不返矣。
【注释】
①盛弘之:南朝宋时人。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
②沮中:亦作柤中。指今湖北南漳、宜城两县市蛮河流域一带。一说为今湖北沮河上游地区。
③百里洲:即中洲。在今湖北枝江市南部长江与松滋河之间。
④江津:即江津戍。一名奉城。在今湖北荆州南长江中。
⑤其中有九十九洲:陈桥驿按,江水进入云梦古泽以后,河湖交错,一片泽国。此“九十九洲”就是当时之景。可惜后人为了利用陆地耕作,不断填湖为陆。原来的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如今亦退居在江西鄱阳湖之下了。中国古代有许多大湖,如今却已成为一个贫湖国。我往年在加拿大和美国讲学,曾沿美、加之间的五大湖观察。因为美、加两国都是与我国面积相似的大国,所以我曾在湖泊之事上作过一番粗略的对比。在美国,每国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有淡水湖二百六十平方公里。在加拿大,每国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有淡水湖一百三十平方公里。而在我们中国,每国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只有淡水湖十七平方公里。我的统计虽然粗略,但彼此间的差距之大,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贫湖国了,值得引起重视。
⑥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问鼎之志:指图谋夺取政权的志向。
⑦僭(jiàn)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⑧薄:逼近。
⑨不淹时:指时间很短。
⑩龙飞江汉:这里指宋文帝刘义隆登基。据朱谋㙔《水经注笺》,上文“今上”为盛弘之《荆州记》中语,彼时“今上”为宋文帝。
⑪刘凝之故宅:《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宅在今枝江县(今湖北枝江市)东。”刘凝之,字志安。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市)人。慕老莱子、严子陵为人,自食其力。州、朝廷征辟皆不就。荆州刺史尝送钱十万,凝之悉分与贫民。性好山水,后携妻子隐居于衡山,终焉不返。
⑫盛公:刘凝之兄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渚宫旧事》五,刘盛公,南郡人。少有肥遁之操。司空桓豁在荆镇,亲诣其庐,必凿垣而去。”
⑬老莱:即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相传居蒙山之阳,自耕而食,有孝行。拒绝楚王召请,偕妻隐居江南。严子陵:名光。东汉末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西汉末年曾与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聘严为谏议大夫,他坚辞不受,只以故友身份入朝叙旧,后归隐于富春江。
⑭梁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郭诠:当作郭铨。东晋官吏。安帝时任梁州刺史。
⑮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⑯衡山: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衡阳、衡山县境,为湘水与资水的分水岭。
【译文】
盛弘之说:旧县治在沮中,后来迁到百里洲,西距郡治一百六十里。县城左右有数十个沙洲散布在江中,百里洲是最大的一个。洲上有桑田果园,在岸边与碧水相映。从县城西至上明,东至江津,其间有九十九个洲。楚地民谚说:洲数不满百,所以出不了帝王。桓玄怀有称帝野心,于是增筑一洲,以凑足百数,但只称王了几十日,终至杀身灭族,他败亡之后,洲也被毁了。当今皇上就在西边,江中忽又自然形成一个沙洲,流沙逐水上涌,冲积成洲,很短的时间就成了。后来不久,宋文帝登基即位。县城以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居。刘凝之,字志安,他的哥哥盛公志行高远,不肯做官。刘凝之欣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在江湖上盖起小屋,完全靠自己劳动来生活,他的妻子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也能安于贫困。宋元嘉年间,夫妻两人隐居在衡山,就在那里终老,没有再回来。
县东北十里土台北岸有迆洲①,长十余里,义熙初②,烈武王斩桓谦处③。县东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范侪精庐④。自言巴东人⑤,少游荆土,而多盘桓县界,恶衣粗食,萧散自得⑥。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⑦。人心欲见,欻然而对⑧,貌言寻求⑨,终弗遇也。虽迳跨诸洲,而舟人未尝见其济涉也。后东游广陵⑩,卒于彼土。侪本无定止处,宿憩一小庵而已。弟子慕之,于其昔游,共立精舍,以存其人。县有陈留王子香庙⑪,颂称子香于汉和帝之时⑫,出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征之,道卒枝江亭中⑬。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逾境。百姓追美甘棠⑭,以永元十八年立庙设祠⑮,刻石铭德,号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孙至今犹谓之为白虎王。
【注释】
①迆洲:在今湖北枝江市南。
②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③烈武王:即南朝宋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字道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高祖刘裕少弟。少倜傥有大志,与谋诛桓玄。以勋封华容县公。桓谦:字敬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将领。桓冲子。元兴初将伐桓玄,因谦父有遗惠于荆楚,惧人情向背,故任其为荆州刺史。桓玄篡位,令他领扬州刺史。桓振乱时,保护乘舆有功。桓振败后,投奔姚兴。后为刘道规所杀。
④富城洲:在今湖北枝江市南。范侪精庐:《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枝江县(今湖北枝江市)东北。”
⑤巴东:即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復县(三国蜀汉改为永安,西晋复为鱼復,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二十一年(216)复改固陵郡。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复为巴东郡。
⑥萧散:犹潇洒,闲散舒适。
⑦详:明白,知晓。
⑧欻(xū)然:忽然,突然。
⑨貌:无实。
⑩广陵:即广陵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
⑪王子香:东汉和帝时陈留(今河南南阳)人。官荆州刺史。
⑫汉和帝:东汉皇帝刘肇。
⑬亭:秦汉时亭这一行政机构所设的供旅客宿食的处所。后指驿亭。
⑭甘棠:相传召伯曾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公正无私。召公卒,百姓有甘棠之思,遂有《诗经·召南·甘棠》一诗。
⑮永元十八年:当为永元十六年,104年。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89—105)。
【译文】
县城东北十里的土台北岸有迆洲,长十余里,是义熙初年烈武王杀桓谦的地点。县城东南二十里的富城洲上有道士范侪的精庐。范侪自称是巴东人,少年时期游历荆州地区,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该县边境一带,他衣服破烂,食物粗劣,但闲散自在,自得其乐。他预言未来的事,常常应验,但言辞隐晦难解。人们真心想见他,一忽儿就在眼前了,但如虚言要找他,却总碰不到。虽然他来往于各处沙洲之间,但船夫却从未见他过渡和涉水。以后他东游广陵,就死在那边。范侪本来没有固定的住所,住宿安息,不过一个小庵罢了。他的弟子思慕他,就在他从前游历过的地方修建道院来纪念他。县里有陈留王子香庙,人们还传颂着,王子香在汉和帝时出任荆州刺史,有利民的政绩,皇帝征召他,他在旅途死于枝江亭中。当他的灵柩运送还乡时,常有三只白虎出入于人间,为他送丧,一直送出县境。百姓追思他的恩德,于永元十六年为他建庙立祠,刻碑记载他的德政,并号为枝江白虎王君,他的子孙后代直到现在还把他称为白虎王。
江水又东会沮口①,楚昭王所谓江、汉、沮、漳②,楚之望也③。
【注释】
①沮口:沮水入江水之口。沮水,亦作睢水。即今湖北西部长江支流沮河、沮漳河。源出保康西南,东南流经远安、当阳,至荆州市西注入长江。
②楚昭王:芈姓,熊氏,名壬,又名轸(珍)。楚平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汉:即汉水。漳:即漳水。即今湖北中部之漳河。源出湖北南漳西南荆山南麓,东南流至当阳东南与沮水合,在江陵以南注于长江。
③望:地理位置。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汇合沮口,这就是楚昭王所说的江、汉、沮、漳,都是楚国祭祀河川的地方。
又南过江陵县南①,
县北有洲,号曰枚回洲②,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乡洲③。元兴之末④,桓玄西奔⑤,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玄于此洲⑥。玄子升年六岁,辄拔去之。王韶之云⑦:玄之初奔也⑧,经日不得食,左右进粗粥咽不下。升抱玄胸抚之,玄悲不自胜。至此,益州都护冯迁斩玄于此洲⑨,斩升于江陵矣。下有龙洲⑩,洲东有宠洲⑪,二洲之间,世擅多鱼矣。渔者投罟历网⑫,往往絓绝⑬。有潜客泳而视之,见水下有两石牛,尝为罾害矣⑭。故渔者莫不击浪浮舟,鼓枻而去矣⑮。其下谓之邴里洲⑯,洲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
【注释】
①江陵县:战国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
②枚回洲: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长江中。
③故乡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故乡洲在今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南。”
④元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2—404)。
⑤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爵南郡公。后起兵反对司马道子,与朝廷对抗,并代晋自立,终被刘裕击败斩杀。
⑥毛祐之: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益州刺史毛璩之部将。屯骑校尉毛脩之的兄长。费恬:益州刺史毛璩之部将。
⑦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好史籍,博涉多闻。私撰《晋安帝阳秋》。以善叙事及辞论可观,被誉为“佳史”。宋高祖刘裕受禅后,王韶之掌修宋史。
⑧奔:逃亡。
⑨都护:当为“督护”之讹。督护,官名。两晋南北朝府、州、郡佐官,掌督辖、护理军队。其名称开始于西晋末年,晋诸将行军时常临时差遣上佐参军等督护诸军,从事征讨,故名。冯迁:东晋将领。任益州督护。元兴三年(404),桓玄为刘毅等击败西逃,被迁斩杀。
⑩龙洲:即龙陂。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北纪南城西南。
⑪宠洲:在今湖北荆州市西长江中。
⑫投罟(gǔ)历网:抛洒下渔网。投,投掷,抛洒。罟,网。历,费解。《荆州记》作“挥”。
⑬絓绝:挂住而断绝。絓,挂住,绊住。
⑭罾(zēng)害:损害罾网。罾,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⑮鼓枻(yì):划动船桨。枻,船桨。
⑯邴里洲:又名景里洲、景理洲。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西南。
【译文】
江水又往南流过江陵县南边,
江陵县北面有个沙洲,称为枚回洲,江水在这里分为两条,就是南江和北江。北江有故乡洲。元兴末年,桓玄往西奔逃,毛祐之和参军费恬就在此洲射中桓玄。桓玄的儿子桓升只有六岁,立即把箭拔掉。王韶之说:桓玄开始逃亡时,整天没有东西吃,侍从送了粗米粥给他,他又不能下咽。小桓升抱住桓玄的胸爱抚着,桓玄不禁悲痛欲绝。到了这里,益州督护冯迁就在洲上杀了桓玄,又在江陵杀了小桓升。下游有龙洲,洲东有宠洲,这两个沙洲之间,世代以多鱼著称。渔人撒网,常被什么东西钩住,以致拉破了网。有个会潜水的人游到水下去看,见有两头石牛,弄破渔网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渔船到了这里,无不使劲荡桨击浪而去。下游有洲,叫邴里洲,洲中有高沙湖,湖东北有一条细流与江相通,水口叫曾口。
江水又东迳燕尾洲北①,合灵溪水②。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承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③,背阿面江,西带灵溪,故戍得其名矣。江水东得马牧口④,江水断洲通会。
【注释】
①燕尾洲: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南十五里。
②灵溪水:又称零水。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
③灵溪戍: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南。
④马牧口: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南。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燕尾洲北,汇合了灵溪水。灵溪水没有主源,上游承接一些散流的水,合为大溪,南流注入江水。江水与大溪汇合的地方,有灵溪戍,背靠山陵,面临江流,灵溪就在西边流过,这个驻防城堡也就因此而得名。江水东流到马牧口,水流切断沙洲,使两边江道相通了。
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①。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②:我先君僻处荆山③,以供王事,遂迁纪郢④。今城,楚船官地也⑤,《春秋》之渚宫矣⑥。秦昭襄王二十九年⑦,使白起拔鄢郢⑧,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⑨。《周书》曰⑩:南⑪,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⑫。按韩婴叙《诗》云⑬: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⑭。《吕氏春秋》所谓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⑮。是郡取名焉。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⑯。王坐侵庙壖地为宫⑰,被征。升车出北门而轴折,父老窃流涕曰:吾王不还矣!自后北门不开,盖由荣非理终也。汉景帝二年⑱,改为江陵县。王莽更名,郡曰南顺,县曰江陆。
【注释】
①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即荆山。在今湖北南漳西。漳水所出。古为豫州与荆州界山。衡,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衡阳、衡山县境,为湘水与资水的分水岭。阳,山南水北为阳。荆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刘表徙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汉水南岸襄阳城)。
②子革:即然丹,又称郑丹。郑穆公孙,因事奔楚,官至右尹。
③先君:楚国始封之君,这里指熊绎。
④纪郢:即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⑤船官:主管造船、修船事务的官署。
⑥渚宫:春秋楚国别宫,为成王所建。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南隅。后世以渚宫为江陵之别称。
⑦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昭襄王,即秦昭王赢稷,一名则。战国秦国国君。
⑧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斩首虏四十五万。鄢郢:战国楚都的通名。即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与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的连称。
⑨南郡: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⑩《周书》:书名。即《逸周书》。先秦典籍,主要记载自周文王、武王至景王年间的历史。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⑪南:国名。汉韩婴认为其地在南郡和南阳郡之间。
⑫二南国:具体不详。
⑬韩婴叙《诗》:即韩婴《韩诗外传》。汉初燕人韩婴撰。因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句,与经义不相比附,所述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⑭南阳:即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⑮塗山:一说在今安徽怀远东南淮河南岸。巡省:巡视考察。
⑯汉景帝:西汉皇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之子。后人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临江王荣:景帝第二子刘荣。孝景前元四年(前153)为皇太子,后废为临江王。因侵庙壖地为宫,被孝景帝召见。中尉郅都责讯,刘荣畏惧自杀。
⑰庙壖(ruán)地:宗庙处的空地。壖,隙地。
⑱汉景帝二年:前155。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江陵县老城南边。《禹贡》说,荆山及衡山南面都属荆州地区。大概就是依荆山之名来取州名的,从前这是楚国地方。子革说:我们的祖先居住在偏僻的荆山,因为要为王室服务,就迁移到纪郢。现在这座城就是楚国船官的地方,也就是《春秋》里说到的渚宫。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派白起去攻取鄢郢,在汉水以南地区设置南郡。《逸周书》说:南是国名。南氏有两个大臣,势均力敌,彼此争位争权,连君主都不能制止,因而南氏就分成两个南国。按韩婴为《诗》作序说:那地方在南郡、南阳之间。《吕氏春秋》所谓禹从塗山巡察南方,指的也是这里。于是郡名就叫南郡。东汉景帝将它作为临江王刘荣的封国。临江王因侵占庙墙旁边的空地修建宫室,被征召赴京。上车出门后,车轴忽然折断,封国的父老暗中流泪道:我们的君王不会回来了!此后北门就关闭了,那是因为刘荣结局不幸的缘故。汉景帝二年,改为江陵县。王莽改名,郡称南顺,县名江陆。
旧城,关羽所筑①。羽北围曹仁②,吕蒙袭而据之③。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凯之攻江陵也④,城上人以瓠系狗颈示之⑤,元凯病瘿故也⑥。及城陷,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论者以此薄之⑦。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⑧,自灵溪始⑨。桓温令陈遵造⑩。遵善于方功⑪,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矣。城西有栖霞楼⑫,俯临通隍⑬,吐纳江流。城南有马牧城⑭,西侧马径。此洲始自枚回⑮,下迄于此,长七十余里。洲上有奉城⑯,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⑰,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⑱。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⑲。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语》曰⑳: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21),不可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22)。言其深广也。
【注释】
①关羽:字云长。三国蜀汉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从刘备起兵,情同手足。
②曹仁: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曹操征袁术、袁绍、陶谦、马超等,屡立战功。
③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西南)人。少依孙权,屡进奇计,以战功迁横野中郎将。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袭取荆州,杀关羽。通晓兵法,果敢有胆略,后病死军中。
④杜元凯:即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将领。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⑤瓠(hù):葫芦。
⑥病瘿(yǐng):大脖子病。瘿,中医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主要指甲状腺肿大等病症。
⑦薄:谴责,鄙薄。
⑧金堤: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东南。
⑨灵溪: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
⑩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陈遵:桓温部将。善于土功建筑之事。
⑪方功:指计量土功及建筑之事。《水经注疏》:“赵(一清)云:师古曰:古谓掘地为坑曰方,今荆楚俗,土功筑作算程课者,犹以方计之。”
⑫栖霞楼:旧在今湖北黄冈黄州区郡仪门外西南隅。
⑬通隍:畅通无阻的沟渠。
⑭马牧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南。
⑮枚回:即枚回洲。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长江中。
⑯奉城:即江津戍。在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南长江中。
⑰马头岸:即马头城。在今湖北公安北。
⑱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著名将领。丞相陆逊之子。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博学能属文,善谈论。
⑲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宋共公十年(前579),他约会晋、楚两国在宋国西门外结第一次“弭兵”之约。子反:即公子侧。春秋时楚国司马。作为楚国重要将领参加过邲之战、鄢陵之战等许多重要战役。
⑳《家语》:书名。即《孔子家语》。原本题周孔丘门人撰,已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为驳难郑玄,杂抄诸书所载孔子逸事纂辑而成。
(21)方舟:舟船并在一起。方,并列,并排。
(22)济江津以起涨:语见郭璞《江赋》。济,渡过。江津,即江津戍。
【译文】
老城是关羽所筑。关羽北上围曹仁,吕蒙趁虚进袭,占据了江陵。关羽说:这座城是我筑的,不可进攻,于是就退兵了。杜元凯进攻江陵,城上的人把葫芦缚在狗脖子上揶揄他,因为他颈上长了个瘤。城被攻破后,他把城中老小都杀了,血流遍地,走过时脚都浸湿了,人们评论此事,都鄙薄其人。江陵城地势向东南倾斜,因而从灵溪开始沿岸筑了金堤,这道堤防是桓温命令陈遵建造的。陈遵善于计量土功及建筑之事,他叫人去打鼓,自己远远听着,就能知道地势的高低,于是修筑起来的堤岸,也就分毫不差了。城西有栖霞楼,下面就是护城河,引江流从河里流过。城南有马牧城,西傍马径。这个沙洲上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余里。洲上有奉城,旧时属江津长管辖。原来执掌各州郡去洛阳朝贡时在此过渡,因此称为奉城,也叫江津戍。城堡南对马头岸,从前陆抗驻扎在这里,与羊祜相对抗。两人都很讲信义,人们谈论到他们,都称赞他们真是华元、子反再现于今世。北面与大岸相对,称为江津口,所以洲也以江津取名。江面从这里开始变得宽阔了。《孔子家语》说:江水到了江津,如果不把船连在一起抵挡风浪,是不能渡江的。所以郭景纯说:渡江津时水势高涨。这是说江水又深又阔。
江水又东迳郢城南①,子囊遗言所筑城也②。《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矣。王莽以为郢亭。城中有赵台卿冢③,岐平生自所营也④。冢图宾主之容⑤,用存情好,叙其宿尚矣。
【注释】
①郢城:即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②子囊:即公子贞,字子囊。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春秋时为楚令尹。
③赵台卿冢:《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章怀注,冢在荆州古郢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中。”
④岐:即赵岐,初名嘉,字台卿,后改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经学家。
⑤冢:指赵岐冢。图:图画。据《后汉书·赵岐传》可知,赵岐先自为寿藏,图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郢城南边,这是按子囊的遗嘱修筑起来的城。《地理志》说:这是楚国的别邑,旧时的郢。王莽名为郢亭。城中有赵台卿墓,是他生时亲自建造的。墓上画有主人和宾客的肖像,以纪念他们之间的情谊,表现他平素所看重的东西。
江水又东得豫章口①,夏水所通也②。西北有豫章冈③,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④,所未详也。
【注释】
①豫章口:在今湖北荆州市附近。
②夏水:故道从今湖北荆州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监利北,折东北至仙桃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之汉水,亦称为夏水。
③豫章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豫章冈在江津(今湖北荆州市南长江中)北。”
④楚王豫章台:楚国台名。故址在今湖北荆州市东南。
【译文】
江水又东流,到了豫章口,水口通夏水。西北有豫章冈,大概这地方就是因冈而得名的。也有人说是因楚王豫章台而得名,这就不大清楚了。